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广中 精彩故事」严师慈母“侯妈妈”侯蓉:要严谨,也要宽容
视频加载中...
人物名片
侯蓉,中学一级教师,姜有奎“广元名师工作室”成员,广元市高考取得显著成绩化学科教师,广元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广元市论文比赛一等奖,广元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一等奖,广元市“一师一优课”二等奖。
我的“教学经”
注重基础,狠抓落实;注重细节,严谨治学;注重过程,收获精彩。
李康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要严谨,也要宽容。”课上严肃较真,课后温情柔和。这是广元中学化学老师侯蓉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
“按规矩办事”是侯蓉的口头禅,说完上句,学生们马上接起耳熟能详的下句,“玩归玩,闹归闹,别拿规矩开玩笑。”
学生眼中的侯蓉总是充满激情,既是严师慈母,又是知心朋友。她常鼓励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高标准要求的“严师”
2005年,侯蓉从西华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便到了广元市零八一中学任教,2013年零八一中学高中部与广元中学合并,她正式调任广元中学。
在化学教学上,侯蓉是一位高标准要求的“严师”。需要记忆默写的化学方程式不仅要求学生百分百正确,还要保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要求学生做题时勾画出题干的关键词,基础内容不能出错。因粗心或审题不清而丢分,那更是不允许的。“我想让学生从细微处养成良好习惯,一方面可以避免过失性丢分,另一方面让学生改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好处。”
教学过程中,侯蓉偏向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讲授新课之前,侯蓉非常看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是将课本看一遍,知道学习内容是什么这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抓重点,学会设问,如果自己是出题人,这个知识点会怎样出题?还能有怎样的延伸等,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一节课后,若是他们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或是知识点延伸后产生了新的问题,那我这一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近乎完美的严苛,让侯蓉在教学上斩获不少荣誉:三次获得广元市高考成绩显著奖、市优质课一等奖、市说课比赛一等奖、“一师一优课”二等奖……
陪孩子长大的“慈母”
课堂上的侯蓉是一位严师,课后的侯蓉是“慈母”。之所以称她为“侯妈妈”,不是因为她的年纪,而是她在班级管理方面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让学生们感觉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
学生放假没回家,她会陪他们一起度过假期;学生衣服坏了,她会细心帮他们缝好;学生含胸驼背、坐姿不端,她常常拍拍学生肩膀温馨提醒;学生衣帽外翻、衣领没捋好,她都会主动帮学生收拾整齐……这些琐碎事情的背后,是她对学生的满腔爱意。
2015级17班有个邓同学晕针,高考体检前抽血就成了难事。“侯妈妈”用了一上午时间陪着他,不断安慰鼓励他,给他做心理辅导,可他始终不敢。眼看时间不断流逝,“侯妈妈”心一横,将他抱在自己怀里,蒙上他的眼睛,不断轻拍后背小声安抚。“那一瞬间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只感觉她的怀抱很温暖,自己有了坚强的后盾,也就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事后邓同学感动地说道。
“从很早之前,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母亲’。”想到这里,“侯妈妈”眼神里尽是温柔,“我总觉得孩子很小,虽然他们会慢慢长大,但是我总会不自觉会为他们多考虑、多做一些事情,生怕他们将来因为不懂规则而吃亏。母亲不就是这样吗?”
不带偏见的“朋友”
在侯蓉眼里,自己在学生中扮演“严师”“慈母”的角色,但在学生眼里却并不是这样。“‘侯妈妈’虽然像母亲一样事事为我们考虑,可是在和她相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距离感,反而觉得她更像是自己的朋友,有事情也会愿意和他倾诉。”来自2018级17班的王同学如此说道。
王同学是高一下期分班时到“侯妈妈”班上的,刚来时可让“侯妈妈”头疼了好一阵:上课总爱睡觉,作业也不及时完成,不管老师怎么打招呼,他总是一种“不配合,不想说”的态度,十分任性。
“侯妈妈”在了解王同学的情况后,第一反应不是给他“盖棺定论”,认为他是一个“坏学生”,而是担心王同学的身体是否出了什么问题,才导致他每天都昏昏欲睡。在她的建议下,后来家人带他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发现他身体很健康,每天困倦只是因为他本人意志薄弱、比较懒散。面对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侯妈妈”反而松了一口气,“身体才是最要紧的,他很健康,这就够了。”
“侯妈妈”的反应让王同学有些意外,慢慢卸下了心理防备,在办公室吞吞吐吐地承认了自己的问题,他意志力比较薄弱,也想打起精神学习,但确实做不到,久而久之,就破罐子破摔了。
后来,“侯妈妈”发现,王同学在英语课上格外有精神,英语成绩也特别好。“他越擅长的科目,就越愿意在上面花时间。”这一发现让“侯妈妈”大喜过望,某次考试后她将王同学大大表扬了一番,说他的英语作文里用了很多十分新颖巧妙的句子,希望同学们能够向他学习,还让他领读每周的英语早读。“我想让他先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然后将优点展示给大家,将他推到同学面前,男孩子都好面子,很多人注意到他的时候,他就会自发地注意形象。”
“侯妈妈”还给王同学准备了风油精,同时和科任老师以及周围同学打好招呼,若看到他睡觉便及时提醒他。一开始,王同学还不能适应,想睡觉时他就自发地在教室后面站着上课,清醒后再回到座位。到了高二,他主动将座位搬到讲桌旁,慢慢地,他上课时睡觉的次数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精神,落后的知识点也补了起来。在最近的一次模拟测试中,他的成绩跨入重本行列!“不必在意初见时糟糕的印象,更不能先入为主地产生偏见,从而影响日后的相处。如果出现问题,用心去解决就好了。”
半亩方塘水长流,呕心沥血育新苗。“我多做一点,学生就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这是侯蓉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侯蓉对学生的承诺。执教16年来,侯蓉像是一位严慈相济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的“孩子们”,让他们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 历史故事 】宽容的故事——吕蒙正雅量高致
欢迎您点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评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古语云:“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这意味着古代的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因此能够及时改过并不断进步;对别人则宽容平易,使他人乐于行善。
宽容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道义坚守中的包容,展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负责。古人注重修身,时刻观照、省察自己,同时以宽容之心包容他人的过失。这样不仅能促进自己的德业增长,还能感化、善化他人。下面讲一个吕蒙正雅量高致的故事。
吕蒙正是宋代的一位宰相,以为人正直、器量宽宏著称。他居官廉洁自持,敢于直言,善于识人,因此享有崇高的声望。吕蒙正深信神佛,每日诵经礼佛,并创作了《劝世歌》来劝导世人行善积德,尊崇天命。
吕蒙正出身贫寒,但凭借才华和努力,年轻时考中状元,最终成为宰相。有一次,他刚上任宰相时,在朝堂上受到一些官员的质疑。有人公然对他评头论足,称他不配担任此高位。然而,吕蒙正却充耳不闻,与同事们谈笑风生地走过,展现出极高的涵养。同事们对他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雅量深感敬佩。
吕蒙正不仅知人善任,还乐于助人。他发现富弼,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预言他将来的成就将超越自己。因富弼家境贫寒,吕蒙正慷慨解囊,资助他与自己的孩子一同读书。后来,富弼果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贤相,这充分展示了吕蒙正识人的眼光和助人的善心。
吕蒙正作为一朝宰相,对下属是个宽厚的长者,并注重提拔奖掖后进之人,可对皇上,他从不拍马逢迎。有一次,宋太宗让吕蒙正选一个有才能可以担负重任的人出使辽国,吕蒙正觉得一个姓陈的官员最称职,就把名字呈上,宋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宋太宗问人选好了吗?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宋太宗还是不同意。
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气得宋太宗把呈上的文书掷到地上,愤愤地说:“卿为什么如此固执呢!”吕蒙正拾起文书平静地说:“臣不是固执,而是陛下 不能体察谅解啊。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的人都赶不上他。臣不敢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大事。”群臣此时都屏气不敢说话。
宋太宗气冲冲走下朝堂 后,又回过头来说:“吕蒙正的气量是我不如的啊!就依你的吧!”这位官员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宋史》)
作为宰相,吕蒙正对下属宽厚仁慈,注重提携后进。然而,在面对皇帝时,他却坚守原则,不阿谀奉承。当宋太宗三次拒绝他推荐的官员时,吕蒙正毫不退缩,坚持认为此人最适合出使辽国。最终,他的坚持和坦诚打动了皇帝,使该官员得以顺利出使并圆满完成任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君子修养的重要准则。君子以坚守正道为自律,内在修身、外在达人,尽力为他人提供方便和帮助,这源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宽容是一种充满仁爱的无私境界。如今,面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道德下滑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回归和恢复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这样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鉴于平台规则,只有您点了“关注”,与我互动才会成为铁粉。可以享受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推送。谢谢您!
【宽容的故事(古代关于宽容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