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故事【天安城门的简介和历史】

更新:07-25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这些年,我和天安门的故事……

瞭望9月1日发起的“我与天安门的合影”征集活动,收到了众多微信微博读者的诚意反馈,感谢大家的参与!(活动:天安门前40年,他用镜头记录家国今昔…)

我们从众多反馈中选出这15组图片和故事。他们都是70年岁月中的平凡人物,有着平凡的幸福、辛苦与美好希冀,都让我们觉得很美……

这里面有你吗?

再过10年,20年,希望看到更丰富的你,更美好的祖国!

PS:请这15位网友联系我们,每人获赠书一套~详见文末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原文首发于2019年9月26日,标题为《这些年,我和天安门的故事……》。

1 我和天安门的故事

  • 来自北京丰台的网友曹志勇:

五张照片,四十年!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9年,23岁的我在天安门拍下平生第一张彩色照片。

初期,人们穿着都是蓝绿色服装,脚踩“白边懒”和解放鞋。我还是比较特殊,穿了一身儿咖啡色服装。

这张照片的由来有个故事:大家当时知道我初中就喜欢玩儿照相机,19年,一位同事找到我,说她姥姥离开内地30多年,终于从香港回到北京,并带来了很时髦的彩色胶卷,请我为她们在天安门拍照,为表示对我感谢,香港同胞也在天安门前为我拍了平生第一张彩色照片。

第二张是香港回归那年(7年)的12月拍的。

第三张,拍摄于2003年4月。

第四张,拍摄于2005年9月。

第五张,今年4月老伴儿用手机给我拍的,将要迎来七十华诞!

  • 网友PLA吴迪:

0年,6岁的我站在天安门前,梦想长大做一名战士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

后来没能参加2015年“9·3”,但跟我的兵在一起,也算为儿时梦想而坚持拼搏了。

  • 来自江苏徐州的网友天水围的日与夜:

2014年是我学业有成的一年。

那一年,我的中考分数过了县里最好高中的分数线,这让很多人都很吃惊。我的父母也为我高兴。

那年7月初,父亲和我在南京奥体中心,第一次看江苏舜天队的现场比赛。我终生难忘那欢乐的氛围。

那年8月末,父亲告诉我,他的学生给了他旅游优惠,可以带我跟团旅游,去北京!

北京!北京!北京!

那一刻,仅仅去过郑州、徐州、南京的我,把去北京当作最高理想的我,真的惊呆了。

2014年家里经济状况并不宽裕,然而父亲却依然做出了去北京的决定。我一度也很踌躇,但是父亲说,他想看一看天安门。

这是由我拍下的父亲最帅的一张照片了。

那年的他,看起来还相当的年轻。

那天旅行团的日程里本来就包括天安门,但是我觉得就那一点点时间还不够,真的还不够。所以我央求父亲趁北京地铁停运之前再去一次天安门。

这张照片上的我很丑呢,本来就不上相,也不会管理自己的表情。当时我的内心还是相当激动的。毕竟身后就是天安门!不是父亲拍摄技术的问题啦。

五年过去了,我的样貌没变,父亲却越来越老了。

曾经,我需要由这个帅气的男人带领着,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来,是我带领着这个嘴上不服老却日渐衰老的男人,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

不想让他老去,不想家庭条件好了而这个男人失去了青春。

我还想和他一起走过祖国更广阔的山山水水,不想每次回家,都看见他的鬓角白发。

最后,想借这个机会,祝福七十华诞,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 来自北京朝阳的网友徐洁:

这是5年暑假,我(图右)和来自西安的小伙伴在天安门前的合影。后来我们彼此通信,度过了青春期。记得当时我穿的衣服是自己做的。

如今34年过去啦!小伙伴定居在国外,我们的联系方式也从信件,变成了。

  • 来自陕西西安的网友佳妮:

这是我和闺蜜晓婕。当时,我们考研失败,她准备二战。因我想看看考研失败的北交大,所以一起相约去了北京。我们走走停停,下午起床,疯到半夜,没看成升旗,但看了降旗,还看了故宫,也一起在天安门前留念。那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

我们俩现在已是研究生,感谢相伴在一起的力量,与梦想的北京一起前行。

  • 来自山西朔州的网友解震:

这张照片是我第三次去北京。

第一次去北京是5年,23岁,我工作的第二年。当时穿着流行的喇叭裤,与几个教师好友一起“打卡”了北京不少景点。记得我们一下火车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天安门、毛纪念堂、颐和园、故宫,还去北海看白塔、划船。

第二次去北京是0年左右,我已成家。年轻夫妇带着10个月大的孩子手忙脚乱,都没顾上在天安门留影。

第三次,2年暑假,女儿1岁多了,一家人又去了天安门,留下了上面那张照片。

北京城市建设更好了,不过天气太热,孩子张张照片都是挠头的模样……给女儿买了西瓜,结果……大家都在拍照,她却蹲玩西瓜,特想当场吃,她爸拍下了女儿的渴望瞬间。

因为家离北京近,也有假期,所以几乎年年去北京。每次都漂漂亮亮的去,再买一堆衣服回县城洋气去。

1996年的“”劳动节,带着读一年级的女儿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

当时刚从故宫出来,在天安门给女儿买了个玩具,她特别开心,一定拿着拍照,结果每张照片的脸都被玩具“完美地”挡住。还好的是,她洋气的穿着挺上相:正是当时最流行的红色健美裤、红白条纹蝙蝠袖毛衣。

现在,女儿在北京上班,我有时间还会去看看她。希望她健健康康,快快乐乐;也祝愿祖国越来越好,孩子们都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中。

  • 网友西地兰:

这张照片是我们一家于2018年8月16日9点04分在天安门前拍的。孩子们特别喜欢北京,喜欢天安门。这个小愿望,终于在2018年暑假实现了!

  • 来自河北的网友漫杉待:

姥姥的心愿

这是我的姥姥。一个普通的农民,过着普通的生活,并在很普通的一天,实现了自己最大的愿望——与天安门合影。

合影这一年,姥姥83岁。

姥姥不识字,童年时正逢,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唐山大地震,以及1978年以后的——这样一看,普通的姥姥,并不普通。

姥姥一辈子种地,几乎不曾走出过家乡的小县城。说到一起出去旅游,姥姥其他地方都不喜欢,唯一想去的就是北京天安门,去看看毛。这是姥姥最常念叨的心愿。

2018年10月3日,我们带着姥姥去了毛纪念堂,给姥姥在天安门前拍了留念照片。

所以,这虽是一张普通的照片,但对83岁的姥姥来说却是实现了心愿的一张照片:经历了最久的期盼,她去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完成了最大的心愿。那一代人对毛的感情,对信任,皆是如此。

时至今日,仍在惦念。

  • 网友春风十里:

今年暑假回家从北京中转,只有半天时间,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天安门合影,圆了二十多年的梦。没有为什么,好像每个人就应该有一张和天安门的合影。

  • 来自内蒙古通辽的网友@理想国探讨:

这是2017年11月拍的照片,我是中间的红衣女。

当时因肺部磨玻璃小结节和身体多器官出现异常,去北京看病,在等待检查的期间去了趟天安门。

期待祖国绿色发展!

期待能等到中国医生向世界骄傲宣布攻克肺癌的那一天!

  • 网友静静的:

2017年10月28日,我的爷爷奶奶,圆了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去北京,去天安门,看毛。

奶奶说小时候见过一次毛,如今来到北京,瞻仰了毛纪念堂.

两位老人都特别激动。

我有幸见证了他们的圆梦之旅。

  • 来自陕西西安的网友西风烈:

我和父亲今年清明节前去了一趟北京。

北京是老父亲一辈子最想去的地方,过去家里条件不好,北京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对于父亲这辈人来说,他们想去北京、毛纪念堂、长城、故宫等著名景点,但又怕花儿女们的钱。

我选择旅游旺季前圆了父亲的北京梦!我们去了故宫、长城、十三陵,特别是天安门和毛纪念堂,我买了两束花,和父亲一起献给毛。

我发现父亲老泪纵横,多亏我提前告诉过他,要不然他就会控制不住哭出声来。

我们在各个景点合影留念,在天安门最多。

父亲一直说不虚此行!

  • 网友老马识途:

第一次去北京是2003年2月到中移动培训中心学习,由于时间原因,没有机会到处看看,不免有些遗憾。

第二次是2007年11月份,去邮电大学参加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先后游览了天安门、故宫、天安门城楼、毛纪念堂、英雄纪念碑、、香山公园、颐和园和八达岭长城等,终于实现了孩提时代的梦想。

现在还计划第三次去北京,看看鸟巢、水立方、北京世园会……

  • 来自山西晋城的网友星野:

2014年妹妹大四,我陪爸爸妈妈妹妹期间去了北京。

如今我已娶妻生子。

待孩子大一些,我会再带上妻儿逛北京,爬长城。

  • 来自甘肃兰州的网友小兰州:

19年我十岁,当时父母说,考试考得好,带你去北京。

我因为努力学习,真的实现了去北京的愿望。

整整40年过去啦,我今年也50岁了。

七十华诞,祝愿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2 天安门前

还有很多难忘的瞬间

2018年7月4日,中国女排在天安门观看升国旗仪式。这是郎平等教练员在天安门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2001年7月13日,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投票揭晓,北京赢了!这是北京161中学的学生在天安门前欢呼胜利。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 摄(数码传真照片)

9年9月24日,曾经在1949年10月1日采访拍摄开国大典的15位摄影记者中健在的徐肖冰、侯波、孟昭瑞、高粮和亚5位老在北京聚会。这是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泰德夫妇得知老摄影记者的故事后,邀请他们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戚恒 摄

1977年9月22日,美国纽约足球队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齐铁砚 摄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宇航员王赣骏博士一家与李杰信博士(右一)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新华社记者 王敬德 摄(5年7月20日发)

这是2年10月,阔别家乡22年之久的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黎明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前为群众边歌边舞。新华社发

2011年5月16日,汶川地震丧子再育家庭代表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

2001年10月16日,北极科考队出发前,队员在天安门与送行的人合影。新华社发

年轻的梦想,年轻的。图为2013年8月20日,从广州骑行30余天抵达北京的3名大学生在天安门城楼前高举自行车合影。 新华社记者 韩晔 摄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幸福安康

赠书

◎ 注意

  1. 入选的15位读者每人将获得由瞭望智库编著的“库叔说”丛书一套,每套两本

  2. 请这15位读者将您的、邮寄地址通过瞭望或者@瞭望 微博或者邮箱lwzhoukan@sina发送给我们

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

提前祝节快乐~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天安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

文/涤生

人们知道,毛在开国大典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毛升旗前,有多少人为升起新中国这第一面五星红旗而付出了努力,在升旗的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拟升国旗的天安门城楼上运走了

天安门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建筑,其后边的故宫和故宫西侧的中南海,曾是清朝皇帝处理政事和休息的地方。清廷建造了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后,皇帝虽然在一年中,有很长时间不在故宫和中南海,但在处理重要国事、操办皇帝大婚等重要典礼时,仍然要在故宫举行。皇帝一年中要有相当的时间住在故宫和中南海。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虽然晚清时,故宫、天安门城楼等都受到了破坏,加上民国时期不重视对天安门城楼和广场的维修,使天安门城楼显得破烂不堪,城楼前空旷的广场尘土飞扬、杂草丛生,但是,天安门作为中国重要标志建筑的地位并没有消失。因此,很早就有一个意见:开国大典要在天安门举行;国旗要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大典的台和台。

但是,也有人提出,天安门广场很破旧,是否改到西苑举行开国大典。周恩来经过认真考虑,认为天安门是中国重要标志之一,还是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此后,有关部门即着手对天安门一带认真进行安全检查。

当时担任华北财政部长的戎子和,负责北平的各项具体接管工作。据他回忆,1949年3月,他接到后勤接管部的报告说,在天安门城楼下,有五个门洞,除中间一个敞开外,其它四个都封闭着,里面存放着武器、。戎子和马上打电话向时任北平市军管会的叶剑英报告了这一情况。戎子和报告的情况引起了叶剑英的高度重视,他当即下令:“接管部要立刻组织力量,迅速将这些从天安门城楼下清理出去,转移到别的地方。还要检查一下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情况。”

戎子和立即组织人员执行这个任务。叶剑英为了加强清理检查人员的力量,还专门派接管部的霍嘉霖马上连夜组织人力物力抢运这些。驻北平的派出人员承担了清理任务。当戎子和等人来到天安门城楼,打开门洞的大门时,都惊呆了。门洞里存放着大量,有黄色的,也有黑色的,如果这些爆炸,半个北平市都会被夷为平地。

他们立即组织来到现场的清理这些,官兵清理时,十分小心,生怕将弄爆炸。当他们把这些清理出来,安放到城外安全地方后,立即把清理结果报告给叶剑英。叶剑英要求查一下为什么在这里放这样多的。戎子和立即派人找来一名军官,问他:“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军火偏偏选择放到天安门的城门洞内?”那个军官爽快地回答:“我们知道你们真要攻城,也不会炮击天安门和故宫,放在那里最安全。”戎子和听这位军官这样说,不敢大意,立即派人把整个故宫从每个大殿的台基,到每个房屋的角落,全部进行检查。参加检查的官兵知道问题重大,检查得十分仔细,还调用了留下的当时属于先进的检查设备来检查。经过检查,认定只有天安门城楼门洞存放,别处没有存放。戎子和还不放心,再次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检查,没有再发现隐藏的后,他才松了口气。

这次大检查,确保了天安门升国旗的安全,是中华第一面五星红旗升旗经过中最为惊险的一幕。

赶修升国旗的场所——天安门城楼和广场

确定开国大典要在天安门举行后,一个现实的任务就是:要对升国旗的场所——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进行整修。这时,已经确定,要将天安门城楼作为开国大典的总检阅台,同时也是升国旗的指挥中心。而天安门广场,则要竖起国旗旗杆,新中国国旗将要在这里升起。

负责组织开国大典天安门现场的负责先到天安门城楼上去查看。这个城楼,已经有相当长时间没有人上去了,上面布满了厚厚的灰尘。城墙上的红色已经蜕得差不多了,城楼上有些地方的墙皮已经脱落。整个城楼的墙壁已经是斑斑驳驳。晚清以来,天安门城楼几经战火,毁坏严重,城楼上到处散落着残砖断瓦和炮弹坑,红柱子上布满了机关枪、的弹洞。有许多野鸽子在城楼上做窝,城楼的地上、梁柱上积累了厚厚的一层野鸽子粪便。城楼顶上的琉璃瓦上长着一尺多高的蒿草。天安门广场地面已经坑坑洼洼,长满了杂草,到处是,一股臭味直刺鼻孔,苍蝇成群。天安门广场四周、旧皇城城墙一带、故宫城墙外,也全是。过去一直淌着清流的金水河被淤塞,成了一个一个的臭水坑。

他们立即向上报告。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立即通知有关部门,迅速修整天安门城楼和广场。周恩来又考虑到,天安门城楼和广场,是马上要举行开国大典的地方,第一面国旗即将在这里升起,现在对于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不光是整修,也有一个整修后确保这个地方安全的问题。因此,整修天安门城楼和广场的任务,还是由担任为好。叶剑英完全同意周恩来这个意见。他以北平市军管会的名义下令驻北平的赶修天安门城楼、广场和故宫部分住房。驻北平的马上派来两个师的,又开来数百辆汽车,打扫天安门城楼和广场的卫生。北平市有数千名青年团员、机关干部、工人也来参加义务劳动。、机关干部、工人、共青团员加在一起,共有一万多人。他们全部是自备劳动工具来劳动的。一万多人每天连续不断地干,数百辆汽车不停地向城外运送、倾倒。义务劳动者们突击填平了广场上的坑洼,开辟了1.7万平方米的广场。把淤积在金水河里的全部挖走,重新疏通金水河河道。同时工匠们也日夜不停地整修天安门城楼。

经过大家两个多月的苦干,整洁、威严的天安门城楼焕然一新,重现于世。特别是天安门广场上,立起了将要升起第一面国旗的旗杆,旗杆被涂成了银色,在阳光下光彩耀眼,在当时的北平,这是最高的旗杆。

天安门一带完全换了一个新样子。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即将在这里升起,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生,也标志着新中国的新面貌。

制作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中国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五星红旗被定为中华国旗。

举行开国大典在即,按照预先安排,是要在天安门广场由毛亲手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一定要制作精良,因为第一面五星红旗,不光是展示新中国国旗的风采,也预示着新中国将给带来新希望。

筹备委员会第六小组的对此作了认真考虑。他们派人在北京作了,经过研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北京美术供应社。社里决定实行专人负责制,把制作第一面国旗的任务,下达给技术好、觉悟高的赵文瑞师傅。

◆中华国旗制作法图样。

为了赶时间,赵师傅昼夜不断地工作,终于在9月30日下午完成了任务,并亲手把自己缝制好的五星红旗交到美术供应社负责人手中。负责人验收后,交给第六小组,第六小组的负责又进行了验收。两次验收,都认为制作得很好,完全符合标准。全国有关部门决定,就用这个旗面长460厘米、宽338厘米的五星红旗作为第二天开国大典毛将要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彭真点将张致祥负责开国大典现场布置工作

现在回过头来讲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

为了顺利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后,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委会,周恩来担任,北平彭真出任筹委会副。这个筹备委员会在1949年8月初,就搞出了一份《庆祝中华成立典礼方案》,经周恩来签署同意后,就按此方案实施。在这个举行开国大典的方案中,升国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彭真负责开国典礼的具体事宜。北平刚刚解放不久,各项工作头绪很多,彭真工作很忙,但他对开国大典的工作,丝毫也没有放松过,因为这毕竟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件大事。对于开国大典上的和升国旗,彭真很重视。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调华北军区宣传部长张致祥,协助自己具体负责开国大典现场的布置和宣传工作。这个意见得到周恩来的同意。于是张致祥第二天就到开国大典筹委会报到了。

张致祥初期毕业于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大学,后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曾在平津地区从事地下工作,以后转到晋察冀军区。他是一个热情高,有很高觉悟,办事十分认真的人。他接受任务后,立即搬到天安门后侧的西朝房去住,和现场警卫战士一起吃饭,日夜操劳在天安门广场。

在天安门广场工作准备得差不多时,张致祥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国旗这一重要环节上。

张致祥与在天安门广场工作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的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毛如何亲自升国旗?毛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成立的,他要和其他参加开国大典的在一起,主持开国大典,直到结束。但是,升国旗的旗杆设在天安门广场上,不能让毛在宣布中华成立后,走下天安门城楼,步行至升国旗的旗杆下升旗,那样的话,需要十几分钟时间,开国大典现场就会出现许多人立在那里等待毛泽国旗的场面。这显然不妥。有人建议,是否在毛宣布中华成立后,在旗杆下设两名经过特别训练的旗手,由他们代替毛升旗?此议一出,许多人不同意,他们说,政议已经决定要由毛主持开国大典、升国旗。国旗也是新中国的标志,别人不能代替毛升旗。又有人提议,是否可以在天安门城楼上拉出一根长长的绳子,南头连着旗杆,由毛在城楼上拉着绳子升国旗?此议一出,又有人提出,天安门城楼离旗杆那么远,需要多么长的绳子才能连接上?连接上了,又有多重?毛怎么能够拉得动。再说,从天安门城楼上拉出一条绳子连接旗杆也极不好看。

◆即将举行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广场。

这些意见都被否定后,包括张致祥在内的许多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一时也拿不出好主意来。

李岩献计自动升旗

正在大家冥思苦想如何升旗之事时,一个年轻人提出一个建议。这个年轻人名叫李岩,是军委电信总局派出的接管联勤总部电信机械修理厂的军代表,并任该厂厂长。他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自动升降装置,把控制开关放在天安门城楼上。到时候,毛一按电钮,电动机启动,就能带动红旗上升了。大家都认为李岩的主意好,但是,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是需要科技力量的,如何才能达到自动升旗的标准?大家又陷入了沉思。此时,李岩又自告奋勇地说,他来负责搞出这个自动升旗装备!

升国旗是大事,这个方案要报上级批准。张致祥立即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不放心,亲自到天安门广场去查看天安门城楼到广场中心的距离,旗杆的位置。他也考虑到:其他方案都不行,只有自动升旗是最佳方案。但北平刚刚解放,中国原本科学技术就落后,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搞出自动升旗的装备来吗?周恩来也有些担心。于是,他对张致祥等人表示:可以请李岩抓紧搞,但要做好两手准备,万一电动升不起来,就用人工拉上去!

苏冶奉命制作升旗装置

李岩也不是搞技术的,他是电信修理厂的军代表、厂长。他要回到工厂,安排人研制自动升旗装备。时间已经很紧了,李岩从天安门广场回到工厂,立即把该厂的总工程师苏冶叫来。

苏冶原在北平上学。他的学历并不高,只是中学毕业,但他十分爱好制作各种电动装置,人很聪明。他读完中学后,因不满的腐败而在北平地下帮助下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在延安,苏冶以刻苦自学著称。他每天忙完工作后,回到自己住的窑洞,就自修英语和无线电技术,因此,他的英语和无线电技术进步很快。延安当时电动装备不多,少有的几个电动装置,都是由苏冶来修理、安装、调试。那时,首长对他也十分信任,称他为八路军培养的专家。

李岩把制作升国旗自动装置的任务向苏冶交待后,便与他一起商议施工方案。苏冶立即投入到研制升旗装置上来。厂里给他提供了充足的机械设备,又派了几个上进步、技术方面也属于一流的工人和技术员协助他研制。苏冶他们吃住在工厂里,日夜不停地干。他们先搞出了一个设计图,接着就是找材料。好在这种升旗装置所需要的材料不多。苏冶等人从库房里找来日军和军使用的美械装备、电机、开关和导线,然后动手制作,并很快就制造出来了。为了使升旗装置更加可靠,他们反复试验研制,经试验,又发现了装置中的一些缺点,及时做了改进。

这时,彭真打电话来催促了。张致祥也着了急,约李岩一起,到工厂看进度。当他们到工厂时,苏冶等人正在进行最后一次模拟试验。这次实验很成功,只见苏冶亲自操纵电控开关,滑轮带动拉绳,国旗升降自如。张致祥和李岩都很满意。他们立即向彭真汇报,彭真也很高兴,指示立即到天安门去安装。

时置初秋,白天天气很热,夜晚又很凉。张致祥、李岩、苏冶和技术人员、工人将升旗装置运到天安门广场,动手安装。他们先在旗杆上安装了滑轮、拉绳和控制装置,然后用一台只有一马力的直流电动机作动力,用齿轮变速器调整速度,直接安装在旗杆下面。然后,从旗杆底座引出一对电线,沿着“千步廊”御道的石缝铺设,过金水桥,一直伸向天安门城楼台。为了保密,也为了不使人在开国大典之前无意间毁坏,他们把连接的电线都放在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石头缝里。

升旗装置安装完毕,彭真指示,要搞几次试验,作为升旗的预演,确保开国大典升旗不出现任何意外。

周恩来也再三强调:要搞两套方案,一个是电动升旗,一个是准备好人工升旗。大典之时,为预防万一,一旦电钮失灵,站在旗杆下的工作人员,就用人力把国旗升上旗杆顶端。张致祥按照这个要求作了安排,并且又多次在午夜预演升国旗。他们在进行电动升旗演练时,也进行了多次人工升旗练习。

聂荣臻在升旗按钮前设岗哨

为了使毛升国旗方便,苏冶等人设计的升国旗按钮,安排在天安门城楼预定的毛所站立的地方后边的一根红色柱子上。为了保密,防止升旗按钮被人破坏,这个按钮的位置,只有张致祥、李岩、苏冶等少数几个人知道。连在天安门城楼上站岗放哨的战士也不知道。他们只看到一条电线从地下铺设过来,接到这个小东西上,却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离举行开国大典的日子只剩下几天了。负责开国大典的聂荣臻亲自到天安门城楼上去检查。升国旗的装置,是他检查的重点之一。他登上天安门城楼后,直奔升国旗按钮处,见按钮完好,但是旁边却没有士兵站岗。聂荣臻立即把在天安门城楼上负责执勤的警卫营副营长石玉玺叫来,问他为什么不在升国旗的按钮前设岗。石玉玺答道,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以为是讲话的话筒。聂荣臻十分严肃地对石玉玺说,这是电动升国旗的按钮,事关重大,一定要派人站岗,保证这个按钮的安全。石玉玺立即答应道:是!他马上派士兵在升旗按钮前站岗,一直到开国大典结束。

毛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举行开国大典的日子。这一天,毛率刚刚选出的中华主要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国大典现在开始”之后,毛走到麦克风前,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已于本日正式成立了!”毛的声音刚落,天安门广场上立即响起震天动地的欢呼声。林伯渠接着宣布:“请毛升国旗!”但是,现场工作人员有一个细节出现了差错,没有事先告诉毛升国旗的按钮的位置。毛身边工作人员立即小声询问:“升旗的机关在哪里呀?”此时,如果再告诉毛升国旗按钮的位置,引导毛走到设置的升国旗按钮的红柱子前,会造成小的混乱,也会耽误时间。这时,在天安门城楼人群后边的苏冶灵机一动,立即把红柱子上的升国旗按钮取下,快步走到毛跟前,把连着导线的电钮开关递到毛手中。原来,苏冶作为大会台的工作人员,在典礼一开始即站到了毛身后的朱漆圆柱旁。他是张致祥特意安排在这里,以保障毛操作电动升旗开关的。从林伯渠宣布请毛升国旗开始,到苏冶把升国旗按钮送到毛手上,只用了五六秒钟的时间,一切都井井有条,十分顺利。

◆1949年10月1日,毛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下午3时10分,毛按动了升国旗的按钮。天安门广场正中心高高的旗杆上,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随之,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刚刚确定的中华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场数十万群众向五星红旗行注目礼,官兵向国旗致军礼。当《义勇军进行曲》奏毕,五星红旗刚好升到了旗杆的顶端。毛看到这个情形,不禁脱口而出:“升得好!”他讲的这三个字,通过麦克风传到了天安门广场数十万民众耳中,天安门广场上立即沸腾起来,海潮一般的欢呼声此伏彼起。在场的许多老家、老战士、工人、农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在天安门广场上负责制作电动升旗装置的张致祥、李岩、苏冶等人始终悬着的心,此时也放下了。他们和现场群众一起高声欢呼,庆祝中华成立,庆祝五星红旗的升起。

本文为《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天安门的故事【天安城门的简介和历史】】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天字第一号【天字第一号的来源】 下一篇:天寒地冻的意思【滴水成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