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噎废食不可取
本报记者 王超
“中航油因为看跌石油价格卖出了大量的石油看涨期权合约而亏损5.5亿美元。我十分担心,中航油的影响会向着人们所害怕的方向发展:那就是为了规避操作风险,管理层和有条件参与期货市场的企业索性抛弃这个市场。”这是2004年12月25日在长沙举行的中国期货市场“创新与发展”岳麓论坛上,巴曙松先生反复向期货界和新闻界人士陈述他对中航油的忧虑。令人唏嘘的是,十年来,他的担忧不断被言中。
在十年前那次期货论坛上,巴曙松期望在场的记者能够告诉大家:不做期货的风险要比做期货的风险更大;因涉足期货产生问题,不是期货本身的问题;期货市场的大好局面不能因一两家企业因过度投机导致失败而葬送。他形象地比喻说,“期货只是一个工具,就像刀可,也可以切菜一样,不能因为刀能,就不用刀来切菜”。
众所周知,期货市场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可以为企业进行套期保值,通过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反向操作,从而规避大宗原材料和农产品(000061,股吧)购销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二是还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对企业把握市场价格波动提供敏锐的工具。
许多人将期货工具比喻为保险,即企业运营始终离不开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但记者更愿意将期货工具理解为药品,即企业之于期货工具,更像人和药品的关系。一个人在健康的时候,是不需要吃药的,但生病了就离不开药。企业亦是如此,当原材料或产成品的价格运行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发展时,企业不需要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毕竟后者的成本也不小,更何况即便套保也存在风险。当然,不做不等于不关注、不了解,一旦价格波动危及企业正常运营的时候,就必须要出手。
从国际方面来看,套期保值早已是成熟有效的避险工具。据统计,在航空界,最成功的投资案例当属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国内航空公司巨亏的2008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却逆势盈利1.78亿美元,其秘诀就在于对当年超过七成的航油进行了套保,平均成本仅为51美元/桶。
“对国有企业来讲,期货就像是一朵带刺玫瑰,看着美却不敢轻易去碰。”本报《期货周刊》第一期刊登的《国企入市 期货不再是"带刺玫瑰"》曾深入分析到,国有企业进入期货市场的步履之所以缓慢,是因为当下存在不少制约和影响国企参与期货市场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观念意识、人才团队、约束激励、资金状况、入市审批、考核制度、法制建设、合约设计、品种活跃、期现结合等。
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肆虐,不少国企在套保业务上“栽个大跟头”。此后,“讨伐之声”给企业及相关部门都带来了巨大压力。一些企业原本激进的策略趋于保守,甚至产生了“无过便是功”的惰性思维。
然而,上述“鸵鸟思维”不可取矣,因为政策障碍正在除去。2014年,新“国九条”正式颁布,其中第十五条明确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以对冲风险为目的使用期货衍生品工具,清理取消对企业运用风险管理工具的不必要限制。”
“事实上,我们与国际其他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同样都面临着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其区别在于对待市场风险的态度、有没有规避风险的手段以及是否及时合理地运用了这些手段。通过现货、期货两个市场间的对冲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是企业分散风险、控制成本的基本需求,也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力途径。”某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对期货市场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我们国家的航油采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就是因为我们不善于使用期货工具,往往买在了高点,高昂的采购成本最后被消化在机票上,被乘客所分担,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享受更低价格的机票。”十年前,巴曙松先生在岳麓论坛的发言依然铮铮有声。
杂记:因噎废食
▶ 这是autocarweekly第1247篇文章,作者韦青青。
知道的人都知道,我的朋友魔都名媛@赵小姐 ,除了会演戏、会开饭店、会做高跟鞋之外,还是个高阶段子手。这不,这天她说了:我说豆子你怎么没开车来?他答,我终于占了我们停车场最好最好的一个停车位,然后我就再也不想把车开出来了……
此谓之,因噎废食之终极版。
没想到,心有戚戚的逗逼竟然不在少数。网友@困睡懵懂的消化 激动地评论说,真的真的!以前我宁可一周不去chinatown吃好吃的也要占着我家门口最好最宽敞的那个spot!@殊殊不知 也说,她自从占了小区的好停车位后,整个三伏天都没有开过一次车,然后就被晒成了煤。甚至有人表示,因为上班时占了楼下那个最好的车位,晚上赖在公司不肯走想加通宵班了……得得。
说起来,从前有过一开心网,里头有个抢车位游戏,一度引无数痴男怨女竞折腰,,很快就弃如敝履——据说,该网站的创始人因此一直对国人喜新厌旧之速很是幽怨,现下看来,他怨错了,不是人们不念旧,实在是因为较之游戏,现实生活中的抢车位要戏剧性、刺激性多了有木有。
世上最杯具的事情莫过于,你有了车却找不到车位停,比找不到车位更杯具的是,找得到你也停不起。
@解放 日前报道称,最近一段时间,上海一小区门口总能看到这样一幕:保安守在小区门口拦着业主车辆,不让停进小区,怒气冲冲的车主随之喊来“110”,每每“110”赶来协调后,矛盾得以暂时缓解,但第二天,同样一幕再次上演……
所以是什么情况呢?原来,该小区地下停车位从前是每月400元,随着一贯伟光正的我大发改委宣布放开小区停车位价格、不再设限,该小区一举提价到了每月2400元,月租金陡然涨6倍,一些业主不买账,开发商则表示嫌贵你别停爱停不停有的是人要停,“堵门”大战从而上演。
事实上,这并非个案,此前上海已经有很多小区上演过如出一辙、纠纷四起的“抢车位大战”。看到此处,网友们纷纷拍案质问,价格放开了,难道想怎么收就怎么收?市场化了,合理的定价机制又在哪儿呢?(看到网友们都这么“公知”,我就放心了)
其实,政策也好,开发商也罢,停车位的突出矛盾,背后最大的原因还是需求紧张。有多紧张呢?“上海滩四大杯具”之一@宣克炅 有报道称:一小区民宅起火,消防部门迅速赶赴现场,却因为小区里车太多太满而无法进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设有公共停车场约2500个,共有停车位50万个,然而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00万辆。也就是说,上海室内的停车位缺口将高达80万个。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飞上天。
但即便如此,涨价也得在合理区间内,@每日经济新闻 刊载《上海车位价飙涨乱象丛生,谁之过》指出,物价局虽然原则上不拦着你,但有《中华价格法》,对一些严重偏离国家日常经济价格趋势可以认定为违法。
而且,关于停车位的疑问还不仅在于此。很多停车位是小区公用部位,理论上属于全体业主,但这部分收入目前归属于谁?财务收支是否应该公开?是否可以归入到维修基金收入内?物业对停车费不开发票凭据的做法又是否存在偷税以及挪用业主共同收益嫌疑?都没有明确答案。
或曰,这些根本就无解。然而很多你本来以为无解的事儿,其实是有解的。譬如机动车让行人,我就曾经认为在本朝压根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那几乎意味着机动车永远也别想动了。事实证明我错了。
上海知名BBS论坛宽带山最近有个帖子叫“关于杭州汽车让行人的传说”,网友@中科元创hm2002 在帖子里说,他在杭州江干区、上城区的几个大口都试过,斑马线前的确是车让人,当时感觉很神奇,因为这在上海基本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开私家车还是公交车,多数都很难做到。
此帖一出,引得跟帖点赞无数,@杭州 更特特撰文傲娇宣布:杭州已是中国唯一一个能基本做到车让人的城市……好吧,想想其实有点心塞,网友@星星点蜡 说,在莫斯科一直遇到的都是车让人,不管在没在斑马线,一般都会主动减速或停下让你过,之前好几次不习惯都是让车,然而都是看到车主停下摆手让俺先过去的,什么时候在国内车让人能不是个传说而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呢?
网友@海边西松 评论称,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和先进,高楼大厦不是主要标准。市民守秩序,公共场所讲文明礼让,人与人互相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软实力我想会是最终大家都认可的发达的标志——说得真好,是中国人就转!中国加油!天佑中国!
是中国人还必须支持自主品牌,不然你就是“立场出了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国中自主品牌车企奇瑞不断、屡屡陷入舆论漩涡,国社名记@张毅 老师日前就此撰写《国内媒体不要埋汰自主品牌汽车》雄文称,“自主品牌不容易”,“国内媒体应该多一点关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包容”,“作为一个中国媒体人,要支持自主品牌、保护自主品牌、呵护自主品牌,不要唱衰自主品牌,尤其不能去敲诈勒索自主品牌”。
他认为,奇瑞等自主品牌是被一些媒体人抹黑的,“一家自诩为汽车意见领袖的媒体,经常发表恶意批评自主品牌汽车的文章。还大言不惭地要给自主品牌车企老总上媒体公关课。实在是狂妄之极。为什么这么干,不言而喻。这样的汽车媒体,连起码的底线都没有……”
《汽车商业评论》主编@贾可 老师旋即转发此段到朋友圈说,“东奔西走、上吐下舔,言论,不足为奇”。知名汽车记者@潮哥 则转发评论称,支持老张,但题目失于随意,“埋汰”表述情绪化,“不要”这样的祈使语也让读者绕行——《汽车公社》社长@卫金桥 老师在潮哥的话下面评论了一个字:
呸!
请搜索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autocarweekly 和萌萌哒姐妹号 autoknows←长按即可复制~
【因噎废食,因噎废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