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最著名的念奴娇,其中四字被评价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李清照早年嫁给赵明诚后,夫妻琴瑟相和,堪称如鱼得水,生活富足且快乐,除了丈夫外出游学或出仕之外,其他时间,都是美好的,所以在李清照南渡前,她的词作多以表现少女心境和离愁别绪为主,当然,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才情自然极高,写下的词作也大都十分精妙。
政和六年时,李清照33岁,这年寒食节前后,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外游仕,只留下李清照自己独守深闺,有感春日的天气和种种景象,一种离愁感油然而生,一腔心事无人可诉,于是在满怀思念中写下了一首极其著名的《念奴娇》词作。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首句以环境起,“萧条庭院”,写词人所居住的深深庭院,因为寂寥无人,所以显得寂寞幽深,读完便引人伤感,更何况本就孤寂无人的庭院中,还有斜风细雨相逼,“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词人关上门儿,仿佛要将这斜风细雨关在外面,但殊不知,这门一关,也将心境的凄苦关在了心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词人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再以种种恼人天气陪衬,更显得无限惆怅。这两句中,“宠柳娇花”四个字极妙,是与李清照著名的“绿肥红瘦”相齐名的佳句,字少而意深,足见炼字之精巧。因为寒食清明将近,所以红花垂柳,都开始舒展自己的身躯,人们也都十分喜爱这春天的象征景物,所以用“宠”、“娇”两字来形容柳和花。不过,因之前面有斜风细雨,后面有种种恼人天气,这就让人游赏不成,因之而更显惆怅了。
接着一笔由景物引出人物,“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所谓“险韵”是指用一些冷僻难押韵的字做成的诗,而“扶头酒”是一种让人易醉的酒,词人因为斜风细雨而关闭重门,又因为庭院萧条而孤寂难捱,所以便饮酒赋诗,诗成酒也醉,醒来后,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妙在易安以“闲”字入词,将伤春怀人之情,暗含其中,读之令人寻味。
接着“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是以鸿雁传书的典故,来暗喻爱人走后,相思无限,且无只言片语,所以万千心事虽在心头,却也无处诉说,只能深埋在愁绪之中。
下片开头三句,“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仍然是承接上片万千心事之意,因为连日天气不好,且微寒,所以词人在关闭重门后再下帘幕,可想而知,楼中的凄凉之情了,词人斜倚栏干,也仍然是愁闷而已,于是词人想到睡觉——
“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可是罗衾不耐春寒,于是从梦中惊醒,醒来又不愿即起,所以只能辗转反侧。要知道词人是真的有愁情,所以读来字字真实,令人感动。
本来整篇词中都有清苦之感,但是词到末尾,居然又引出了无限希望,“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清晨起床时看到庭院中的景色,清新爽朗,让人顿生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于是“多少游春意”,且看到“日高烟敛”,应该是个大好的晴天了吧!可是词人并非肯定的去说,而是以问句结尾,“更看今日晴未”?如此一来,读之便更有无尽的余味了。
这首词以“春情”为题,但是却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天气,从阴雨转到了晴天,一条是词人的心情,从愁绪满怀转到了轩朗明亮,而且这两条线索相互伴随,感情的低沉有天气的缘故,后来天气的放晴也影响到了词人的心情,这样融情于景,当真是天衣无缝,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且这首词,炼字造句也都极佳。
所以后世许多人对这首都赞赏之极,比如清朝王士祯评价说“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人工天巧,可称绝唱”,明朝的大才子杨慎更是说“情景兼至,名媛中自是第一”。这并非夸张的说法,千古第一才女的美名,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的故事,是中华文明童年时期众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之一。关于女娲的传说故事,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抟土造人,另一个是炼五彩石补天。
相传华夏大地上的人类都是当初女娲用胶泥捏出来的。一开始女娲根据自己的模样认认真真的捏出一些模样周正的小人,吹一口气,都开始活蹦乱跳起来。后来女娲有点烦了,就拿起柳条沾着泥浆随手甩起来,飞起的泥浆点子一落地也都成了一个一个的小人。据说手捏的都是贵族,柳条甩的都是庶民,看来阶层的差异由来已久。
女娲补天的故事缘起于共工(传说中的水神)发怒把不周山撞倒了,不周山原是擎天大柱,于是天塌地裂,女娲找来五彩石熔炼成胶状,把天上的窟窿补住了,而且手艺高超、天衣无缝。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苇烧成灰,和成泥灰,把大地的裂缝也补住了。
由这两则故事推测,女娲也许是上古母系社会的一位著名首领,办了很多好事,于是被神化了。
不周山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合”,就是不完整,周,完整,不周,也就是不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不周山本身就是不完整和灾难的象征。只是不知道是共工撞之前就不完整,还是共工撞之后不完整了。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中有一篇小说《不周山》,写于1922年冬,后改名《补天》。小说中的共工是一位敢于反抗天神的英雄。
不过我更愿意接受另外一个版本。相传共工是与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同时代的人物。那个时候大地到处山峦起伏、沟壑陡崖、洪水横流,天上日月星辰运行无序,四季不明、晨昏不定。人们的生活困苦不堪。于是共工发神力撞击擎天支柱——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倾西北,日月星辰西落;地陷东南,大江大河向东奔流,四季因而分明、晨昏由此确定。河谷平坦、适宜耕种,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幸福安康。可是共工却被永远压在了倾倒的不周山下。
关于神话传说是否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我国当代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教育家徐旭生先生的专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做了有力的考证,较为清晰地阐释了古史传说时代的华夏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兴旺之路。
【天衣无缝造句【天衣无缝造句最简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