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佛教天部护法:广目天王 天眼黑科技 守护三千大千世界
有一个时刻观察守护三千大千世界的佛教天眼,你知道吗?
文案&编辑:7大人
策划:叁大人
这里是,大人说;知古今,知兴替;专注于国学传统文化。
大家好,我是7大人,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你不知道的佛教天部护法系列之广目天王。喜欢就点点关注,感谢支持!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留言,共同学习探讨。
广目天王是佛教中著名的“四大天王”之一,其名“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他是西方的护法神祇,负责守护西牛货洲,身为红色,穿甲胄,是那伽龙族,并以那伽、富单那为部众眷属。
据中国大乘佛教僧众所传,广目天王拥有净天眼,能够随时观察三千大千世界并护持众生,因此被尊称为广目尊天王。
其普天身护法像在中国大乘寺庙中被广泛崇拜,通常为身穿红色甲胄,手持螭龙或赤索的形象。在佛教典籍中,广目天王的形象有多种描述,如《陀罗尼集经》中记录的,他左手持矟,右手执赤索,并与持国天王大致相同。而在《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的描述则是,广目天王身着红色铠甲,手持赤索和捉龙之物,他是金翅鸟所化,有驾驭自然之力,能够镇伏龙王并调节风雨。他的形象在佛教和民间信仰中得到了广泛的崇拜和传承,人们希望广目天王的护佑和力量能够庇佑自己和家人,守护平安和幸福。
综上所述,广目天王在佛教中是一位重要的护法神祇,他通过拥有净天眼和掌握自然之力的方式,护持世间众生和平和幸福,是人们信仰和崇拜的对象。
好了,关于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以上就是佛教天眼的全部内容。
这里是,大人说,我是7大人,点关注,不迷路。我们下回见~
揭秘:印度经文中的清凉山,原来和这位高僧有关(上)
大历十一年(776),大严寺又来了一位高僧,他就是学贯中西,博学多才,会通诸宗的澄观。澄观为今浙江绍兴人,俗姓夏侯,字大休,生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身材魁梧高大,自小聪明过人,1岁在宝应寺出家,14岁剃度。据说他博学强记,过目不忘,20岁受具足戒后,即外出参学。先后拜访了润州栖霞寺醴律师,越州昙一,金陵玄壁,淮南法藏,钱塘法诜,成都慧量,剡溪湛然,牛头山慧忠,径山道钦,洛阳无名(后入五台山佛光寺)及慧云等师。深入研习了律宗、三论宗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对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都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也一并博览,是一个有雄厚学识且通达佛教哲理的名僧。其中他的五台山之行,可说奠定了他生成功的基石。
澄观与五台山的因缘,起自于他阅读五台山的强烈欲望。原来,早在大历三年(768),代宗李豫召澄观至长安,在大兴善寺译场同不空译经(担任润文)期间,不空在五台山的一系列活动,无疑对澄观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澄观法师每当他翻开《菩萨住处品》时,一种特殊的情缘往往在心中升腾:"审文殊随事,观照五顶",便似乎成了他的宗教追求。于是,澄观在辞谢代宗译场事后,40岁时(780)来到五台 山,住在了大华严寺中,他开始礼拜文殊菩萨,巡礼考察山中圣迹,日夜钻研《华严经》。因每观《华严》旧疏,总觉得未尽经旨,便立下了摄心造疏的大愿,期间,他为此还专门去普陀山参访,瞻礼了普贤圣迹。其时,大华严寺的寺主贤林,对这位诸学兼通的博学名僧,自是非常推崇,他恭请澄观,为僧人们讲学《华严》等经论,博得了大家好评。贤林因见澄观一心造疏,便努力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搬入幽静的般若院(今显通寺无量殿处),又专为他建了一座造疏阁。当时在寺中的无著,还为造疏阁的梁上书写了字迹,众人见那一手流利俊秀的王羲之字,大为赞赏,在华严寺一时传为佳话。
且说澄观在阁上注疏时,每当下笔之前,总要在文殊像前祈祷番,先求吉祥瑞应,使心灵进入腾踔万象的境界。据说一次他梦见当阳山峙,有金光徐徐涌出,便用手捧咽,以沐面门,以为获得光明遍照之兆。他还梦见自身化成了一条巨龙,翘首南台,尾蟠北台在虚空中旋转腾跃,然后化成千百条小青龙,向四方飞去。这些宗教式的神幻意象,无疑对激活他的知识积累,起了微妙的作用。在五台山陆续住的20年中,澄观常在佛国山水中行走,来往五顶40余次,遍观佛地气象,熟透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那一年夏天,澄观在山中往复审视,山顶白雪如银,山下柳绿桃红。眼前的灵鹫峰,东边伸开一道山脉,西边也伸开一道山脉,像一只展翅的大鹫,遂感叹文殊宝宅,实乃天造,于是他礼拜一番。待拾起头来再看时,忽见巍然五峰,白云凝岫,如盘如髻,心中怦然一动,顿然想起《五字瑜伽观门》所说:无生门,即菩萨顶上东边一髻之象也;无垢门,即菩萨顶上南边一髻之象也;无第一义谛门,菩萨顶上西边一之象也;诸法无行门,菩萨顶上北边一髻之象也;诸法无性相离语言文字门,菩萨顶上中方一髻之象也。故文殊菩萨,顶分五髻,山出五峰。这一发现,直惊得澄观热泪盈眶,阴阳五行的星云,随之在心中翻腾。于是他走一阵,看一阵,走走停停,直到夕阳西落,才走回般若院,慌忙上得阁楼,立即展纸提笔写道:
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署,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誓,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这就是澄观用了四年时间,在般若院阁楼写成四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关于清凉山文殊住处的一段描述。在这里,澄观首次将气候清凉地兼五顶的五台山,和印度经文中的清凉山,划上了一个等号。他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说,将五台山的五顶,比附为文殊的五髻,象征佛教中的五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五眼(凡夫肉眼、天人天眼、声闻慧眼、菩萨法眼、如来佛眼),五佛(东方阿阕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方毗卢遮那佛)、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等,以此清除恶世五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这样,澄观就从理论的高度,对颇具地域特色的五顶奇迹,进行了观照,以五台之“形”,寓合文殊般若智慧之“神”,将文殊住处和文殊哲学思想融通为一体,这就是他在五台山的最大贡献。自此,清凉山文殊道场,不仅成了可感可触可摸的真境,而且成了文殊般若大智的代名词,文殊信仰传遍宇内外。
浅析唐卡壁画中的四大天王形象
加入收藏夹
复制给朋友
外站
谷歌书签百度空间开心网雅虎收人网嘀咕白社会MSN空间豆瓣QQ书签
[进入论坛]
唐卡,系藏语,即锦缎镶边的布轴画或丝绣。两者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技法都十分类似。壁画与唐卡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历史、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涉及、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按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分,最多的是宗教画,有佛、菩萨、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护法神等。大昭寺、扎什伦布寺都有一组廊院专门绘制千佛,气势宏大。宗教画中还有辨经、跳神、弘法、传经等宗教活动和表现宗教世界观的“坛城”画(金科)、“须弥山”图、“六道轮回”图。
唐卡壁画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大多是画在布或丝绸上的彩色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题材多以佛教为主,也有一些民俗类的主题,凝聚着藏族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历来被藏族视为珍宝。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这种艺术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大天王
一、四幅壁画的绘画特征
《多闻天王》:多闻天王镇守北方,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多闻是说他福德传播四方,象征着有福有德的意思。多闻天王名为毗沙门,他也是四大天王中最特殊的,除了有护法功能以外,还有“财神”的称誉,而这里介绍的唐卡壁画中的毗沙门,主要为多闻天王形象出现。
《广目天王》:广目天王镇守西方,又称为“西方天”。之所以成为广目,是因为他常常以天眼观察浮提众生,掌握处罚恶人的大权,使得造恶之人一心向佛,因此他也是佛教中的护法善神。也有一种说法是广目天王为大龙王,统领诸龙的领袖镇守西方。
《持国天王》:持国天王镇守东方,“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他的职责主要是护持国土、保护众生。持国天王左手持有宝刀,象征着阻挡灾难与障碍;右手掌中有宝物发光,象征着恩惠民间的众生。
《增长天王》:增长天王镇守南方,南方为阎罗王所在之地,因此他也率领着鬼神众部。以佛教说法他能够降服邪恶,令人增长智慧和善根,手中所持宝剑能断烦恼,增智慧。壁画中的增长天王为蓝色身躯,面带怒相,瞠目而视,象征着佛教不畏艰难,降服障碍。他左手持有宝剑,代表能独断一切的愚痴与邪恶,也是最为常见的标志之一;右手举着一面镜子,那是佛教中最常用的八瑞物之一,能够准确无误地映照万物,寓意佛法真理无偏无错,圆满无缺。
【天眼佛教网;天眼佛教网址导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