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什么父什么;子什么父什么的成语

更新:07-3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论语别裁》‖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就是中国哲学了,古中国的哲学是建立在伦常文化的基础上,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四点。现代的青年看起来,会认为这种书落后到极点,实在应该烧掉。如果我们真了解了,就觉得非常深刻,非常有味道。这八个字上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名词,下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借用来作动词。“君君”就是说做到自己真正是一个,有的道德(就这“君君”两个字,就可以写一部叫“的道德修养及其哲学”的大书,或者作为系或哲学系同学写博士论文的题目)。君是君,就是一个。臣是臣,作干部的有干部的立场,规规矩矩是个好干部,好的宰相,好的辅助人。这个话连起来讲,如果君不君,不是一个,违反了应有的道德,这时臣也不臣了。“父父、子子”,做父亲的是一个父亲,如果父亲作得不合一个父亲的标准,但是却要儿女孝顺,尽儿女的本分,怎么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这才是所谓的父慈子孝,也就是《易经》上回复的道理。古代的文字很简略,但包括的意义很多。孔子答复了这一点,齐景公非常聪明,他说,好,我懂了。一个自己不站在的本位,越出范围,那么臣也不臣;一个家庭中,父母不像父母,儿女就不像儿女。如果一个国家,、社会的风气到了这个程度的话,国家的财富虽充足,我也用不到了,一定要失败的。这一点就是中国哲学的中心思想。

有人说,社会没有这个“君”,我们研究过——国父思想,关于这个问题都讲过,不用再讲了,是一样的道理。过去是一人万人,现在是万人所有的人。“”政体下每个人都是“君”。所以我对一个美国朋友,谈到美国的情形,我说中国的思想和美国的两样。中国过去是帝王制度,没有自由的口号。而美国坏就坏在“”上,现在“美国式”的很成问题。国际上美国到处去帮忙,而没有一个受到帮忙的国家感谢美国,问题就在“美国式”的。我们过去的思想,尽管是君主制度,据我的研究,中国历史的精神,是以为基础,君主是一个执行的型态。现在“美国式”的,老实说是以君主独裁为基础,而以为型态。美国是什么?所有的,乃至于总统,后面都有老板的。他们被操纵于资本家手中,说穿了,美国的就是这样。我们过去的君主,是真正的精神。譬如在明末崇祯时期,骆养性任大金吾之职。所谓大金吾是沿用汉朝的官名,近似于现代的首都卫戍,清朝的九门提督,权很大。当时熊鱼山、姜如农两位言官——近似现代的监察委员,在历史上称作言官。皇帝在上的错误,言官都要提出来指摘的,这是中国过去监察御史的精神。纵然是皇帝错了,他照样提出来,错了就是错了。这两位御史很了不起,当时对皇帝有所批评。朝中的太监权臣,因为党派的关系,把他们关在刑部大牢——清朝所谓天牢里。到了半夜里,皇帝亲笔下了一个条子,命令大金吾连夜把这两个监察御史提出去杀掉。这位大金吾接到了皇帝这个条子,并不执行,坐下来写一篇奏章。大意说天下言官犯了罪,如果要杀他,因为他是代表全国老百姓讲话的,所以应该明告天下,公布他的罪状,使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然后再规定时间杀他。现在凭你这张条子,而且偷偷摸摸地半夜里叫小太监送来,要我夜里去杀他,我是不敢执行的。换言之,无形中是说皇帝没有经过行政程序,是错误的,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二天他就把皇帝下的条子同奏本,一并送给皇帝,结果皇帝看了他的奏本反而笑了,这件事也就算了,这两个人命也保住了(至于骆养性的晚节好不好,是另处一回事,在此不加讨论)。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并不止这一件事,类似的很多。不过现在我们读的历史太少了,只靠学校的历史课本、中国史大纲,就认为懂了中国历史。我觉得很好玩。中国历史中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可惜一般人都没有好好注意它。尤其说到哲学,还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的这许多原则是对的。为政到底在人,并不一定在法。立法、制度固然重要,但执法的还是在人,立法的也是人,所以还是人政重要。

◎ 本文摘录自东方出版社(简体):南公怀瑾先生著《论语别裁》。本平台只作转载,版权归先生子女所有。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电视剧《大江大河》场景四:雷东宝恋爱归来,却在村口被村民拦住,被告知公社正在抓他,村民纷纷让他出村去躲一躲。最后,在一片吵闹声中终于搞明白,原来是“老猢狲”去公社举报他“分田到户”和“私分大队砖窑”。

还记得,我儿子大概三、四岁的时候,我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朋友喝酒聊天,有个朋友问我:“如果有一天你儿子违法了,你会怎么办?”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就帮他躲起来,或者帮他逃跑。”

当爹以前,我不能深刻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人父母后,突然理解了父母曾经给我们的无条件的爱。这种爱就是人性,就是人伦。

再后来,发现原来圣人也是这样认为的。《论语·子路》里面有一段对话: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翻译过来就是:叶公对孔子说:“我们村里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去告发父亲。”孔子说:“我们村里的人对正直的理解与你们村不同:父亲要为儿子的错作隐瞒,儿子也要为父亲隐瞒。这样的父子才算作正直的人。”

这就是中国古代“亲亲相隐”的立法原则的由来,自汉朝始,我们都有相应的刑律来体现这一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

我们曾经历过一段历史,父母子女互相举报,夫妻兄弟检举揭发,那是一个悲剧时代。

最近,网络上流传了不少关于学生告发老师的新闻,我感到非常惊诧。曾几何时,我们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条古训,儿子告发父亲真的好吗?

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被称作好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讲义气。什么是义气?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有错互相包庇。显然,中国的老百姓很认同这些民间规则。到了当代,法治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法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老百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是包含了亲人们互相揭发?这个有待法学家讨论决定,我不敢妄言。但是,我凭直觉不能接受此类告发,我不认同学生对老师的告发,也不认同诸如此类的举报行为。

我认为亲戚、朋友和师生间的举报不是个好东西。

【子什么父什么;子什么父什么的成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子丑寅卯;子丑寅卯12个时辰怎么读 下一篇:子什么父什么成语;子什么父什么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