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福自己是什么意思,威富什么意思

更新:07-2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钉在耻辱柱上的三个词

从语言学(Linguistics)和社会语言学(Sociolgical Linguistics)看,词汇是带有人类情感的,譬如由赞赏或厌恶的语气建构的词汇,便是褒义词或贬义词。事实上,从汉字(汉字的字既可是词又可是词素)的创建初期,也许就带有人的情感。譬如“奸”,《说文解字》释为“犯淫也。从女从干,干亦声。古寒切”。《说文解字•注》:“此字谓犯之罪。非卽奸字也。今人用奸为奸、失之。引申为凡有所犯之偁。左传多用此字。如二君有事、臣奸旗之类”。也就是,“奸”(并非三女重叠之“姦”)在创字初期时,也许它就是一个贬义词:阴险,虚伪,狡诈、不忠(并引伸为不正当的两性关系)。汉语词汇的褒义与贬义的出现或创制,表明人类在是否公平、是否正义,或者是非与否方面的价值判断的天生性。尽管词汇的词义随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前移,会出现词义的变化,但它指向,词汇是带有人类情感和价值判断的。而正是其些词汇所具有的共有情感和共有的价值,我们对一些贬义的词汇(包括这些词汇形成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它们的变化)便怀有的厌恶和憎恨(或者从这些词汇里,可以看见历史的黑暗和人性的黑暗)。事实上,像这些词汇的能指(Signifier)与所指(Denotation),是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词汇。如:一个是上古时期(先秦)的“指鹿为马”、一个是中古时期(汉唐宋)的“黄袍加身”、一个是近古时期(元明清)的“妄生异论”。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李斯传》: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於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

“指鹿为马”成为四字词,大约最先用于《周书•文帝纪》:“高欢威福自己,生是乱阶,缉构南箕,指鹿为马,包藏祸凶,伺我威权”。其中“威权”和“乱阶”是“指鹿为马”的核心词义(能指与所指合而为一),即为“指鹿为马”的最好解读。也就是说,当威权行使时,黑可以说成白,非可以定为是,而且要命的是,这种颠倒黑白错乱是非的指令,无人纠正,更不敢辩驳。连对秦的建立有着卓有功绩功臣重臣李斯,因为赵高的构陷,李斯便只得去死,而且是惨死(见《史记•李斯传》)。“指鹿为马”开创了中国帝制史上的威权无所不能的先河。《周书》为唐人令狐德棻编,记载的是宇文氏建立的北周(557-581)历史。可见“指鹿为马”从上古到中古,已为广泛运用。“指鹿为马”又简作“指鹿”(即既可说“鹿”是马,也可说“鹿”是牛是猪等)。

“黄袍加身”出自《宋史•太祖本记》:

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黄袍加身”是帝制文化里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这一形成的词汇“黄袍加身”,是“劝进”文化形象的文本,即“旧时部属劝其主人登基称帝”。赵匡胤于陈桥,为部属以黄衣加之,并山呼万岁。由此,柴氏后周结束(赵匡胤本是后周高官),赵家大宋王朝开启。部属劝进,陈桥或陈桥黄袍加身,并不是劝进文化的初始版权。西汉末年,从汉哀帝建平年始,王莽亲信,就开始了劝进。但王莽三推四让五阻,《汉书•王莽传》说:“莽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也许时机未到、也许故做扭态),后经哀帝建平、元寿,平帝元始,汉孺子婴居摄,到孺子婴初始元年,王莽才登上大宝,建元“始建国”。这一劝进时竟然时长十五年。在这一劝进过程中,大司徒司直陈崇等,上奏称王莽功德。在陈氏们看来,天下功德共有十件,都为王莽“公之谓矣”。此奏,所用词汇,可谓天下美辞誉辞集于王莽一身。如第一条:“窃见安汉公自初束修, ……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驾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公之谓矣”。如第九条:“克身自约,籴食逮给,物物仰市,日阕亡储。……殚尽旧业,为众倡始。……各竭所有,或入金钱,或献田亩,以赈贫穷,收赡不足者。……公之谓矣”。劝进,也有没成功的。曹操权力巅峰时,部属劝王“正位”,《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仅此,曹操真算得上是高风亮节。不过,在明人张岱看来,此种作态,无非是曹操“以欺后世”罢了(见《夜航船•人物部•奸佞大臣》)。

“黄袍加身”的另一种必然,则是“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即赵宋王朝的第二年(961),宋太祖与握有兵权的石守信们酒酣耳热时,太祖宋然说:“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石守信们并没有醉得来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主动请罢。当然,太祖顺水推舟(其实早就定了的),罢了这些握有兵权的大员和高官。不过,太祖仕厚(不像他的后辈朱元璋那样诛杀功臣),厚禄赠与这些高官大员回家清闲。

“妄生异论”出自清的文字狱。

逞其诡僻之见,妄生议论,篁惑愚民(乾隆/陈安兆著书案)

其本地乡人妄生议论,谓其怨望讪谤(乾隆/蔡显《闲渔闲闲》录案)

何由宫闱之事,妄生议论(乾隆/严曾私拟奏折立正宫字案)

......

与“妄生议论”意义相同的词还有:

查刘翱以一介小民,辄敢妄谈国政,已属狂诞(乾隆/刘翱《供状案》)

臣查该犯书内指斥官员,妄议朝政,文词繁复,词语支离(乾隆/贺世胜《笃国策》案)

至续后所叙妄议国家事务,指斥文武大臣,毁谤圣贤(乾隆/王肇基献诗案)

……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清代文字狱档》(增订本)一书(1100余页)里,像这类以“妄”(“妄”,《说文解字》作“乱”讲,《庄子》“妄言之”、“妄听之”作“不实”或“不必认真”讲)打头给人定罪的,在清文字狱上,为一常事,而且定罪很重。要命的是,这些“妄生议论”,许多都是将原文裁头去尾和鸡蛋里挑石头。譬如《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里,认定胡诗“一世无日月”攻击了乾隆大帝,又认定胡诗“一把心肠论浊清”之“浊”,“加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至于雍正《说示君臣大义谕》中给吕留良定的妄谓“八十余年以来,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还得了?那当然得将吕留良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死了的戮尸,活着的斩首,亲属关系稍远的也流放为奴。

“妄生议论”这词,并非清统治者的首创(清时的文字狱,无非是放大到无所不用其极和无以复加的地步)。如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大臣们大都反对。唐高宗问许敬宗,此事如何得以解决?许说“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便吃了定心丸。接着,许在朝堂上对众臣们解释:

“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立一后,何预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2019年2月28日于叙州田坝八米居)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学习成语:知彼知己

知彼知己

zhī bǐ zhī jǐ

成语简拼zbzj成语意思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语例子对付敌人,一定要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近义词知己知彼反义词一问三不知繁体写法知彼知己感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成语结构联合式英语翻译know each other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著书《兵法》,认为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个国家就要差一些。要善于运用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战百胜还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过战斗而使敌人屈服才高明。首字为“知”的成语知疼着热 知行合一 知足知止知人善任 知遇之感 知书识字知足不殆 知书达礼 知无不言二字为“彼”的成语顾彼失此 挹彼注此 挹彼注兹三字为“知”的成语贵在知心 闻一知二 睹着知微知冷知热 察今知古 鲍子知我一叶知秋 问羊知马 睹微知著尾字为“己”的成语损人肥己 先人后己 心不由己瘠人肥己 谦恭虚己 盖不由己威福自己 叨在知己 严于律己《同字》成语接龙知彼知己 己饥己溺 溺爱不明明来暗往 往蹇来连 连明彻夜夜半三更 更难仆数 数白论黄黄卷青灯 灯红酒绿 绿叶成荫荫子封妻 妻荣夫贵 贵官显宦宦海浮沉 沉雄悲壮 壮志未酬酬功给效 效死勿去 去住两难难弟难兄 兄弟参商 商羊鼓舞舞词弄札 札手舞脚 脚不点地地老天荒 荒唐无稽 稽古揆今《同音》成语接龙知彼知己 积少成多 躲躲藏藏苍蝇见血 学富才高 膏粱子弟地狱变相 祥麟瑞凤 风行草从聪慧绝伦 论甘忌辛 心里有底低头认罪 嘴快舌长 常来常往望空扑影 盈盈欲笑 小心眼儿耳目心腹 抚孤恤寡 瓜田之嫌咸与惟新 心痒难搔 扫地出门闷海愁山 缮甲治兵 病风丧心信誉卓著 朱轓皂盖 改辕易辙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新题型专项练习(下)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2022全国甲卷)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六)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故选B。

2.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故选A。

3.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中“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故选B。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2022全国乙卷)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将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七)1.D【解析】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使各居其宅”的意思是“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语义完整,所以其后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士君子”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以排除 C项。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

3.D 【解析】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

(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者邪?非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抑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得而患失者,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

【注】①垮,泥瓦工人用的抹子;也可用作动词,指抹墙。下文的“镘”与此相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B.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D.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之来归”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取其直虽劳无愧”与“昂其直”(《促织》)两句中的“直”字含义相同。

C.“有再至、三至者焉”与“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D.“吾能薄而功小”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承福在天宝之乱期间,被征兵打仗十三年,建立了功,本可以为官,却放弃了功劳,回来为人刷墙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

B.王承福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理论:君王、大臣和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职事,任何人都不能只想着吃饭而不做事,否则就受上天惩罚。

C.王承福认为自己能力低下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活自己尚且吃力,所以不便娶妻生子,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

D.王承福的经历和言论让韩愈起初感到疑惑,继而思考之后又觉得他是一个通达事理的贤者,因此为他作传,也为了让自己引以为鉴。

(八)1.B【解析】句意: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易强而有功”“强而有智”中的“而”均为连词,前后连接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C;“易为无愧”均修饰“者”,中间不断开,排除D。

2. B【解析】A项,前者是“返回”的意思,后者是“女子出嫁”的意思;B项,前者是“报酬”的意思,后者是“价值”的意思;C项,都是“第二次”的意思;D项,前者是“与厚相对”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迫近”的意思。

3.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错。原文是说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同时一身二任。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级,但他却放弃官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屋主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泥镘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傻仔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这个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于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的人吗!但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以致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昭,字潜夫。明宗践祚,优诏褒美,迁都官员外郎。时皇子竞尚奢侈,昭疏谏曰:“帝王之子,长于深宫,安于逸乐,纷华之玩,丝竹之音,日接于耳目,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傥非天资英敏,识本清明,以此荡心,焉能无惑。苟不豫为教道,何以置之盘牙?臣请诸皇子各置师傅,陛下令皇子屈身师事之,讲论道德。使一日之中,止记一事,一岁之内,所记渐多。每月终,令师傅具录闻奏,或皇子上谒之时,陛下更令侍臣面问,十中得五,为益良多,博识安危之理,深知成败之由。臣又闻古之人君,即位而封太子、拜诸王,究其所由,盖有深旨。使庶不乱嫡,疏不间亲,礼秩有常,邪慝不作。臣请诸皇子于恩泽赐与之间,婚姻省侍之际,依嫡庶而为礼秩,据亲疏而定节文,示以等威,绝其缴幸,保宗之道,莫大于斯。”明宗览疏而不用。

长兴二年,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明宗方务听纳,昭复上疏曰:“臣闻‘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者,先儒之丕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前经之至戒。究观列辟,莫不以骄矜怠惰,有亏盛德。恭惟太宗贞观之初,玄宗开元之际,焦劳庶政,以致太平。及国富兵消,年高志逸,乃忽守约之道,或贻执简之讥,。其创业垂统之基,如贞观、开元之始,然陛下有始有终,无荒无怠。”明宗览之称善。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

B.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

C.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

D.陛下以慈俭化天下以礼/法检臣邻/绌奸邪之党/延正直之论/务遵纯俭/以节浮费信赏必罚/至公无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不豫为教道”与“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两句中的“豫”字含义相同。

B.“陛下更令侍臣面问”与“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面”字含义不相同。

C.“婚姻省侍之际”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婚姻”字含义相同。

D.“莫不以骄矜怠惰”与“不矜名节”(《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昭认为皇子们沉溺于声色器物会变得骄纵,如果不预先教导,将无法应对未来的混乱局面。

B.张昭请皇上为皇子们安排老师,并令皇子们降低身份并以礼侍师,向老师学习道德。

C.张昭提出教育皇子、劝勉农耕和设置常平仓等建议,明宗表示认可并一一采纳了。

D.张昭借儒家经典、历代君王的教训和太宗与玄宗的示范,劝谏明宗居安思危,忧劳兴邦。

(九)1. A【解析】句意:陛下以慈爱节俭教化天下,用礼法约束亲近之臣,罢免奸邪之人,引入正直的言论,务必遵守纯朴节俭,来节约不必要的开支,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大公无私。“以慈俭化天下”和“以礼法检臣邻”两个句子句式结构相似,都是动宾式结构,中间要断开,据此排除B、D。“浮费”指不必要的开支,“节”作其谓语构成动宾式结构,所以“节”放后一句,据此排除C。

2.B【解析】A项,前者是“预先”的意思,后者是“快乐”的意思;B项,都是“当面”的意思;C项,前者是“婚姻嫁娶”的意思,后者是“结为儿女亲家”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夸耀”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推崇”的意思。

3.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明宗表示认可并一一采纳了”错。根据文中“明宗览疏而不用”“明宗方务听纳”可知,明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参考译文】

张昭,字潜夫。唐明宗即位,对张昭降诏褒奖,升任都员外郎。当时皇子们争相崇尚奢侈,张昭上疏劝谏道:“帝王子孙长在深宫中,安于享乐,喜欢奢华的器物,美妙的音乐,每天耳濡目染,不与骄纵相约,而骄纵自动到来。如果没有聪明的天资,明晰的辨识力,会因为这个惑乱心智,怎么能不受迷惑。如果不预先教导,将来怎么处置混乱的局面?我请求皇上为各位皇子安排老师,陛下命令皇子们降低身份以老师之礼侍奉他们,让老师们讲授道德。使他们一天之内,只记一件事,一年之内,所记的东西渐渐增多。每月终了,让师傅详细记录上奏。或者皇子们拜见的时候,陛下另使侍臣当面考问,十中对五,获益很多,广识安危的道理,深深懂得成败的缘由。我又听说古代的君主,即位后册封太子、任命诸侯王,究其原因,大有深意。使庶嫡分清,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有常规,邪恶之事不发生。我请求各位皇子在赐予恩泽的时候,婚姻嫁娶及探亲侍奉的时候,依照嫡庶而形成礼仪等级规范,依据亲疏而制定礼仪,使行之有度。给以与一定的身份、地位相应的威仪。杜绝他们非分的企求,永保宗庙之道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明宗看了奏章,却没有采纳。

长兴二年,奏请劝勉农耕和设置常平仓等几件事。明宗正要采纳。张昭又上疏道:“我听说‘平安的时候不忘记危险,安定的时候不忘记混乱’,先世儒者曾有重要的训导:‘凡事没有不好好开始的,但很少有结果。’这是以前儒家经典的告诫。详细考察历代君王,没有不因为骄傲自夸懈怠懒惰而使美好的德行有所损害。看那太宗贞观初年,玄宗开元的时候,君主为各种政务焦虑忧劳,以致带来太平。等到国家富强结束,年龄大了,喜欢安逸,于是忽视遵守约束的道理,招致史官或御史讥责。陛下以慈爱节俭教化天下,用礼法约束亲近之臣,罢免奸邪之人,引入正直的言论,务必遵守纯朴节俭,来节约不必要的开支,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大公无私。你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的基业,就像贞观、开元之初,然希望陛下能有始有终,不要荒废和懈怠。”明宗看后称好。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二十年春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建康,入见。太祖喜甚,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赐坐,从容与论经史,及咨以时事,甚见尊礼,命有司创礼贤馆处之。基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至正初,以《春秋》举进士,授高安县丞,累官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政乱,投劾去。常建议剿方国珍,不用,安置绍兴。既而,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来聘,基遂决计趋金陵,陈时务策。太祖嘉纳之。太祖一日从容问陶安曰:“刘基四人之才何如?”安曰:“臣谋略不及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才不及章溢、叶琛。”太祖深然之。未几,以濂为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遣世子受经。以溢、琛为营田司佥事,基留帷幄,预机密谋议。

二十一年春正月朔,中书省设御座,奉小明王行庆贺礼。刘基怒曰:“彼牧竖耳,奉之何为!”不拜。太祖召基入,问之。基遂陈天命有在。太祖大感悟,乃定征伐之计。二十三年春二月,申将士屯田之令。时康茂才屯积充仞,他将皆不及,特申谕及时开垦。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长等以太祖功德日隆,屡表劝进不允,乃率诸臣奉上即吴王位。建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谕善长等曰:“ 今将相大臣当鉴其失,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充位而已。”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东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B.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C.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D.卿等为生民计/推戴予然/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与“猥自枉屈”(《出师表》)两句中的“屈”字含义相同。

B.“陈时务策”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字含义不同。

C.“太祖一日从容问陶安曰”与“我添了月钱,家里又从容些”(《红楼梦》)两句中的“从容”字含义相同。

D.“表劝进不允”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表”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善用人才,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名士至建康,太祖特地筑礼贤馆,请他们做自己的顾问,并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

B.刘基深得太祖器重,考中进士后,被授予高安县丞、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等职位;他多次陈述对政局的建议,都被太祖采纳。

C.中书省设御座敬奉小明王,刘基坚决不拜,并陈述天命自有所归之说,使太祖大受感触而有所领悟,拟定征战讨伐的计策。

D.李善长等人上书劝太祖登上帝位,太祖没有答应,于是他们率领群臣敬奉太祖为吴王;太祖告诫他们,应当以元朝的过失为鉴,励精图治。

(十)1. B【解析】本小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们大家为了百姓的生存大计,推举拥护我,但是建国的初期,首先应当整肃朝政。元朝皇室昏庸腐败,赏罚大权被下面篡夺,法律、规章不能执行,人心涣散,最终导致天下骚乱。“推戴予”意为“推举拥护我”,“推戴”与“予”之间是动宾关系,应在宾语后断句,排除A、D两项。“威福下移”“法度不行”都是主谓关系,且句式整齐,形成并列,谓语“下移”后面应断句,排除C项。

2. C【解析】A项,都是“委屈”的意思;B项,前者是“陈述”的意思,后者是“拿着”的意思;C项,前者是“悠闲”的意思,后者是“经济宽裕”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上表”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表”的意思。

3. 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B.“被授予高安县丞、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等职位”错误,张冠李戴,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司提举”的是宋濂,而不是刘基。

【参考译文】

元至正二十年春季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建康入见太祖。太祖非常高兴,说:“我为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给他们赐座,(太祖)从容地同他们谈论经史,并询问时事,特别显示出尊重之礼,下令有关部门创设礼贤馆来安置他们。刘基自幼聪明过人,凡是天文、兵法、性理等书,过目一遍即可透彻领悟书中精要。元至正初年,(刘基)凭借精通《春秋》考中进士,被授予高安县县丞,又屡次升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朝政局大乱,他呈上弹劾自己、请求辞职的状子后离去。他常建议围剿方国珍,不被采纳,便安身在绍兴。不久,总制官孙炎受太祖之命派人前来聘请,刘基立刻决定前去金陵,陈述自己对时务的条策略。太祖嘉奖并采纳了这些建议。一天,太祖悠闲地问陶安说:“刘基他们四人的才华怎么样?”陶安说:“我的谋略比不上刘基,学问比不上宋濂,治理百姓的才能不如章溢、叶琛。”太祖很同意这个看法。不久,任用宋濂为江西等地儒学提举司的提举,派遣世子在此处从师学经。任命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刘基留在军帐,参与机密谋议。

二十一年春正月初一,中书省设置御座,敬奉小明王,举行庆贺典礼。刘基很生气地说:“一个放牧的小子, 敬奉他做什么!”说完不拜。太祖召刘基入内,向他询问此事。刘基于是陈述了天命自有所归之说。太祖大受感触而有所领悟,于是拟定了征战讨伐的计策。二十三年春季二月,(朝廷)向将士们申明屯田令。当时康茂才屯粮充足,其他将领都赶不上他,(朝廷)特别申明告谕要及时开垦。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长等人因太祖的功德日益增长,屡次上书劝谏太祖登上帝位,未被应允,于是率领各位大臣敬奉太祖成为吴王。建立百官司属,以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太祖告谕李善长等人说:“你们大家为了百姓的生存大计,推举拥护我,但是建国的初期,首先应当整肃朝政。元朝皇室昏庸腐败,赏罚大权被下面篡夺,法律、规章不能执行,人心涣散,最终导致天下骚乱。现今各位将相大臣们要以元朝的过失作为借鉴,同心协力,励精图治,不要苟且偷安,按照原来的样子虚充职位而已。”

【威福自己是什么意思,威富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威武不屈【威武不屈造句】 下一篇:威迫利诱【威迫利诱的利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