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殷及殷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殷,会意字,读作yīn,yǐn,yān。甲骨文字形是左右结构,形状为左边有一个站姿孕妇,右边有一只手拿着手术刀,两个部分可以互换位置。这个字表示为难产的孕妇做剖腹产手术。个别甲骨文字形,孕妇已经剖腹,尚未缝合。金文字形除承接甲骨文字形之外,有的还增加了屋顶,表示手术在室内进行。篆文孕妇讹变为㐆[yǐn],失去孕妇之形,手持手术刀讹变为殳[shū],固定孕妇字形在左。隶变后,楷书写作殷。本义剖腹产。
殷字,从甲骨文到楷书
《竹书纪年·殷商成汤》: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méi],与其妹浴于玄丘之上。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之以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商。
上述文字记录表明,商的先祖契[Xiè]是剖腹产而生的。实际上,契字与殷字一样,都是剖腹产,只是所指的手术过程不同。殷字强调剖腹产将要进行或者已经进行,契字强调剖腹产后缝合刀口,丰,指已经缝合。契的异体字有㓞,还有㓞+廾[gǒng](上下结构)。廾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双手向上的样子。
剖腹产示意图
契字里的丰字本为丯,读作jiè,解释为一种野草。金文字形是有两种,三横中间的一条弯线,有的朝左弯,有的朝右弯。或许,丯字不是什么野草,而是一个象形字,那三横是剖腹产手术留下的针线,而中间的弯线是人的肚皮。注意,契字读作xiè与丯字读作jiè,读音近似。
从都是剖腹产的字义看,殷和契两个字是同义的。商朝称为殷商或者商殷,是商王室对先祖契的纪念。同时,可以知道,至少自契开始,殷商人的祖先已经熟练掌握了剖腹产手术,解决难产问题。
许慎《说文解字》:殷,作乐之盛称殷。
李学勤《字源》:殷,像手持一可击刺之物指向另一个人的腹部之形,所会之意不明。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殷,本义当为一手持针给一个身患重病腹疾的大肚子人进行治疗,表示病深重。
《说文解字》对殷字的解释是引申义,《汉字源流字典》认为是病情深重,而《字源》干脆对殷字的本义搞不清楚。
殷字本义是剖腹产,但本义很早消失,后来的字义都是引申义:
1.响声深沉,读作yǐn。古时没有现在的技术,产妇剖腹产时一定非常痛苦,发出叫声。《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听那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阳坡震撼)。
2.细心周到,读作yīn。为王室接生,还是剖腹产,施术者当然要非常细心,处处周到,不容有半点差错。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志向抱负不同,不曾在一起喝过一杯酒,互表殷切的情意)。
3.黑红色,读作yān。剖腹产会流血,殷指流出的血色。《诗经·商颂·玄鸟》就描写了这个状况: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天命玄鸟降人间,简狄生契商祖先,殷红血水把草地染)。因此,殷字与红字组合成为一种颜色——殷红,指黑红的血色。
4.忧思浓重,读作yīn。王妃难产,王室对母子平安深切担忧。如忧心殷殷。此义后来另造一字慇[yīn]。
5.盛大,读作yīn。产子,在王室是值得庆祝的,而剖腹产后母子平安,更值得隆重庆祝。于是,王室举办盛大的乐舞庆典,感谢上帝的恩赐。《易经》:殷薦之上帝(乐舞盛大,敬献上帝)。
6.众多,读作yīn。盛大的乐舞,需要很多人。《诗•郑风•溱洧[zhēnwěi]》:士与女,殷其盈矣(男男女女,游人如织)。
7.富足,读作yīn。剖腹产之后,孕妇要比顺产需要更加丰富的营养来恢复身体。《史记·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家家户户都很富裕,人丁兴旺。人们个个精神高昂,很是气派)。
8.古地名,读作yīn。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此。
一个氏族或部落,人口增长是非常重要的事。遇到孕妇难产,人们学会了剖腹产手术,帮助产妇生下孩子,并要保证母子平安。人们把给孕妇做剖腹产手术的过程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殷。而这样的人的氏族部落,就以殷为图腾标识,慢慢形成殷氏。当然,难产是人类起立行走的代价,因此难产不会只有一个氏族遇到,也不会只有一个氏族掌握剖腹产技术,因此,殷姓来源也不只一个。
据文献记载,殷姓的来源有:
1.源于子姓。(1)帝喾[kù],高辛氏,姬姓,“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设立二十四节气。殷商灭亡后,帝喾嫡子殷契的后裔及其殷商遗民以国为姓,称殷氏。(2)商代,有一支崆峒[kōngdòng]族,居于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自称北殷氏。山东有一个岛,叫崆峒岛,据传是崆峒国人曾经动迁到夷地。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
2.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古有殷水(现汝河),该支殷氏正确读音yān。据记载,今河南省平舆县汝河段,曾经是周代祭祀河神的地方,沈子国所在地。祭祀河神时,主祭者会把牛杀死,推入河中,供河神享用。牛血染红了河水,呈殷红色。久而久之,这条河就称为殷水,又称溵。这里的人就以水名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另外,唐朝时期,有“磤”字被简笔为“殷”。
3.源于少数民族。满族、彝族、回族、瑶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其中彝族殷氏自称传承自上古,其他则为自唐之后所改。
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殷氏族人多改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如今殷姓人口约210多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14位。
诗曰:
殷字本义剖腹产,
商王纪念契祖先。
殷鉴不远需牢记,
民殷国富古今愿。
每日社科 | 稷下学宫:先秦思想和图书的汇聚之地
战国时期,哪里的老百姓自我感觉最好?哪里是诸子百家最向往的地方?当时最有文化的地方在哪里?产出思想和图书最多的地方在哪里?要回答这些问题,咱们得先看一段《史记·苏秦列传》生动的文字:“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街道上车水马龙、车轴相接、摩肩接踵,把衣襟连起来可成帷帐,把衣袖举起来可成幔幕,每人甩一把汗珠子就可以像下雨一样。街上繁华热闹,家家生活富裕,人人志气高昂。这说的是什么地方呢?
这就是2000多年前的临淄(现山东淄博),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当时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城市,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里是稷下学宫的所在地。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学术交流中心和高端智库。“稷下”位于临淄城的稷门附近,为了招揽人才,齐国君主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学宫,所以就叫作“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他们的学生,被称为“稷下学士”。齐国给稷下学宫的先生学子们各方面待遇非常优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君主礼贤下士,稷下学宫的所有开销都是齐国承担,对所有到稷下学宫的人管吃管住,还给稷下学宫的先生们每人分一套高级住宅,给他们“上大夫”的,受上大夫之禄,享受很高的经济待遇和待遇。同时,稷下先生们还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就是不承担具体行政职务,只是教学授徒、著书立说,不用打卡上班,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意见。当然,也可以专心做学问。
此外,稷下学宫还实行“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各种学术思想和各个学派并行不悖。凡是到稷下学宫的人,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其中著名的学者有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慎到、环渊、接予、田骈等人,特别是荀子,更是“三为祭酒”,3次担任稷下学宫的一把手,李斯、韩非子、张苍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期长期引领文化潮流的文化大国,也使得临淄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城市。诸子百家纷纷来到这里,有的是游学,有的是常住,甚至一住就是好多年,比如孟子和荀子。
在稷下学宫,形形的门派、五花八门的思潮,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学者们各抒己见,互相争辩、诘难、吸收,天天上演“百家争鸣”的大戏。不仅各家之间互相辩论,而且同一学派也互相辩论;不仅先生与先生辩论,学生也与先生辩论;不仅稷下学宫内部互相辩论,还同学宫外部的人互相辩论;不仅和一般人物互相辩论,而且和齐王、齐国宰相也互相辩论。
正因为这种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使得稷下学宫的思想理论成果或者说书籍的产出非常丰富。因为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宣传自己的主张需要写书,和别人交流辩论需要了解别人的思想、看别人的书,同时辩论的双方都得了解夏商周和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否则你可能听不懂别人说的典故,别人会说你。所以稷下学宫的学子们“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为后世留下大量的学术著作,除《孟子》《荀子》为两位著名的稷下先生的著述之外,《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稷下先生的个人专著有《孙卿子》《田子》《捷子》《邹子》《邹子始终》《慎子》《文子">尹文子》《宋子》等10多种、250多篇。据研究者考证,《管子》一书其实是稷下学者们的论文集。
司马光的《稷下赋》评价稷下学宫“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无疑是齐国历史的华彩乐章。从兴办到终结,稷下学宫大约存在了150年,在这150年间,齐国统治者坚持“官府搭台,学者唱戏”,为稷下学宫的师生们创造了讲学、著书、争鸣的良好条件。在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稷下学宫产出的丰富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文化的许多观点和成果,都可以在稷下学宫流传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源头,稷下学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令人遗憾的是,稷下学宫在战国晚期却逐渐衰落了,这是齐国的不幸,更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本来,在稷下学宫的先生和学子们的辅佐下,经过齐威王、齐宣王等几代君主的努力,齐国国家治理井井有条,社会发展蒸蒸日上。但是到了战国晚期,齐国的国运却出现了一个极大的转折。齐愍王的穷兵黩武激起了众怒,最后被乐毅率领的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一举攻灭,齐愍王被杀,齐国也差点亡国。许多稷下先生都怀着失望之情离开了曾经令他们引以为豪的稷下学宫。这是齐国人才流失的开始,稷下学宫出现了自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和萧条。虽然后来齐愍王的儿子齐襄王勉强复国,但想要恢复稷下学宫的盛况已经不可能了。
而那些稷下学宫的学子们则散居四方,将稷下思想带向了中国各地,其中有很多人来到了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吕不韦瞅准时机,派人到稷下学宫,不惜重金,大力招徕门客,许多人纷纷投奔到吕不韦门下,成为吕不韦的谋士和助手。吕不韦对前来跟随的门客也是礼遇有加,给予优厚的待遇。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吕不韦的门客达到3000多人,这在文化底子薄弱的秦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当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令吕不韦非常眼热。所以吕不韦就命门客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和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全部记录下来,综合在一起编辑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多万字。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的作品横空出世,当然是以吕不韦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这部书包罗万象,兼容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司马迁评价它是“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可以说是一部先秦的百科全书。为了精益求精,也为了扩大影响,吕不韦还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首都咸阳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
或许是由于“一字千金”的炒作使得该书被抄录无数、珍藏无数,或许是因为它被看作“杂家”之书而不属于秦代焚书的范围,这部集先秦各家之大成、熔诸子学说于一炉的《吕氏春秋》竟然躲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大劫和秦末战乱。从百家争鸣的年代穿越至今,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看到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竟然真的体现了一字千金的内涵。在中国藏书史上,这不能不说是令后人深感幸运的事。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3月25日A3版
【家殷人足-家殷人足的拼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