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裂是啥场景?距离汶川大地震震中4公里 真实现场惨烈还原
文图/勒克儿
追寻大熊猫栖息地,整个综合科考的第三天起,我们正式进入无人区。前一天我们穿越成都无人区大崩山、历经“悬空密集滑梯群”+“水上漂”磨难,终于抵达既定宿营地——龙洞子。
龙洞子夜幕尚未开启,小雨依旧淅淅沥沥。一些队员穿着冲锋衣围着火堆,开始对进入无人区后遭遇的种种艰险懊悔。有人甚至开始对早晨离队返回都江堰的个别队员,羡慕嫉妒恨……
但的确不能怪他们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耐劳。基本没任何户外经验的队员们,压根儿就没想到此行竟如此艰难。比如,队医,几乎就没携带户外急救用品,携带的感冒药仅仅“象征性”,队伍还在缓冲区时,感冒药就基本消耗殆尽。御寒防治感冒的红糖、生姜,用了一天红糖没了,第五天大本营,最需要生姜的时候,没了。其他诸如葡萄糖粉、有效的蛇药、过河专用器材、酒精棉等等,一概没有。穿越无人区,前两天都在巡护区和缓冲区,即使艰难,大家貌似还能忍耐。但是第三天正式进入无人区,一路所遇几乎猝不及防……
夜幕和雨幕叠加笼罩的荒山野岭,的确不好玩。8点不到,大家都无奈钻进睡袋。
除全身继续被乱石“伺候”,外,最悲催的是,噩梦开始具像。尤其通过大小崩山和凌冰断崖的一幕幕,一直被大脑自动循环回放,并且被剪切PS成不同场景的失手坠崖……
被惊醒N次,每次都清醒地在思考:天亮还得继续前行,不管你愿不愿意。随着海拔的不断抬高,路越来越险,如果梦想成真……
天刚蒙蒙亮,大家都不约而同钻出睡袋。不是不想睡,是无法睡。因为,睡袋、睡垫,都被雨水浸湿。一大早,一条条蓝色淡黄色的睡袋睡垫,都在主人的呵护下围着火堆,算是景观一枚。
这是我们徒步进入成都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区的第二天,也是整个活动的第四天。路线:龙洞子——筷笼子沟口。
沐浴着小雨,8:30,进发。出发前,赵队告诫:此行河水更深更急,次数估计更多。请大家把照相机、摄像机之类的东西装入防水袋。没记录不要紧,关键是要确保器材安全。更重要的是,防水袋里的空气被封闭后,袋子自然鼓起,万一落水,可当浮漂……
因为大地震,这里山川变形,部分河流改道,峡谷更陡,水流更急。
队员的双腿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承受水流的巨大冲击。
水流因为强有力的拍击巨石,激起汹涌白浪,仿佛要将人吞噬。
前拉后拽,以扭曲的身形艰难渡河。
他俩险些落水,全身湿透,估计腿上也被水中所藏礁石刮的伤痕累累,终于惊险涉关。
这一双双手,就是队员们的救命稻草。
渡河数不胜数,水温不仅接近零度,而且大多齐腰深。
按我们常规想法,海拔越高,峡谷更陡,但越接近河流源头,河水应该更浅,但一天行程下来,不仅反复体验了更深更急的河流,而且,我们终于在地图名为“大干沟”的地方,完整见识了汶川大地震的另一面——
汶川大地震,留给世人的印象,一句话概括:惨绝人寰。因为这个印象的形成,盖源于紧急救援抑或新闻报道,都是在地震破坏的人类活动区域展开。随着2008年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7月14日、9月24日接连发生的雷霆暴雨,地震发生后人们记忆中的山崩地裂原始形态,悉数被泥石流掩盖,比如2008年512期间全世界都熟悉的北川县城、青川东河口、彭州银厂沟、安县茶坪乡、绵竹清平乡等。
汶川大地震原生态地震遗址一角。
汶川大地震原生态地震遗址一角。
海量巨石阵,,仅仅一角,也足够震撼!
随着时间的流失和山地灾害的频发,汶川大地震造成的自然伤痕,已经在人类活动区域开始逐渐消失。尤其青川东河口,人类迄今为止地震学科所掌握的地震形态学术描述:断裂、崩塌、褶皱、塌陷,它那里原本清晰可见,但现在已经逐渐模糊。
那地震发生后处于地震带上的无人区,情况如何呢?
这些地方,一切,都还是谜。
几匹大山轰然倒塌的遗址,场景之惨烈,无法想象!
雨下不停,加上巨石本来的青苔,湿滑无比,每踩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如果是一个人徒步此间,估计很难翻越这样的地震遗址“天险”。
这天,科考队员们惊奇地发现:保护区腹心地带距离震中仅仅四公里。我们距离腹心地带还有一天路程,但此间山崩地裂遗留的地震形态,不仅完好如初,而且与我在地震灾区的所见所闻情景迥异——2009年地震一周年纪念,作为《百媒穿越地震带》活动领队,我与很多记者,不仅走遍四川12个极重灾区,而且一起到过汶川地震最惨烈的自然遗址回访,诸如北川县城;青川东河口、马公乡等五大爆发点;地震震中爆发点映秀的牛眠新沟;安县茶坪乡以及千佛崖;彭州银厂沟大小龙潭……的确,没有一个地方的地震自然遗址形态与这里相同。
没有双手配合双脚借力、支撑、稳形的“四轮驱动”,任何人想凭借“两驱”通过,根本没有可能。
匍匐于巨石之上,没有手套和裹脚布,手脚必定割得鲜血淋漓,几乎无法全身而过。
这些基石断面锋利,要么尖锐凸起,在加上小雨风飞,行走其间,可谓“刀尖”上跳舞。
因为地震,这里山川变形,部分河流改道,峡谷更陡,水流更急,渡河数不胜数,水温不仅接近零度,而且大多齐腰深。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见识了汶川大地震闻所未闻的海量巨石阵!
这段巨石阵,是一座山整体垮塌的现场,几乎填平了此段峡谷,所不同的是,它很离经叛道,并没规律性地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许是地震瞬间,无数几千吨的巨石率先铺底,并抗住上面亿万吨N次方重量的挤压,给河水涌动留下了宝贵空间?这不是我们猜想。因为,行走巨石阵,分明能听到清晰的流水声,却寻不见河流踪影。
人在巨石锋尖上“跳舞”,水在耳边哗哗直流却看不到水,可谓另类奇观。
还有更奇怪的是,它不像汶川地震后大家司空见惯的泥石流,这里泥不见踪影,所见海量堆积物,几乎清一色基岩!这些基岩组成的巨石阵,最小的,肉测也是几吨重,最大的,起码上千吨。它们都有一个特点,要么断面锋利,要么尖锐凸起,在加上小雨纷飞,行走其间,可谓“刀尖”上跳舞——没有双手配合双脚借力、支撑、稳形的“四轮驱动,”任何人想凭借“两驱”安全通过,几乎是妄想。即使“四驱”,你还得讲技巧:因为过河后,裤子腰以下全湿。这湿裤很粘皮肤,如果一步跨度太大,腿被湿裤扯着,很难迈出,如果动作过大,很可能瞬间变成开裆裤……
这段巨石阵,是一座山整体垮塌的现场,几乎填平了此段峡谷。
这些基岩组成的巨石阵,最小的,肉测也是几吨重,最大的,起码上千吨。
凛冽的山壁,像一面巨大又沉默的墙,让人望而生畏。
这里泥不见踪影,所见海量堆积物,几乎清一色基岩!
后来知道,这天和紧接的第二天行程,我们的体力,大部分被这样的“路段”消耗。GPS显示,这 “路段”,总长达5公里!
在一个又一个乱石阵“接棒”的交界处,呈现出典型的次生形态。植物学博士高云东说,这些区域处于明显的恢复期。其中最为常见的植物为菊科植物黄鹌菜、蒲耳根、鼠鼩草、蓟属植物,马鞭草科多种醉鱼草,玄参科沟酸浆等。这些都是新生开阔区域的先锋物种,表明该区域的植被已经恢复。
在一个又一个乱石阵“接棒”的交界处,植被呈现出典型的次生形态。
地质学家孔纪学教授正在用GPS定位。
经过5小时翻越通过海量巨石阵,河流再次出现,但是岸壁陡峭无比,徒步比走乱石更为艰难。
沿着河流,翻越一座座陡峭的乱石崖。
经过近10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抵达今天预定的宿营地——筷笼子沟口。
300多年前只是冷了2度 全世界却陷天崩地裂的浩劫
近日,多地迎来大风降温天气,相信身处祖国各地的库友们都深有体会,库叔身在北京,前几天也被冻得够呛。其实,这只是冬春之交正常的气温变化,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影响不大。
而300多年前的一场全球气温变化,却对整个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惨烈的影响。
当人们回顾明朝覆灭之前的一段历史时,往往会把焦点放在国家内部的运转之上,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武将无能、刁民难缠,这些都被反复提起。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外部的严酷气候,其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影响,也给了这个没落王朝致命一击。最后,20多万清军杀入关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相继击溃了各种反抗势力,征服了明朝的全部疆域和广袤土地上的众多人口。
其实,放眼望去,17世纪整个世界都受寒冷气候影响,称得上哀鸿遍全球,而由气候引发的、饥荒和瘟疫等,更是让全球约1/3的人口消失。
极端气候到底是如何影响明朝乃至整个世界的?
文 | 河森堡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1
世纪危机
如果我们放眼全球会发现,在17世纪,深陷危机的并不只有中国,同时代的西方世界也是哀鸿遍野,比如,17世纪的法国先后被大灾荒洗礼过11次,“饥饿”二字在那百年间几乎印刻在每一代法国人的心头。
据推测,17世纪末的一次大饥荒可能消灭了法国全国人口的10%,仅仅在1635年到1660年的25年间,法国就进行了156次。
英国在17世纪也频频陷入火烧屁股的尴尬局面,圈地运动引发的一系列让民众怒不可遏,王室的荒谬行为使得全国此起彼伏,克伦威尔阁下和他的士兵们怒吼着抡起巨剑砍向国王的走狗们,乘虚而入的苏格兰军则很乐意协助英王陛下铲除这群不知好歹的叛乱分子。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内耗中,英国国力大大受损,17世纪末,全英国1/4的人口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饥荒已经司空见惯。
相较之下,在同时代的德国科隆,每5万人中就有2万人在大街上行乞。即使这样,西欧的恐怖也不能和北欧相比,1696—1697年,一场特大饥荒蔓延开来,芬兰全国人口消失了1/3。
那么东方世界呢?还没从壬辰倭乱中喘匀气的踉踉跄跄地走进了17世纪,立刻又遭遇到了来自女真部落的另外一场侵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仿佛一个大病初愈的人被扑倒痛打。而之前曾侵略的日本也同样深陷危机,1642年开始的宽永大饥荒深深地动摇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岛原正是在这场危机之下爆发的。
匮乏以及匮乏引发的风波和苦难成为17世纪的主旋律,伏尔泰曾说:“17世纪是篡权者的时代,世界是、掠夺、胡作非为的大舞台。”20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者霍布斯•鲍姆(E.J.Hobsbawm)也曾表示,17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个经济衰退、粮食减产、死亡率上升、社会叛乱频发的时代,各国普遍迎来了危机,现今的史学界通常将这场危机称为“17世纪危机”。
乔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是一位对17世纪危机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他表示,从第一手数据来看,当时全球可能有1/3的人口在频繁的战乱、饥荒和瘟疫中消失。
2
极寒气候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全球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17世纪的气候较之如今要明显寒冷,尤其是在17世纪中叶,太阳活动明显减弱,寒冷进一步加剧,从而引发了全球各地一系列的动荡,从明朝晚期的不少记载中都可以看到极寒气候留下的种种迹象。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春,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大范围冰雪天气竟然持续了40多天,洞庭湖随之冰封。崇祯六年(公元1634年),黄河封冻,冰坚如石。崇祯九年(公元1637年),海南岛竟然下起雪来,这场雪一下就是三天,使得草木尽枯。1641年,苏州的桃花盛花时间比往年晚了将近两个星期。第二年,江苏省竟然于立夏之际下起霜来,学者们从这些信息推算出,17世纪中叶的气温较之如今可能要低2摄氏度左右。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先生曾经表示,在如今的中国,如果不考虑其他变量的话,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粮食亩产量就会降低10%,年平均降雨量减少100毫米,粮食亩产量也会降低10%。然而,干燥和寒冷往往相随相伴,当它们发生共振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打击会更加严重。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数据描述的是拥有各种现代化农业设备的当今中国。考虑到明朝末期的生产力水平,气候恶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只可能更大,可想而知,中国万千农民在明朝末年面临的是怎样的绝境。
中国自公元前21世纪建立第一个王朝并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在4000余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明朝末年那么冷过,也正是在极度的幽寒之中,各种天灾在明末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集中爆发。邓拓先生做过统计,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全境内共计发生各类天灾1011次,平均每年发生3.7次,尤其是明朝后期,天灾之密集、惨烈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大明万千黎民连一年安度都成了奢望。
3
人间炼狱
极度的匮乏席卷全国,深深地动摇了帝国的根基,皇帝很快就从大臣递上来的各类公文中了解到民间的种种惨状。
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二十六日,一位叫马懋才的官员给崇祯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其内容大概如下:
臣的家乡延安府去年一年没有下雨,草木焦枯,八九月间,乡人争相采集山间的蓬草为食,这东西味道苦涩,就算吃了也只能勉强活命,等到十月,蓬草吃尽,百姓们只能剥树皮吃。年底的时候,树皮也吃光了,他们只好挖石头吃了,石头性冷味腥,吃下之后没几天便会腹胀而死(无法消化)。
有的乡民不甘心吃石头胀死,于是相聚为盗,稍微有点积蓄的人就会被抢,当地官员根本无法制止,有的盗贼被抓了,还振振有词,说饿死也是死,当盗贼被抓也是死,反正都是死,有什么不同?安塞城西边,每天都有一两个幼童被抛弃在那里,那些孩子有的哭喊着找父母,有的吃粪土充饥,等到第二天早晨,他们已经无一生还,然而还会不断有新的弃儿被抛至此。
更为的是,有的小孩或者单独行动的人,一走到城外就消失了,后来才发现城门外有人在用人骨头当柴禾煮人肉吃,之前失踪的那些人都是被吃了。食人者吃人之后,过几日也会面目肿赤,燥热而死。于是城里死者相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挖了好几个大坑埋死人,每个坑能容纳几百具尸体,臣出发的时候,已经填满了三坑,数里之外的地方,来不及埋葬的死者数不胜数。
这个奏折的内容触目惊心,然而在匮乏的重压之下,明末的恐怖远远不及于此,架起锅煮人吃的情况并不仅仅在陕西一地出现,上海等地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
崇祯年间,一个出身官宦家庭,名叫姚廷遴的人,在《历年记》中记载了其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他写道,崇祯十五年的上海,由于灾荒,满街都是死人,人们晚上回家的时候,由于光线昏暗,很容易踩到尸体。当地有数百名儿童被遗弃,这些孩子只能在路边讨饭为生,后来便有人将这些儿童后烹食。
姚还写道,食人者会专门挑选长得肥壮一些的孩子,仿佛是在菜市场里选购食材。明末的一些省份甚至出现了人肉市场,将人肉明码标价。有人刚倒地就被周围的人肢解殆尽,只剩眼睛还直勾勾地瞪着。街边的屠户若无其事地从死者身上刮肉,如同屠宰牲口一般,往来行人也习以为常。
4
暴力丛生
匮乏是可以传递下去的,而暴力就是传递匮乏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如前文所说,17世纪的灾害是全球性的,在匮乏横扫明朝之际,位于东北的女真人也不好过,这是由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虽然他们也种一些粮食、畜养一些牲畜,但是渔猎在他们的生活中依然占据很大的比重,今天很多学者也把女真族视为标准的渔猎民族。
渔猎这种生产方式对环境的依赖性非常高,陈述先生在《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中表示,“根据收入的稳定性,即依靠自然的程度来看,手工业胜于农业,农业胜于牧业,牧业又胜于渔猎。但手工业是附于农牧的,牧畜、渔猎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界条件,狂风暴雨会摧残牲畜,农业也有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但比牧畜渔猎要稳定”。
在上述这几种生产方式中,渔猎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到气候环境干扰的一种,当恶劣气候普遍来袭时,长城内的农耕区尚且到了人肉明码标价的程度,东北渔猎区的女真政权所面临的匮乏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匮乏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匮乏传递出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正是这么做的。
北华大学清史专家王景泽教授曾经表示,“努尔哈赤于灾害之年建国,藉以鼓舞士气,亦于灾害之年发动对明,其初始目的是经济掠夺,度过饥荒,防止人心瓦解”。从1618年开始,后金和明朝之间的武装冲突全面爆发,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女真对明朝边境和内地展开了一系列的抢掠和洗劫,多次从关内带走数以十万计的人口和牲畜。
其实,接二连三的军事胜利给女真政权带去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有不断壮大的力量。由于长城内的农耕相较长城外的渔猎稳定,对恶劣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所以在明朝和后金(满洲)两个政权的交界处仿佛产生了某种强烈的“渗透效应”,在八旗兵的“搬运”下,各种维持生存的资源不断地从内地流到关外,从“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浓度低”的地方,大大地加剧了明朝的衰落。
除此之外,人口往往随着资源迁徙,在女真政权不断地从明朝劫掠资源的时候,一些饱受天灾蹂躏的蒙古贵族也选择了投靠。皇太极对这些人表现了极大的善意,因为他急于扩充自己的实力,于是,多出来的人口稀释了多出来的资源。要想让一个更大规模的政权存续下去,就需要更大规模的劫掠。
通常来说,当不怀好意的女真大军来犯时,明朝应该全力痛剿才对,可是女真却犹入无人之境,屡屡得手,因为当时的明朝几乎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崇祯十年(1637年),明末军事将领卢象升曾经写了一份公文,描述他在巡视边防时的所见所闻,文中说,他巡视北境时正值隆冬时节,自己穿着裘皮都冻得发抖,而当地的很多士兵竟然连衣服都穿不起(身无挂体之裳)。在武场列队的时候,不断地有士兵冻僵倒地,有的士兵甚至连鞋和袜子都没有,他看了以后忍不住掉眼泪。在第一线迎战的边防军尚且如此,何况是其他的。更有甚者,只能典当自己的衣服和鞋以换得一口饭吃,甚至到了“鬻子出妻,沿街乞食”的地步,也就是卖掉自己的老婆、孩子,然后上街乞讨。
卢象升还说,边防的战马配备不齐,而仅有的一些战马也都“羸瘦不堪,加鞭即倒”,战马已经瘦到了一鞭子就能抽倒的程度,这样的何谈保家卫国呢?在极度的匮乏之下,明朝连保卫自己的武装力量都难以组织起来,这样一个帝国除了轰然倒地,不会再有别的可能了。
5
瘟疫肆虐
除了严重的饥荒和战乱,瘟疫也是加剧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匮乏如何引发各类的爆发,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逻辑。
美国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曾经在自己的著作《瘟疫与人》中提到一个观点:某个地区之所以会有瘟疫肆虐,很可能是因为该地区之前的环境稳态被破坏了,病原体与人畜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瘟疫就会爆发,感染并且杀死大量的宿主,直到环境形成新的稳态为止。这个理论在明朝末年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17世纪中叶,交通水平低下,明朝百姓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对局部地区的微生物环境已经产生了适应性,而当旱灾和蝗灾接连洗礼某个地区之后,人们便不得不逃到其他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动会搅动各地微生物环境的平衡,为传染病的大规模扩散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除此之外,当粮食出现歉收或者绝收时,人们不得不拓宽自己的食谱以求活命,将一些平时不会食用的东西变成食物,比如一些啮齿类动物,其中染了病的动物更容易被捕捉和捡食。原本已经因为饥饿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再接触这些病菌的载体,更容易被感染,因此,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伴随着旱灾和蝗灾出现的。
1640—1641年,常有灾害与瘟疫伴生的现象出现。明末的山东、安徽等地,除了深陷饥荒,还有过半的民众死于恐怖的瘟疫,如枣一般大的绿苍蝇漫天飞舞,遮天蔽日。
在各种文献的记载中,人们总是把烈性传染病笼统地称为“疫”,而明朝末年肆虐各地的“疫”应该不是特指某一种传染病,而是多种传染病的统称。从各种细节来推断,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很可能是鼠疫。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曹树基曾经对明末的做了深入的分析。崇祯末年,旱灾、蝗灾接连袭来,极度的匮乏在明朝境内迅速蔓延,无数饥饿的流民成为李自成无穷无尽的兵源。这股被匮乏凝聚起来的武装力量仿佛化作了一具巨型僵尸,哀嚎着爬过明朝的万里河山,无论朝廷怎么打击和剿灭,它都能一次次起死回生、卷土重来。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李自成所到之处,带去的并非只有兵灾,还有一些更恐怖的东西。
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那是明朝的最后一年,天津有一位名叫骆养性的官员,很不幸地成为一场浩劫的直接见证者。他在公文中写道,崇祯十七年八月间,天津一场严重的达到了顶峰,很多患者感染后迅速死亡。这种病不仅致死率很高,传染性还极强,每天病死的有数百人之多,被传染病灭门的家庭多到“排门逐户”的地步,天津全城“棺蒿充途,哀号满路”,街上摆满了棺材和裹尸的席子,路上全是失去亲人者的哀号。
这位姓骆的官员表示,这场恐怖的传染病是李自成的带来的,同时另外一段史料侧面证实了李自成和鼠疫之间的关系:“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闯贼入怀来,十六日移营东去,是年凡贼所经地方,皆大疫,不经者不疫。”出自《怀来县志》的这段记载表明,李自成的进入河北怀来以后,凡是他们经过的地方,全都爆发了严重的瘟疫,他们没有经过的地方则没有发生,这说明李自成是瘟疫的主要传播者。曹树基教授表示,从之后的一些记载来看,这种瘟疫有三个特点: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人畜共患,这正是鼠疫的典型特征。
6
致命一击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早前在河北、北京一带发生的异象,便能从中发现更多鼠疫的证据,比如崇祯十六年七月,通州一带突然出现一种“疙瘩病”,迅速传染,有的家庭全家无一幸免,以至于无人收尸。这种烈性传染病之所以叫“疙瘩病”,是因为患者身上会长出疙瘩一样的肿块。
在曹教授看来,所谓的疙瘩其实正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肿大症状,同时,感染肺鼠疫的患者也会有朝染夕亡的致死速度。除了通州,在昌平、保定等地,这种疙瘩病也相继出现,有的地方由于瘟疫太过恐怖,民间连凭吊死者的基本礼节都废除了。
于北京、河北一带四处蔓延之际,李自成的一头扎进疫区,四处抢掠,不仅给病原体带去了无数的宿主,不断行进的更是将扩散到四方,造成巨量的人口蒸发。据推测,明清更迭之际,华北三省死于鼠疫的人数不低于500万人。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主要存在于自然界一些啮齿类动物的身体中,这些小动物身上往往会有诸如跳蚤一类的寄生虫。跳蚤吸食了患病宿主的血后,鼠疫杆菌会在跳蚤的前胃棘增生,造成前胃阻塞,这一效应被称为菌栓(Blocking)。
有菌栓的跳蚤由于前胃被堵住了,吸食的血液便很难进入胃里被消化,这让跳蚤始终处于饥饿之中,于是更加疯狂地吸血。当这些跳蚤吸食家鼠或者人类的血液时,血液会在跳蚤体内与鼠疫杆菌混合,之后再回到宿主血管里,造成新的宿主感染,这就是鼠疫传播的基本原理。
通常来说,各类啮齿动物和它们身上的寄生虫往往距人类生活区域较远,如中国北方一些荒漠草原地带,在这些地方,鼠疫杆菌会局限在特定范围内传播,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然而,随着农耕区人口压力的增大,粮食越来越匮乏,为了填饱肚子,一些农业人口迫于匮乏的压力而被挤压到新的环境里开荒,这种行为便无意中打破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平衡。
鼠疫向人类社会扩散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关于家鼠的,家鼠和开荒的人类一起迁移到新地之后,会和当地啮齿类动物接触,这些家鼠也就会因此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杆菌。家鼠和人类的关系一向密切,当它们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带回的跳蚤便可能叮咬人类,人类聚居区内的广泛传播也就开始了。
第二种传播途径是关于人类自身行为的,在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会有一些啮齿类动物在巢穴里贮藏一些诸如谷物和草籽之类的食物,如果当地发生了饥荒的话,粮食的匮乏会把一些灾民逼入绝境,他们就会去挖掘啮齿类动物的贮粮以填饱肚子,在挖掘巢穴的过程中极有可能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杆菌。
此外,还有一些因病而死的啮齿类动物会被饥饿的灾民捡食,这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如果再有四处征战的进入疫区,那横扫全国多个省份的鼠疫就会随之而起,明朝末年正是这样。
无论是旱灾、蝗灾、疫灾,还是兵灾,它们只不过是“匮乏”不同表现形式,这两个字深深地影响着无数的人。明朝末年,中国人口剧烈崩塌,最悲观的推测认为,明清迭代之际,全国人口消失了40%。
正是在这天崩地裂的浩劫之中,中国历史迎来了最后一次王朝更迭。
《天崩地裂》
《天崩地裂》
美国小镇一对小情侣正在泡温泉
不穿衣服的那种
这里是深山老林荒无人烟
于是男人决定做点其他事
但刚亲上去
旁边就冒出了一个大水泡
两人顿时慌了神 但为时已晚
随即惨叫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而下面则是火红火红的岩浆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天崩地裂》
没错就是关于火山喷发的灾难电影
这座小镇叫但丁峰镇
建在一座火山的山脚下
人口七干多 女主是小镇的镇长
人长得不错但却是个寡妇
年轻时被丈夫抛弃
自己一个人把俩孩子抚养长大
另—边我们的男主是勘测中心的一名研究员
一表人才但也是个单身
几年前他与女友在哥伦比亚勘测火山时火山喷发
女友不幸被一块岩浆石砸中当场死去
这一天上级火急火燎的找到男主说
但丁峰那边有些动静
并要他实地下
男主立刻驱车赶了过去
此时但于峰镇在举办颂奖会
因为他们被选为了全美最佳居住环境第二名
女主在领奖 还有富豪要砸钱投资
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大好
颁奖结束后男圭会见了女主
女主认出了他 因为他的上级提前打了招呼
然后开始带着他四处转悠
一双儿女以及他们的奶奶也一块跟着
他们计划去山里泡温泉
男基随便检测了下湖水酸性很强
远处有几棵树枯掉
女儿还在树林中我到了两只死松鼠
女儿还在树林中找到了两只死松鼠
后背爬满了蛆虫 一看就是被烫死的
这一切都让男主很不安
来到温泉 男主一眼就看到了滚烫的水泡
其他人却都没准意到
调皮的儿子跑着就要往里跳
幸亏被男圭指住了
这时女儿突然尖叫起来
原来她看到了两具赤裸的尸体
正是那对小情倡的
一家人赶紧报了警
男主则将此事反馈给了上级
并建议女主镇委会
会议期间男主叉建议向居民发出警告
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
不同意是因为一旦发出警告
势必会造成恐慌吓跑投资者
势必会造成恐慌吓胞投资者
为此大家吵了起来
这时男主上级赶了过来他是不同意的
因为他年轻时就曾好心办过坏事
预测一座火山将会爆发
并让附近小镇发出了警告
后来火山没爆发小镇却被害惨了
来火幽没爆发小镇却被害惨了
游客止步地价惨跌最终导致破产
为了避兔重蹈覆辙
上级表示他们会驻守在这里
用专业仪器监测
只有拿到确切证据才会要求发出警告
男主虽然不服气
但还是给上级留了面子没有公开质疑他
隔天他们便租用直升机
去火山监测了起来
结果切正常没有任何活动的痕迹
结果一切正常没有任何活动的痕迹
然后他们又派出了机器人
但过程中机器人却出现故障
队里的小胖过去修理时
又爆发了地震山体滑坡巨石滚落
小胖赶紧躲到了岩壁下
男主顺着绳子下去查看
小胖虽然没有生命危险
但却断了一根腿
上级立刻呼叫了救援直升机
驾驶员漫天要价上级也只能答应
然后顺利救走了俩人
事后男主又请求发出警告
因为他感觉这次地震很浅
根本不是地壳运动而是岩浆运动
然而上级依然不同意
认为男主在凭感觉办事先观察一周再说
一周很快就过去了一切还是很正常
于是上级决定明天一早就打道回府
反正已经在附近放置了仪器
在总部也能观测
男主再反对也没啥用毕竟他没权利
晚上男主把女主送回家顺便告别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
两人其实已经爱上了彼此
非常不情愿分开
情不自禁的搂在了一起
但这时女儿却打断了他们
原来她是渴了要水喝
女主只好打开水龙头接水
但却接出来了一杯浑水 屎混屎混的
男主一看一闻瞬间感觉大事不妙
立刻让女主带自己去了小镇的水源中心
打开门的一瞬间
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硫磺味
岩石上渗漏的也是浑水
这显然是火山喷发的前兆
男主连夜叫醒上级
并给他也接了一杯水
说这就是你要的证据
队员们查看检测仪器发现
各项数据都高了起来
地壳活动高了
天然气指数高了
血压也高了情况危急
男主立刻让女主发出警告
女主则通过当地
要居民都去体育馆共同商讨撤退的计划
出发前她先是给孩子们的奶奶打了个电话
让她快点下山 因为她家就在火山脚下
然而老奶奶却死活不同意
再打过去直接拒接 倔的要命
来到体育馆居民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
因为没人相信夹山爆发
更不愿搬离这座小镇
投资人听了两句直接走了人
男主刚讲了几句话
地面突然震动了起来
居民瞬间慌了神纷纷涌向了出口
体育馆内一片混乱
有人直接被踩到了脚底下
跑出去后才看到原来火山真的喷发了
而街道上则更加混乱房屋坍塌车子乱撞
女主想起俩孩子还在家
于是与男主开车往家赶
有些车子涌向了高架桥
路堵得就像我们这的早高峰
而这高架桥却受不了了直接被压塌
真是豆腐渣平程啊
小镇大楼继续坍塌
学校塌居民楼塌商铺塌各种豆腐渣
大路被堵四处砸东西
好在男主驾驶技术高超
顺利把车开回了女主家
然而俩孩子却不见了桌上有个纸条
一看才知道原来俩孩子开车去接奶奶去了
孝顺是孝顺就是太不省心了
男主俩人也只能去他们奶奶家
由于进凹的大桥被堵 男主另辟蹊径
把车开进了树林还要横跨一条大河
他的车确实牛逼
被淹的只剩下个烟囱
驾驶室里全是水居然啥事没有
顺利开到了河对岸
我严重怀疑这是做了一波广告
另一边一架直升机飞到了小镇上空
驾驶员不是来见义勇为
而是来发灾难财的
先前救援小胖时就曾漫天要价
现在他要一人收费一万五
就这样还有人争着往上爬
男主上级想拦下他
因为一旦引擎吸进火山灰就完蛋了
然而驾驶员不听
副镇长以及投资人都在上面他们有的是钱
然而飞着飞着引擎果然进了火山灰
直升机瞬间坠毁下来
差点砸中了男主的车上面的人则全部挂掉
男主无能为力
只好让上级安排消防车然后继续赶路
另一边俩孩子竟然成功开到了奶奶家
刚要拉奶奶上车
养的宠物狗却跑了出来
一溜烟就跑进了树林中
俩不省心的孩子竟然又开始找狗
奶奶拦不住只能跟在了后面
男主这边车开着开着
山体滑坡一些乱看砸向路面
还有棵树挡在了前方
幸亏男主的车好外加两人有主角光环
他们顺利跨过了障碍物
但想回去是不可能了
整个路都被堵死
来到老奶奶家他们三人正好回来
但他们并没有找到的狗
都这时候了一家人不赶紧跑
还要进屋冷静冷静也不知道是咋想的
而老奶奶压根就不想跑
声称这座山不会伤害我们的
并让女主也带孩子回家
而在火山上岩浆已经喷出来了
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全是火
一家人拖着拖着岩浆就流了进来
外面更是流成子岩浆河 场面壮观
一家人赶紧坐上了小船
湖面上全是死鱼
男主看了眼船底正在冒烟
这才联系到火山灰能让湖水变硫酸
而硫酸则会腐蚀船体
与此同时湖水已经开始往船底渗漏
男主赶紧让大家抬起脚
开着开着螺旋桨竟然也被腐蚀掉
小船已经沉没大半
男主只好脱下衣服手动划船
这里离岸并不远划过去的话时间应该够用
但俩小家伙却一个劲的喊着
船要沉了船要沉了
老奶奶本来就很内疚
她不想让一家人因营救自己而死
于是直接跳入水中手动拽起了船
男主是拉都拉不住
终于船到岸了男主四人平安上岸
而老奶奶却惨叫起来
被硫酸腐蚀可不是一般的疼
但她很坚强忍着剧痛也走上了岸
男主背着她走了一夜
考奶奶终究还是扛不住了
便让男主把自己放下
在跟家人简单告别后便死去了
一家人都很伤心
火山这边继续喷发
积雪融化形成泥石流 来势汹汹的往下沖
大坝直接被冲垮
估计又是一个豆腐渣
小镇这边国卫队已经赶到
并展开了搜救
男主的队友坚守了一夜也开始撤离
三辆车开到一处大桥
河水已经没过了桥面
还有艘船被冲了下来
大桥被撞斜一头直接断掉
前面两辆装甲车成功冲到了对岸
而男主上级的车却在后面打起了滑
队员们让他跳车而出
而上级却在猛踩油门也想冲到对岸
但他的面包车实在太笨重
上个坡都费劲他只好爬下了车
与此同时大桥已经开始侧翻
上级绝望的扒住桥头 直接被掀翻了过去
男主这边又找了辆车
开着开着前面出现了一堆滚烫的熔岩
男主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开
四个轮子都起了火 车子竟然没报废
中途看到了奶奶养的狗
女主还淡定的救走了狗
我算是看出来了
小镇的建筑都是豆腐渣 唯独车子牛逼
当然汽车要是给导演充值了当我没说
来到镇中心大街上空无一人
到处都被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形同未日
那座大桥是离开小镇的唯一通路
由于已被冲垮 男主只能掉头回去
中途他停下车
跑到队友的屋拿了个信号发射器
说留着有用
此时火山全面爆发 像极了爆炸
喷射出的火山灰云
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山林建筑顷刻间土崩瓦解 场面十分壮观
幸亏男主早有计划
眼看着车子就要被追上
他猛踩油门把车开到了一个矿坑中
车子没有坏还能亮灯
四人也只是受了点轻伤 安全性能是真好
男主则打碎挡风玻璃将一家三口拖了出来
儿子对这个地方很熟
因为他以前经常来这里玩
男主则让他把大家带到了他的藏身处
这里有电有水有食物
撑个几天是没问题的
这个时候男主才想起了把信号发射器落在了车上
他本打算用发射器求救的只好回去拿
结果走半路上矿坑就发生了坍塌
男主被落石砸倒断了一根胳膊
好在没被砸死
他踉踉跄跄的爬回车内
矿坑又开始坍塌起来
这一次汽车终于撑不住了直接被挤扁
男主则被挤在了驾驶座的缝隙中
等于是被活埋了
所幸发射器就在身边
他立刻打开开关发送信号然后笑了起来
另一边的队友收到了信号
立刻通知救援队赶往小镇
众人挖开矿坑成功将男主从车里拖了出来
紧接着女主一家三口也被救出
男女主角有情人终成眷属
紧紧相拥吻了起来
故事到这里也结束了
这部电影上映于1997年
由大家熟知的007特工、皮尔斯布鲁斯南
以及琳达汉密尔顿主演
这女主大家应该也熟
正是卡梅隆前妻终结者系列的女主角
剧情方面
这部电影就是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灾难大片
一人拯救世界
奥不对 貌似没有拯救世界
连小镇都没救了只是救了相好的一家
剧情有些老套
但只要不太挑剔绝对能看
我看的就挺有意思的
(完结)
【天崩地裂、天崩地裂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