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这句话是在这里讲的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
镌刻着执政者奋进的步伐
4月18日起
新华社开设
“近镜头•温暖的瞬间”栏目
精心选取大以来
总理政的精彩瞬间
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
视频加载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
2013年4月9日,刚当不久的来到海南省三亚亚龙湾玫瑰花盛放的田间。
“你们常年都在这工作吗?”“玫瑰花价格多少?”“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总走进花卉地里,向正在作业的黎族花农仔细询问。
几位黎族花农想和总合影,他欣然答应。看着大家头上戴的黎家竹笠,总说这竹笠很实用。站在旁边的李玉梅摘下竹笠递给总,他双手接过并戴在了头上,周围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拍完照,总又双手把竹笠戴回李玉梅头上。泪水顿时从李玉梅的眼里夺眶而出。
临走时,总意味深长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是懂得中国社会的肺腑之言。只有把握了农村,理解了农民,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我们这一代人有这个情结,一定要让我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特别是要扶农民一把。”“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的总,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总曾说,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风雨无阻,总的足迹踏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困难群众是总心中最大的牵挂。
在地方调研期间,经常到老乡家里转一转,亲手摸一摸炕头,试试暖不暖;翻一翻民生簿,算算增收账;与村民们围坐在火炉旁,探讨脱贫之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2019年,总来到大山深处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考察。总对乡亲们说,这次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
党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如今,海南花农李玉梅成为玫瑰种植能手。她高兴地说:“终于过上了甜日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带领全国攻坚克难、接续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百年之时如期实现。无数像李玉梅一样的乡亲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甜日子”。
“看到群众脸上洋溢着真诚淳朴的笑容,我心里非常高兴。”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的喜悦溢于言表。
总策划:傅华
总监制:张宿堂
策划:孙承斌 陈二厚
监制:赵承 刘洁 孙志平 陈凯星 霍小光赖向东 樊华 齐慧杰
统筹:李忠发 吴丹
文字:潘子荻
摄影:李学仁
视觉:毕晓洋 李京
设计:焦旭锋 殷哲伦 马发展
音频:吴炜玲 董琳娜
协调:胡若晗 王晓曈
推广:李明 赵鹏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让声音家喻户晓
时代主旋律,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四方生根;好声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飞入千家万户。
日前,中宣部对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报告进行表彰。浙江省成绩喜人:宁波市北仑区“蒲公英”宣讲团、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乔司好声音”宣讲团和德清县乾元镇“乡音党课”宣讲团团长蔡思杰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嘉兴宣传部的《弘扬红船精神 不忘初心》被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
据介绍,这是近年来浙江省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数量最多的一次,特别是两个宣讲团同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属近年来首次。
“好声音”传四方
如何通过基层理论宣讲凝聚群众思想共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考题。
2013年7月,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建立了一支80后宣讲队伍,今年正式命名为“乔司好声音”宣讲团,主要宣讲员有180余人。乔司街道党工委委员方敏介绍,宣讲团制订了一系列符合群众口味的宣讲菜单。只要点击“温暖乔司”微信公号的“理论微宣讲”栏目,就可以收看生动鲜活的宣讲视频。5年来,宣讲团共举办集中宣讲活动千余场,覆盖受众达15万人次;同时,依托宣讲活动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800余条,解决率超过95%,凸显了理论宣传的服务功能。
在宁波市北仑区,“蒲公英”宣讲团已家喻户晓,近5年年均开展50人规模以上基层宣讲活动1000余场,受众超过6万人次。从2007年230余人到现在460余人的阵容,宣讲团初心不变——让先进理论和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次在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表彰中取得喜人成绩,源于浙江省理论宣讲不断厚植的基础、载体和创新土壤。”宣传部讲师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题宣讲入人心
近年来,“千支宣讲团,万名宣讲员”活跃在浙江,涌现出一批基层宣讲名师,这些宣讲名师的共同特点是来自基层、善于宣讲,擅长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既接地气,又冒热气。今年10月,浙江举办了“庆祝四十周年——2018年浙江省基层宣讲名师集中展示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等平台进行了广泛地传播,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宣传效果。
对此,今年47岁的德清县乾元镇“乡音党课”宣讲团团长蔡思杰深有体会。他擅长把政策、理论与身边事联系起来,至今已在德清县内外先后开课1000余次,受众3万余人。问及宣讲出彩的秘诀,蔡思杰说:“要走基层、多了解、善分析,只有这样宣讲才有底气与实效。”
争当学习弘扬红船精神的排头兵,是浙江省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近年来,浙江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八八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的实践”“红船精神”“最多跑一次”改革等重大课题研究上形成一批高质量成果,为理论宣讲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素材。
此次获中宣部表彰的理论宣讲报告《弘扬红船精神 不忘初心》,贯彻落实总南湖重要讲话精神,是嘉兴市红船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七进”宣讲活动的宣讲材料。
“报告让广大宣讲员提高了宣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红船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嘉兴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共有1200余名宣讲员,开展专题宣讲2.18万场次,听众超过200万人次。
近镜头 | 家喻户晓的这句话是在这里讲的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执政者奋进的步伐。4月18日起,新华社开设“近镜头•温暖的瞬间”栏目,精心选取大以来,总理政的精彩瞬间,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温暖故事。
视频加载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
2013年4月9日,刚当不久的来到海南省三亚亚龙湾玫瑰花盛放的田间。
“你们常年都在这工作吗?”“玫瑰花价格多少?”“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总走进花卉地里,向正在作业的黎族花农仔细询问。
几位黎族花农想和总合影,他欣然答应。看着大家头上戴的黎家竹笠,总说这竹笠很实用。站在旁边的李玉梅摘下竹笠递给总,他双手接过并戴在了头上,周围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拍完照,总又双手把竹笠戴回李玉梅头上。泪水顿时从李玉梅的眼里夺眶而出。
临走时,总意味深长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是懂得中国社会的肺腑之言。只有把握了农村,理解了农民,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我们这一代人有这个情结,一定要让我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特别是要扶农民一把。”“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的总,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总曾说,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风雨无阻,总的足迹踏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他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困难群众是总心中最大的牵挂。
在地方调研期间,经常到老乡家里转一转,亲手摸一摸炕头,试试暖不暖;翻一翻民生簿,算算增收账;与村民们围坐在火炉旁,探讨脱贫之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2019年,总来到大山深处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考察。总对乡亲们说,这次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
党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如今,海南花农李玉梅成为玫瑰种植能手。她高兴地说:“终于过上了甜日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带领全国攻坚克难、接续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百年之时如期实现。无数像李玉梅一样的乡亲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甜日子”。
“看到群众脸上洋溢着真诚淳朴的笑容,我心里非常高兴。”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的喜悦溢于言表。
总策划:傅华
总监制:张宿堂
策划:孙承斌 陈二厚
监制:赵承 刘洁 孙志平 陈凯星 霍小光 赖向东 樊华 齐慧杰
统筹:李忠发 吴丹
文字:潘子荻
摄影:李学仁
视觉:毕晓洋 李京
设计:焦旭锋 殷哲伦 马发展
音频:吴炜玲 董琳娜
协调:胡若晗 王晓曈
推广:李明 赵鹏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家喻户晓、家喻户晓近义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