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中外互助抗疫故事:参与抗疫,我为之自豪
在乌兹别克斯坦,穆罗江·肯杰柏耶夫(右)与中国联合医疗组成员交流。 新华社发
哈荣·努曼在武汉联络志愿者。 新华社发
我为中国专家当翻译
(乌兹别克斯坦)穆罗江·肯杰柏耶夫
我在中国学习生活6年多,受到中国老师、朋友的悉心照顾,还在那里遇见了我的妻子。中国就是我的第二个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我心急如焚,当即决定把奖学金、兼职收入全部拿出,两度购买大量口罩,并辗转十几个小时,亲自从家乡古利斯坦送到广州。由于行李超重,我支付的超标行李托运费比机票还要贵。
此后,阿里巴巴集团“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联合信息时报社为我颁发了“战疫英雄奖”和2万元现金。当时,我妻子提出在古利斯坦开设乌兹别克斯坦第二个汉语教学点、为5到11年级学生教中文的申请得到当地批复。我们当即决定把这笔奖金全部用于装修教室、购买书籍和参考资料。让更多乌兹别克斯坦人有机会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是我们夫妇的共同心愿。
4月17日,中国赴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工作组飞抵塔什干。我主动报名担任翻译志愿者。为了完成这项光荣任务,我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突击学习医学知识;背诵乌兹别克斯坦语和汉语医学词汇;进行口译模拟练习;向我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老师取经,他曾担任中国援助伊拉克防治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的阿拉伯语翻译……
十几天里,我陪同联合工作组到访了乌兹别克斯坦近半数州市的几十家医疗卫生机构,足迹遍布所有严重地区。与乌传染病研究所、国家急诊医学中心、各地定点医院交流诊疗和防控经验,为重症患者会诊,赠送防疫物资……中国专家们行程紧凑。为了确保翻译准确,我经常反复和中国专家们确认细节。专家们总是耐心地为我解释,帮助我理解每一个词。
每天工作12小时,我的体力、脑力消耗极大。但是,当我看到中国专家们都在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我就觉得一切都是有价值的。面前,国际社会都在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我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是一种无上荣誉,足以让我战胜一切疲累。
付出真心,就能收获真心。两国民众书写着守望相助的动人篇章。国际社会团结互助,也一定能克服带来的巨大挑战。
(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留学生,本报记者敬宜采访整理)
为抗击出份力
(巴基斯坦)哈荣·努曼
我是联想集团的一名工程师。新冠肺炎期间,我加入了湖北省慈善总会的志愿者队伍,成为这个83人团队中唯一的外籍志愿者。我会说汉语、英语和乌尔都语,负责的工作是对收到的捐赠物资进行统一分类整理、准备清关所需的多语种材料等。
作为一名工程师,我平时很少接触这一类工作,刚开始有些手忙脚乱。每次遇到清关流程和医疗物资方面的专业术语时,我都需要先上网查询资料,再向专业人士请教,才能准确翻译。我的妻子曾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留学,她非常支持我。会说俄语的她还经常帮我翻译俄语材料。公司知道我在当志愿者,也主动减少了我的工作量。我的工作干得越来越顺手。如今,再复杂的专业术语,我也能轻松应对,我还成为境外物资接收组中的一个负责人。
为了确保防疫物资采购到位、物流运输便捷通畅以及快速办理捐赠物资的减免税手续,志愿者需进行大量沟通工作。我的微信上就有130多个工作群,每天在不同工作群之间来回切换,是很独特的体验。
为了适应海外捐赠者的时差,我经常早上8时和亚洲地区的捐赠者沟通,次日凌晨2时和地区的捐赠者联络,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3月15日,我们的志愿工作暂时告一段落。这段时间虽然很忙,但我并不觉得累。看到中国的新增确诊病例数显著减少,中国的抗疫努力取得显著成效,我为自己能参与其中感到自豪。
说: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团结合作是最有力武器。在这40天里,我把我们团队经手的每一笔捐赠都详细记录下来——总共253笔。这253个记录,就是253份支援武汉的爱心,背后是各国民众齐心协力、共抗的坚定力量。让我深受触动的是,武汉本地院校的海外校友会也积极捐款捐物,为抗击提供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支持。我在武汉定居多年,和他们感同身受。每一个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
我看到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抗击出一份力。和他们相比,我做的事微不足道。每当我们需要采购物资,只要在微信群里“喊”一声,社区工作者们就会迅速“送货上门”。在我们帮助他人时,也有人贴心保障着我们的日常需要,这让我深受感动。
东湖绿道,繁花似锦。今后,我们也会更加珍惜这里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
(作者为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新品导入测试工程师,本报记者任皓宇、程远州采访整理)
从日记到现实:民族团结的温暖故事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4日电 题:从日记到现实:民族团结的温暖故事
新华社记者袁炳忠、李晓玲、吕秋平、朱小龙
新疆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村民买买提·卡斯木的第一篇日记是从母亲去世时汉族邻居伸手相助这事写起的。这一写就是40多年,满满26个日记本。
入夏时节,记者走进地处天山南部的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一些县乡,与各族村民拉家常、问生计,亲身体验了买买提日记中记录的各民族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26本日记记录民族团结故事
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连接中亚、西亚和中原地区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如今,这片水量充沛、土地富饶、近八成居民为少数民族的热土,已然成为环境优美、瓜果飘香、民族团结、互帮互助、融合发展的乐土。
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旁流淌着清澈的小溪,小溪旁是一排高大的白杨树。记者走进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村民买买提·卡斯木家的大门敞开着,新修的抗震安居房很漂亮,房子里铺的是地板砖,农家小院看着温馨又畅快。
73岁的买买提正伏案写日记。和村里其他农户家不同的是,老人为自己专门布置了一间书屋,书桌上摆放着一摞摞大小不等的笔记本,书柜里摆放着小说,报刊架上还有不少报纸,这是买买提老人平时看书、读报和写日记地方。
看到村里的汉族、维吾尔族乡亲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老人萌生了将村里的民族团结故事记录下来的念头。1976年,他开始写下第一篇故事。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写了40多年来,写满了26个日记本。
买买提·卡斯木说:“我从小经历了很多苦难和挫折,我知道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帮一把,拉一下,或许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将会改变。我们这个村,不分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我写日记,就是为了把各民族互相帮助的故事世世代代讲下去,让年轻人知道我们村里的团结传统,让民族团结一直传承下去。”
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有300多户人家,维汉村民混杂居住在一起。记者漫步村中,家家户户都是大门敞开,院里果树成荫果实累累,牛羊满圈。正是麦收时节,维吾尔族村民收获的麦子晾晒在汉族村民家的院墙边、汉族村民修整院落时周围的维吾尔族邻居过来帮忙,婚丧嫁娶宴席从来都不会忘记街坊邻居……“在我们这里,维汉是不分的。谁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来帮助;谁家有了难处,大家都会慷慨解囊。”村支部田开林乐呵呵地说。
帮扶脱贫一家亲
开斋节的前一天,记者来到阿克苏市一杆旗乡尤喀克巴里当村村民艾则买提·艾尔肯家,遇到56岁的赵红光提着一大袋羊肉和过节的糕点来看自己的干儿子。父子俩亲亲热热地打着招呼,艾则买提随手接过羊肉,老赵顺手抱起站在地下的小巴郎(维吾尔语意为小男孩),递给孩子几颗杏子。
父子俩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下。坐在铺满花毡的农家土炕上,品尝着甜蜜多汁的小白杏,听着父子俩熟悉亲切地交流,其乐融融的感觉油然而生。
“几年前我妈妈去世了,是干爸给了5000元办的葬礼,他帮我妹妹看病还花了好几万元。这些年他还教我种苹果,现在我成了农业技术员,年收入能有三四万元。我结婚时也是干爸给的钱,现在他还经常来看我儿子,每次都没有空过手。”闲聊之间,艾则买提的妻子已经准备好了农家拉面,第一盘拉面,艾则买提双手端给了赵红光。
赵红光是阿克苏市多浪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事的理事长,他的合作社现有400多户农民加入,绝大多数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果农,收入高的果农年收入能达到六七十万元,平均也有15万元。“很多农民都像艾则买提一样,既没有果树种植技术,也没有能力去找市场。我成立合作社,就是想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如今,合作社已经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万户各族果农通过特色种植业富裕起来;当地农民种植的苹果、香梨和杏子,畅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高端市场,合作社也成为南疆赫赫有名的品牌合作社。
而在温宿县托甫汗管理区托甫汗村,维吾尔族农民教汉族农民养殖牛羊的技术,汉族农民教维吾尔族农民种植水稻和果树的技术,在互帮互学中,大家逐渐融为一个大家庭。84岁的卡特·克然木老人说:“在村里,几十年了,我们的土地是交叉在一起的,房子是插花式居住的;你教我种水稻种果树,我教你养羊发展庭院经济;我教你做拌面抓饭,你教我做火锅麻辣烫,我们吃在一起干活在一起,生产生活都在一起,就是一家人。”
温暖在传递
库车县齐满镇莫马铁日克村。侯新彦和玛丽艳姆·吾甫尔带着他们漂亮的小女儿来到朋友家串门。个不高晒得黝黑发亮的小侯和白皙漂亮的媳妇一出现,大家伙就开始调侃了——这就是拾棉花“拾”来的漂亮媳妇!
原来,2010年,侯新彦种了50亩棉花,当年棉花大丰收却找不到合适的拾花工,正着急时遇到了玛丽艳姆和同伴们一起在邻居家拾棉花。一眼就喜欢上玛丽艳姆的小侯把捡拾棉花的价格定的比别家都高,成功地吸引了玛丽艳姆在他家地里拾花,朝夕相处间也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现在我们有两个宝贝女儿,丈母娘特别宠爱她们。大女儿上小学了,这不一放假就被姥姥姥爷接去了,几天不见,两个老人就会想孩子们。”
在这个民风淳朴、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小乡村里,乡亲们同种一块田,同吃一锅饭。离村庄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长约一公里的“民族团结路”,虽说不是村里的主干道,但它一头连着人们生活的村庄,一头通向村民去世后长眠的墓地。维汉村民的墓地都在这条路上,中间只有一排桑树相隔,大家生在一起,死也相望。
58岁的阿克苏市居民艾买尔江·尤里瓦斯有一个好兄弟。阿克苏市朝阳社区18栋一间宽敞的电梯民居是艾买尔江的家,桌上摆满了馓子、民族糕点和各种水果干果。“这都是我大哥拿来的。”他口中的大哥,是原来社区未改造前棚户区里的老邻居李德奎。20年前一天傍晚,李德奎的老婆心脏病发作要送去医院,天寒地冻加上又是城乡接合部,半天都没有拦上一辆车,心急如焚的李德奎搀着患病的老婆无法行动。路过的艾买尔江看到了赶紧跑出去拦了个出租车过来,帮助李德奎把老婆送到医院抢救。
因为住处不远,从此之后,两人就成了好邻居好朋友,你帮我助来往密切。2004年,艾买尔江的老伴生病去世了,看到一个大男人带着三个儿子艰难维生,李德奎更是心里牵挂放不下了,“我这个大哥冬天帮我拉煤取暖,经常给家里买米买面,资助我娃娃上学。20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就成了异姓的兄弟。”艾买尔江说。
在新疆阿克苏多个县市的采访中,记者被各民族间自然而然流露的真情感动着,被他们朴实无华的故事和言语温暖着。其实,在辽阔的新疆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民族聚居融合发展的乡村和社区,生生世世长存于这片流金淌蜜的土地上。
正能量:这4篇民族团结微故事,走心了!
广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长期以来各族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自治区各级党委、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此摘录三四,以飨读者。
中华中路社区:
城市民族工作创造全国经验
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各族群众亲如一家
南宁市西乡塘区衡阳街道办事处中华中路社区是南宁火车站所在社区,原来仅聚居有壮族、汉族,后,瑶、苗、侗、维吾尔等民族的群众陆续来到这里居住,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30%以上,是外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中最多的社区,也是新疆籍维吾尔族外来务工人员最集中、流动性最大的社区。
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各族群众同歌共舞
多年来,社区扎实开展城市民族工作,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对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承诺做到“六到位”(即民族政策宣传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困难学生助学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文化体育活动到位;信访内容落实到位),为社区少数民族服务内容做到“四提供”(即提供生活服务、宣传服务、网络服务、生产服务),采取“一卡(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卡)、二簿(外来少数民族情况登记簿和少数民族群众活动记录簿)、三联手(与管段联手、与辖区商业网点办公室联手、与社区劳动保障站联手)、四经常”(经常联系沟通、经常宣传教育、经常提供信息、经常开展活动方式),让外来少数民族在南宁融得进、留得住、过得好,创造了全国经验。201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首批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2011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12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称号。2017年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及“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中华中路社区党支部谢华娟用“真心、热心、爱心”,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开心、顺心、放心”,把中华中社区建成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友爱的大家庭,诠释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被居民亲切地称为“民族团结进步使者”。
龙胜各族自治县:
一家十口情融五族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里排屯侯正荣一家11口人,四代同堂,汇集了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的成员,尽管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在这个多民族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却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一家四代五民族全家福照
侯正荣一家的族际通婚源于50多年前。当时,壮寨小伙侯正荣回来,经人介绍,与来自马堤乡的苗族姑娘喜结连理。而后,生下侯日孟、侯日莲两个女儿。长大后,侯日莲外嫁,侯日孟则按当地的习俗,招侗族上门女婿王成建。侯日孟和王成建生下侯光源和侯光祖两兄弟,分别跟随爷爷和父亲的族属,加入了壮族和侗族。侯光源在一次相亲活动中,结识了瑶族姑娘潘艳梅,并喜结连理;而多年在广东打工的侯光祖,与同事、湖南邵阳籍的汉族姑娘结成了夫妻。侯光祖生了2个男孩,侯光源婚后一年生下了1个男孩。3个男孩分别加入了瑶族、侗族和壮族。前几年侯光源的奶奶不幸去世,曾经的11口之家变成了今天的10口之家,有苗族和汉族各1人、瑶族2人、侗族和壮族各3人。5个民族组成一个家庭,虽然民族风俗习惯各异,但始终吃住在一起,有事一起干、有乐一起享、有苦一起担,和和美美、其乐融融。2014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哨所:
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
1979年3月,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哨所在边境轰鸣的炮声中成立,陆兰军父亲陆之方从峒中镇尚义村民兵营副营长位置上,调任尖峰哨所第一任哨长。3年后,刚从转业回来的二哥陆兰廷从父亲手中接过钢枪,成了尖峰岭哨所第二任哨长。1990年,在父兄的影响下,陆兰军在围胆哨所当上了一名哨兵,1996年3月,二哥因工作需要调离哨所,陆兰军自告奋勇接过重任,数年如一日坚守在这边境线上的高山哨所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戍守边疆民兵的忠诚情怀。
哨所民兵在中越边界1324号界碑站岗放哨
尖峰岭哨所设立以来,陆兰军所在的尚义村400户人家中就有350人当哨兵;全镇先后有561名边民来到尖峰岭哨所当哨兵,其中坚守5年以上的就有220人,坚守10年以上的有15人。而陆兰军,却坚守清贫28载。尖峰岭哨边境巡逻路线长24.5公里,有26块界碑。界碑所立之处人迹罕至,陆兰军28年如一日地带领哨兵在这崎岖的山路上步行巡逻,行程共6.6万多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圈半之多。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
“六联六促”促和谐
苗族青年韦玉荣在指导毛南族、瑶族等群众种植水果
各族群众欢唱民族团结歌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是个移民大村,居住着壮、汉、毛南、苗、瑶、水等多个民族,形成了“一村多族”的民族居住格局。其中,双乐苗族、东兴瑶族、龙江毛南族3个村民小组分别始建于1995年、1996年、2004年,共安置县境内贫困移民71户294人,是一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该村党总支针对 “一村多族”新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 “六联六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屯务联管,促进文明新风建设;生产联营,促进群众脱贫奔小康;婚嫁联姻,促进民族感情相通;治安联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品牌联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鼓励各族群众互动交流,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共建美好乡村社区,激发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5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5000多元。该村2014年被自治区党委和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团结的故事【团结的小故事简短5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