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果真“坐怀不乱”?其实,这是一个流传上千年的谎言
柳下惠,一个存在于春秋时期,较“至圣先师”孔子出现还早的先贤、圣人。这位被孔子评价为“遗落的圣人”;被孟子尊为“百世之师”的大圣人,就是历史典故——“坐怀不乱”的男主角。
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坐怀不乱”即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一般认为,这一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巷伯》——“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妪不逮门之女”啥意思?邻居是一个独居于室的寡妇!但这和“坐怀不乱”的故事梗概,并无直接关系。
再往后,《荀子·大略》有载:“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根据最早对《荀子》进行注释的唐代学者杨倞的解释,“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说的是柳下惠与贫贱者穿着同样粗陋的衣服,而不被人诟病失仪。这和“坐怀不乱”更没有关系 。
直到元代,“坐怀不乱”的故事才形成完整的故事梗概: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说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未发生非礼行为。
从春秋时期到元代,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在当时并未成型,为何千年后反倒有了如此详细的故事记载?
更让人疑惑的是,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究竟是如何流传出来的?
那个被柳下惠抱在怀中的女子,感念于柳下惠的为人正派,事后宣扬?在一个注重传统道德的年代,一个女子在陌生男子怀中待了一夜,然后再不顾自己的清白和声誉而大肆宣扬?不可能!
惊叹于自身控制力和对传统道德遵守程度的柳下惠,事后为自己扬名而到处宣扬?暂且不论别人信不信他“坐怀不乱”,单凭孔子和孟子对其的至高评价,就足以证明他不会枉顾陌生女子的声誉,仅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坏别人的名节!
也就是说,这个只有柳下惠和陌生女子两人之间的“秘密故事”,根本不可能被广为流传;甚至,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根本就是后世杜撰,乃系一个流传千年的大谎言。
对于柳下惠而言,他身上有的光环已经超过了孔子和孟子,甚至被视为了“百世之师”,后世为何还非要在他身上安一个遵循传统道德的至高优点呢?
请注意“坐怀不乱”故事成型的年代——宋朝以后,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出现以后。
也不知道朱熹老夫子和程颢、程颐两兄弟抽了什么风,捣鼓出了一套道德神学,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硬是为封建女性铐上了更为严苛甚至无情的枷锁。更荒唐的是,“程朱理学”出现以后,迅速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为了让世人能够充分信服和接纳“程朱理学”,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文人们必须树立一个或者数个极端典型来增强说明力,柳下惠就是他们千挑万选以后的典型人物。
柳下惠之所以能被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文人们选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柳下惠距离当时年代久远,“坐怀不乱”的故事已经无从考证,文人们想怎么说就能怎么说。
2、柳下惠,乃系被“至圣先师”孔子至为推崇的“圣人”,将“坐怀不乱”的故事安在他身上,更令人信服。
3、抛开孔子、孟子的至高评价,柳下惠还曾担任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担任过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以德”;他本身就是一个行走的“传统道德代言人”。也只有将“坐怀不乱”的故事放在柳下惠身上,才更合乎情理;也只有柳下惠,才能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至高境界。
柳下惠剧照
现今来看,“坐怀不乱”本就是基本的道德操守,和“伟大”并无关系,和“圣人”更是不沾边。难道,陌生男女独处一室发生点什么事,就只能受到道德谴责?根据中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如果不遵循“坐怀不乱”的约束,会被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这种依靠古人先贤来约束世人道德操守的做法,实在是既无用又荒唐!
参考文献:《诗经》、《荀子》、《纯正蒙求》
有没有想过?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到底传出来的
柳下惠,一个存在于春秋时期,较“至圣先师”孔子出现还早的先贤、圣人。这位被孔子评价为“遗落的圣人”;被孟子尊为“百世之师”的大圣人,就是历史典故——“坐怀不乱”的男主角。
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坐怀不乱”即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一般认为,这一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巷伯》——“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妪不逮门之女”啥意思?邻居是一个独居于室的寡妇!但这和“坐怀不乱”的故事梗概,并无直接关系。
再往后,《荀子·大略》有载:“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根据最早对《荀子》进行注释的唐代学者杨倞的解释,“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说的是柳下惠与贫贱者穿着同样粗陋的衣服,而不被人诟病失仪。这和“坐怀不乱”更没有关系 。
直到元代,“坐怀不乱”的故事才形成完整的故事梗概: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说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未发生非礼行为。
从春秋时期到元代,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在当时并未成型,为何千年后反倒有了如此详细的故事记载?
更让人疑惑的是,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究竟是如何流传出来的?
那个被柳下惠抱在怀中的女子,感念于柳下惠的为人正派,事后宣扬?在一个注重传统道德的年代,一个女子在陌生男子怀中待了一夜,然后再不顾自己的清白和声誉而大肆宣扬?不可能!
惊叹于自身控制力和对传统道德遵守程度的柳下惠,事后为自己扬名而到处宣扬?暂且不论别人信不信他“坐怀不乱”,单凭孔子和孟子对其的至高评价,就足以证明他不会枉顾陌生女子的声誉,仅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坏别人的名节!
也就是说,这个只有柳下惠和陌生女子两人之间的“秘密故事”,根本不可能被广为流传;甚至,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根本就是后世杜撰,乃系一个流传千年的大谎言。
对于柳下惠而言,他身上有的光环已经超过了孔子和孟子,甚至被视为了“百世之师”,后世为何还非要在他身上安一个遵循传统道德的至高优点呢?
请注意“坐怀不乱”故事成型的年代——宋朝以后,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出现以后。
也不知道朱熹老夫子和程颢、程颐两兄弟抽了什么风,捣鼓出了一套道德神学,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硬是为封建女性铐上了更为严苛甚至无情的枷锁。更荒唐的是,“程朱理学”出现以后,迅速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为了让世人能够充分信服和接纳“程朱理学”,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文人们必须树立一个或者数个极端典型来增强说明力,柳下惠就是他们千挑万选以后的典型人物。
柳下惠之所以能被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文人们选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柳下惠距离当时年代久远,“坐怀不乱”的故事已经无从考证,文人们想怎么说就能怎么说。
2、柳下惠,乃系被“至圣先师”孔子至为推崇的“圣人”,将“坐怀不乱”的故事安在他身上,更令人信服。
3、抛开孔子、孟子的至高评价,柳下惠还曾担任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担任过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以德”;他本身就是一个行走的“传统道德代言人”。也只有将“坐怀不乱”的故事放在柳下惠身上,才更合乎情理;也只有柳下惠,才能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至高境界。
柳下惠剧照
现今来看,“坐怀不乱”本就是基本的道德操守,和“伟大”并无关系,和“圣人”更是不沾边。难道,陌生男女独处一室发生点什么事,就只能受到道德谴责?根据中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如果不遵循“坐怀不乱”的约束,会被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这种依靠古人先贤来约束世人道德操守的做法,实在是既无用又荒唐!
参考文献:《诗经》、《荀子》、《纯正蒙求》
咬文嚼字: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名人轶事。
主人公是鲁国的名士柳下惠。
有一天柳下惠外出,途中天降大雨,气温骤降,他便跑到庙中躲避。这时,有一女子从后门进入庙中,浑身湿透,瑟瑟发抖。
大雨倾盆,庙里庙外寻不到干柴,女子却冻得嘴唇青紫。柳下惠想了想,便解开衣服让那女子坐到自己怀里取暖。
见有人肯敞怀献暖,女子就脱去湿漉漉的衣裙。正要投入柳下惠的怀抱,柳下惠却阻止了,“孤男寡女,隔衣取暖已伤风化,如此赤身岂可为之?”
那女子打着哆嗦说,“隔此湿衣如何能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虽坐你怀中,你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家有卧床老母,若我冻病,老母无人照料,岂不因你一时清高而伤及二命?”
柳下惠无言以对,只得把那女子抱于怀中。静心闭目,坦然而对,仿佛不知怀里有温柔,有馨香……
《荀子·大略》说: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坐怀不乱”也由此而出。
但这则轶事一直备受质疑。庙外风雨交加,庙内孤男寡女,肌肤之亲,男拥女抱,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机缘,会什么事都不发生吗?
质疑有质疑的道理,但有定力的坦荡君子不是没有。
《三国演义》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刘备败逃,关羽独携刘备家眷据守下邳。不幸中了曹操的诱兵之计,关羽出城决战却遭曹军伏击被俘。
曹操为得关羽,“上马金,下马银”但关羽不为所动。曹操又施计将关羽和刘备的夫人独囚一院,期望关羽日久生情,叔嫂缠绵。如此,桃园结义之恩不剪自断。
谁知,关羽胸怀坦荡,义薄云天,不但不做非礼之事,反而“秉烛待旦”持刀守护于兄嫂门外,防奸科,预不测。
还有《西游记》里的唐玄奘,杏仙雨润红姿娇,女儿国王玉体相许,蜘蛛精千姿百媚……但都没能成功撼动唐僧的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荡如砥,有定力有信念的人是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的。
柳下惠正直无私,做人做官光明磊落,“三黜”的事更能说明一切。柳下惠任职鲁国士师,主管刑罚律政,由于刚正不阿,三次赴任三次都被罢黜。
有人劝他离开鲁国去别处做官,柳下惠说,“正直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正直的,去别国做官同样的问题还会遇到,想避免,改改个性即可。但是,如果可以放弃信念,趋炎附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在鲁国就能实现又何必远走他乡?”
所以,以柳下惠的正直人品,高尚德操,做到“坐怀不乱”毋庸置疑。
难怪孔子说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更是尊他为“和圣”……
【坐怀不乱,坐怀不乱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