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头打一字,出太阳打一数字

更新:07-27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小学生错别字出现的类型分析,解决方法要扎实有效

错别字多是小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语文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错别字的扣分情况也是非常严重的。之前有个网友在文章中总结了一些小学生避免写错别字的方法,但是有些方法并没有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粉丝私信我,问我有什么办法避免写错别字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错别字的那些事。

小学生错别字的种类及举例

要避免写错别字就要知道错别字的类型有哪些:

添加了笔画或者减少了笔画:如“今天”写成“令天”;“丸子”写成“九子”等等。

改变了形近字部件:如“奶”的右边写成了“及”;“敢”的右边反文旁写成“欠”等等。

改变了字形结构:如“满”字是左右结构,被写成上下结构;“夜”是上下结构,被写成左右结构等等。

改变了合体字的部件位置:如“融”写成了“虫鬲”;“颗”写成“页果”等等。

笔画的错误:笔画错误又分成了笔画书写的错误,如“入”写成“人”,”夭“写成”天“,”翠“字上面的”羽“下面多加了勾等等;还有就是笔画位置的错误,如”雪“字下面的”彐“中间一横本来是不出头的,而”争“、”兼“的中间一横是要出头。

同音字的混淆:如”刻苦“写成”克苦“,”擅长“写成”善长“等等。

形近字的混淆:如”扰乱“写成”拢乱“;”辨别“写成”辩别“等等。

书写潦草:由于书写潦草,导致笔画的变形,字体结构的变形,还有的老师在批改试卷时候非常严格,对于笔画长短位置的要求比较严格,导致一些书写潦草的同学写的字被判为错别字。

避免错别字的方法

每个学生出错的情况和类型不同,所以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措施方法也不相同,对症下药,强化训练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小学低段不可过多写字。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小学一二年级时候,以识字写字为主,但是还要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也就是说可以让孩子多认字,但是不要急于让孩子书写。

小学低段孩子对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规律并没有完全掌握,如果让孩子过早地书写,他们大部分都是在依葫芦画瓢地在”画字“而不是在写字。”画字“会产生遗漏笔画,多加笔画,不按笔顺写,笔画不到位等等各种情况,而由于”首因效应“一旦孩子形成对某个字的错误第一印象,那么再改就难了。所以更不建议学龄前儿童就开始学习写很多的字。

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为了防止学生在书写时候添漏笔画,在识字时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进行识字。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经常会用这样的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比如添一笔变一字,“王—玉”;减一笔变一字,“体—休”;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字,象“庄—压”等。通过这样的识记方法能达到比较识记的目的,有效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形近字、同音字比较辨析。

1、比较字形。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大量形近字的出现,学生往往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写错。如:学会了“放”,再写“游”总爱把右边写成“放”;学会了“东”再写“练”总爱把右边写成“东”。这是由于比较牢固的旧知识对巩固程度不够的新知识起了干扰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在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要强调对字形的差异,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比较分析时既要注意细微差别,又要考虑到它们的相互间的干扰作用。在防止干扰作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比较时不要把正误两个字同时出现,这样容易使学生越记越混淆。

2、了解字义。有一些字学生常常用错是因为不解其义。同音字互相替代而产生的别字属于这种情况。如“再”和“在”、“望”和“忘”、“幕”和“暮”。掌握这类字,就必须让学生把字义弄清楚。如果学生知道了“暮色”的“暮”是傍晚,“暮色”是傍晚昏暗的天色。“夜幕”的“幕”是覆盖在上面的帐篷,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所以叫“夜幕”,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字用错了。

3、形义结合。教师把形近字,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创设语言环境灵活而有效地建立字音、字义、字形的牢固联系,从而使学生把字记准确、用正确。如许多学生“辛”和“幸”分不清,我编了这样一句口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用来帮助学生区分。这句口诀根据“辛”和“幸”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指导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辨别,还用“辛苦”和“幸福”两个词表示出意思,组成的句子也沟通了形义联系。学生读后印象深刻,既准确掌握了字形,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利用口诀、猜字谜、顺口溜识记生字。

口诀、儿歌、字谜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一些比较顽固的错别字很适合。如学生对“未”与“末”混淆时,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在学习“柜”字时,根据部件就可编出一句字谜:“好大一棵树”(或“参天大树”)。在学习生字“裕”时,用口诀“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就富裕。”学生对这样的识字方法感兴趣,学得快,记得牢。“碧”字“王大娘和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等等。

建立错别字纠正本。

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知觉不够精细,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思维习惯的个性差异,所以学习中产生的错误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自己检查自己修改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我就要求学生每个人建立一个“错别字医院”, 就是把平时轻易写错的字收集起来,记录在专门的一本小册子里,要写出自己写错、用错的字错在何处,找到病因后再订正、组词、解释。如“旱”读hàn,“早”读zǎo,“旱”下边是“干”,“早”下边是“十”。旱,旱灾,陆地上缺水。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

重视书写的培养。

其实有很多字,孩子们都会写,但是由于书写的潦草,笔画不到位,笔画和字结构的变异,导致被判位错别字是非常可惜的,比如,”末“和”未“,笔画长短稍有变化就会出错。这样笔画长短变化后会变成另外一个字的情况外,如果是”王“这样的字,中间一横为短横,如果写长了,也会被判为错别字。所以书写一定要规范、整洁。这就需要从学生写字的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抓起,在田字格中把字写规范,占准格。

总结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正确使用汉字,不仅能更好地表情达意,也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象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深知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到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由于小学生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错别字频频出现,只有找准原因和孩子的易错点,对症下药,才能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关于避免错别字的出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欢迎留言讨论。

亲历者揭秘:中国造第一颗原有多难?高能竟是用铁锅熬的

“这是存放原最小部件的‘匣’。”

上钢新村街道“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89岁的陶瑞滨指着眼前这个不起眼的木匣子对记者说。

木匣子外方内圆,像个普通的笔筒。谁也想不到,中国第一颗原的中子源曾躺在里面。作为引起裂变反应的“”,中子源虽然只有乒乓球大小,但对原至关重要。

1964年10月15日夜,中国第一颗原试验前夜,飞机、大炮、坦克等“效应物”早已在罗布泊准备好。一公里外,“”还在送来核心区的路上。茫茫戈壁,漆黑一片,两个手电筒发出微弱光亮,三个年轻人手挽手,搀成人墙,齐声说着“一、二,一、二”,同步前行。他们脚下是滑沙,要保证中子源安然无恙,每一步必须走稳。走在正中、紧紧抱着中子源的人,就是陶瑞滨。

中间玻璃盒内即为陶瑞滨带回来的“匣”

回忆起那晚,陶瑞滨站了起来,弯起双臂,两手捧成碗状,好像还拿着那个怕震、怕水、怕晒的“宝贝”。“夜行戈壁1000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陶瑞滨形容起那晚的天气,“乌云密布,不见星月”。

陶瑞滨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221厂工作33年后,从青海回到了上海,住在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陆续回来的,还有他80余名老同事。在街道,他们成立了一个特别的党支部——“两弹一星”党支部。支部现有28名党员,陶瑞滨年纪最大,在221厂工作最久,最小的一位也已72岁。他们用了近20年,筹建起全国第一个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集了很多当年的老物件,陶瑞滨带回来的“匣”就是镇馆之宝。

金银滩,消失的地名

1964年初,上海市局徐汇分局陶瑞滨接到一纸调令,通知他去北京任职,可去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一概不知。临出发,他才被告知要去的是青海湖北岸一片海拔3210米的草原。就连同事都纳闷,连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的他,怎么会去“那种地方”?在当时人们的印象中,青海是遣送劳改犯的地方。

坐上西行的列车,穿过片片土坡和一路残雪,4月初,高原上野草还是干黄的,远山上银雪闪闪。随着海拔升高,强烈的高原反应袭来,陶瑞滨头晕目眩,嘴唇发干发紫,流起了鼻血,下车后休整了几天才缓过来。

年轻时的陶瑞滨在徐汇分局前的留影

陶瑞滨有几十本笔记,记录了自己从前的工作生活经历,图为他在翻看回沪后重新整理的笔记

从左至右:陈福良、许震贵、陈栋标

在陶瑞滨之后,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陈福良、从中科大毕业的陈栋标、从合肥化工学校毕业的许震贵,也分别登上了西行的列车。这些毕业生们都是第一志愿填报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我们就是响应号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根本没有犹豫,打起背包就出发了,也不知道具体做什么。”陈栋标回忆。

他们共同的目的地,曾有个美丽的名字——“金银滩”。在王洛宾那首浪漫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青海的草原令人神往。可从1958年开始,这首歌就和一部名为《金银滩》的电影一起被禁播,“海晏县”也在地图上神秘地消失了。“金银滩”屡易其名,从 “国营综合机械厂”,先后改为“兰字839”“总字819”“221厂”。

许震贵印象中,厂区周围山头上的积雪一年四季都不融化,风沙很大,“风吹石头跑,眼睛睁不开”,野草长得比人还高。 陶瑞滨说:“我们住帐篷,吃黑馍,喝河沟里的水,80℃水就烧开了,饭煮不熟,青稞馒头发黏,很难吃,副食是粉丝、土豆和大白菜‘三大样’,穿的是棉猴(长棉大衣)、皮帽和大头鞋‘三大件’,基地有时7月的积雪都有大腿深,年平均气温在零到-3℃,毛衣毛裤不能离身。”

30多年后经过解密,外界才知道“金银滩”这片草场之所以神秘,是因为这是成了中国第一个研制基地。数以万计来自天南海北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在这里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和第一颗。

毒害物,是家常便饭

因为保密需要,批准这里对外叫“青海矿区”。当时,矿区很高,跟省会城市西宁平级,却基本不与外界接触。

“有关机密,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对外不能透露工作地点和性质,探亲出差不能买直达厂区所在车站的车票……即使在同一个办公室,大家都不知道身边的同事在做什么。”许震贵现在还把“保守国家机密,慎之又慎”的警语记得清清楚楚。

刚到那里工作时,许震贵经常能见到一个“小老头”,他说话总是能切中要害,在他指导下,大家进行实验和设计的效率很高。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貌不惊人的“小老头”就是王淦昌,这位中国“核弹”化名“王京”28年,与彭恒武、郭永怀这些科学家一起隐姓埋名,带领着技术人员潜心攻关。

221厂里的每颗螺丝、每根电线,虽都是从全国工艺领先工厂定制的,可还要再经过苛刻的筛选。刚进厂时,陈栋标在一分厂103车间负责质量检验,他举例,为了挑出质量过关的玻璃二极管,需要依据“正向整流,反向耐压”检测。“测一个要2分钟以上,我坐在实验台前,用了两个多月,才从1万个样品里挑出300个。”

如今在青海221基地旧址,有“中国第一颗原”的纪念牌。(王倩 摄)

许震贵起初在二分厂生产部工作,当时原所用的是在“米哈耶洛夫锅”里熬制的,他对那种苦杏仁味记忆犹新,这是TNT在加热融化成型的过程中释放出的有毒气体,“通风不好,强烈刺鼻的气味一下子就把我冲晕在工作台上”。为了赶任务,他们经常不能按时就餐,但化学毒、物理毒却成了“家常便饭”。

高性能要在数千吨的压机中压制成形,随时都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而且这些密度很高的还要在机床上再用刀具加工成精度很高的产品。“真的是提着脑袋干活儿。”

吊装第一颗时,产品刚装配好,偏偏停了电,吊车突然悬住不动了,千钧一发之际,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冲了上去,有人死死抱住挂钩,有人在地面连忙围起盖,生死攸关时,每个人都下意识地只想到要保护吊车上的大球。

“我们同事间有一个习惯,就是做准备工作时,相互提个醒儿,把手表先退下来,那时一块‘上海’牌手表很值钱,如果出了事,还能给家人留下点贵重物品。”许震贵记得,切割的202车间原有30多人,短短几年,就有12人。

坐在一旁的陈福良静静听着,眯起了眼睛补充:“有个上海技校毕业的小伙子,才20岁出头……”

争,只为了那一刻

从苏联正式拒绝向中国提供原样品和资料,并撤走专家、终止合同那一刻起,参与核试验的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都憋着一口气,不分昼夜地工作,“就是用手抠,用牙啃,也要造出中国的‘争’”。

“每项装配流程都要一气呵成,所以我们没有上下班之说,累了就在弹旁休息一下,晚上厂房中、办公楼里都灯火通明。”许震贵回忆,每天21时,接送大家上下班的班车来了,司机在外面一直喇叭,也没人愿意放下工作,好多次都是强行熄灯,大家才不得不离开。

“当时的口号是‘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技术上精益求精,安全上万无一失’,大家团结奋斗,没有一个人叫苦,努力做到‘保质、保进度、保安全,一次成功’。”这些口号,陶瑞滨记得清清楚楚。

青海221基地旧址,这里是“上星站”,第一颗原就是从这里被运往新疆罗布泊的。(王清彬 摄)

1964年7月30日,陶瑞滨作为人员随着国家参试队伍离开草原,登上一级专列,直开新疆大河沿终点站。戈壁滩中午气温超过40℃,可夜间还要穿棉袄、盖棉被。他记得,那里没有新鲜蔬菜,“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从北京带来了青辣椒慰问大家,我们觉得这是最大的关怀”。

中国第一颗原试验采取的是塔爆方式。10月14日,原吊装上102米的高塔后,起爆线从塔上一直延伸到控制站,足有23公里,保护这长长的起爆线不出故障,就是陶瑞滨他们工作的重点。他记得:“有的地方岩石坚硬,起爆线埋不到地下去,就用沙土盖着,我们放不下心,就采取责任制,每人签字各负责一段,一天几次巡视,确保起爆线不出故障。”

因为完成了护送中子源的任务,陶瑞滨被人表扬:“上海来的小伙子不怕放射性嘛!”他回:“考虑危险和放射性,这工作就不能干了。”这个代号9502的原件放射性很微弱,但在往后经年累月的工作中,他身上还是留下了很多褪不掉的红色辐射斑点。

221基地旧址的爆轰实验场,1964年6月6日,这里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次1:1全尺寸爆轰模拟冷实验。

1964年10月16日,关键的日子来了。在场的老人回忆,当天15时30分,沙漠中突然闪过强烈的电光,头顶滚过雷声般的巨响。“轰隆”声过后,指挥部的喇叭告诉大家“可以看了”,人群就欢呼着跑上山坡,远处地平线上火球跃起,慢慢地升上高空,不断向外膨胀,变成了拔地而起的蘑菇云。云柱翻腾,人群雀跃,声出云霄。这颗以苏联撕毁协议时间为代号的“596”原爆炸,标志着我国成为了“有核”国家。

可离“核”最近的这些人并没有停歇,“原要有,也要快”,研制原的同时,方案早已开始探索。1967年首次试验,当弹体随降落伞从万米高空下落,在预定高度起爆后,陶瑞滨记得那真是“只有1000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当时,他执行完安全保障任务,正坐在离去的飞机上,那个瞬间,一道强光掠过,窗外成了一片雪白的海洋。

红柳情,朝霞晚霞一样多彩

1987年6月24日,、军委12个部门联合发文宣布221厂退役,上万名职工陆续离开。“国营221厂”和“青海省矿区办事处”这两块牌子从办公楼摘下后,在场的职工神情严肃。拍合影时,陈栋标心里有一分难于言表的滋味,这一走,再回来就不知何日了。

陶瑞滨最后一批离开,他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核设施退役处理。为了将蓝天白云还给海北州,他们需要掩埋全厂的核废料,使用过的燃料、工作服、甚至连二分厂的墙皮也统统刮下来埋入填埋坑,周边修建排水群,底层和侧面用黏土夯实,足足填了25层。

从“两弹”诞生的地方回到诞生地,他们的党组织关系转入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当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被他们带了回来。2005年,他们成立了“两弹一星”党支部,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蘑菇云”党支部。

为了讲好“两弹一星”故事,他们办起了教育基地,自发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证书和奖章。在街道的支持下,基地从一间14平方米的房间开始,现在已经成为100平方米展览室,老人们细心地排好班,轮流担任讲解,还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新的情景党课,来感染和教育参观者。他们还走进、机关、学校、企业做宣讲,听众超过15万余人次。

上钢新村的“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初中毕业被保送到复旦读预科,后来直升化学系深造,我是靠着助学金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的,所以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听到召唤,我没有犹豫,主动要求去青海工作……”支部陈福良讲到自身经历,有青年人问,在那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是怎么坚守几十年的?

这个问题所有老党员都被问到过,他们总会说出“一生情系两弹,死后魂归草原,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誓言,并表示:青春留在那里,不后悔;晚年奉献社会,更有劲。来参观的学生感叹:“爱国主义其实就是这些活生生的老党员,并没有那么遥远和抽象。”

陶瑞滨觉得,年轻人专注的眼神和掌声,是对他们极大的鼓励。“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我们有责任把‘两弹一星’精神传给年轻一代。”

当问起老人们,“你们眼中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

他们的答案很不“教科书”——核心技术是第一,必须原创,必须团队合作,必须甘于奉献;干群关系融洽是第二,主动担责、冲在最前,还要有服务精神,工作才能良性循环。

展馆里有一本名为《红柳》的书,这是老人们记载下来的当年经历。红柳是厂区外最常见的植物,陶瑞滨说:“红柳开花早,花期很长,开花时远看是一片绯色的云,沙漠和草地上有了红柳,就有了姿彩。”

根系发达的红柳,能从十几米深的地下吸取水分,就像他们的故事,也有长长的根,深深扎根祖国大地,给每个时代提供养分。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本文照片除说明外,均刘雪妍摄

来源:作者:刘雪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上观新闻

【太阳出头打一字,出太阳打一数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太岁头上动土的意思-何谓太岁头上动土 下一篇:太阳挂在树顶上打一字-太阳挂在树顶上打一字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