【荐读】这60个成语竟一直被我们误用!第一个你可能就错了
生活中,有一些我们常常见到的成语,在口语交流、写作等使用过程中却往往误解了它的本义。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自己平时用对了多少。
1.三人成虎
【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2.美轮美奂
【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3.炙手可热
【解释】手一挨近就感觉热 ,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本义。
4.侃侃而谈
【解释】“侃侃”本意为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误用】现多被误用为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5.首当其冲
【解释】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误用】常被误用为“ 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6.鼎力相助
【解释】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
【误用】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
7.一言九鼎
【解释】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守信用。
8.首鼠两端
【解释】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误用】常被误解为前后言行不一致。
9.溢美之词
【解释】过分夸赞的言辞。
【误用】常被误用为褒义。
10.蓬荜生辉
【解释】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易被误用在别人身上。
11.蹉跎岁月
【解释】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2.望其项背
【解释】能够望见别人脖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13.差强人意
【解释】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误用】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14.抛砖引玉
【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误用】常被误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5.不知所云
【解释】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絮乱或空洞,指说话人。
【误用】易被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16.惨淡经营
【解释】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惨淡,指费尽心力。
【误用】常被误解为经营不善,很萧条。
17.文不加点
【解释】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误用】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18.侧目而视
【解释】斜着眼睛看人。表示敬畏、憎恨等。
【误用】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19.良莠不齐
【解释】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
【误用】常被误用形容水平、成绩等。
20.明日黄花
【解释】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误用】不能被写作“昨日黄花”。
21.评头论足
【解释】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误用】常被错用于中性评议。
22.七月流火
【解释】出自《诗·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是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七月流火是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属望文生义。
23.翻云覆雨
【解释】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也形容本领大,技艺高超。
【误用】常被误用于表示气势宏伟。
24.弹冠相庆
【解释】指一人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误用】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25.期期艾艾
【解释】形容人口吃。
【误用】常被误解为懦弱犹豫、吞吞吐吐。
26.无可厚非
【解释】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误用】常被与“无可非议”误用。
27.无可非议
【解释】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误用】常被与“无可厚非”误用。
28.不胫而走
【解释】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误用】不可与“不翼而飞”混淆。
29.目无全牛
【解释】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误用】易被误解为缺乏整体观念。
30.绘声绘色
【解释】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误用】常被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31.危言危行
【解释】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误用】常被误解为“危险”的意思而误用。
32.汗牛充栋
【解释】形容书籍极多。
【误用】常被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33.振振有词
【解释】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误用】常被错用来代替“理直气壮"。
34.休戚相关
【解释】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误用】常与“息息相关”误用。
35.不以为意
【解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误用】不能与“不以为然”混淆。
36.如履薄冰
【解释】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误用】常被误用于形容客观情况之危。
37.万人空巷
【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涌向某处(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误用】常被误解为巷子里空无一人。
38.瓜田李下
【解释】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39.出神入化
【解释】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误用】常被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40.登堂入室
【解释】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误用】易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41.如坐春风
【解释】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误用】与“景物”无关。
42.走马观花
【解释】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
【误用】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43.屡试不爽
【解释】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误用】易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44.曾几何时
【解释】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误用】常被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45.糟糠之妻
【解释】糟糠: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事物。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误用】常被误用为长得丑陋的妻子。
46.久假不归
【解释】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误用】易被误解为长期请假不归。
47.五风十雨
【解释】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误用】常被误用为刮风多、下雨多。
48.不忍卒读
【解释】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误用】常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用为贬义词,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49.一文不名
【解释】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极为贫穷。
【误用】常误用于代替“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后指人无用。
50.求全责备
【解释】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误用】常被误用为“委曲求全”。
51.身无长物
【解释】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俭朴。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52.相敬如宾
【解释】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那样。
【误用】常误用在母女、婆媳等其他家庭关系之间。
53.石破天惊
【解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后多用来形容文章、议论不同凡响或事态发展出人意外。
【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54.胸无城府
【解释】城府:城池和府库,借指代人处事的心机。形容人坦率真诚,没有心机。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55.罪不容诛
【解释】其罪行之大,即使杀了都不能抵偿。
【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56.师心自用
【解释】师心: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相信自己。常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57.安土重迁
【解释】安居故乡,不愿轻易迁往别处。
【误用】常被误解为反义。
58.望尘莫及
【解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误用】易与“鞭长莫及”混淆,后者指力量达不到。
59.不胜其烦
【解释】烦琐得让人受不了。
【误用】常与“不厌其烦”误用。
60.耳提面命
【解释】提着耳朵告诫,当面教导。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误用】常误用为贬义词,理解为在耳边训斥,当面命令。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ID:zuzhirenshibao)
本期编辑:胡洪江、蒋川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15个成语,15个必须知道的小知识
01
“莫逆之交”是一种什么样的友情呢?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
“莫逆之交”出自《庄子》里的两个寓言故事,故事有着类似的情节,都是几个人在聊天,讨论要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前四个人认为“谁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把‘死’当作尾,谁能知道生死存亡是一体的,我们就和他做朋友。”后三个人则说“谁能够相交而出于无心,相助而不着形迹,谁能超然于物外,跳跃于无极之中;忘了生死,而没有穷极。那我们就和他做朋友。”当时在座的各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都觉得说得太好了!完全没有和自己内心的想法相逆,莫逆,就是不觉得抵触,于是他们就成为好朋友。
02
一饭千金,什么饭这么贵?
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一饭千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早年生活很是艰辛,经常吃不饱饭,所以他便去城下钓鱼充饥。他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在河边洗衣服。漂母就是清洗丝棉絮和旧衣布的老婆婆。有一位漂母对韩信的遭遇很是同情,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对她很是感激。后韩信立下汗马功劳,被封楚王,想起从前救济过他的漂母,便派随从送饭,更是送一千两黄金来答谢她。
因此“一饭千金”说的是漂母给韩信饭吃,韩信用一千两黄金来报答她,而不是指一顿饭花很多钱,后常来比喻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03
“后来居上”最初是表达不满的牢骚话?
今天,“后来居上”作为一个描述客观状态的成语,并不具有贬义,有时则表称赞和鼓励,表示某人起步虽晚,但成就反而超过别人。然而“后来居上”最初是一句表达不满的牢骚话,发这个牢骚的是汉武帝时的名臣汲黯。
汲黯这个人很耿直,喜欢当面批评别人。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取得数次胜利,越来越宠幸支持他北伐匈奴的公孙弘、张汤,二人地位不断上升,最后公孙弘当了丞相,被封为侯,张汤也当了御史大夫,甚至最早和汲黯同朝时的丞相的属官小吏,都有和汲黯同列,甚至超过他的。汲黯因反对对匈奴用兵,遭到汉武帝日益轻视,在老位置上原地打转。多种因素纠合在一起,汲黯心生怨念,于是他对汉武帝说:“陛下您用人,就像堆柴火堆一样,后来者居上。”
04
“侧目而视”是指瞧不起人么?
有朋友会用“侧目而视”一词来形容瞧不起人斜着眼看人的样子,字面上看没问题,但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内涵并不是瞧不起人。侧目而视,其实意为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或又怕又愤恨。
侧目而视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汲指汲黯,他为人耿直,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当时,张汤因更改律令当上廷尉,也就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汲黯对他改变法律条令的行为非常不满,经常当着汉武帝的面与他争辩,认为张汤上不能承继先帝功业,下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并说:“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如果非要照着张汤新改的法律条令来行事,那么天下的人一定会被吓得双脚并拢地站着不敢往前迈步,恨得眼睛只敢斜视,不敢正视了。该句中的侧目而视既有害怕的意思,又有不得已的愤恨情绪,并不是瞧不起人。
05
身无长物是说没有别的特长吗?
身无长物是说一个人非常贫穷,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出自《世说新语》。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生活俭朴。有次王恭从会稽带回一张竹席。同族王忱去看他,十分喜欢那竹席:“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可以送我一条。”王恭笑笑,便答应了他。因为仅有的竹席送给了王忱,王恭只好坐在草垫上。王忱听说此事十分吃惊:“我本以为你那里多,所以才要的。”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06
呆若木鸡,开始便是贬义词?
呆若木鸡,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战国时期齐宣王沉迷斗鸡,为此召来训鸡高手纪渻子。齐宣王心急,刚有十天就来询问情况,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得不行。”又过十天,纪渻子说:“还不行,它还是会对别的鸡叫或接近而有所反应。”又过二十天:“现在差不多了,即使是有别的鸡叫,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了。”只见那鸡被训练得像木头鸡,不管周围有什么动静,它都一动不动。但是一放进斗笼,别的鸡被它的样子所震慑,不敢应战,转身逃走。
故事中的呆若木鸡指斗鸡中的最高境界,以静制动,不战而胜。这里的呆不是发呆,而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应对一切。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呆若木鸡只保留了字面上的意思,成为贬义词。
07
名落孙山,落的哪座山?
名落孙山,意思是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出自《过庭录》。
孙山是一个人,宋代一位特别有幽默感的读书人。他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受同乡之托,带着同乡的儿子一起赴试。发榜时孙山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最后,也就是末名,而同乡的儿子并没有考中。孙山独自先回家,同乡见了他,就打听儿子考得如何。孙山念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我就是最后一名了,您的儿子比我还靠后些。所以名落孙山,并不是孙山自己没考中,而是孙山已经是榜上的最后一名,名次比他还靠后的,就是考试失败了。
考场失意的名人不在少数,像杜甫、张继、唐伯虎、宋应星等。一时名落孙山,不等于人生山穷水尽,毕竟,多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08
名列前茅的“茅”是指茅草吗?
名列前茅,词义很简单,是说名次排在前面,成绩优秀。
前茅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这里的前茅,指走在最前面的先锋,说的是侦察兵发现敌情就举茅示警。先锋离后面的有一段距离的,举什么样的茅草才能让后面的人看清楚呢?关于“茅”到底是什么,古人展开过讨论。茅,就是茅旌。王引之曾经说,茅是草名,旌是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说的很肯定,茅不是茅草。那是什么呢?他后头又说了,这个茅,应该是旄,由㫃和毛组成,㫃是旗子,所以旄本意是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那么这下就合逻辑了,侦察兵发现敌情,给后面打旗子。总结来说,名列前茅的茅,通旄,是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09
一文不名指的是一文不值吗?
一文不名,意思是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出自《史记·佞幸列传》。汉文帝有一宠臣邓通,相面的说邓通会因贫饿而死,文帝于是赐给邓通铜山,可铸钱,“邓氏钱”一度流通全国。文帝死后,景帝将邓通罢免,邓通在境外私自铸钱而被罚没全部家产,最后“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也就是说连一文小钱也不属于他了,寄死人家。
一文不值,指一点价值都没有,后指人无用,同样来自《史记》。武将灌夫参加丞相婚礼时给人敬酒,敬到临汝侯时,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说悄悄话,并未起身,灌夫怒火中烧:“平时私底下你也把程不识贬得一钱不值的,老子一把年纪给你敬酒,你却在跟程不识说悄悄话?”(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不直一钱,也就是后来的一钱不值、一文不值,说的是毫无价值。
10
登堂入室指的是进入房屋吗?
古代正房有堂室之分,一般是前堂后室。堂是正厅,用来招待客人。室在堂的后面,用于生活起居。一般来说,室较私人,不可轻易进入,想要进入室,必须经过堂。登堂入室就是由礼节性接待客人的堂进入较私密的室,这是本义。
《论语·先进》中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是孔子评价仲由的学问。升堂入室也可以说登堂入室。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是做学问的几个阶段。“入室”就好比“到家”,我们说学问到家,正表示某人学问做得极好。从此评价可以看出成语比喻义是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进入更高层次。无论本义还是比喻义,登堂入室都不能简单等同于进入房屋。
11
充耳不闻的充是什么意思?
充耳不闻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比如有人在很专心的做一件事,对外界的喧嚣“充耳不闻”,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思,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那充耳不闻的充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充耳是冕冠上垂在两侧的玉饰,可以塞进耳朵里,也叫“瑱”(tiàn)。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象征着非礼勿听,另一方面也是提醒佩戴冕冠的人:有些事情也就一听而已,多看看别人好的方面,小的过失就不要计较了。所以,充就是塞住的意思,充耳就是塞住耳朵,充耳不闻更多地是指塞住耳朵故意不听,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它也可以形容专心一致,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12
声名鹊起为什么是喜鹊而不是麻雀呢?
声名鹊起形容名声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那么为何声名鹊起是喜鹊不是麻雀呢?
从字形来看,鹊是形声字。从鸟, 昔(唶)声。说喜鹊很大,尾巴很长,腿长,飞得高且快。喜鹊叫声清脆,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声将有喜事来临,故称其为喜鹊。而雀字从小隹,隹就是鸟的意思,雀就是小鸟。雀体形小,声音很大。麻雀给人的印象则是吱吱喳喳,喜欢蹦跶却飞不高。那么不难得出结论,声名鹊起是形容人的知名度像喜鹊一样飞起,那肯定不能误用成像麻雀一样飞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以此类推,欢呼雀跃就很好理解,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麻雀小短腿,总是并着双腿跳来跳去,欢呼雀跃确实很形象。
13
“首鼠两端”是形容做事前后不一致吗?
“首鼠两端”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武帝时期,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不和,大将韩安国夹在二人中间,在一些事情上持中立态度。一次罢朝后,田蚡因韩安国没有在朝廷上附和他,想找他理论一番,于是招呼他坐自己的车子,生气地说:“我和你一起对付窦婴那个秃老头儿,你为什么这样首鼠两端?”所以首鼠两端不是说人做事前后不一致,而是形容人做事像老鼠出洞时探头探脑左右张望的样子,犹豫不决,不够果断。
有朋友对“首鼠”一词有疑问,“鼠”为什么和脑袋相对,表示两端呢?其实,“鼠”正是“尾”的意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的解释是:因为老鼠的尾巴很长,所以古人又称“尾” 为“鼠”。这个词义是因老鼠的形体特征而引申的。
14
愚不可及,最开始竟是夸人的词?
愚不可及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此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孔子评价卫国大夫宁武子的一句话,说他在清明的时候,很聪明;危乱的时候,显得有些愚笨。这句话所讲的道理是在乱世的时候,要大智若愚,不要过多显露自己的聪明,否则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而宁武子正是这么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也正因如此,他才能经历多次变故之后安然无恙,明哲保身。像这样的“愚笨”可是很多人达不到的呢。后来曹操还曾用这个词来夸荀攸。
15
瓜田李下什么梗?
瓜田李下出自曹植的《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是说一位端方的君子,做事应该懂得避嫌。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走到别人李子树下的时候,就算帽子刚好歪了,也不要用手去扶正帽子,否则很像是动手去摘李子。这两种行为,都容易引起误会,应该尽力避免。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人就简称为瓜田李下,它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主动避嫌,尤其在一些说不清楚的场合。后来也有简化为“瓜田”的,所谓瓜田之嫌。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元曲”
编辑:邓汝濛、倪杰(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成语大全及解释高中积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