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坐井观天》的启迪…(日记分享)
一、《坐井观天》心灵启发
今天讲《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也让我深受触动,不禁陷入沉思。那只坐于井底的蛙,它狭隘的视野,何尝不是人类自身的映射?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之中被固有的认知框架所限,错失了欣赏广阔世界的良机?
这篇课文,同事给我班已经讲完。这些精英老师不断的在各班试讲…精心筹备公开课的努力,深感钦佩之余,亦有所感。我个人认为:教师不应仅限于教学技术的展示,更应点燃学生智慧火花。课上再多的华美表演未必立竿见影,仅仅视觉效果好而已…实践起来都不可能。我希望我的课堂,是带给孩子们启迪与激励,镌刻于心中,引导孩子们朝向更高远的目标。
针对我班《坐井观天》课文讲完,对口班没有讲。但是这篇课文浅浅易懂,孩子们各个轻松应对…我就深入方式带领孩子们深入探讨。即兴编了几则故事,跟今天的课文能做到相辅相成,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孩子们超越常规认知,简单分享如下:
1、螃蟹的困局与出路:秋季吃螃蟹,就借此机会描绘螃蟹,一只就能爬出困局,反而多了…就开始互挤互压…这不仅仅揭示团队协作的重要价值,更是想表达做人一定要跳出狭窄利益链的可能性,不要互相踩压…而是互帮互助,这就是在给学生时候渗透利他思维,就是给自己创造条件。
2、眼界决定高度:讲家禽和鸟的区别。鸡、麻雀与雄鹰的世界不同?就会导致不同视界…我的寓意就是时刻在提高孩子种下每天学习、谦卑心态…明白认知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生的宽度…更是在鼓励孩子们勇于突破自我限制,追求更广阔的天空。
3、洞穴生活人:在古老传说,一群人栖息于洞穴,误将阴影当作世界全貌。一日,一勇士冒险外出,首次目睹外界壮丽景象,震撼不已。返回时,他热情分享经历,遭不解与嘲讽…这个故事就是引导学生,人要有勇气与探索。勇敢面对未知,拓宽人生视野…争取自己就是这个勇士,用行动带动周围人…。
二、我的反思与愿景
面对当下教育常态…我也在不知所措中…忧虑中…看看现在竞争与压力已渗透至学龄初期的孩子身上,这不仅在扼杀孩子的纯真与好奇,还有许多孩子尚未领略学习的美妙,便早早感到疲惫与挫败。甚至对抗学业,身心受创…抑郁、休学…很多家长们面对这情况无奈叹息,无力扭转…。
在诸多困惑与挣扎中,我始终坚守信念:教育核心是对孩子内在潜能的唤醒,而非单一追求学业成绩。鼓励孩子们倾听内心的声音,信任直觉与灵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致力于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的个体,而非标准化的产品…。
我也一直琢磨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希望与爱的种子,在养下自然生长。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待开发的宝藏,拥有独特的能力与天赋,等待着被发现与激发。为他们搭建舞台,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助力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确定的。
在教育上,我时常自问:何谓理想教育?或许,答案蕴含于孩子们的笑容与眼神中。当他们的眼睛闪烁着对知识渴望的光芒,当他们在探索中发现乐趣,当他们能够自信地表达真我…教育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吧!
总之,未来我将持续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的教育生态,让每位孩子都能在未来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舞台。同时,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认知。
《坐井观天》的故事,也在提醒,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心灵的觉醒。教师应当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以博大的胸怀与敏锐的洞察力,引领孩子们迈向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旅程,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
三、日记:生活美好的见证
看到孩子们的日记, 不禁感慨:不仅锻炼坚持习惯,更培养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热爱。常记录,让孩子们学会从日常中找寻美,增强了观察与感受能力…这份习惯,不仅提升了写作技巧,还加深了对自身与世界的理解,成为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
以上图片就是满满心意的礼物,太惊艳了!小马同学康复后,带来的小礼物。这份手制的小瓶罐,盛满了诚挚暖暖的爱意,恰是我心中所求的温情与关怀。这份心思,这份细腻与体贴,无疑是生活中最珍贵的馈赠。感恩能遇到这么可爱的小天使!
2024、11、11
备注:
让每个人内心都强大起来,就有了此视频:
视频加载中...
二年级语文最难单元:坐井观天、寒号鸟道理太难懂,目太难
二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本组课文以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为主题,目的是让孩子通过浅显的小懂得一些道理。
《坐井观天》一文写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的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不要做像井底之蛙那样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的人。
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小故事的道理,前半部分还比较好懂,但后半部分一连出现三个成语——”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个个都很费解,要让孩子们理解真的很难,因为老师也很难找到更浅显的语言来解释成语的意思,只能靠孩子们死记硬背。而不理解,靠死记硬背记住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忘记。
《寒号鸟》这篇小寓言故事,讲得是寒号鸟得过且过,最后冻死在崖缝里的故事,此文语言幽默,情节生动,孩子们非常爱读,但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样很书面化——告诉我们“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下场的。”其中“好逸恶劳”和“得过且过”两个成语也需要孩子们慢慢消化。这还是小徐老师经过简化得到的答案,有的道理写得更细致,比如:美好生活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不想将来的人,以侥幸心理对待生活,在灾难来临时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句话中“侥幸”一词更是费解。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讲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结果葫芦全落了,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顾眼前,不管其他,有可能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相比而言,此课的道理还比较好理解一些。
但无论是哪一课的道理,孩子们都要下大力气才能背过,而且还要不断的复习才能巩固,小徐老师本来以为,像这样寓意深刻的课文,道理孩子们只要懂就行了,没有必要记住它,但是真正做起题来,小徐老师发现,这单元所设置的一些活题,不但要用到这些道理,而且有些活题比死记硬背这些道理还要难。
如下图所示,第1小题问:《坐井观天》一文中,小鸟和青蛙在争论,(小鸟)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 )。
此题其实是问孩子们,为什么小鸟说的是正确的,只要答出“因为小鸟飞得高,所以能看到天无边无际。”即可,然而很多孩子将本文的道理写在这里,这就有点答案不对题目了。可见只要题目稍稍一拐弯,孩子就会言不对题。
第2小题,直接问寒号鸟冻死在崖缝里,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 )的道理。这个题算是死记硬背的题,只要让孩子将老师所说的“道理或启发”背过就可以了。
第3小题,寒号有没有听从喜鹊的劝告?你想对寒号鸟说些什么?
这道题属于拓展性活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鼓励孩子们按照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想对寒号鸟说的话写上就满分,但是越是这样我们大人觉得白给分的题,孩子们越不知道如何写,有的孩子甚至干脆一遇到这样的题就不写。
遇到这样的题,要引导孩子结合文章中心,用与寒号鸟直接对话的试写出它应该怎么做即可。例如:”寒号鸟,美好生活靠劳动来争取,你现在不去垒窝,将来天气冷了就会被冻死,不能只顾眼前的享乐啊。“或者直接引用文章里喜鹊的话去写:“寒号鸟,喜鹊说得对,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快去垒窝吧,不然你会被冻死的。”
同样,《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小故事,除了考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大道理外,也有很多灵活的题目让二年级小朋友不知所措。
例如本文有一个情节是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地说:“小葫芦啊,小葫芦,快快长大,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体现了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和热切地盼望小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如果题目问,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地说了什么?那么这道题非常好做。但是出题者偏不这么问,如下图所示,题目问,如果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他会自言自语的说:“——————。”
这道题的难度就有了很大提升,首先有些同学不认真审题,就会写上课文中的原话,显然是不对题的。其次还有些孩子会写:“小葫芦啊,小葫芦,你们怎么都落下来了呢?”这个答案也是违背出题人意旨的,因为按一般规律来说,种葫芦的人应该知道,是因为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才造成小葫芦的掉落的,因此,这题的答案应该是“唉,我真应该早点听从邻居的劝告,难小葫芦的叶子治虫啊!”或者是“真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啊!”“真后没有早点给葫芦叶子治虫啊!”
还有一些题,要利用本文的道理来解说,如下图所示:“种葫芦的人最后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答案是“因为他不懂得叶子和葫芦之间的联系,叶子上有了蚜虫不去管它,最后叶子黄了,葫芦也会掉下来。”旨在用此文的道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来解答此类题。很多孩子想不到引用本文的道理来解答此题。
总之,随着“大语文观”的倡导,从小学到初中,对死记硬背的东西的考查会越来越少,而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与自己思想的共鸣和碰撞来解答问题的题目会越来越多,希望家长和老师多引导孩子做一些活题,不断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将来的语文考试。
说了这么多,同学们不妨来做做下面这几道题,看看思路是否能打开呢?
二年级《坐井观天》,寓言故事要读好对话,更要关注这些要点
二年级的语文期中考试结束后,已经开始进行新课的学习。第五单元的第12课《坐井观天》,是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的三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青蛙的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以及小鸟的目光高远,让我们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生字部分:形近字“渴”和“喝”的区分,以及如何书写美观,是关注的重点。
1.多音字“哪”,放在课文的句子中,通过观察生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位置确定字音、字义。
哪儿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是“你从哪儿来呀?”、“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孩子们反复读两个句子之后会发现,当这个生字在句子的结尾,和“啊”、“呀”一样表示语气的时候读轻声。当放在句子中间或结尾,表示疑问的时候,读第三声,而且多和“儿”行成儿化音。
2.课文中最难写也是最容易混淆的生字是“渴”和“喝”。
身体缺乏水分,需要喝水,为“渴”,用口饮水是“喝”。
书写时注意,“渴”右半部件比“喝”的右半部分要稍大。右上角的“日”要写得稍小一些,且上宽下窄,下边的“匈”是最难写的,孩子们多写得“竖折”和“横折钩”完全相交,不美观。书写时要注意:“横折钩”要往里收一些。
二、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是读好人物对话,从读对话中感受人物特点以及故事蕴含的道理。
1.孩子们在读人物对话中,要读好问句和感叹句。孩子们是非常喜欢分角色朗读的。在反复朗读中,孩子们会发现,读问句的时候句尾要读出上扬的语气。
除了读好课文中的问句,还要延伸到生活中。比如我们在读青蛙问小鸟的话“你从哪儿来呀?”后,孩子们也和我之间一问一答,对问句的把握更加准确,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特别高。
2.第2组对话是全文的重点,除了朗读训练,还有阅读理解的训练。
小鸟说它飞了100多里,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小鸟都可能飞到过哪里?让孩子体会到天的大,以及小鸟的累。
“大话”一词,我让孩子们说了说:在生活中你都听过哪些大话?孩子们说:我一个同学说他登上过珠穆朗玛峰,我觉得他在说大话……孩子们笑着说着,最后我总结“原来你们都懂了,那些夸张的话,就叫做大话!”
然后回到课文,“既然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说明他相信小鸟的话吗?”孩子们就明白了青蛙多么自以为是!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一个反问句,由于我们之前在课堂上渗透过反问句变陈述句的练习,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试着将这一个反问句改变表达方式,而保持意思不变,个别孩子是能做到的。变完陈述句之后,对比读一读,语气不同,孩子们就明白了: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那么远”是有多远?这里就考察孩子们能不能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课堂上大概停留了四五秒,孩子们才说出“一百多里”,找到答案之后,我们一起回顾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短语。
“无边无际”理解词语不生硬让孩子直接说解释,而是结合生活,“你在生活中,见过无边无际的什么?”孩子说的有草原、天空、海洋等,说完之后,词语的意思也就呼之欲出了。
我们很多家长都很苦恼,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了。其实很多老师都会告诉孩子阅读理解的方法就是:答案都在原文中。在课堂上,老师讲课文的时候,会不断地通过各种问题,让孩子们在课文中边读边圈画,其实就是训练孩子从短文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在上课的时候,孩子一定要认真听讲,并且要根据老师的问题,去主动的在课文中读一读、找一找,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
如果在课堂上孩子没有做到这些,家长回家之后就要对孩子进行辅导,辅导的思路,可以借鉴我的方法。
3.看似简单的一则寓言故事,其实除了读好人物对话阅读理解的能力训练(所谓语文的“工具性”),还要引导孩子去评价人物、说出自己对这则故事的看法(人文性)。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孩子续编故事:如果你是那只青蛙,当跳出井口,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同时,最好让孩子利用周末再读一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孩子对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会更了解。
【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英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