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何以因材施教?能识人者方能育人,唯忠信者行路通达
你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孔子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
孔子厉害在不仅自己的思想见解深刻,而且有很敏锐的识人能力,只有真正识人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一个好老师,除了业务能力强、对知识的掌握扎实之外,对学生的了解,对不同的人的性格的把握,可能更为关键。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理念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一次,冉求问孔子说:“夫子,如果听到一件事,这件事是应做的事,那是不是应该立马就行动起来呢”?孔子回答:“是的,马上做”。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夫子,应该做的事要听了就马上去做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这话的意思其实是说,要跟其他人商量之后再去做。
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这件事被弟子子华知道了,他觉得很不解,就问老师:“夫子,为何一个问题有两种答案呢?”孔子告诉他:“是的,是有两种答案,因为冉求的性格是做事畏缩多虑,行动力差,所以我要激励他;子路做事胆量过人,孔武有力,所以我要抑制他,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问题两个答案的原因。”
孔子的回答带给我们的启发在于,世界上从来没有一陈不变的答案,也没有一陈不变的方法,一个人既要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站得住脚,又要在识人、察人、引导人上做到精准和恰如其分。在这则故事里,孔子的身份是一个老师,然而这仅仅是一则如何教育学生的故事吗?
其实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包括与包括家人在内的亲密关系相处中,“因材施教”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与家人之间,不可谓不熟悉,不可谓不亲密,但是你懂他/她的性格吗?你愿意倾听他/她的内心吗?你走进过他/她的精神世界吗?
所以,教育的本质,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识人,然后在识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而这种把关注点往识人方面倾斜的做法,在普通的人际交往和相处中,亦有很大的启发性。
春秋时期的韩非子在《说难》中曾有这样的观点:劝诫一个君王,何其难也,但不是难在我的观点不深刻,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不好,也不是难在我不敢说,而是难在如何去了解到一个君王的心理,然后用言辞去适应他的心理,进而引导他。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因材施说”。
孔子是一个思考很深刻的人,更是一个目光跟锐利的人,他看懂的是人性、人情和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他一生研究的都是“人”的学问,怎么识人,怎么和人相处,怎么和社会相处,怎么修持自己,怎么在人群中立足。
孔子是把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官之道、为人之道结合起来看的,这几个方面其实都是相同的,比如为师之道要因材施教、要诲人不倦、要教学相长,为学之道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学思结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为官之道要谨言慎行、少说多做、以身作则、持久不怠,为人之道要忠信仁爱、中和礼智。
一个人在社会上,最主要的是如何行得通,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关于这一点,孔子的回答非常简单:“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真诚恭敬,即使在蛮荒之地与蛮夷之人交往,也行得通,反过来讲,一个人若说话没有诚信,待人的行为没有恭敬,傲慢失礼,即使与乡邻相处,恐怕也是行不通的,也是得不到别人喜爱的。常将忠信笃敬四字存于心间,时时谨记,这样才能行得通”。
不管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后面谈到的为人之道,其实我们看孔子的观点和做法,他的侧重点在于对人的关注。如果说世界由两个因素构成:事和人,那么只有关注到人,从人的因素着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管是教与学,还是人际相处,人,总是最关键的方面,而事情,其实是为人服务的。
好老师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来聊聊“因材施教”的出处与来源
从董仲舒确立“独尊儒术”的传统以来,中国以后的发展历史再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是一部关于学习的历史。儒学在此之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也因为如此,此后的中国,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庶民小儿,不管他识不识字,都认准了一个理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实际上算是“学而优则仕”的延申,学习也因此成为了古代阶级流通的一个渠道。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学者众,那教者也肯定不少,古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发展出了不少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为人所熟知的一种。
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因材施教”是从孔子那里来的,这说法没错,但最直接的出处应是清人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卷十三“女教”篇:“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小编但在查阅过程中,在可知范围内,出现相关词语最早的文献应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浩然斋刻三子通义本的《庄子通义》,此书为明学者朱得之所著,其文曰:“圣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者也……”其余皆是清代文献。
《中庸》有言:”“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意思就是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这算作是因材施教的思想的直接体现了。
但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个成语与《论语》有关,其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其蕴含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等差异分别予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便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
另外,在《论语·雍也篇》里,也有类似的记述:“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张敬夫注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人,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总之,“因材施教”确确实实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之一,这一点是有佐证的,《论语·先进篇》写道: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程颐在其中评论孔子的教学方法时也说道:“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所以,当个老师不容易,当个好老师更不容易。
因材施教?一句正确的废话,有几个父母老师明白它真正的含义?
我在写文章推广我的“肯定式教养”理念时,经常会在评论里看到这么一种言论:什么教育方法都是因人而异的,只有因材施教才是最正确的。大体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就是反驳你的教育理念,说你的理念是有问题的,只有因材施教才是正确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想跟大家聊聊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能说不对,应该说很对,但却是一句正确无比的废话。
我为什么说因材施教是一句正确无比的废话呢?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因材施教”是正确的
不用说教育孩子,就算是做任何事,都应该因人而异的,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你可以用因材施教来反驳任何教育方法,都可以说它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
无论多么伟大的教育家,他也不可能反驳你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绝对正确,是不可能存在错误的。
但是,这种正确是无用的正确,因为任何人都在“因材施教”
你走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妈妈,然后问她教育孩子,有没有“因材施教”。我相信,回答几乎100%都会说自己的教育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 。
那请“因材施教”理论崇拜者来回答:这些妈妈们的教育都做得对吗?都没有问题吗?毕竟她们都遵循的“因材施教”理念。
这些“因材施教”理论崇拜者就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因材施教,到底“因的什么才,施的什么教”。
因材施教不是毫无规则,没有理念遵循的,它必然是遵循某些教育理念的。你能拿训练猪的方式来训练人,然后美其名曰“因材施教”?你能拿炼钢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然后美其名曰“因材施教”?……这肯定是不可以的。如果因材施教毫无理念逻辑可言的话,那我们研究什么理论?天天瞎扯淡就是。
我们因材施教必然是建立在某个教育理念下的,不可能没有章法依据的,不然你凭什么断定你的教育方法是恰当的呢?只有在某个教育理念下,我们才能针对孩子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都是一样的,但是因材施教遵循的教育理念是不一样的,是有高低之分,正确之分的。否则你遵循任何理论采取的因材施教都是正确的,都是最棒的,你觉得可能吗?
所以我说“因材施教”是一句正确无比的废话,说不说根本就没区别,决定我们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还是我们遵循的教育理念。
同一个问题,教育理念越先进,你就采取的因材施教方法就越可能正确,教育孩子也就越可能成功。这就好比治病,现在的病理理论肯定更先进,那你遵循现在的理论采取的治病方法当然可能就更有效。
我一直说,当前父母在使用“否定式教育”理念,就是父母更多的关注孩子的缺点不足,然后通过批评否定等方式纠正孩子的缺点,从而达到让孩子变得优秀。
比如说父母看到孩子吃饭少,就批评孩子不吃饭,要求孩子多吃饭;父母看到孩子考试成绩差,就批评孩子学习不努力,要求孩子努力;父母看到孩子早上磨叽起不来,就批评孩子懒,要求孩子早起……你是不是也是在这么教育孩子?这是不是关注孩子的缺点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来纠正孩子的这些问题?
那我为什么说这种教育离你那是错误的、低级的呢?很简单,因为这样的教育理念是注定不能赢得孩子配合的。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目标是改变孩子,那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让孩子改正什么缺点,孩子就改正什么缺点。那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很快就能变成父母眼中理想的孩子的样子,这也就意味着父母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目标。
这也就意味着,孩子越是配合父母,父母就越容易教育孩子。但是“否定式教育”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它不能赢得孩子的配合,必然会引起孩子反抗。
因为“否定”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
人人都喜欢自由,想掌控自我的命运,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所控制。但是“否定式教育”的成功是通过关注孩子的缺点问题,然后否定来让孩子变得优秀的,你说孩子能喜欢这种被别人否定、被别人控制的感觉吗?不用说孩子,就说你,你喜欢被别人否定,说自己这做到不行,那做得不好,然后要求你按照别人的意愿做事吗?没有人喜欢的。因此这就注定了“否定式教育”理念是不能赢得孩子配合的。
那孩子不配合,父母又想纠正孩子,就只能通过增加控制力度强制孩子改变了,于是生气发火、批评打骂等强力控制手段就必然出现了,因为不这样做孩子就不改。孩子小的时候,无法反抗父母这些强力控制手段,因此他们也就被逼的乖乖听话。但即使他们乖乖听话,他们也是被逼的,他们的叛逆反抗只是被压抑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终有一天会爆发的。
明明应该赢得孩子配合,但采用的方法却偏偏是逼着孩子跟自己做对,你说这种教育理念低不低级?建立在这样理念框架下的因材施教,你能高明到哪里去?这就好比给你一把菜刀,你水平再高,玩出的花样再多,有人家拿枪的厉害吗?理论框架已经限制了你的高度。
与“否定式教育”理念不同,我们“肯定式教养”天然的就能更好地赢得孩子配合。
我们肯定式教养不关注孩子的缺点不足,相反,因为我们肯定式教养相信孩子的积极性,相信孩子是优秀的,是具备自我完善能力的,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优点,通过肯定表扬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上进心,从而让孩子自发的去变得更优秀。
在教育理念下,我们更多的是顺应孩子,肯定表扬孩子,因此更容易获得孩子配合。
比如说孩子写作业拖拉,我们想改正孩子的这个问题。按照否定式教育理念的做法,父母可能就会批评否定孩子的拖拉,要求孩子不要拖拉。如果在“因材施教”下,有的可能会揍孩子,因为父母认为孩子不打不长记性。
但是我们肯定式教养理念不同,我们更多地关注孩子写作业中表现出来的优点,比如说认真、字迹工整等,然后肯定表扬孩子,让孩子从作业中获得成就感、价值感,从而激发了孩子写作业的上进心,那孩子自然就会写作业更加积极了。孩子写作业积极了,那作业拖拉的毛病不就解决了吗?
对比这两种教育理念,你说哪种教育理念更先进?你说在哪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因材施教更可能成功?
当然,“肯定式教养”没有我说的那么简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专栏和同名公号。
【因材施教的意思;因材施教是什么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