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更新:07-2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关羽大意失荆州究竟之过?如果刘备让此二人守荆州,可保无忧

提起三国的最著名的武将,大家都会想到“武圣”关羽,尽管论真正的武力,吕布应该是当仁不让的三国第一牛人,但关羽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忠诚正直,仁义厚道,远胜冷血无情的吕布,他的功绩和品行都远超吕布,因此称之为三国最具影响力的武将是众望所归的。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关羽却晚节不晚,因为 “大意失荆州”毁了一世英名,最终还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荆州是军事重地,对刘备来说是不能丢的,它关系到了蜀国的发展和前程。因此,刘备最初选镇守荆州人选时,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任人为亲地选择了结拜兄弟关羽来镇定。而是深思熟悉的。

因为关羽的确是荆州的最佳人选。为什么这么说呢?关羽除了有点自命清高和骄傲自满这个弱点外,其他方面来都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论武力、论人品、论忠诚度,他都是超人一等的。

那么,除了关羽,还有没有合适人选呢?

首先来看诸葛亮,诸葛亮的智慧和大局观念不说在蜀国,放眼整个三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赤壁之战后,他一直奉行的政策是联吴抗魏。就连他关羽镇守荆州时,他也一直对关羽强调这一点,因为他知道,只要关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荆州就可以确保无忧。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这个战略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关羽不是骄傲自大,一直奉行他这个一主张的话,也就不会有失荆州的恶果了。

诸葛亮可以说是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其高强的战略思想和智谋,他守荆州可以说固若金汤。但因为蜀国人才严重缺乏,在庞统随刘备入川途中中暗算惨死后,刘备身边没有一流谋士出谋划策,要夺回川蜀之地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刘备这才把他调到身边来,让关羽守荆州。

除了诸葛亮,庞统当然是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庞统的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虽然有“好功”的小缺点,但如果让他守荆州,以他的才干,荆州也是不会轻易易手的。刘备对他也是“亲待亚于诸葛亮,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了,如果他不死,诸葛亮和庞统这一龙一凤任何人守荆州都可以让刘备高枕无忧。

除此之外,刘备为什么不让另一位结拜兄弟张飞来守荆州呢?

刘备对张飞的信任那是没得说,张飞在他一穷二白时一直不离不弃,关于其忠诚度,有一事例为证。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击溃,关羽被俘,张飞失踪了——后来战据芒砀山当了山大王。但听闻刘备的音讯后,他二话不说立马选择了回到刘备身边。

再加上张飞的武艺也是超群的,和关羽相比也毫无逊色,刘备自然对他器重有加。

刘备不让张飞守荆州,是放心不下他的性格。张飞是什么性格呢?四个字:暴而无恩。

张飞“暴而无恩”的性格特点,也会让刘备心存忌惮:丢过一回徐州了,荆州可不能再交给他了!

因为张飞脾气太暴,经常鞭打部下,因此人脉关系一直不太好。先前就因为“暴而无恩”而丢了一回徐州,因此在荆州这个极为重要的军事重地,刘备显然不敢也不会再冒险让他来镇守。

张飞因为脾气暴躁而弃选,那么,“老好人”赵云镇守荆州如何?

赵云不但武艺高强、忠贞不二,而且性格沉稳、为人谦和。

他一直承担着刘备“贴身”保镖的职责,不但多次救刘备于危难之时,就边刘备的妻小也是呵护有加。在长板坡之时,他七战七出,成功于曹操的百万雄军之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后来孙夫人回东吴时,想抱走阿斗,也是他拦江救下。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备对赵云当然是信任有加的,从后来封他为“牙门”、“留营司马”这样位高权重的职位就可以看出端倪。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让赵云来守荆州呢?原因很简单:赵云缺少单独带兵的经历。

赵云一直在负责刘备的内部保卫工作,以他的武功和谦和本领,局部作战那是势不可挡,但要他镇守一方,独当一方的能力显然是有所欠缺的。

而五虎上将中的马超和黄忠,因为他们都是半咱出家的,刘备对他们的忠诚度一直有怀疑,因此也排除在了候选人之列。

至于后起之秀魏延,刘备就更加不可能让他来守荆州了,首先魏延在投奔刘备之前几乎是无名之辈。只是在随刘备入川后才崭露头角,后来更是从赵云手里接过“牙门”的印信,成为刘备极为信任的将才。然而,魏延无论功绩和资质和关张赵都是有明显差距的,在当时关张赵等盖世名将都健在的情况下,刘备显然是不会考虑让魏延来守荆州的。

终上所述,失荆州不是关羽之过,他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缝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也说明“蜀中名将唯羽”的评语是恰如其分的。失荆州之过显然在于刘备。

刘备在入川时带上了庞统而让诸葛亮守荆州,结果导致了急于建功的庞统半途中敌暗算而死,如果他带上知根知底的诸葛亮入川,而让庞统守荆州,显然将是结果。如此,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显然不会在入川途中而折戟,而诸葛亮和庞统两人如果都能健在,他们两人任何人守荆州,再辅以关张赵等任何一虎将辅之,曹操和孙权都只能望荆州而兴叹了。

关羽为什么会丢了荆州?真的是“大意”了吗?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我国堪称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小说里描绘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非常有名的一篇。据罗贯中的生花妙笔描述,东吴都督吕蒙以年轻的陆逊代替自己为都督,从而令骄傲的关羽轻敌大意,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结果被吕蒙白衣渡江,一举奇袭占领了荆州,最后导致关羽全军覆没,麦城被俘,饮恨而亡。也正以为《三国演义》及众多说书人、戏曲的渲染,“大意失荆州”就成了一个让广大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用来形容因轻敌大意造成的重大失败。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三国演义》和故事和真实的历史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出入的。本篇,咱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关羽丢掉荆州的真实原因,看看到底是不是他“大意”造成的。

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大意失荆州”成了妇孺皆知的印象

说荆州之战之前,咱们先来简单捋一下此战战前的背景。大家都知道,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之后,曹操败退回北方,原本被打得走投无路的刘备趁着荆州地区出现暂时的权力真空的机会迅速发展起来。在短短三年之内,刘备不但接过了荆州牧的官职,而且占领了荆州九郡中的五个郡,成为取代刘表的长江中游的新兴势力。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又借益州牧刘璋邀请之机,率军从荆州浥江而上,开始发动入川之战。经过三年苦战,刘备终于大败刘璋,成为西蜀的新主人。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发动对汉中割据势力张鲁的进攻,一举占领汉中。刘备为夺取西蜀北大门,又发动汉中之战。曹刘两军在汉中对峙,最终曹军败退,刘备又夺取了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蜀汉集团的势力发展到顶峰。就在刘备称汉中王的同时,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也发动了攻取襄阳、樊城的襄樊战役。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的场景,蜀汉集团势力至此达到顶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奉刘备的命令,但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却并没有明确说襄樊战役到底策划发动的。从一般的常理上推断,发动如此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如果说不经过君主的首肯,似乎很难成立。但于关羽有“假节钺”的特权,遇事并不需要专门向刘备请示,可以自主决定。从当时的战略情况看,刘备在之前已经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关羽再在东线发动牵制性战役似乎已无必要。再者,如果关羽攻襄樊是为了贯彻诸葛亮“隆中对”中关于从西蜀和荆州同时北伐中原的战略的话,那么在关羽攻襄樊的时候,刘备应当从汉中也出兵攻关中,东西呼应,共同北伐。然而事实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几个月,汉中方向无任何出兵策应的举动,甚至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来支援关羽。从这些迹象分析,大伊万倾向于认为襄樊战役是关羽利用“假节钺”的特权,自行发动的一场战役。因为就在此战之前,曹军刚刚在汉中战败,退守关中,这就使关羽察觉到了战机,因而果断发动了对襄樊的攻势。

古代代表临机处置特权的“节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率荆州主力开始围攻襄阳、樊城。战役开始阶段,形势对关羽十分有利。他先是利用汉江秋汛的机会,引水淹没于禁指挥的曹军援军(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全歼曹军三万人,接着又紧紧围住曹仁驻守的樊城,还广泛联络中原的各路民间反曹力量,一时间让中原为之震动,曹操惊恐之中甚至起了放弃许都的念头。后在极其睿智的司马懿劝说中,曹操稳住心态,以名将徐晃为主帅,开始调集各路大军向樊城方向增援。徐晃吸取于禁的教训,在全部援军会齐之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首先在郾城挫败了关羽的,进抵樊城外围。接着,在等待汉江洪水退去,同时十二营精兵的援军兵力基本到齐之后,徐晃开始全军出击,主动进攻关羽军营。《三国志》记载,关羽用来围困樊城的大营,筑有大型堡垒,另在四周筑有四个土堡垒,徐晃先佯攻大堡垒,引诱关羽军增援大堡垒,然后出其不意猛攻四个土堡垒,一举得手。关羽见状,立刻派五千人马前往救援,结果被徐晃打得大败。徐晃接着趁胜又继续猛攻,关羽用来围困樊城的十重鹿角和堑壕,全被曹军攻破,关羽军大败,很多士兵投沔水而死。至此,关羽对樊城的围困完全失败,只能借助水师在汉江上巡弋,隔绝樊城和襄阳的交通。

关羽水淹于禁,这是他在襄樊战役中取得的唯一重大战果

襄樊战役到此时已经足足打了三个月。关羽除初期水淹于禁,取得大胜之外,后面久攻樊城不下,结果反等到徐晃援军到来,对樊城的围困被彻底打破,整个战役局面对关羽越来越不利。但是,如果让他主动撤兵,就等于放弃之前所有战果,这必然是关羽不甘心接受的。另外,如果主动撤走,还有可能被士气正盛的曹军衔尾追杀,导致更大损失,这必然也是关羽必须要考虑的。这样一来,关羽就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状态中。《三国志》中说,关羽是因为看到了吕蒙病重,于是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抽调江陵、之兵力前往襄樊前线,其实,在大伊万看来,吕蒙是否病重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导致关羽抽调荆州驻防兵力的原因恰恰是襄樊前线日益不利的形势。在徐晃打破樊城包围圈的战役中,关羽军遭到沉重打击,兵力折损不少。加上曹军后援陆续到来,兵力对比对关羽日益不利,所以他如果不想撤退,那就只能抽调荆州的兵力来补充前线,否则襄樊战线可能出现全盘崩溃的局面。而至于因此造成的荆州防务的空虚,关羽暂时也管不了了。

襄樊战役时魏蜀吴三方的形势

这里大伊万要着重分析一下此时的曹、孙、刘三家的关系。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中,孙刘两家结为同盟,共同打败了曹操。赤壁战后,刘备向孙权暂借了南郡,并以此为基地开始了迅速扩张,孙刘两家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矛盾越来越激烈。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孙权再次提出,要刘备履行前约,将荆州归还东吴,结果遭到刘备拒绝,于是东吴大军进攻荆州,双方即将爆发大战。此时,因为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怕腹背受敌,不得不做出妥协,将湘江以东的长沙、零陵、江夏三郡割给了孙权,双方以湘江划界,平分荆州。此时对于东吴来说,江南和岭南都已平定,要继续扩张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北上攻曹操,一个是西向攻刘备占据的半个荆州。应该说,孙权虽然念念不忘那半个荆州,但一开始并没有放弃北上攻曹的想法。在与刘备议和之后,孙权也曾集中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却被曹军大将张辽以七千人杀得大败(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大战),孙权狼狈逃回。此战不但凸显了东吴军与曹军在陆战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而且也把孙权企图北上扩张的信心给打没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就向曹操遣使称臣请降,曹操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并让孙权的弟弟孙匡娶了曹仁的女儿,双方从此结为姻亲关系。孙刘联盟实际上从此时开始已经瓦解了,孙曹开始形成实质上的联盟关系。

中国邮政发行的“威震逍遥津”小型张邮票,张辽通过此战把东吴北上扩张的信心打没了

到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东吴的局面实际上就和珍珠港之前的日本颇为相似了。当时的日本面临着“北上”和“南下”的选择,而此时的东吴也面临着“西进”与“北上”的选择。当关羽水淹曹军、生擒于禁,军威正盛时,孙权曾一度有过乘机北上攻取徐州的想法,但是身为东吴都督的吕蒙却坚决反对。他的理由是:“徐州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应该说,吕蒙的想法是符合事实的,徐州地势平坦,又远离江河,东吴强大的水师无用武之地,却非常有利于曹军强大的骑兵发挥威力。以东吴陆军的实力,要想在徐州和曹军会战,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而荆州紧挨着长江,正好可以发挥东吴水师优势,因此吕蒙建议:“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孙权经过权衡,最终采纳了吕蒙的意见,选择了“西进”。

东吴楼船模型,强大的水师是东吴赖以生存的关键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东吴决意“西进”夺取荆州,实在是基于自身优劣特点的必然选择。至于史书中所说的关羽拒绝孙权缔结姻亲的请求、擅取东吴军粮、辱骂东吴来使等原因,不过是东吴的借口而已。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东吴不敢北上挑战强大的曹军,那就只能选择西取荆州。但让大伊万感到比较迷的是,既然孙权早在襄樊之战前两年就已经向曹操请降,并缔结姻亲,形成实际上的联盟关系,对此关羽不可能不知道,为何他却没有考虑到这个巨大的危险,而轻率地发动了襄樊之战。同时,刘备、诸葛亮等人在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之后,即使不向关中进攻,以牵制曹军,至少也可以从益州走向荆州增援,以巩固关羽的后方。然而,他们眼睁睁看着战局逐步恶化,却始终无所动作。也许是他们对关羽的能力过于相信了,也可能是赤壁之战以来的一连串胜利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不管什么原因吧,总之,他们在这次战役中犯下了严重的决策错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西蜀方面在襄樊战役期间的无所作为,是关羽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

最后的结果,大家其实都知道了,吕蒙白衣渡江,一举奇袭占领了荆州。很多人始终认为,这都是糜芳、傅士仁叛变的结果。其实,从上面大伊万的分析中,大家已经可以明白,荆州的防御力量在关羽抽走大量兵力之后,已经十分空虚了。就算糜芳、傅士仁不叛变,也断然无法抵御东吴优势兵力的突袭。即使能抵御一阵,关羽率军回援,也可能遭到曹军尾随追杀导致大败。所以,不管关羽“大意”不“大意”,实际上从他决定孤军北伐开始,荆州的最后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了……

水彩画《吕蒙白衣渡江》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大意失荆州的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大惊小怪造句,大惊小怪造句子简短 下一篇:大打出手的意思;大打出手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