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人体哪些部位最怕“冻”?
撰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吴义春医学博士
微信公众号:健康春旅(Tcm_wyc)
更多健康问题欢迎您进入新浪微博“北京医生_吴义春”。
中医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冬三月,也就是从立冬至立春前,尤其是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朔风凛冽,寒气刺骨,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处于冬眠状态,为来年春生、夏长养精蓄锐。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以“藏”字为首要原则。
寒冷的冬季,“温暖”恐怕是人们最渴望的事情了。从远古时期的裹兽皮、缠树枝,到现代的保暖内衣、帽子、围巾、手套等“配套设施”,人们已经意识到,身体的某些部位对防寒保暖至关重要。重视保暖,也是“冬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老弱病残者。进入冬天,天气寒冷,室外温度较低,极易使人患上风寒感冒、风湿骨痛、心脑血管等各类疾病。因此,冬季重视保暖,至关重要,那么,冬季哪些部位不能冻呢?
从医学角度讲,人体有8个部位最怕冷,对它们进行保暖防护尤为重要。
1、脚部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也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肾和脾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当脚部受寒,回心的静脉血液就会像“塞车”一样淤滞在脚踝附近,这样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关节炎、妇科宫寒病、高血压、慢性胃炎等病邪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寒冷天气千万不能让腿脚受凉。
友情建议:冬季,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每次泡脚20分钟,水温42℃左右最佳,对于糖尿病的患者务必由家人兑好水温,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天气好时,也可踢毽子、走路,锻炼下肢、抬高下肢,提高御寒抗病能力。鞋袜最好保暖透气、吸湿性好。
2、腰部
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肾气有温煦全身阳气的作用,而全身的正常工作正是靠阳气。一旦腰部受寒肾气受损,就会立刻“闹情绪”,人就会感到怕冷、无力、饮食少。男性会腰膝酸软,,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痛经等。因此,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不要让腰部裸露。
友情建议:日常生活中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3、头部
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袭,易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头部还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气温15℃时,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气温4℃时,占60%。所以,天越冷越要给头部保暖。
友情建议: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对于“坐月子”的更需要注意护头。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避免冷风直吹。秋冬季节也不宜晨起洗头,以免头部受风寒。此外,每天清晨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气血不衰。
4、脖子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上承头颅,下接躯干,还是咽喉要道,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这使它“身体”格外娇贵,一旦受寒,容易导致有肺部症状的感冒、颈椎病、咽炎、脑血管等疾病的接踵而来。
友情建议:冬天最好穿立领装,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围巾,对预防颈椎病、高血压、心血管病有好处。
5、腹部
腹部为人体脏腑之气结聚之处,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中医有“不通则痛”的说法,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中年男性阳气衰弱,阳不化气,水湿内停,导致“肚”出现,受寒后容易出现肠鸣腹泻,等。
友情建议:不建议秋冬季穿露脐装、低腰裤等易使腹部受寒的衣服。老人、儿童及经常胃部不适人群,不妨在出门时多穿一件外衣,夜间睡觉时腹部盖上被褥,避免腹部受寒;同时可在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左手手心放肚脐上,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然后绕着肚脐顺时针搓摩腹部约10分钟,长期坚持可以有效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
6、膝部。膝部是人体重要部位,若不注意膝部的保暖把膝盖露在外面,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特别是在南方湿冷天气里,容易导致寒湿入络,引发关节炎和风湿痛。
友情提醒:保护膝关节的关键是保暖防寒,戴上护膝,或选择膝部加厚的毛裤,注意运动不要过量,尤其骑车出行更需要注意护膝保暖。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调房中也都不能让膝关节受凉、受潮。
7、鼻子
鼻子也经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触冷空气,黏液分泌会减少,毛细血管会变脆,鼻子的“屏风”作用就变差,从而导致病菌进入肺内,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导致鼻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友情提醒:冬季外出时戴个纯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围巾遮挡,以防上面的细菌或织物纤维进入鼻腔。天冷时,可每天按摩鼻翼,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搓热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强鼻部血液循环,提高耐寒能力。
8、背部
背为阳中之阳,如忽视背部保暖,易受风寒之邪入侵,耗伤人体阳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现在许多朋友待在温暖的室内,却也难免有事外出,或是上厕所,又或是出门取快递。这样后背就会直接从温暖的空调房里挪到冷风里,容易损伤后背巡行督脉的阳气。
友情建议: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给后背晒个“日光浴”,热流会让全身舒服。
谚语有“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的说法,因此,冬季朋友们不仅要针对自己身体薄弱环节保护好身体相应器官,以免着凉,诱发疾病发作,还要适当运动,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常说:“冬令进补,三春打虎。”要想冬季不生病,驱寒保暖务必懂。
作者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知识点整理
《老山界》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链接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家。1925年加入中国,先后担任过《解放》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副等职务。曾任八届局候补委员、宣传部部长、副、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部宣传部工作。
2.背景链接
1934年10月,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江、大渡河三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当年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 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美誉。本文写的就是于1934年冬翻越这座难爬的高山的情景。
二、字词
1.注音。
攀谈(pān)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ǔ jué) 呜咽(yè) 督促(dū)
灌输(ɡuàn) 苛捐(kē) 酣然(hān) 缴租(jiǎo) 欺侮(wǔ) 蜷(quán)缩
点缀(zhuì) 澎湃(pài) 矗立(chù) 闪烁(shuò) 落得很远(l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满望:十分希望。
攀谈:闲谈。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骨碌:滚动。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捉摸,揣测、预料。
三、感知课文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和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反映了长征经历的各种困难,歌颂了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以及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士兵们都是怎样的态度?
3.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
由上表可以看出,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4.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①使文章脉络清楚;②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③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5.课文写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有什么作用?
显示了是为谋福利的。说明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这也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6.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四、语言赏析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之”字形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形象地描写出老山界的山势陡峭,山路险峻迂回。还有“星光”“亮”等词语,色调明朗,充满诗意。这一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出爬山艰难,队伍气势宏伟,表现了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英勇豪迈的激情,抒发了作者对战士的赞美之情。
2.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缀”字传神而又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比作宝石,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3.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矗立的巨人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山势的险峻与连绵,也暗示了处境的艰难。
4.“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用“春蚕在咀嚼桑叶”的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来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使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山泉时断时续,也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战士的乐观情怀。
(此处景物描写,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寂静的深山里,声音有的来自远处,很细切,但因为夜深山静,听起来又像近在咫尺,很洪大;有的来自近处,很洪大,但因为山高山多,声音被层层阻挡,听起来又似乎很远很细。这一细腻而极富诗意的描写,间接抒发了露宿深山被冻醒的战士顽强乐观的豪情,也抒发了作者对战士的赞美之情。)
5.“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这里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景物特点:景色明朗、清新。
作用: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6.第12段描写了夜晚爬山的“奇观”,第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行。这段描写是对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夜晚攀登老山界时壮丽、宏伟的景象,反映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7.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8.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9.说说你对“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专门对付,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的意愿。
10.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一词,表明了翻越老山界的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及马匹、装备等,由此突出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五、课外延伸(以声衬静的古诗词中)
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题李凝幽居》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入若耶溪》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山居秋暝》
8.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寒气刺骨是什么意思 寒风刺骨还是寒气刺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