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努力 字斟句酌
郝铭鉴,1944年—2020年,江苏建湖人,语言学家、出版人,享受特殊津贴。
曾先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兼任《咬文嚼字》主编、《编辑学刊》主编等职。
一年一度,《咬文嚼字》会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语文差错”评选结果。
尽管已退休多年,郝铭鉴仍坚持每年参加评选的发布会。会议室不大,大家围坐一堂,热热闹闹,初来乍到的人甚至很难发现,坐在角落的这位老人是业界有名的语言学家。“他哪怕一句话不说,只要在这儿,就是莫大的支持。”《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有些哽咽。
如今,杂志社上上下下,再也等不来这位看似严肃、实则和煦的老人。4月2日上午10时,《咬文嚼字》杂志创办人、前主编郝铭鉴因病在沪去世,享年76岁。
半世编“小”杂志,一生守大情怀。为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而奋斗,郝铭鉴一生不虚。
语文规范,兹事体大
《咬文嚼字》是我国出版界唯一一份规范社会语言的刊物。这本“小”杂志,由郝铭鉴于1995年在上海创办。说它“小”,确实小,32开本,一年12期,每期约5万字。体量小,力量却不小,杂志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有着“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语文生活。
1995年,全国有8000多种刊物、200多种语文刊物,市场饱和,但缺少针对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刊物。郝铭鉴跃跃欲试,想创办一本这方面的刊物。起什么名字?“咬文嚼字”原本是贬义,但他有自己的理解:“‘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
刊物如何亮相?他选择向自己“开炮”——重金请读者挑刺儿。在刊物里发现一个错误奖赏1000元,而当时的行业市场价是一个错误10元。刊物亮相后反响不错,三次加印,《咬文嚼字》进入大众视野。
郝铭鉴曾说,“刊物虽小,但语文规范化‘兹事体大’。我们办的是小丛刊,但需要的是大眼光。”
多年来,《咬文嚼字》一直以规范中国语言文字为己任,“咬”报纸、“咬”广告、“咬”电视节目……2003年,《咬文嚼字》与有关部门合作,发布《264组异形词整理表(草案)》;在创刊10周年的庆祝会上,又发布《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别字》。这本小小刊物,已成为中国期刊界的一线名刊。
汉字传人,好自为之
办刊20多年,郝铭鉴目睹了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
他认为,“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流行语中有时代烙印,是历史留下的脚印。”他曾举例,字母词以前很少见,现在遍地都是,“在我看来,一个字的崛起,一个词的风行,肯定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特定时期语言气象的标志,在它背后隐藏着的是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心理状态。”
郝铭鉴也从最初的“恐网”,变成了后来熟知“佛系”等网络用语。他说:“网络语言是社会语言领域最活跃的领域。我尊重网民的智慧,也相信社会大众的语言底线。”
多年来,《咬文嚼字》持续举办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语文差错”评选。郝铭鉴曾表示,评选“十大流行语”是为了肯定语言生活当中的创造性成果,“我们的语言生活非常活跃,语言的创造力很强,每年都有一批新词语出现,这些新词新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推动汉语的发展。”
他评价那些有创造性的流行语,“有语言智慧的流行语,一定会更有生命力。”对于带有粗俗意味的流行词,他会直接批评,“既无语言智慧,又无内容形式,只有语言使用者的任性。”
他认为评选“十大语文差错”,是因为“在我们语言生活中存在不规范、不正确、不健康的东西,你要对它及时地制止。哪怕一个小刊物力量有限,但总要有人发出声音。”
关于语言学,郝铭鉴有不少“佳句”流传。他寄语青年:“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汉字传人,好自为之。”
思索不止,笔耕不辍
郝铭鉴去世当天,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发布讣告,“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翻看郝先生与他的最后一条微信留言:“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吧!”时间,是今年的除夕。
“郝先生真是了不起的人物,出版界公认的才子型的大家。”阚宁辉感慨,他用“能编、能审、能改、能说、能写、能干”来形容郝先生,“在创办《咬文嚼字》之前,郝铭鉴早已经在文艺理论领域很有建树。他是有感于祖国语言文字规范事业的需要,义无反顾投身于此,付出半生努力字斟句酌。”
作为资深出版人、总编辑,郝铭鉴编过许多图书,如《中国新文学大系》、“文艺探索书系”等。晚年,他把关于社会语言气象的心得与思考汇入著作《字雨词风》。书中,他勉励读者:一个现代人,他的修养表现在非常优雅地运用我们的母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多年来,郝铭鉴和他创办的《咬文嚼字》,影响着无数中国人对语言文字的认知。黄安靖回忆,即使在病重期间,郝铭鉴依然在“咬嚼”汉语,笔耕不辍。他抱病写下并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为读者详解汉字“画”与“划”的不同用法,发表在《咬文嚼字》今年的三月刊中,为学界留下余响。“他把语言文字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黄安靖感慨。
如今,人们回忆起郝先生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2018年思南书局快闪店在南京路步行街举办的一次活动。活动邀请了40位各行各业的嘉宾,谈一谈自己与上海、与国家共同成长的经历。当时,他已经患病,身体并不如前,却还是坚持前往。现场,郝先生为读者题字:“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记者 曹玲娟)
来源:
丝丝入扣 字斟句酌
点校本《金史》修订本 中华书局
元至正五年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 国家图书馆藏
百衲本影印元刻本与明覆刻本 中华书局藏
编者按:《金史》点校本自1961年开始着手,至1975年出版,历经了14载光阴。《金史》修订本从2009年修订方案评审通过,至2020年出版,历经十余个春秋。点校本筚路蓝缕,提供给读者经分段、标点、校勘的可阅读之本,从图书馆之秘藏刻本分身千万,走向千家万户,功莫大焉。修订本在点校本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在校勘、标点、版式等多方面都有提升。半个多世纪,从整理规范到版式设计,从刻本到点校本再到修订本,无时无刻不蕴含着古籍整理初始阶段以学术为重、以读者为重的探索与追求。
2020年2月,点校本《金史》修订本上市,这是自2013年本系列《史记》面世以来,中华书局出版的第九种。此后还有《梁书》修订本的出版。《金史》是元朝脱脱领衔编撰的官修纪传体正史,记载了女真完颜氏部族时代、金朝建国至灭亡的百余年历史。全书135卷,另附《金国语解》一卷,将近两年即纂成,在元代官修的宋辽金三史中,成书时间最短,但被评价为“叙事最详核,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赵翼《廿二史札记》)。在二十四史中,修撰质量亦居上乘。然而,历代只有刻本、抄本流传,未加标点分段,不便今日读者阅读。其点校本乃至今日之修订本,皆为适应新时代读者需求而生。
《金史》点校自1961年开始,至1975年出版宣告完成,前期在著名民族史学家、民族大学翁独健教授牵头组织下,由民族大学傅乐焕先生具体承担,1966年中止。1971年点校工作重启后,由张政烺先生继续完成,中华书局崔文印先生完成责任编辑工作。
据档案记载,1964年12月底傅先生向书局提交了《〈金史〉校点工作进行情况与问题》的工作报告,对《金史》底本、前人成果、本校、他校和标点情况详细分析说明,并另附专文讨论《金史》中人名、地名、部族、职官使用异名的情况和处理办法,实为对此前工作的小结。这一时期自1963年以来,全国京外承担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的教授先生们,集中入住北京翠微路2号中华书局大院校史,傅乐焕先生是在京学者中唯一一位住书局校史者。他在前述报告中,提出需500个工作日完成《金史》的135卷工作。遗憾的是,未及完成,1966年5月傅先生自沉于陶然亭公园湖中。
1971年以后,二十四史点校工作继续开展,《金史》工作由张政烺先生负责,崔文印先生承担编辑整理工作。不同于专擅某方面的研究专家,张先生的学术成绩表现在多个领域,在古文字尤其是金甲文研究、版本目录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皆有建树。他曾负责中研院史语所的图书管理和采购,多购藏线装古籍,也曾参加马王堆汉墓文书整理小组,擅楷书隶书,书局80年代出版的重要出土文献类图书多请他题签。
张先生与书局的一层因缘,是开展《金史》有关工作。从1971年开始,张先生与白寿彝先生、启功先生等一样,集中在王府井大街36号书局大灰楼,共同参与二十四史点校工作。《金史》责任编辑崔文印先生曾撰文介绍,张先生风趣地把点校称为“贴胡子”和“拔胡子”。当时编辑处理书稿,查找资料的情况、对标点校勘的意见不能直接写在稿中,而是写在浮签即纸条上,贴在稿中疑问处。一本书责编一审完,贴满“胡子”,有待张先生和二审、三审逐条在浮签上写意见,明确赞不赞同、出不出校,不必写入点校本的“胡子”再拔掉。崔先生回忆,自此至1975年《金史》点校本出版,张先生日日与自己相对而坐,共同工作了四五年,完成了136卷《金史》的整理。
回顾二十四史点校的过程,由一位学者领衔,下边多位学者参加,一所高校或研究机构承担,对于承担单位某学科的学科建设,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对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辑的成长也大有裨益。《金史》就是典型代表。金代有关史料本来不多,但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批辽金元基本典籍,其中很多都是由书局《辽史》《金史》《元史》责任编辑担任整理者的。《金史》的责任编辑崔文印先生,整理完成了《归潜志》《靖康稗史》等,《元史》责任编辑姚景安先生也整理出版过《元朝名臣事略》。这个工作需要数年如一日,面对一个专题下深功夫一句一句梳理过,有关正史的点校整理正是工作基础。
从2005年开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拉开帷幕。工作得到学界的大力支持,任继愈先生、何兹全先生、王锺翰先生、蔡美彪先生等以及数位当年曾经承担具体工作的老先生,参加了数次编纂工作会议,季羡林先生在病榻上还写了书面发言稿。各史修订工作,书局确定主持人和承担单位,一是首选延续当年优势、学术团队稳定的学术重镇,如北朝几史仍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担。二是希望由近年在断代史、专题文献研究方面有重大进展、实力雄厚的学术机构承担,如《五代史》《旧唐书》交复旦大学陈尚君老师的团队负责。《金史》修订方面,傅先生、张先生已仙去,按照这样的原则,最终决定聘请吉林大学历史学院程妮娜先生承担。程先生一直致力于东北史乃至辽金史的研究,在辽金制度史方面深有造诣,在跟随导师张博泉先生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对金代的文献研治也有很多积累。之后,她组织了十位在宋辽金各专题史领域各有所长的专家参与《金史》修订。
修订工程在点校本实绩基础上开展,既要复核原点校本的工作,还需吸收新见资料以及学术成果,工作的重要原则,是程序保证质量,具体体现在校底本、版本校、长编制、吸收前人成果、外审以及编校工作等各方面。
比如校底本。底本是新出版前用作文字依据的最主要本子,校对之前,并不知道点校本与真正的底本之间文字差异有多大。各史情况不一,不同时段完成的点校本处置方法和结果也不同。不少点校本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并且不出校记,当年是为了满足普及的需要,而现在则通过校底本,明确底本是不是这个字,根据哪个本子修改。《金史》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又参校了殿本、北监本,并且择善而从,现在为了知道和百衲本到底有多少差别,一一加以复核。用蔡美彪先生的话说,校完的新校记,哪怕是零也是成绩,因为知道了点校本和底本的差别究竟有多大。
版本校要严格,是程序保证质量的另一题中应有之义。二十四史历经抄写刊刻,形成不同时期的版本,时有异文,为流传过程中各种情况所导致,哪个更接近作者的原本,哪个更接近史实,千差万别,决定了版本校必须严格。书局在修订初期,为各史准备了工作本,不是径以点校本工作,而是提供了版心小幅面宽的形制,方便将异文一一记录在案,避免仅凭校对者第一次的判断取舍,决定哪些留痕哪些抹去。新的修订本《金史》,除校底本、复核殿本、北监本之外,还新校南监本、永乐大典本、晚清同光时期的五局合刻本,在版本的使用上有很大的提升。
二十四史修订的另一规定动作,是做长编,需要每卷逐句过关,有无版本异文,前人研究对所涉史实有无不同校勘意见,将原书卷、页、文字、校勘点、前人成果、文本逐一记录,最终作出自己的判断,建议出不出校、改不改字。可能一般人看重学术论著论文,小看校勘记,认为古籍整理就是标点而已,然而真正致力于此才会发现,往往一本薄薄小书,整理下来也会有几条十几条点不断、弄不清楚意思的句子。据说当年武汉大学职称评审时有评委认为,协助唐长孺先生整理北朝四史的陈仲安先生没有著作,唐先生在会上说,“陈仲安先生的每一条校记,都抵得上你们的一篇文章”,这正是甘苦之言。
慎选底本、严校各本、撰写长编之外,还需要广泛收集历代尤其清代以来至当代有关本史的研究成果,择取能落实到文字校勘者加以吸收。我们可以想象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老先生们,其实是拿着线装书,凭学养去标点,对专门性问题靠研究解决,当时实际达到的整体学术水准非常高。相比之下,得益于近年的科技发展,我们可以借助数据库,利用各种电子手段广泛搜检,因此新一轮修订工作当中文献使用范围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此前。
经过数道工序的打磨,修订稿进入审读和编辑加工环节。审读中,书局会邀请组外专家外审,从学术角度再把关。《金史》136卷即做了全覆盖的外审,顺利出版也凝聚了不少学界专家的心血。编辑中,修订组提交的每一条长编、每一条校记都经复核,编辑意见逐一反馈给修订组再核实,要求给出明确意见是否赞同。史文校记合排后,书局专职校对还要进行至少两轮校对,一是“校底本”,二是“校点校本”,从而清晰认识底本、点校本、修订本之间的差异。校出的所有异文需要经过编辑组和修订组再确认,就这样丝丝入扣,保证了每一种修订本的精益求精。
一个甲子,记录着一代代学人层累的历史。
(作者:马 婧,系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办公室副)
来源:光明
修谱需要“字斟句酌”,家谱里这些词语不得不知!
在家谱的应用中我们常见许多陌生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多是属于表层含义。在家谱中的记录还有着关于人事物的简称词汇。
修谱是一件很麻烦是事,其中最头痛的有两件事:一是计划生育的原因,独生女儿如何处理,不入谱不行,入谱又不合旧制;二是汉语的变化,文字上该如何表述。旧时修谱,字斟句酌,概念表达十分准确,比方说——
【名字号】
名:今人只有一个姓名,旧谱皆有谱名,并体现字辈。旧时只呼其字,直呼其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字:用以平时称呼。如桐城派着名作家刘大櫆,字才甫,平时见面只呼其为“才甫”、“刘才甫”,以示尊重。现代人几乎没有用字,故不存在此类问题。
号:一般有成就的人,都会有号。如桐城派着名作家刘大櫆,号海峰,便会被人称为“海峰”或“刘海峰先生”。号,并不是现在孩子的小名。
【配娶继配侧室聘】
配:即原配,相当于现在法律上的“妻子”。
娶: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
继配:亦称继娶,指原配死亡或离异,重新娶妻,属于正妻。
侧室:即妾、偏室、二房、偏房,相当于现在非法的“小老婆”。
聘:指男子定亲对象,未完婚。
这些,在古代有严格界定,地位大不相同,现在已不存在。
【适字未字待字】
适:指该女子已出嫁结婚。
字:指该女子已定亲,但尚未出嫁。
未字:指该女子尚未定亲。
待字:指该女子已介绍对象,但未举行定亲仪式。
以上也是女儿可以入《家谱》的几种方式。
【出赘入赘招赘孀赘】
出赘:指本姓男子出去为女婿。
入赘:指外姓男子进来为女婿。
招赘:指本姓女子招女婿。
孀赘:指丈夫死后女子招男人。
【出继继子出嗣入嗣】
出继:指本姓男子过继给外姓为继子,并改为外姓。
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并由外姓改为本姓。
养子:有收养关系的非亲生子。
出嗣:本宗族内,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
入嗣:本宗族内,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
承祧:本宗族内,一方将儿子给无子方为子,以无子方为父。
兼祧:由于是独子,兼给叔、伯为子,多方共一子。清代规定兼祧子可在两房各配一妻,二妻为妯娌关系,不为妻妾关系。
【殇夭卒年享寿】
殇:7岁及其以前身亡。
夭:8岁至15岁未成年身亡。
年:50岁以下去世。
享:51岁至59岁去世。
寿:60岁及以上去世。
【字斟句酌的意思【字斟句酌的意思解释词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