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什么意思(天府之国指的是哪个)

更新:07-2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天府之国指四川吗?错,别傲娇,天府之国和四川没关系,咸阳不哭

现代,我们常用【天府之国】称呼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几乎就是天府之国的代表。而四川本身,也以“天府之国”美誉而自豪,大多数的宣传语,都是以天府之国自称。

但是,天府之国说的真是四川吗?

其实大错特错,天府之国可以说是,四川“抢”了陕西咸阳的称号,这一点都不为过。

目录

  1. 谁才是天府之国?
  2. 什么是天府之国?
  3. 抢走了天府之国?

战国时期,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竖线,大搞合纵策略,希望把强大的秦国,抵御在西边,不让秦国进入中原大地。

但在这之前,人前显贵的苏秦,可经历了他的前半生,潦倒的前半生,苏秦先去见了名义上的帝国老大,周显王,结果面试不太成功,拿了入职通知,职位不太行,苏秦觉得不满意,又继续往西边走。

苏秦赶往秦国,面见秦惠王,也不知道一个书生,一国首脑说见就见,奇怪了。

双方初次见面,苏秦理所当然要表达对秦国的敬仰,这是例行的外交辞令。

可以硬刚六国的秦,是那么骄傲

大致上的意思就是,大王你的土地很辽阔,田地很肥美,老百姓生活也很富足,兵强马壮,还有地利的优势,别人也打不进来,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大国了吧。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战国策‧秦策一》

秦惠王听惯了好话,再加上刚弄掉商鞅,本来就对这些说客不感兴趣,所以完全不为这些商业互吹所动,苏秦与秦王的第一次约会,无果而终。失意的苏秦,离开了秦国,去燕国面试去了,大获成功,这是后话不提。

此刻,一个传承了2000年的伟大成语,诞生了。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天府,是指天生的仓库,出自于周朝,原意是指君王的府库,尊称为天府,后来形容物产极其丰富;国,指地区,天府之国,就是说:拥有天生仓库的地区,说的直接点,就是好地方!

咸阳皇宫

那么,在苏秦眼里,秦国,就是天府之国,具体到一个地区,那也应该是当时秦朝的都城咸阳才对。

事实上,咸阳,也完全称得上天府之国的美誉。

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本就是关中平原的一部分,除南边外,其余三面都是山川,高原,易守难攻,这和成都平原又有什么区别呢?

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叁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史记》中的记载,也是一样的,甚至在文中,“天府之国”四个字,真正意义上的出现了,天府之国,原本其实和四川没有一点关系。那么,咸阳眼看到手的“天府之国”却飞了,为什么?

还记得三顾茅庐吗?是的,就是那个名人,请大声说出他的名字:诸葛亮。一切,都得从他开始,四川拿下天府之国,拜他所赐,注意,不是因为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在推波助澜。

诸葛亮语录改变了一切

刘备眼巴巴的向诸葛亮请教以后的发展大计。诸葛亮胸怀天下,出口就作隆中对,其中有一句话: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这句话,正史《叁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有收录,后期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回也有收录,但那是千年以后的事情。

就是说,益州易守难攻,里头土地肥沃,是个好地方,你祖宗汉高祖刘邦,就因为这地方,成就了偌大的汉王朝。

汉高祖刘邦当年伙同项羽灭了秦国,大家分果果分地盘的时候,项羽就提议把益州,分给刘邦,本意,是想让刘邦去那个“险塞”的地方养老,然后项羽把路一封,刘邦可不就只有在益州孤独终老了么。

可不料,刘邦钻了空子,没有进巴蜀,就在汉中呆下来,因为理论上来说,汉中一部分,确实属于益州。刘邦呆在益州边界上,那也算呆在自己地盘,让项羽无话可说,反而占据了地利,后来积蓄力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的故事就不说了。

再往后,诸葛亮孜孜不倦的北伐,不就是想复制汉高祖的成功之路么~

杀向三秦

不管历史后来如何,当时这句话,是“天府之国”美誉落到四川的关键。如同诸葛亮所说,刘备顺利拿下益州来争夺天下,核心就是成都平原,包括蜀国首府,也是设在成都。

原本“天府之国”指的是整个益州,这包括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以及汉中一部,结果二哥干不过大哥,谁叫这些地方就数大成都最繁华呢?

所以益州天府之国的美誉,慢慢就变成了后人所说的,特指四川,甚至,在很多人眼里,天府之国,是对大成都的赞美。

到了五六百年后的隋唐,这个特指,已经约定成俗了。

唐陈子昂在《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写道:“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就是说蜀都城池很坚固,也有很多钱,真是天府之国。

陈子昂啊?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作家,他的赞同,就意味着,四川之于天府之国,跑不掉了。

更何况后来,到唐朝鼎盛时期的李白,跑到成都旅游,一首

九天开出一成都,

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

秦间得及此间无。

横空出世,这首诗,出自《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第二首,诗极大的巩固了成都的地位,所谓上皇西巡,就是指唐玄宗跑到成都避难那一档子事。

诗仙一壶酒,价值千金

有了李白这种全国性大明星的赞诗,成都彻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天府之国就是成都了!

更何况,成都还出美女,美女在哪里,都是备受宠爱,享有特权的,那就从了吧~

春熙路街拍

所以啊,有时候得不到的始终就是得不到,明明都到嘴巴边上了,还是丢了,咸阳人真是好气哟。

顺便说一句,天府之国算成语。

维舟:“天府”何以成为四川的专有名词

如今中国人对“天府之国”的理解,不仅局限于四川,而且常偏重于“肥沃富饶”这一层经济地理学层面的意义。纯从“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意义上来说,古人常说的其实往往不是“天府”一词,而是“陆海”——这两个词在某些意义上有重叠,但“陆海”并没有“天府”所隐含的“地势险要的建都立业基地”的含义。

例如,关中常被称作“天府”,但《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又称之为“陆海”:“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颜师古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史记·张仪列传》索隐注:“海者珍藏所聚生,犹谓秦中为‘陆海’然也。”宋人许亢宗在《奉使行程录》中记载辽代蓟州“自晋割赂北虏,建为南京……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城北在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这里“陆海”一词已带有了某种“市场”的意味,到明代,它甚至还隐含指“各色人等繁杂的地方”,如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三地部一:“燕云只有四种人多:奄竖多于缙绅,妇女多于男子,娼妓多于,乞丐多于商贾。至于市陌之风尘,轮蹄之纷糅,奸盗之丛错,驵侩之出没,盖尽人间不美之俗,不良之辈,而京师皆有之,殆古之所谓陆海者。昔人谓‘不如是,不足为京都’,其言亦近之矣。”

四川盆地也是一样,晋人常璩著《华阳国志》:“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段话在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可能反映出当时蜀人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认同。在历史上,四川盆地从未像关中平原那样成为全国性的中心,但由于其特殊的地势而能自成一格,在乱世时往往成为宜居之地,《新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谈到前蜀开国君主王建时所说的,正是其历史上的常态:“蜀恃险而富,当唐之末,士人多欲依建以避乱。”这里仍然强调了它是“恃险而富”。

由于传统上“天府之国”特指帝王赖以建都的根本之地,而在唐代以后的大一统帝国时期,显然不太会有人考虑成都平原,因为这里仅适合“偏安”而难以掌控全国局势——这一点不要说和关中无法比拟,就是和北京、南京相比都逊色一筹。因此,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除了蜀汉这样的特定情况外,很少人会把这儿称作“天府之国”。

不过,大体从晚明时期起,对“天府之国”的一种新理解出现了,更侧重能征收贡赋这一面,把那些虽然未必能成就“王业”、但物产丰富的地区称作“天府之国”。明万历年间的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原序》中便说:“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在此,他从《禹贡》的视角出发,把福建沿海称作“天府之国”,但这显然仅指当地富于物产,而非指据守当地足以建立帝王霸业。晚清光绪元年(1875)沈葆桢等上奏《会筹全台大局疏》,忧虑于日本人借牡丹社出兵图谋台湾东部,说到“论者每谓后山精华,停蓄日久,奇珍瑰宝,充牣其间,蛮荒之区,实天府之国”,也纯就当地物产而言。林则徐曾为同乡名臣陈若霖旧居题写门帘,上联是“三十州都督,文武兼资,王命秉钺临天府”,以此称誉陈氏曾在四川、山东、湖北、云南等地任职,执掌民政税赋,他并未特指“天府”是哪里,而是表示这些地方都是国家重要的税赋之地。

晚清之所以对“天府”的理解更侧重“富饶”这一层意义,一定程度上恐怕也是因为西风东渐之后,受“商战”理念兴起的影响。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商战》中就按传统的宇宙论,将商务视为国家的基本力量:“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畅其血脉也。试为援古证今:如太公之‘九府法’,管子之‘府海官山’,周官设市师以教商贾,龙门传货殖以示后世。”虽然他在该书中将关中称为“天府之国”,提议迁都西安;但与此同时,他也将“天府”视为“繁华富庶”的代称,如“四川天府之国也,其民数十兆,既庶且富”、“且夫天下商埠之盛衰,视水陆舟车为转移。有昔为荒区,今成天府者,如中国之香港、上海、烟台、牛庄等处”。在这里,他显然并不是把这些城市视为“争雄天下的险要根据地”,而在他之前,也从未有人将某个城市称作“天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战”理念中,“繁华富庶”也不是单纯作为经济现象来理解的,而被看作是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晓旧籍的学者对“天府”的理解仍秉持传统,如章太炎《讨满洲檄》“夫以黄帝遗胄,秉性淑灵,齐州天府,世食旧德,而逆胡一入,奄然荡覆”,更明显的是他谈到顾炎武“居华阴,以关中为天府,其险可守”,明确指出“天府”的要件是“其险可守”。甲午战败,康有为公车上书,提议四条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迁都的首选,他认为是关中:“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热河、辽沈,则更迫强敌;南入汴梁、金梁,则非控天险;入蜀则太深;都晋则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这里他虽然也提到了“崤函之固”,但对“天府”却偏向于其“膏腴之地”这一面。戊戌变法前夕,谭嗣同著《仁学》,也偏重这一含义,史无前例地将中国的江淮平原称为“天府之国”:“故夫江淮大河以北,古所称天府膏腴,入相出将,衣冠耆献之薮泽,诗书藻翰之津涂也,而今北五省何如哉?”显然,这里已不再注意传统的“地势险要”这一点,而仅注重其物产、人才的层面。

不过康有为的观点多变,在戊戌变法时,他又提议以上海为基础另建新京,认为“陆争之世”,建都重在“表里河山,中开天府为固”;但海通之世“则以据江河之尽流,临溟海之形势,交通便利,腴壤饶沃,开户牖以纳天下,以进取为势”。他还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在民族主义情绪的鼓荡之下,将整个中国视为“天府”,如其《爱国歌》:“登地顶昆苍之墟,左望万里,曰维神州。东南襟沧海,西北枕崇丘。岳岭环峙,川泽汇流。中开天府之奥区,万国莫我侔!”又有《爱国短歌行》:“神州万里风泱泱,昆仑东南海为疆。岳岭回环江河长,中开天府万宝藏。……今为万国竞时,惟我广土众民霸国资,偏鉴万国无似之。”其中所谓“广土众民”为霸国之资,与战国策士的思想无异。

这不仅是康有为个人的想法。他的学生梁启超亦有《爱国歌》,其中歌颂:“泱泱哉!吾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1899年,梁氏又称中国为“二万万里膏腴天府”,1902年又在《新中国未来记》中提出“我国天府腴壤,甲于全球”。1905年,党人陈天华在《狮子吼》中称誉中国“真是锦绣江山,天府上国,世界之中,有一无二”。这是当时党人国族认同中的常用语,相当于我们自小在课本上读到说中国“地大物博”,只不过当时人们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强调与各国的激烈竞争。1907年秋瑾秘密组建光复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为八个军的番号,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光复军义稿》称其目的在于:“雪我二百余年汉族奴隶之耻,后以启我二兆方里天府之新帝国。”——将整个中国称为“天府”是史无前例的,就其传统意涵而言已属误用,就像不能把整个身体称作心脏一样。

在此之后,“天府”的确切含义就发生了偏移,原先那种注重“居中驭外”的术观念淡化,而强化了当地“肥沃膏腴”这一形容本身,随着传统文化的断裂,现代人尤其沿用不察。诗人北岛在提及大饥荒时说:“天府之国,困难时期竟饿死数百万人。”虽然这里指的是四川,但显然侧重指当地物产之丰饶。历史学家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提到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从此把岷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在同书另一处也提到“等到秦兼并巴蜀之后,特别是建都江堰以后,蜀就成为‘天府之国’。”然而,在战国之际将蜀地称为“天府之国”其实严格来说是时代错置的,显然杨宽在此仅指其“土地肥沃”而已。英国东方学家G.勒·斯特兰奇的名著《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的中译本堪称信达雅,但在提到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伊拉克地区时,译者韩中义却用“天府之地”一词来对译原文的marvelous fertility(极其肥沃);在另一处甚至用“天府之国”来对译the Vale of Manna(“玛那之谷”,“玛那”是《圣经》中的天赐食物)。显然,他想采用一些较为典雅的词汇,但却未能充分意识到“天府”一词原本蕴含的复杂意味,实际上是不适合对译英语原文中那些意思的,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偏离。

词义的变迁在近代当然也是常有的事,一如“卫生”一词在近代对译英语的hygiene之后,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再是古汉语中“养生”那一层意思了。但在“天府”一词上的问题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现代说的“土地肥沃”这一层意思的“天府”,并不是古代的原意。网上常有诸如“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这类说法,历史学者王双怀《“天府之国”的演变》专门论述这一问题,发现历史上中国曾有许多地方被称为“天府之国”,但其理解同样有偏差,因而误以为“天府之国”称号的转移意味着各经济重心的兴衰,因而他的论文中才出现这样的句子:“宋辽夏金时期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京津一带先后处于辽、金的统治之下,关中等老牌的‘天府之国’或被边缘化,或沦为战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新的‘天府之国’。”由于不理解“天府”一词原先蕴含的意味,他将各地“天府”称号的变迁看作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信号,可说是牛头不对马嘴。

此类说法都意味着中国人对传统的理解出现了断裂。如前所言,“天府之国”本就着眼于军国地理学的术视角,因而不同时代的人在说到某地是“天府之国”时,并非意味着此地比他处更为肥沃富饶,而只是因为他们觉得从当时的“天下形势”来判断,这里更适合建都以掌控天下,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关中在衰落上千年之后,还有人孜孜不倦地论证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府之国”。这种理解的偏差常使人对历史发生误解,如北宋时侬智高起兵两广,大儒李觏上书湖南、江西路安抚使兼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孙沔,强调“江淮而南,天府之国”,便有论者认为“后世证明,李觏极具远见,南宋即赖江南支撑半壁河山,而江南亦取代中原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然而,李觏其实向来力主重兵、强兵、用兵,他所说的“天府之国”无非是强调此处对南宋而言是国家根本要地。同样的,清代开始有人称赞盛京一带是“天府之国”,也并非因为这里比别处更丰饶,只不过因为此处对“王业”特别重要罢了。

对这一问题看得最清楚的,是张雨在《“天府”:可悲的川人专利》一文中所说的,“细考凡称天府者,多与天子府库、帝王基业相关,故在帝制时代,并不敢妄称‘天府’。民国之后,帝制解体,地方崛起,文人鼓吹,传媒风行,天府之称,始为大众熟知。”他认为,四川之所以独享“天府”美名,只是由于时期“国人多以天府誉四川”,遂致使此名遍地开花。这一点的确大抵可证实。著名侨领陈嘉庚1940年自四川乐山飞重庆,赞叹“沿途飞行所见无甚高山峻岭,而田园苍翠,江河如织,古称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川省之殷润实远胜于西北等省”。

由于很多人对其深远的传统意味已不甚了解,“天府之国”的含义不仅窄化,且渐渐变成了四川的专称。如《中国新天府》是一本写宁夏的书,其意不过在于称誉“塞上江南”之肥沃。2013年《中国国家地理》“圈点新天府”,用意当然也不是说哪里更适合建都,而不过是将之作为“新粮仓”之意。当时还有不少四川人愤而发文号召“捍卫天府”,认为此举有夺我“天府”美名之嫌,认为《中国国家地理》作秀、荒唐、可笑,质问其“意义何在”、“居心何在”。四川学者李后强甚至提出建立一门独立学科——“天府学”,涵盖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元素、组成、结构和功能,这完全是将“天府”视为四川的专有名词。然而,考诸历史,全国至少有不下十处曾被称作“天府”,四川既非最早也非最出名者,它之所以独享此美名,不如说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结果。这其中重要的并不是这一称号含义的变化,而是中国社会本身发生的变化。从这细小的切片中,也能窥见那种传统的军国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已为很多人所淡忘,但这仍是我们把握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脉络。

【天府之国什么意思(天府之国指的是哪个)】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天工巧夺的意思,天工巧夺的近义词 下一篇:天府之国是什么意思 天府之国的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