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指四川吗?错,别傲娇,天府之国和四川没关系,咸阳不哭
现代,我们常用【天府之国】称呼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几乎就是天府之国的代表。而四川本身,也以“天府之国”美誉而自豪,大多数的宣传语,都是以天府之国自称。
但是,天府之国说的真是四川吗?
其实大错特错,天府之国可以说是,四川“抢”了陕西咸阳的称号,这一点都不为过。
目录
- 谁才是天府之国?
- 什么是天府之国?
- 抢走了天府之国?
战国时期,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竖线,大搞合纵策略,希望把强大的秦国,抵御在西边,不让秦国进入中原大地。
但在这之前,人前显贵的苏秦,可经历了他的前半生,潦倒的前半生,苏秦先去见了名义上的帝国老大,周显王,结果面试不太成功,拿了入职通知,职位不太行,苏秦觉得不满意,又继续往西边走。
苏秦赶往秦国,面见秦惠王,也不知道一个书生,一国首脑说见就见,奇怪了。
双方初次见面,苏秦理所当然要表达对秦国的敬仰,这是例行的外交辞令。
可以硬刚六国的秦,是那么骄傲
大致上的意思就是,大王你的土地很辽阔,田地很肥美,老百姓生活也很富足,兵强马壮,还有地利的优势,别人也打不进来,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大国了吧。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战国策‧秦策一》
秦惠王听惯了好话,再加上刚弄掉商鞅,本来就对这些说客不感兴趣,所以完全不为这些商业互吹所动,苏秦与秦王的第一次约会,无果而终。失意的苏秦,离开了秦国,去燕国面试去了,大获成功,这是后话不提。
此刻,一个传承了2000年的伟大成语,诞生了。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天府,是指天生的仓库,出自于周朝,原意是指君王的府库,尊称为天府,后来形容物产极其丰富;国,指地区,天府之国,就是说:拥有天生仓库的地区,说的直接点,就是好地方!
咸阳皇宫
那么,在苏秦眼里,秦国,就是天府之国,具体到一个地区,那也应该是当时秦朝的都城咸阳才对。
事实上,咸阳,也完全称得上天府之国的美誉。
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本就是关中平原的一部分,除南边外,其余三面都是山川,高原,易守难攻,这和成都平原又有什么区别呢?
《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叁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史记》中的记载,也是一样的,甚至在文中,“天府之国”四个字,真正意义上的出现了,天府之国,原本其实和四川没有一点关系。那么,咸阳眼看到手的“天府之国”却飞了,为什么?
还记得三顾茅庐吗?是的,就是那个名人,请大声说出他的名字:诸葛亮。一切,都得从他开始,四川拿下天府之国,拜他所赐,注意,不是因为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在推波助澜。
诸葛亮语录改变了一切
刘备眼巴巴的向诸葛亮请教以后的发展大计。诸葛亮胸怀天下,出口就作隆中对,其中有一句话: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这句话,正史《叁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有收录,后期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回也有收录,但那是千年以后的事情。
就是说,益州易守难攻,里头土地肥沃,是个好地方,你祖宗汉高祖刘邦,就因为这地方,成就了偌大的汉王朝。
汉高祖刘邦当年伙同项羽灭了秦国,大家分果果分地盘的时候,项羽就提议把益州,分给刘邦,本意,是想让刘邦去那个“险塞”的地方养老,然后项羽把路一封,刘邦可不就只有在益州孤独终老了么。
可不料,刘邦钻了空子,没有进巴蜀,就在汉中呆下来,因为理论上来说,汉中一部分,确实属于益州。刘邦呆在益州边界上,那也算呆在自己地盘,让项羽无话可说,反而占据了地利,后来积蓄力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的故事就不说了。
再往后,诸葛亮孜孜不倦的北伐,不就是想复制汉高祖的成功之路么~
杀向三秦
不管历史后来如何,当时这句话,是“天府之国”美誉落到四川的关键。如同诸葛亮所说,刘备顺利拿下益州来争夺天下,核心就是成都平原,包括蜀国首府,也是设在成都。
原本“天府之国”指的是整个益州,这包括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以及汉中一部,结果二哥干不过大哥,谁叫这些地方就数大成都最繁华呢?
所以益州天府之国的美誉,慢慢就变成了后人所说的,特指四川,甚至,在很多人眼里,天府之国,是对大成都的赞美。
到了五六百年后的隋唐,这个特指,已经约定成俗了。
唐陈子昂在《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写道:“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就是说蜀都城池很坚固,也有很多钱,真是天府之国。
陈子昂啊?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作家,他的赞同,就意味着,四川之于天府之国,跑不掉了。
更何况后来,到唐朝鼎盛时期的李白,跑到成都旅游,一首
九天开出一成都,
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
秦间得及此间无。
横空出世,这首诗,出自《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第二首,诗极大的巩固了成都的地位,所谓上皇西巡,就是指唐玄宗跑到成都避难那一档子事。
诗仙一壶酒,价值千金
有了李白这种全国性大明星的赞诗,成都彻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天府之国就是成都了!
更何况,成都还出美女,美女在哪里,都是备受宠爱,享有特权的,那就从了吧~
春熙路街拍
所以啊,有时候得不到的始终就是得不到,明明都到嘴巴边上了,还是丢了,咸阳人真是好气哟。
顺便说一句,天府之国算成语。
巴蜀巴蜀,什么是巴,什么是蜀?
一 “蜀”之名
巴蜀是个好地方,这是历来人们对它的共识。
它好在哪里?这块盆地上前后建立过十几个割据政权,我们以其中最有名的蜀汉为例来讲析。
蜀汉在蜀地,为什么取国号为“汉”?那是因为在蜀汉之前,这里曾有过一个蜀国。蜀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割据蜀地的国家。其先人为古蜀人,他们是岷江上游的土著部落,与中原文化存在很大不同。早期有名的蜀王中,号称望帝的杜宇的故事是古时诗人喜欢的题材。
在商、周各朝,蜀国大部分时间都因紧跟政权而使地位得到巩固。当然,蜀也有过对外扩张的雄心和举动,西周时期,蜀便征服了周边部落。同时,它还和周朝的部分诸侯国有过交流,其中,和秦的是当时蜀国最重大对外事务。两国围绕南郑(即汉中)争夺,频繁。此外,蜀和楚也有战端。这种情势与数百年之后蜀魏吴的争端基本一致。
汉中为兵家必争之地,蜀国拥有汉中和蜀地,而秦国的核心区域关中则在汉中北面咸阳,蜀国对秦国的威胁显而易见。秦多次发动灭蜀之战,都被蜀击退。后秦动员蜀周边的苴国、巴国的力量,令司马错走剑阁道,蜀灭。蜀国被贬为蜀侯国,秦命陈庄出任蜀国相国。秦国吞并蜀国以后,借汉中之力,更加强盛。再往后,蜀被划入秦国郡县制中,原先蜀国不复存在。秦时蜀郡太守李冰的带领下,蜀地水利工程冠绝天下,成都平原风调雨顺,成为历史上所称的天府之国。
“蜀”之名是怎么来的?
“蜀”为一条蚕。“蜀”字的本义是指桑蚕 。古蜀人的来源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古时姓氏考中有“以事为氏”的习惯,那么蜀山氏可认为是岷山一带善养蚕的族群。在公元前2700~2600年,这个族群便已开始养桑织丝,可见其经济文化在当时有先进之处。
后相传黄帝元妃祖入蜀,传众以养蚕之术,当地养蚕业更加壮大,一部分蜀山氏改名为蚕丛氏,蚕丛氏发展起来后,继承了蜀的名号,其头领称蜀王,李白《蜀道难》中提到的蚕丛及鱼凫,便是文明起源时代蚕丛氏和鱼凫氏等部落。
甲骨文“蜀”
二 什么是“巴”?什么是“蜀”
蜀汉政权的核心在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面包括云贵。为什么说起它都称为巴蜀,那什么是“巴”?什么是“蜀”?
简单点儿说,巴就是重庆,蜀就是四川。
古蜀人和古巴人同祖同宗,他们从云贵高原而来,古蜀人沿着四川盆地西缘去了岷山,古巴人则往东,去了巫山。后来古蜀人以养蚕为基础,在蜀王蚕丛氏时代,走出岷山,来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里开创文明,三星堆、文明等都是有别于中原文明的独特文明。后经历鱼凫王、杜宇王时代,成为周王朝的一部分。
而巴人此时也因为参与了灭商,也成为周的藩属国。在周朝,巴人与楚国相邻,楚彼时是中原文化中的前沿份子,对比巴人,其文明有领先之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对这楚国和巴人的关系的写实比照。文化和冲突随着边界领土的冲突一起爆发,巴人和楚人三天两头打仗,巴人节节败退,被逼退回到四川盆地一带。在这里,巴国又和蜀国因为盐等物资争端发生摩擦,巴蜀也时有战事发生。
前面讲过,秦借剑阁道寻路而下,灭了蜀国,作为蜀的难兄难弟,巴国随后也被秦国拿下,巴、蜀两国自此成为秦的两个郡。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在外人看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在称谓上,都以巴蜀来统称这一个整体。
前面我们讲了蜀养蚕的历史,其实与养蚕相关,蜀还有一段更厉害的事迹,即由蚕延伸出去的与丝绸相关的贸易开发,我们的第一次丝绸之路,便是以巴蜀为起点。
蜀身(yuán)毒(dú)道,中国的第一条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商贸交往的重要陆上通道
“身毒”是古时对印度的称谓,“身毒”被称之为西南陆地的“丝绸之路”,长约200公里,是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
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汇报成果。其中提到了东南处的身毒国。汉武帝听说由蜀取道身毒可通大夏,在上和商业上都有可图之处,即封张骞为博望侯,令他打通这一通道,
而这一计划遭到了“担忧贸易被垄断”势力的抵抗,后历时近200年, “通身毒国道”至大夏才算全线畅通。这一通道以成都为起点,进入缅甸、泰国到达印度和中东。
由自身条件的出色,以及“身毒”道等商业途经的开发,再加上多年梳理整治,蜀之经济平稳发展,成为大家口中的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意思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从地理上看,这里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华蓥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周围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这块地形作为生产发展的基地再合适不过。但同时,也是因为地理位置的自守条件太优厚而导致进取动力不足,所以离核心政权总是很远。从先秦时期的古蜀国巴国到明末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这些割据政权绝大多数都没能图谋中原,大多数国运都没有超过五十年。
巴蜀物产丰饶,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巴蜀在长江上游,可以作为抵抗北方势力的重要堡垒,所以自古有“东南立国,倚蜀为重”的说法。对于北方势力来说,拿下巴蜀,是南进最有战略价值的一步。秦国是在汉中巴蜀之后,在此基业上才统一六国的。汉刘邦同样也是整合关中、汉中、巴蜀之后,才谈得到天下的资本。后来刘备的蜀汉也打算以此为途经,但一步棋却没有走好,最终失去蜀汉。
草书“蜀”
巴蜀地区北以秦岭为天险,西南两面背倚横断山脉,东以巫山、武陵山地为门户,七百里三峡曲折绵长,敌对势力难过山川之险阻,同样,蜀地政权若出兵巴蜀同样要突破这一险阻,这种闭塞的局面适合军阀势力据地称雄,但也难以触达政权。
一来般认为,巴蜀山河形胜,在固守方面有天然优势。但我们实际分析,从内部发展和外部战略来看,其地形决定了它即便是想偏安一隅,恐怕也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
是因为四川盆地西南两面都是异族盘踞的山地,其发展并没有多大空间,其内部核心区域功能单一,若想经济发展,只能是北伐一条道,可是北伐的结果我们是知道,纵然有诸葛亮雄才大略、殚精竭虑,最终也无功而返。
对于敌势力来说,攻取蜀地,可走三峡水道,也可走川陕通道,这两道被攻破,就意味着巴蜀离灭亡不远。历史上几次对蜀的重大打击,都是由这两个方面进军的。
蜀地固守倚重天险,但天险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它同时会造成蜀在外部防线的构筑上不严密的后果。因山川险阻不比平原堡垒,构筑防线会费力费时费钱,所以建与不建在效果上和花费不会有一个明显的对比成效。往往在天险被攻破后,倚险之地会迅速溃败,比如巴蜀之地,再比如南唐政权,都是如此。曹魏在剑阁受阻,邓艾突破了险绝异常的阴平道后,进蜀国如同逛菜地,一路畅通。
巴蜀之地气候宜人,盐铁等资源较内地更丰富,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使蜀地政权往往缺少向外扩张的动力。缺少动力自然就缺少竞争,没有竞争哪来历练?所以蜀之地全军上下的战备决心、战术素养等较之身经百战的中原虎狼之师不在一个等级。
蜀地君主除开国之君外,往后继任者总少有雄才大略者,这是其天然优厚条件造就的独特现象。“朝廷不用忧巴俗,称霸何曾是蜀人”,这已充分说明,神仙地方往往会消磨意志和雄心,过惯安逸日子,哪个还死去拼死活。
所以蜀从未一统天下,也不可能一统天下,它能做到偏安一隅就不错了。毕竟,好地方,好东西,谁都惦记。
【天府之国的意思-天府之国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