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原来语文课本早已剧透了人生
近来,高赞话题#高中语文没有一篇是充数的#,引起大家唏嘘热议。有网友说,奈何当时学业繁重,只顾着赶路,功利潦草地背记,竟没来得及窥探古人风骨,而今再看,篇篇意味深远,美感尽现,只觉能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是一件幸事。
一些“迟到的读后感”,敬背诵全文的青春,敬曾被题海埋没的浪漫风骨,敬后知后觉的人生。
《后知后觉,
原来语文课本早已剧透了人生》
某一瞬间,
突然就读懂了课本上的那些文字。
之前不懂月亮,不懂思乡,
求学之后,再抬头,
就算是最简单的“举头望明月”,
那也是一股巨大的悲伤,后知后觉。
01
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真的太绝了,
以前是边打哈欠边背,
后来是边看边叹。
太瑰丽,妙语如烟花漫天盛绽,
单七百来字,
贡献了一袭读来唇齿留香的成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俊采星驰 胜友如云
腾蛟起凤 高朋满座 躬逢其胜 飞阁流丹
桂殿兰宫 虹销雨霁 逸兴遄飞 天高地迥
水天一色 萍水相逢 物换星移 青云之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是催生了中国两大古典民曲
《渔舟唱晚》和《平沙落雁》的“源头”。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飞”给“落霞”以生命,
天与地这偌大空间因“一色”
变得更为无边无涯,
这是刻在DNA里的赏秋名句。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人生之悲,
是想要不可得,是留不下回不去,
是缺个机会也缺个“从头再来”,
没有在深夜恸哭过的人,读不懂。
谁曾想,这出自二十六岁的王勃之手?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纵如此,
不要怕一切太晚,
短短八字,又给了
被命运摆渡于此的你我,以无限信心。
02
氓
《诗经·卫风》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注:无与士耽,不要过于恋他而沉湎于爱情。犹可说也,终究可以摆脱。说,通“脱”。
关于爱情,有人言说,
《孔雀东南飞》和《氓》,
是语文书中最令人遗憾的两篇文章,
前者爱而不得,后者得而不惜。
那时单纯,兴许只记得
“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可是见多了在爱里受伤,
又在爱里得救的人,
才晓得,一房一车一纸婚书,
不如爱始终如一。
03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年少时,
以为难得的是良辰美景,
后来才发现是友如“张怀民”:
你在看到美好就想去分享的人,
你可以随时随地去打扰的人,
接得住你兴之所至的人。
年纪越大,越需要一个“张怀民”。
04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审美观,
也就是这么被语文课本带出来的,
但凡见到有山有水潭的胜景,
就会自动匹配这段文字,
有水不见游鱼?不灵。
有鱼不见游影?不妙。
一池优游,方得我心。
05
木兰辞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以前读课文,
只当木兰是征战杀敌的忠义英雄。
而今深觉,
每一个求独立求自我的女性,
也有几分木兰模样,
从柴米油盐到诗与远方,
她们要忠于自己实现自己,
也要走过一个女人她自己史诗般的远征。
06
杜甫的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出自《登岳阳楼》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出自《春望》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出自《登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上学时读到杜甫,
印象是:杜甫太苦了。
就连余光中也说,
如果要找旅伴,我不要跟杜甫在一起,
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
某一天,
读到“他们是为我而死”的戍边战士事迹时,
蓦地想到杜甫,
那么,他是为谁而苦的?
他是彻底地真情实感地投入了他的时代。
07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心情不好时,
脑海里就会冒出这几句,
这些一千多岁的文字,
仿佛超前地具有太空视角,
一旦搭乘,
烦恼被宇宙之大消解,
悲伤被万物欢腾驱逐,
不知不觉,人也轻盈了起来。
08
琵琶行
白居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犹记得,
语文老师讲到这篇时泪眼婆娑。
当时作看客,待跃入人海,
历经沉浮,终于懂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世上尚有许多感同身受,
为物是人非,为分道扬镳,
为朝颜夕凋,为事与愿违,
也为酒逢知己,为同病相怜,
为同忧相救,为相视一笑。
09
赤壁赋
苏轼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最悲的调,
其实说着最励志的话。
一生短暂,
我们想要拥有的东西太多了,
有多少是梦想,又有多少是妄想呢?
没经验,太着急了,伸手乱抓一通,
结果所获寥寥,空留一地遗憾。
短暂一生,
不如以力之所及,
抱定最爱,快意人生。
封面图丨视觉中国
是课文,也全是人生呐!
留言分享你印象最深的课文
制片人丨柴婧
编辑丨王若璐 校对丨少卓
读懂王勃的《滕王阁序》,你就读懂了无常、孤独和命运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作者:每晚CC
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少年路过洪都(今南昌)。
此时,洪都滕王阁重修落成,大阎都督在此大摆宴席庆祝。
他筹划着在这次筵会上,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在众人面前露个脸,好为日后接自己的班做准备。
酒过三巡后,阎都督便提议,今日美景盛事具备,大家何不在此为滕王阁做个序呢?
早就看清其中门道的宾客们,自然是各种推辞,谁也不想扫了阎都督的兴。
可这位刚路过的少年却是个愣头青,只见他从书童手里接过笔墨纸砚,徐徐铺开了纸张。
这一举动,直接把阎都督气得拂袖而去。
一个时辰之后,少年交上来的文章,却让他直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这篇令阎都督叹服的千古第一骈文,便是《滕王阁序》。
这位惊才绝艳的才子,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正是王勃。
可惜的是,王勃寿命不长,虽光芒璀璨,却如流星划过;
而《滕王阁序》,才是真正悬挂在人们心头的皓月,千年来光辉不减。
文中这六句经典的话,既是王勃对自己的勉励,也藏着对后人的寄语。
当你读懂它,你也就明白了无常、孤独和命运。
1
关于无常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译文:苍天高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事物的兴衰成败皆是有定数的。
感悟:《周易》有言:“世间万事万物,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这句话,读来玄妙,其实在生活中早有验证。
比如,我们生命里的某些人,该走的时候怎么也留不住。
生命里的某些东西,要失去的时候怎么也无法挽回。
很多人为此沮丧、痛苦。
但因缘聚散,成败得失,本就是自然法则。
只有明白这一点的人,才能无惧兴衰变化,不会患得患失,从而过好每一个日常。
俗话说,日月两盏灯,春秋一场梦。
日月交替,四季变换,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而人生一切看似无常的东西,也都处处有序。
有得到,便会有失去;有相聚,就免不了别离……
我们只管做好眼前事,珍惜眼前人,坦然地等待岁月开花、结果,便好。
2
关于年龄
-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初心呢?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感悟:作家菲利普·罗斯曾说:“衰老不是一场,而是一场屠杀。”
即使是再坚强的人,面对年龄的屠刀,也不免会心生恐惧,丧了斗志,萎了初心。
但是不服老的人,却懂得用积极的心态,去抵御现实的困顿、岁月的磨蚀。
苏轼被贬至密州任知州时,早已过了热血少年的年纪。
但在出猎的时候,他却丝毫没有衰颓之气。
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他决定亲自射杀老虎,一展当年孙权搏虎的英姿;
为了报效国家,他甚至殷切地希望,能让他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对于苏轼来说,年龄也好,困境也罢,都不是前行的羁绊。
只要胸中藏有凌云志,何愁不是少年时?
人生在世,谁不是从懵懂到成熟,从蹒跚学步再到踽踽独行。
年轻固然美好,但真到了白发渐生的年纪,依旧神采奕奕,同样值得向往。
年华向晚,岁月沉香,老去的只是年龄,不老的是心态。
无论什么年龄,无论什么处境,都请热切地去拥抱生活。
3
关于孤独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译文: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之时,大家都是异乡之客。
感悟: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生活中哪一个瞬间让你孤独到哭?
有个回答,特别扎心:
你有一个好消息却找不到可以分享的人,明明应该开心,最后却变成了一个人的伤心。
孤独,仿佛是每个人的宿命。
我们形单影只地来到这个世上,最终也将孤零零地离开。
在这途中,再交好的人,也会分别;再热闹的聚会,也会散场。
到最后,被留在原地的人,只能慢慢隐入孤独。
不同的是,有人在与孤独交锋后,逐渐被孤独侵蚀,变得悲观、沉默。
有人却在不被理解的岁月里,实现了自我价值,活得愈发强大。
就像史学家司马迁,无视所有嘲笑,独自思考,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就像曹雪芹,忍住了无人问津的落寞和辛酸,才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就像导演李安,在不被认可的时候,孤独创作,才拍出了《卧虎藏龙》的经典。
《百年孤独》里说:
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
往后,最艰难的路,哪怕只有你一个人走,你也要努力去熬。
熬过每一个千疮百孔的日子,你就能尝到苦尽甘来的美好。
4
关于心态
-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译文:北海虽然遥远,乘着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
感悟:生活没有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有难以言说的苦闷。
有人为了生活的困境忧愁,有人为了年龄的增长沮丧;
有人为了失去而哭泣,有人为了前路而彷徨。
这世间,本来就是各人下各人的雪,各有各的皎洁。
但风雪再大,只要懂得换种心态,过好当下,终能等到风消雪停的一天。
“诗豪”刘禹锡,有二十三年都辗转在贬谪的路上。
这23年的蹉跎,让他变成一个满面风霜的中年男人,再也没有了以前的意气风发。
好友白居易看到他的现状,都忍不住为他抱不平,他却相当豪迈乐观,发出了和王勃一样的感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生命的最后,刘禹锡仍在用一颗豁达的心告诉我们:
心中有光,又何惧岁月荒凉。
有人说:“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自己。”
若以悲苦心观世,事事都苦不堪言;若以欢喜人待事,事事皆恰如其分。
生活本就是生生不灭的希望,先相信人间值得,未来才会真的可期。
5
关于知己
-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译文: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司马相如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俞伯牙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感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难觅一知音。
在这茫茫人海中,若能遇到一个灵魂相似的人,便是人生一大幸事。
电影《王勃之死》里,王勃有一个知己好友,杜镜,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杜少府。
他始终一袭红衣,陪伴在王勃的身旁。
王勃因擅杀官奴判罪入狱,杜镜前去看望,看着在监牢受苦的王勃,他恨不得与王勃一起受过;
后来,王勃被押上刑场,鼓声如雷,铡刀已高高架起。
还是杜镜,手捧着一个美人风筝,为王勃送行。
“黄泉路上,有此美人相伴,子安,你便不孤单了。”
所幸,在最后时刻,王勃遇上唐高宗改元大赦天下,逃过了一劫。
但紧接着,杜镜就要派去四川任职了。
临别之际,杜镜泪洒古道。
王勃自然懂他的所思所想,动容地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真正的知己,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真正的友谊,是纵使相隔天涯,依旧思念不减、情谊不变。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余生,愿你我也能得二三知己,知冷暖,懂悲欢,相聚时聊诉衷肠,抚慰尘世风霜。
6
关于命运
-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译文: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安于命运。
感悟:《滕王阁序》里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暗含了中国人的一套处世安身之道。
它的原文,出自《易经·系辞》:“君子见几(机)而作。”、“乐天知命故不忧。”
指的是,活得通达的人,懂得随遇而安,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乐天安命,方能不忧。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活得乐天的,诗人白居易算一个。
他是那种少有的,官做得大、诗写得多,而且日子也过得行云流水的人。
毕竟,其他诗人,要么是活得郁郁不得志,要么就永远在被贬的路上,总之,就是活得不称心。
但白居易却不同,他的一生,基本上算是顺风顺水。
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很懂得乐天安命。
做官时,他很会顺水推舟,与世事沉浮。
后来有一次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就在庐山脚下买了一块地建宅子,准备效仿陶渊明,来个归隐田园。
在忠州做刺史的时候,他就在城东租了一块地,种植各色花草,欣赏花开花落。
无论在哪里,白居易都能把生活过得情趣盎然。
听过一句话:“既不能改变世界,倒不如独自逍遥。”
与其跟命运盲目较劲,不如坦然地接受生活给予的鲜花与荆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试着把心胸放宽,把眼光放远,把格局放大。
当你有了随遇而安的能力,命运也自会给你最好的安排。
▽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临场发挥之作,但自此以后,再没文章能够超越这篇经典。
就连一向反对骈文的韩愈,读了《滕王阁序》之后,也忍不住赞道:
读之可以忘忧也。
几千年来,我们从中获得了太多思考,太多启发。
而这些所得,足以让迷茫者从无常中看到前行的路,让悲观者从孤独中找到渡己的船,让绝望者从命运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它的光芒,不仅璀璨了那个时代,更照亮了后世一千多年。
点个赞吧 ,将这几句话背下来,与朋友们共勉。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点赞转发功德无量,点击关注瑞气盈门。
大家好,感谢支持百年一凤。
说说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1.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其意思是天高地远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想到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2. 再看贾谊的人生起伏,贾谊年少成名,20 岁便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皇帝倚重,在当时可谓前途无量,意气风发。他满怀抱负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然而由于小人的谗言和排挤,最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命运急转直下,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法在朝堂上充分施展,心中的苦闷和悲愤可想而知。这种从得意到失意的巨大落差正体现了兴尽悲来。
3. 而且贾谊处于西汉初期的历史大环境中,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人的命运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常,也让人体会到天高地迥,宇宙无穷盈虚有数。贾谊年仅 33 岁便抑郁而死,他的悲剧人生成为了后世文人感慨命运无常的典型例子。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我们下期再见。
【天高地迥-天高地迥怎么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