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成语故事 天经地义
天经地义
天经地义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含褒义。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经地义”常被用来描述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例如,在《孝经》中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强调孝顺是天经地义的德行。此外,晋代潘岳在《世祖武皇帝诔》中提到“永言孝思,天经地义”,也是在赞扬孝道的重要性。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规定应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猛继位。但周景王生前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结果姬朝杀死姬猛后,姬猛的弟弟姬句在晋国的支持下继位,即周敬王。姬朝兵强马壮,周敬王只好出逃至晋国。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代表商讨平息争斗之策。会上,晋国赵鞅向郑国游吉请教“礼”的含义。游吉引用郑国子产大夫的话:“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老百姓行动的依据,是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的。”赵鞅听后深受启发,号召各诸侯国支持周敬王。最终,在诸侯的帮助下,周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王位之争。
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不能因为工作繁忙就忽略了这一点。
近义词:
理所当然:指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合乎情理,不容置疑。
不容置疑:指真实可信,不容许有任何怀疑。
反义词:
岂有此理:哪有这个道理,形容说话或行为荒谬、不合情理。
大逆不道:原指犯上谋反,后指行为极端违背封建道德准则。
湖北方言词语,看我慢慢为你道来
方言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上千年的民族迁徙融合形成了南北特色分明的方言文化,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更能代表地区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湖北地区常说的方言词汇都有哪些,还别说,要是不了解你可能还真不知道呢。
1. 嘹亮
字面意思是声音圆润而响亮。但在湖北地区方言里,这个词还有三个意思:
①明白事理,通情达理,比如:这个老人家别看年纪大了,年轻的时候嘹亮得很呐!同属西南官话的四川一带也这样说,比如:别小瞧他了,人家是面带猪相,心头嘹亮!
②聪明,精明,贤惠。湖北大部分地区日常口语,常常拿来形容女子的,比如:这家小媳妇真嘹亮!
③干净,整洁。湖北十堰一带常用语,比如:这家人很嘹亮,屋里屋外收拾得很干净。
2. 细发
在方言里有两个意思:
①仔细,精密细致,比如:你看那师傅木工技术真细发。
②节俭,节省。这个意思用得最广泛,是鄂西北以及紧挨着的陕南、关中地区的地道方言。
比如:爷爷那个年代细发惯了,现在也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
3. 挑担
有些地方也叫“一担挑”,连襟的俗称。在我国的民间,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常见于湖北、四川以及河北南部等地。
这个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家两个姑娘嫁人,自然有两个姑爷,那这两个姑爷是什么关系呢,那就是挑担嘛,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4. 嚼牙巴骨
人生在世无非是说与做,说就要用嘴巴,嘴巴即口,除了说话,就是吃东西。牙齿嚼东西,或啃或咬,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是人的本能。偏偏有人喜欢乱嚼舌头,“嚼舌”就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之意。
因此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在背后搬弄是非,无事生非或无谓的争辩。“牙巴骨”,我猜大概是牙齿与下巴之间的骨头吧,这个词看来还是蛮形象的嘛。
5. 踏代
这个词源于沔阳(今仙桃市)地区,后流传至湖北其他地区。“踏”,起源于远古传说,古人华胥氏脚踩踏雷泽“巨人”足迹而生伏羲。踏即踩,跟足密不可分,“踏”就是“履”的意思,“踏脚”就是“履迹”的意思。因此,仙桃一代至今还有妇女“一踏脚生下了几个个孩子”的说法。
“代”是指世系的辈分。所以这个词表示下一代继承了父母等上一代人的“生理特征”——外貌、智力、性格、体质等等。所以平日里经常有长辈笑话自家的孩子真“踏代”,比如:你看,小孙子真是踏他爸的代,一举一动好像他爸爸呀。
6. 背时
也叫悖时,意思是运气不好,倒霉。这个词是湖北大部分地区的日常口语,比如:最近老背时了,干啥都干不成。
7. 嗄(shà)是
嘎(gǎ)是
估计懂的老乡,一看就明白了。我要表达的是,方言“开始”的意思,原谅我没有找找合适的词,故用上面的两个词语意会。这应该是湖北十堰、宜昌一带的日常口语,比如:饭菜都在桌上,我们刚嘎是吃;电影嗄是了,别说话了。
8. 夹舌子
方言里有“夹生饭”的说法,表示水添少了,米饭半生不熟。这个“夹”字很妙,好像是中间有东西,其实是“空”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夹着尾巴做人”。
在湖北十堰、宜昌地区,四川重庆部分地方常常形容某个人说话结巴,吐词不清,就叫“夹舌子”,此时“夹”读“jiǎ”,三声。
比如:长得蛮好看的,没想到是个夹舌子,可惜喽!
9. 张巴
哈哈,这个词在湖北部分地区、贵州和四川某些地方广泛流传,有两个意思:
①大惊小怪,比如: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至于这么张巴吗?
②形容做事丢三落四的样子,不如:你一个女孩子,能不能稳重一点,不要成天张里张巴的。
10. 惯使
这个词应该是湖北十堰、宜昌地区的常用语吧,小时候老妈要是打我了,外婆就会护着我,并且对老妈说“三岁的娃儿娘惯使”。或许,童年都有一个或几个“惯使”我们的人吧,无视我们的“无法无天”。
所以,“惯使”字面上是习惯于使用的意思,但在方言里是“纵容,姑息,溺爱”之意。
比如《水浒传》第六十四回:“话说蒲东关胜,这人惯使口大刀,英雄盖世,义勇过人。”
“你看把孩子惯使的,小小年纪就敢顶嘴了。”
好啦,出门在外要是碰到老乡,脱口一句方言,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我想,这就是方言的魅力吧。
“十三经”指的是哪几本书?和传统的六经 九经有什么不同
[闽南网]
国学爱好者一定对“十三经”不陌生,但“十三经”的形成也经历了许多曲折而又有趣的过程。本文不揣谫陋,对“十三经”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阶段略作述评,希望能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
说起“经”,在先秦两汉时代,人们一般说“六经”,指的是《易》、《书》、《诗》、《礼》、《乐》、《春秋》这六部经典。其中《乐》没有流传下来(也有观点认为《乐》本来就没有文本,而是指音乐的铿锵鼓舞,蕴含于《诗》《礼》之中),剩下的五部经典又被称为“五经”。到了西汉的时候,“六经”也可以说成“六艺”,所以刘歆《七略》在著录儒家经典的时候,列出“六艺略”这一类别,并且被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所继承。需要注意的是,西汉时代的“五经”跟我们现在的理解有些不同,《易》指的是《易经》,不包括《易传》;《礼》指的是《礼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仪礼》,而不包括《礼记》《周礼》;《春秋》指的是《春秋经》,不包括《春秋》三传。在当时的观念里,“经”与“传”“记”有严格的区分,是不得混淆的。后世逐渐把“传”“记”等书和“经”混杂在一起,所以“五经”才会逐渐拓展到“十三经”,这就是“十三经”之所以会出现的根本原因。
到了东汉时代,出现了“七经”的说法。所谓“七经”到底是哪七部经典?历来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我认为“七经”就是“五经”再加上《论语》《孝经》,这种观点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按照西汉时期的观点,《论语》《孝经》只是“传”,还不够格称为“经”,但因为两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逐渐尊崇孔子,所以《论语》《孝经》的地位不断攀升,最终也成了“经”。
大约到了唐朝初年,又有了“九经”的概念。一般认为所谓“九经”就是《易》《书》《诗》再加上“三礼”和“《春秋》三传”。所谓“三礼”,就是《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经典。在汉代,只有《仪礼》才是“经”,所以被称为《礼经》,或直接说成《礼》,《礼记》只是“记”,《周礼》得到重视也很晚,它们都不是“经”。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这三部书。顾名思义,这三者都只是“传”,并不是“经”,但到了唐朝,也都提升到了“经”的地位,并列称为“九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知道,唐代以科举取士,科举之中有“明经”一科,就是考察读书人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当时官方把儒家经典分为“三礼”“三传”《易》《书》《诗》这些科目,让读书人分而习之。由于官方分科的影响,“九经”也就这样被习惯性地叫开了。另外,唐朝初年著名学者孔颖达主持编撰“五经正义”,以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其中所谓“五经”,指的是《周易》《古文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这五部经典,这跟汉代的“五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汉代“五经”之《礼》,指的是《仪礼》,到唐代则变成了《礼记》;汉代《春秋》指的是《春秋经》,唐代则变成了《左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变化。
唐朝晚期,“十二经”的说法又出现了。原来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下令把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史称“开成石经”。在中国古代,为了校正经书文字、方便士人对比校勘,有时会把经籍刻在石碑上,这次的“开成石经”也不例外。“开成石经”之中,除了前面所说的“九经”外,还加上了地位日益崇高的《论语》《孝经》《尔雅》三部书,一共十二部,所以称为“十二经”。到了此时,“十三经”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果然,到了宋代,“十二经”再加上一部《孟子》,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三经”。原来北宋以来,程颐就特别重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到了南宋时期,朱熹正式把这四种文献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作了《四书章句集注》这样一部经典注释。从此“四书”与“五经”并列,拥有了与“五经”对等的地位。我们习称“四书五经”,就始于朱熹。在整个两宋时代,《孟子》的地位稳步上升,最终也被提升到“经”的地位,所以宋代才会有“十三经”的说法,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综观先秦到两宋“十三经”形成的历史,就是一个“经”的概念不断扩大化的过程。本来只有“五经”才是正式的“经”,但《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以及《春秋》三传等“传”,还有《礼记》等“记”,都因为其内容而逐渐得到世人的重视,也慢慢获得了“经”的地位。宋代以后,“经”的概念扩大化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宋代就有人提议把《大戴礼记》也加进去,称为“十四经”。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又提出“二十一经”的说法,就是在“十四经”的基础上,再加上《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文解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这七部书。但“十四经”“二十一经”等提法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现在还是“十三经”的说法最为流行。
在中国古代,“经”具有神圣的意义。“经”本来是指织布过程中竖着的丝线,引申为经线、经常、天经地义等意思。具体到书,有“经典”“经书”等词。古人认为经书中蕴含着三纲五常等万世不易的大道理。但我们考察了“十三经”的形成过程,知道了从“六经”“五经”到“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十四经”“二十一经”的变化轨迹,也就明白了“经”的范围并不是恒常不变的,“经”的地位也不是确立不拔的,而是随着时代思潮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动。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对“经”抱有迷信、盲从的态度,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去研读、领会之。
如果要研读十三经,唐宋时代有“十三经注疏”,但过于繁杂,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参考清代学者的著作,则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清代学者对“十三经”有浩如烟海的校释著作,其中的佼佼者,则有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孙希旦《礼记集解》、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陈立《公羊义疏》、廖平《谷梁古义疏》、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皮锡瑞《孝经郑注疏》等。当然,以上所举只是沧海一粟,还望读者能举一反三,好学敏求,以渐窥经学门径。
作者系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栏目支持:黄帅
范云飞来源:中国青年报
【天经地义的意思 天经地义的意思是什么打一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