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第 67 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的座右铭,也是他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1. 在《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过来就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有什么可值得炫耀?
2. “学而不厌”就是要我们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浅尝辄止,要不断地复习旧知识,并从中发现新问题。
4. “诲人不倦”则体现了老师的责任与担当,作为教师要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其实不仅做老师要做到“诲人不倦”,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应当做到这一点。当朋友、同事或家人遇到难题时,我们都要主动帮助对方解决困难而不是退缩逃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这两句话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说文解字|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指认真学习而不感到厌烦,这正是孔子的学习态度。
孔子曾说自己只要发愤用功就会忘记吃饭,连自然生命的限制都无法阻碍他的认真学习。
孔子丰富的学识是经由认真学习逐步累积而成,“好学”正是他认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并且,培养品德也须以学习为基础,若只追求某种品德而失去学习作为理性基础,就容易产生流弊。
孔子一生所成就的功业,由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展开,由此亦可见“好学”的重要。
本章所说的三件事,是孔子的自我期许。因此“何有于我哉”,译为“别的一切对于我来说又何必在乎呢”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这里的“有”代表的是“在乎”,是“重视”,而非“多少”之意。
孔子认为,我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工作是教书和替别人办丧事;日常生活中,我尽我的本分学习与生活,其他的我何必太在乎呢?
凡是从事教学的人都应该问自己:是不是一学习就容易厌烦?一教别人就容易疲倦?
Q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验。
【学而不厌【学而不厌上一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