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写别情的名篇,下阙引起苏轼争斗之心
北宋大词人柳永擅作慢词,并能“变旧调为新声”修改词曲。他有一首《雨霖铃》,被认为是史上第一首“双调慢词”。词牌本身自带典故,词曲正文更是金句层出不穷。
词中书写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曲里带直,密中带疏,诉常人难诉之情。尤其是“今宵酒醒何处”起头的三句,把一个失意浪子的伤感与寂寞,成功地传递出来,激发了读者的自动联想。
当中的妙处,竟然勾起了苏轼与之“争斗”之心。因此八九百年来,一直被人竞相传诵。
《雨霖铃·寒蝉凄切》——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作意译:骤雨初歇,秋蝉悲鸣。与爱人傍晚话别于长亭。她在都门设下酒宴为我送别,正依依不舍,船家却来催促起程。彼此握着双手,流泪道别,却哽咽着发不出声音。我将要去的地方波光千里,天高海阔,但是雾霭沉沉。
从来多情人,最怕遇见别离,更何况是在秋天这个清冷的季节。不知今晚醒来又在何处?想那河岸边依依的杨柳,还伴随着今晨的清风和昨夜的残月。此次一别,年复一年,再遇良宵也枉然。即使它有千种的风情,没有了你,我又能向谁去说?
柳永好写慢词。描写感情尤其“直白”。这既是他遭到文人轻蔑的理由,也是他在民间大受追捧的原因。比如在这一首《雨霖铃》中,他诉说与爱人分别时,双手交握,含泪相望,正“无语凝噎”。
换一个花间词老派作者,就不肯直说“兰舟催发”。非要去写“江头潮平”、“舟人报潮”,通过“婉约”的暗示来告诉听者,这是船要启航了,在催促恋人早早分手,而柳永就非要直说船夫来催促我上船。
虽然有些文人会认为柳永写得“平铺直叙”,但是普通人看了,却对词中感情一目了然。词的上半阙对于分手的细节描写得比较细腻,那种离别之间,无语凝噎的感觉也能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
细写儿女情长之后,柳永笔锋一转,开始写自己的前途。原来他与爱人分别后,要去的地方是千里烟波之外的江南。那里看似一片广阔的天地,可惜暮霭沉沉。这是柳永词的一大特色,他喜欢在婉约词中喜欢掺入对个人仕途不平的忧虑,并非单写儿女情长。
到了词的下半阙,柳永省略了行舟的过程,直接写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后来在不同的场合被人反复引用,成为表现文人失意心态的千古佳句。
杨柳在中国古词中,自带离别的意象。《诗经·采薇》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杨柳随风动的时候,似在向远行的人挥手送别。因此,柳永用杨柳启发读者对于离别的联想。
“晓风”是今晨的清风,“残月”是昨夜留下来的月。再加上“杨柳”,和“酒醒”,自然就把一个落寞的浪子与恋人告别,对“昨日”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出来了。
并且由于“今霄”一句中没有明确地带出恋人,这一句词自带唐诗的意境,可以随意被运用到多种场合。表达一种落寞浪人“与自己的昔日告别”的感情,所以历来受到人们喜爱。
相传苏轼看到这一句词后,忍不住与友人吹嘘自己。说柳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而唱。他自己的词,则需要关东大汉弹铁琵琶来合。
其实,个人认为“杨柳岸,晓风残月”带出来的是一种儒士文人的落寞之情。虽然不如苏词豪迈,却自有一番“风骨”,并不会显得女里女气。
因为本词是讲述与爱人离别,所以词作最后几句又回到了儿女情上。于是他说:从今往后,一别经年。纵使是花好月圆,良辰美景,任它有千万种风情,没有了你,我又要向谁去诉说。
柳永出生于北宋一个官宦之家,少年时代喜欢流连花丛,与教坊女子填词。因为词作风靡,直接影响到他个人的名声。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 ,又被这些文人诋毁攻击。
宋代假道学多,哪里看得惯一个浪子。于是他愤而作诗,说要“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没想到他再去参考,皇帝就讥笑他说:“且去浅斟低唱,考什么功名?”
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40岁的柳永第四次科考失败。当时他有一个爱人叫虫娘,据说他和虫娘打赌,没有考中就必须兑现诺言离开京城。于是,在与虫娘分别时,他写下了上面提到的《这一首雨霖铃》。
柳永生性散漫,又带着一些孤傲。在遭到文人排挤和仁宗皇帝的讥笑后,他本心不愿意再低头求取功名,可是内心依然会感到失落。
中国古代,出仕几乎就是文人事业的唯一正途。一个文人年逾四旬还没有出头的迹象,那么他就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另作打算。
所以我们在这首词中会看到,柳永在叙写儿女离别之情的同时,还掺杂进了一种“贫士失志的落寞”的感情,这是柳永区别于之前词作家的一大特色。
柳词属于婉约词,比起前代的花间词派,他在书写儿女私情的同时,不忘借黄花落叶来描写一个仕途失意者的悲愤与感慨,在词的领域里开拓出了一个新的境界。苏轼虽对柳词中直白的地方表示鄙薄,但对他仕人高远的志向却大加赞赏,认为“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事实上柳词中的那些“高远”的意象吸引了文士,而直白俚俗的部分却抓住了普通人。真正地做到了雅俗共赏。尤其是“今宵酒醒”后几句,以绘画手法入词,打造出了唐诗一般高远的气象,同时也展现出了柳词的风骨。
柳永写下这首《雨霖铃》后,与虫娘从此一别永诀,不复再见。十年之后,他因朝廷开设恩科,才与兄长同登进士榜。后来,他当过九年地方官。因为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可是,皇帝并不喜欢他,所以他始终不被朝廷重用。
到了九年任满,按例可以升调的时候,他也被排斥在外。后来,在范仲淹帮助下才得以调职。最后官至屯田员外郎,六岁与世长辞。传说他去世的时候穷得无钱安葬,还是当年那些与他有交情的青楼女子出钱给他买的棺材。
寒蝉凄切悲秋风
“古木数株,空庭草间,爰有一物,鸣于树颠。引清风以长啸,抱纤柯而永叹”(欧阳修《鸣蝉赋》)。
夏日的蝉在浓密的树荫里,高亢嘶鸣,响彻云霄;仿佛烈日下骤然而降的一场雨,刺得人不由一激灵。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元好问《骤雨打新菏》
尤其是雨后初晴,河湄花繁叶茂,溪涧绿荫,高柳每根枝条上蝉们各自占“山”为王,抱着枝条,鼓腹而鸣。这些演奏家通力合作,一起发声时,形成雄壮的“蝉声音乐会”,大有阻断溪水的气势。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宋·赵彦瑞《点绛唇》)。“凉风至,白露降”虫声渐稀,蝉耐不得萧瑟清冷,逐渐沉寂。鸣声由夏天盛时的恢弘磅礴,转为尖利短促;声细细,时断续;若有若无,有气无力,便有些凄切了。据《中国鸣虫》一书介绍,蝉在古代的别名竟有三十五个之多。《诗经·七月》云:“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这里的“蜩”指的就是夏天蚱蝉。北宋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里说:“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秋季鸣蝉曰“寒蝉”,寒蝉又名蛁蟟,一般在夏末秋初才大量羽化,随凉风而至。
自晋朝陆云在《寒蝉赋》中云“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云暮,临河徘徊”之后,寒蝉的悲鸣,就成了秋意的呻吟;成为高洁、清高、悲凉的象征。从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到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再到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凄惨悲鸣的寒蝉不仅是报秋的使者,常常用于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霜晨雁鸣焉不思乡?突出惆怅情思。
《晚蝉》
唐·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一个“晚”字,表现出一种羁旅情怀。“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元·卢挚《沉醉东风·题红叶清流御沟》)。表达的是孤独、寂寞和悲凉。
“夫头上有,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陆云在《寒蝉赋》说蝉有文雅、清白、廉洁、俭朴、诚信等美德。将蝉推向神坛。
风水学鼻祖郭璞也作有《蝉赞》:“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赞扬蝉拥有出污秽而不染,饮晨露而洁净的宝贵品质。
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还创造了“螳螂捕蝉”的寓言。“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捕蝉”将蝉塑造为一个受难者的形象。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画蝉》诗,借蝉无法躲避螳螂的捕食,暗喻品行高洁的君子易遭黑暗势力的迫害,隐喻世事艰难、官场险恶。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以蝉性借喻他的君子节操:“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托蝉喻人,引人遐思,达到了至清至净至纯的境界。
这只小小的蝉在文人心目中高洁完美。因而便有了《庄子·达生》中喻做事精专、全神贯注、方能成功的“佝偻承蜩”;有了王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诗意闲适、抒发超然物外的志趣;有了苏轼“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的和谐明丽之夏日景色及反衬诗人孤寂落寞的意蕴;又有了黄庭坚“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一联诗中修辞炼字的趣闻;更有杨万里“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的蝉本无忧人自忧的忧思……
“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南北朝·张正见《赋新题得寒树晚蝉疏诗》);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杨万里《初秋行圃》);
“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晏几道《采桑子》);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寒蝉“知了”一声,秋色厉,寒风起,蝉声禁。
《蝉》
唐·徐夤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蝉们诗意盎然美好的夏天日子,已在“寒蝉凄切”这凄美的意境里随风而去,“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卢思道《和阳纳言听鸣蝉篇》);早已是魄冷魂清,万事了了……
这只鸣叫了千年的蝉,不仅喧闹在凄凄寒凉的秋风里,还喧闹在《诗经》以及历代泛黄的线装诗集里。蝉声附着寒凉的风之音符,与心灵的和弦丝丝相契。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刘昭禹《闻蝉》);淡淡的忧愁,凄凉的羁旅思乡,仰望高空,苍天不语,唯有“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唐·郎士元《送别》)。
凄凄蝉鸣,宛若雨点落在身上,落进心里,悲凉慷慨,令人唏嘘。
作者: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雨霖铃寒蝉凄切》词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赏析
宋朝著名词人~柳永名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这就是寒蝉凄切的意思。忖托了无尽的愁绪。
面对着傍晚的长亭,一阵急雨刚停住。(一场秋雨一场愁,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喝酒都没有心情了。你看这愁绪太深啦。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更堪,清秋节。愁绪如雨,说之不停,愁绪如雨,永不停息。)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
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这是望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今天晚上酒醒在哪里啊?(今宵酒醒何处?)原来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早上的风吹着,看到天边的一轮残月。残月如钩,更添几分相思情。词人字里行间无不是愁绪,秋风夜也载不动许多愁绪,望千里烟波,愁肠寸断,何处有清欢?字里行间,愁情万种,说之不尽啊。
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自古多情伤离别,自古多情的人就是伤心离别了,
更何况秋风萧瑟的秋天,更加让人增加离愁。
在杨柳边,迎接晨间之冷风与残月。
这一去长年相别,何时才能相会啊。就哪怕是良辰
美景恐怕也是虚设吧。已经没有心情去欣赏美景了
这个时候就哪怕有千种万种风情,又能与谁一起去欣赏呢?这就是更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意思。这个时候弯月如钩,更添几分愁绪。正好是秋天更加的增加了愁绪,词人的愁绪尽表露于词上了。
这就是这首词的大概的意思,欢迎大家欣赏。柳永是南宋著名词人,词以婉约著称,这首由景写情,感人至深。欢迎大家赏读。柳永在宋朝一直没有考中举人,后来是恩科中了,也算是得偿心愿吧。
图来自网络,侵删。[微笑][微笑]
【寒蝉凄切(寒蝉凄切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