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情节】

更新:07-2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姜子牙封神的故事

姜子牙封神的故事

文/史新

在过去的胶州湾畔一带村落,每逢谁家盖屋要上梁时,都会用红纸或红布写一个帖子放在房梁上,上书:太公在此,上梁大吉!也有的写:太公在此,诸神退避!有些家庭或单位,安装大门时,也把门口写上此类条幅。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尚,俗称姜子牙。商朝未年,相传姜子牙的先祖本是个贵族,在舜帝时作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称吕尚。但到了姜子牙出生以后,家境已经败落了,成了普通的贫民,所以姜子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猪杀羊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还编过席、磨过面,皆一事无成。直到30多岁才去天山昆仑拜了元始天尊为师。

姜子牙拜元始天尊为师,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安邦之道,直到72岁才下山,更活了139岁。这个时期,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处商朝西的一个属国周逐渐上升的时期。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山辅佐周王朝,师傅只给他授了一计。

下山后的姜子牙,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便很想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兴邦而广揽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决心,离开了商都,不辞劳苦,来到了周的领地渭水之滨,终日以钓鱼为生,其实是在观察世态的变化,寻找大展宏图的机会。据说,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钓,鱼当然钓不上来,所以才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说:"出猎所获不是龙也不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辅佐你成就霸业的人才。"周文王又回想起先前梦中先人说过的话“圣人出现之日,就是周拯兴之时”。于是满心欢喜地外出打猎。不经意间就来到了渭水之滨。幽静的丛林间传来了阵阵马啸嘶鸣,喧哗的人声也由远而近。姜子牙看见一个王者打扮的人正向这边走来。

文王见这位垂钓老者一副超然世外的神情,便上前与他攀谈起来。姜子牙也不失时机地和文王攀谈,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让周文王惊讶的是,一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对天下大事以及国家的武攻文治知道得这样清楚,知识又是如此的渊博,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他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从姜子牙睿智、机敏的谈吐中发现,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他高兴地感叹:"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啦!"于是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并请上自己坐的马车,可是这个穷老头还真不识抬举,看到周文王这么尊重他,反到摆起谱来。周文王坐的马车他不但不上,还非得让周文王亲自背着他回城。当时,天下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周文王的车,更没有人让文王亲自为他赶车。这已经是天下最重的礼遇了,除姜子牙外天下还没有第二个人能遇到这样的礼遇。这可难为了周文王:不背吧,国家朝廷正是用人才的时候,不能失去这难得的人才。背吧,面子又不好看,自古以来哪有国君背臣民的事?罢了,为了国家兴旺就不考虑个人面子了,想到这,周文王真的背起来姜子牙向城中走去。走了一小段的路程后,把周文王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趴在周文王背上面的姜子牙似乎一点也不知体谅别人,看到文王累成这样,嘴里却总是说:"再多走几步……"周文王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来。

周文王这时累得也顾不上国君的面子了,坐在地上满脸流汗,姜子牙看着累得汗流满面的周文王,笑着对他说:"你一共背我走了791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791年,一步一年呀"。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文王听姜子牙这么一说,立刻来了精神头,也不感觉累了,一骨碌就爬起来拽过姜子牙还要背,这时姜子牙摆摆手说:"再背就不灵了,就791年吧,我们坐车回城。"

后来,姜子牙又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了商纣王,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王朝。从公元前的1046年到诸候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再到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恰好刚刚是791年,正验应了当年周文王背姜子牙的791步。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纣,立下不朽功。

西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自要对灭商兴周的功臣论功行赏,便找到了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却把此等重任交给了姜子牙,因为他相信姜子牙定能够公平公正,谁都不会有意见。可毕竟那个时候,他们都还是人不是神,姜子牙还是有点私心的。

姜子牙登上封神台,逐个封神,一共封365路神仙,连申公豹这个和自己一贯不对付的都被封了东海水神。在封完诸神之后,唯独留下“玉皇大帝”一神位,本就是想留给自己的。众神见玉皇大帝一神位迟迟未封,于是喊道“为何还不封玉皇大帝?姜子牙道:“不用着急,玉皇大帝的神位自本人来坐!”可能是姜子牙有点小私心,说话有些不理直气壮,也似乎口齿不清。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从台下跳出来一个人说“谢谢丞相,本忍在此”!原来早就躲在封神榜下面的张本忍钻了“本人”的空子,等于捡了一个玉皇大帝的位子。姜子牙当着众人的面也不好说啥,只有将玉皇大帝一位拱手相让,这也就是玉皇大帝本姓张名本忍的由来。

其实,姜子牙下山时,师傅元始天尊就说过,一生命薄,即使心地善良也难以成神成仙,只能在人间行道。其后,元始天尊还是没忘了自己的爱徒,给了他一个特权,就是执掌封神榜和打神鞭,但凡他所到之处,无论哪个神仙都要回避,等于是神中神。所谓“姜太公在此,诸神避位”就是由此而出。就连民间盖房子,都要留下姜子牙的位置,且在燃香之时,第一缕也是由姜子牙接纳。

作者简介:史新,青岛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散有作品在报刊和新媒体发表。

壹点号 黄海文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姜太公垂钓新解:“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原来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姜太公,又称姜子牙、姜尚、吕尚、吕望、太公望、齐太公等,是我国早期信史中的名人,加上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当今各类影视作品的演绎,其形象妇孺皆知。不过,也正因为后世对姜太公形象的丰富延伸,大家更熟知或更相信文学化的姜太公,而不是历史上的姜太公,并且将相关问题视为真实故事,比如姜太公钓鱼。

对于姜太公钓鱼,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话,认为太公意不在鱼,而要“钓”周文王。这一说法极具想象力,后来还衍生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计谋干政的细节,钓鱼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然而,若从古代钓鱼活动的历史、有关出土器物来看,并非如此。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钓鱼的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姜太公钓鱼不存在用什么鱼钩或无鱼钩可用的问题。那么,古人是何时掌握了钓鱼技术的呢?《淮南子·原道训》说:“昔舜……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说明至迟在五帝时代钓鱼活动就较常见了。

尧舜之际的史事靠口耳相传,模糊不清,不少问题至今聚讼纷纭,但钓鱼一事应当可信,因为有考古发现为证。在闻名世界的西安半坡遗址里,就曾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钓鱼器具,其中有近10件骨质鱼钩。这些鱼钩做工精细,有的还设计了倒钩,以防上钩的鱼儿挣脱。

当然,说明这一问题,并非反证既然早有鱼钩,姜太公不用鱼钩明显别有用心;而是为了指出,早在商代之前钓鱼活动就已司空见惯,用直钩还是弯钩钓鱼来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并不具有特殊意义。况且,先秦至秦汉时期的传世文献压根没提太公钓鱼的细节,所谓“直钩”只是后人的附会。有学者曾指出,“直钩”的说法可能源于唐代中期。(参见王永波《姜子牙“直钩垂钓”或始自中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10日第A5版)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之所以被复杂化,且令人津津乐道,不仅在于我们忽视了钓鱼活动本身的历史和早期文献关于姜太公钓鱼的真实记载,还在于孤立地看待太公钓鱼一事。殊不知,钓鱼是太公一大爱好,并非为了吸引周文王而刻意为之。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太公隐居海滨,“太公辟(避)纣,居东海之滨”。(《孟子·离娄上》)“吕尚处士,隐海滨。”(《史记·齐太公世家》)可见,此时的姜太公是地地道道的隐士。隐居期间,太公常垂钓水边,《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记:“太公尝隐于钓鱼矣。”《后汉书·郡国三》“西海”条注引《博物记》,也提到:“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

其实,我们稍微稽考一下古代文献,会发现像太公一样垂钓江湖,优哉游哉,将钓鱼作为生活方式之一的大有人在,比如“有闲”的贵族与隐士。贵族属于特权阶层,盘剥百姓,所以有钱有闲;隐士放弃或暂时放弃了功名富贵追求,生活悠闲,乐在其中。

隐士钟情钓鱼,就如《庄子·刻意》所言:“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贵族们对钓鱼也很喜欢,《淮南子·兵略训》记皇室宗族:“钓深渊之鱼,弹琴瑟,声钟竽,敦六博,投高壶。”《盐铁论·刺权》也说“贵人之家”, 经常“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豺鼎力,蹋鞠斗鸡”。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滕州市市郊发掘出土一块汉代画像石,该画像石后被命名为《建鼓、楼阁、水榭画像》,整个画面分左、中、右三部分,分别反映了当时贵族弄鼓舞乐、楼阁宴饮、水榭鱼钓的景。其中,右边的钓鱼图像很写意,有人泛舟湖面,有人在湖亭上钓得一条鱼,水里还有两条鱼游过。将钓鱼与舞乐、饮酒放在一起,很显然是为了休闲。

再回到姜太公钓鱼一事。他长期隐居,钓鱼也只是日常消遣而已。当然不可否认,随着商朝的衰落、周部落的崛起,进入关中后的太公有了积极从政的想法。不过因谨慎起见,姜太公并没有主动求仕于文王,而选择了继续隐钓,以观其变,“闻文王贤,(姜太公)故钓于渭以观之”。(《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也就是说,姜太公的心态变了,隐居钓鱼却没变。换言之,虚构直钩钓鱼等故事以反映太公心态,虽然生动形象,但不能视为确有其事。

总之,西安半坡遗址的骨制鱼钩与相关文献表明,钓鱼活动早已有之,姜太公钓鱼渭水之滨,后人对此做了文学虚构;山东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等材料说明,垂钓是古人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作为隐士的姜太公早年曾在水边垂钓,后来西入关中,继续隐钓河滨。我们不否认姜太公隐居渭滨的行为有待时、干政的意图,但不宜将钓鱼行为夸大,进而看成一种预谋。钓鱼与求仕之间后来生发出的必然联系,故事虽然美丽,也不过是一场误会。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历史系)

原标题:钓鱼与求仕:姜太公垂钓新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蒋波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情节】】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姗姗来迟造句—姗姗来迟造句子 下一篇:姹紫嫣红意思(姹紫嫣红意思是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