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典故“将相和”故事的两大主人公廉颇、蔺相如最终结局如何?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晋文公设置了三军六卿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从国君麾下的十一家世族中选出六人轮流担任掌管军政大权的“六卿”,这些家族共同辅佐国君,彼此之间又互相制衡。正因这一特点,三军六卿制度设立之初晋国国力大增,晋文公也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称霸的国君。
到了春秋末年,原本的十一个世族只剩下了智、赵、韩、魏四家,其中智家势力最为强大。于是,韩、赵、魏三家共同消灭智家,并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分别建国,这便是“三家分晋”。三家当中,赵国曾一度成为东方最为强大的国家,而廉颇、蔺相如则是赵国强大的重要保障。作为“将相和”故事的两大主人公,他们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廉颇与同为赵国将领的李牧,以及秦国将领白起、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史记》中关于他战绩的最早记载,是在燕伐齐之战中。周赧王元年(前314),齐国趁燕国内乱大举进犯,国君燕王哙、太子平遇害。随后,赵武灵王将燕王哙庶子送回燕国即王位,这便是燕昭王。
为了一雪前耻,燕昭王四处招贤纳士,成功将名将乐毅招揽到了麾下。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乐毅以燕国上、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并且连下七十余城,缔造了我国古代史上的经典案例。在这场战役中,廉颇作为赵国将领率军大破齐军攻取阳晋,其勇猛令诸侯们敬佩不已。
回国以后,廉颇官拜上卿,一时间风头无两,但当时还仅仅是宦者令缪贤门下一个小小门客的蔺相如很快就要夺走他的风头。燕伐齐之战后不久,秦昭襄王致信赵惠文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珍藏的美玉和氏璧。和氏璧的价值当然远超十五座城,何况秦王并不一定真的能够兑现承诺,但秦强赵弱,赵王只得应允了下来。
为了防止秦王出尔反尔,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蔺相如自告奋勇前往秦国出使。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得到玉璧后丝毫不提城池之事,蔺相如便以指出玉上瑕疵为由讨回玉璧,并作势要将其撞碎。随后,他又看出秦昭襄王只是假意承诺,于是派随从暗中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自己随后全身而退。
第二年起,秦将白起数次出兵攻打赵国,夺取了不少土地。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打算专心对付楚国的秦昭襄王邀请赵王在渑池见面并举行会盟。在廉颇、蔺相如的劝说下,赵惠文王同意前往,席间蔺相如又凭借过人的机敏化解了秦王折辱赵王的企图。连续两次立下功劳后,蔺相如被拜为上卿,且地位在廉颇之上。
京剧《将相和》剧照
心高气傲的廉颇认为自己的官爵是浴血奋战得来的,而蔺相如不过会耍耍嘴皮子,于是对于后者位列自己之上颇为不满。蔺相如知道廉颇心中愤懑,于是主动放低姿态,以求赵国朝堂内部保持和谐的气氛。得知蔺相如心胸如此宽广、思虑如此深沉,自惭形秽的廉颇负荆请罪,这便是千古流芳的“将相和”的故事。
此后的十几年里,廉颇先后在与齐国、魏国、秦国的作战中获胜,展现出了作为名将的强大实力,但有关蔺相如的记载就不多了。后来赵惠文王去世,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赵两国交战于长平,尽管白起等将领率领的秦军战斗力强大,但在攻坚战中还是难以真正从廉颇率领的赵军身上占到便宜。
于是,秦相范雎使出离间计,散播廉颇作战不力,而能让秦军害怕的只有赵括的流言。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尽管熟读兵法,但并没有实战经验,可赵孝成王听信流言,竟然让他取代廉颇担任主帅。据《史记》记载,当时病重的蔺相如在得知这一安排后立刻劝谏道:“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然而,赵孝成王没有理会蔺相如的劝告,执意重用赵括,结果就是秦国赢得长平之战,相传秦将白起更是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五万,奠定了自己的威名。大约在这一时期,蔺相如因病去世,而廉颇则在被罢免的数年后才得到再度起用,并率军攻取了魏国的繁阳。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这位新王刚一即位就罢免了廉颇,导致后者直接转而去了魏国。
数年后,赵国国内人才凋敝,赵王想要邀请廉颇出山,又担心后者太过年老,便派出使者前去打探。然而,这个使者却被奸臣郭开收买,在明知廉颇仍有余力的情况下回禀说廉颇难以任用。后来楚国迎廉颇为将,但他仍在为不能报效赵国而郁闷,始终未能建立功,最终于寿春去世。当初支撑起赵国的廉颇、蔺相如一个报国无门,一个因病去世,倒也着实令人唏嘘,如果有他们二人在,就算是横扫六合的秦始皇,或许也得晚上几年才能实现统一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6《将相和》超详细课文笔记、学习指导
本课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认识“璧玉、臣”等16个生字,读淮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招、您”等12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本课课文篇幅较长,因此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词也较多。因为篇幅长,生字词分布范围比较广,因此最好能集中识字。
2021年秋期新版的生字词有些微变动,见下图:
要求会写的生字多了一个“缺”,注意“缺”的偏旁是“缶”,可组词:缺失、缺少、短缺、缺粮等。
本课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其实就是要有一定的略读能力了。改写的故事文学性不如散文或经典名著的文学性强,可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读,能尽快掌握故事情节即可。
第三个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这是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复述能力。首先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出故事的脉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再讲一遍。
本课第四个学习目标是: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本课塑造了两个光辉的形象,即廉颇、蔺相如,但是作者具体是通过什么事例去塑造的,就是需要学生们去挖掘、学习的地方了。
廉颇流亡,蔺相如惨死,将相和的结局令人唏嘘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我们一定不陌生。蔺相如出身微贱但热爱国家,出使秦国时不畏强权维护国家荣誉;廉颇则战功彪炳,是一位功卓著的老蒋,这两位也算不打不相识,蔺相如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等优异表现赢得赵惠文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卿,跻身赵国政坛高层,而廉颇对这个宦官门客十分鄙视,总想找机会羞辱他一番,而蔺相如从国家大局出发,避免与廉颇起冲突,这样博大的胸怀也赢得了廉颇的尊敬,老负荆请罪,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其实这两人的晚年都很悲惨。虽然廉颇和蔺相如一为贤相一为良将,但光凭他们两个人却无法改变时代大局,更无法弥补秦和赵两国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赵国在惠文王时期面对秦国的进攻已经出现了左支右绌的窘境,不过幸亏惠文王从谏如流,又有廉颇、蔺相如和赵奢等贤臣良将才勉强应付,但到了惠文王儿子孝成王时赵国遭遇了严重的人才危机,当年辉煌一时的贤臣良将,廉颇年迈,蔺相如重病,赵奢病逝,军政两方面都出现了严重断层,而在一片夕阳迟暮中,廉颇和蔺相如迎来了自己的落幕。
公元前266年惠文王病逝,这位国君采纳劝谏,从善如流,在他的统帅下赵国清明,武功强盛,强将名相闪耀一堂—“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接任赵王之位的孝成王是个年轻而急躁的君主,急于想做出一番事业,而赵国最终也因为孝成王的急躁付出了惨痛代价。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于是上党郡被秦军分割孤悬在外,与韩国的联系完全切断,看着秦军如此能打,吓尿的韩惠王赶忙派遣使者到秦国请罪,为了平息,韩国提议:别揍我了,我直接把上党郡让给你呗!但上党郡守冯亭却并不想投降秦国,但不投降又打不过,咋办呢?冯亭一咬牙,反正上党保不住,那还不如投降赵国,有了强大的赵国当后台,秦国还能把我咋地不成!而孝成王也没抵挡住诱惑,虽然接受上投诚会彻底和秦国撕破脸,但这可是一个郡十七座城池,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这可不就是天上掉馅饼么!于是赵国单方面接管了上党地区,为了预防秦国翻脸,孝成王还派廉颇率军驻守要地长平,意思就是:你要同意这事就拉到,你要不同意,要打仗咱也不怕你!
暴怒的秦昭襄王下令进攻赵国,最能打的白起还没出马廉颇就已经被秦将王龁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面对秦军的猛攻廉颇是一败再败“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意识到无法和秦军正面相抗的廉颇开始筑起围墙垒壁,打算采用持久战和秦军抗衡,不过在秦军的猛攻下赵军连吃败仗,不但损失了西边的营盘,还战死了两名校尉。战况如此不利,孝成王对廉颇愈加不满,他认为廉颇是年老气短,畏秦如虎,不指望你能大胜秦军,怎么现在连守都守不住了?这么拖下去可是白白的损耗钱粮啊!
其实秦国方面也不怎么好过,虽然打的廉颇不敢还手,但廉颇如同是带刺的铁皮乌龟一般,即使秦人屡次获得胜利也付出了大量人员伤亡,再加上两军对峙消耗的大量粮草,如此惨重的代价让秦国也无法接受,为了减少损失寻求和赵国决战,秦国便施展离间计在赵国大肆宣扬:廉颇这个老东西暮气沉沉只会防守,秦国根本不怕,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让赵奢的儿子赵括统帅,那就不好对付了!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损兵折将大为不满,秦人这番宣扬让他信以为真,于是便计划让赵括替代廉颇成为主帅,毕竟赵括这小子是名将之后,又颇有名声,说不定自己慧眼识英才,君臣二人成就一番佳话呢!
这时候蔺相如已经病重,但听说赵王要临阵换帅让赵括当主将仍强撑病体前往王宫恳切劝谏“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大王,赵括这个人是有点名气,但他理论知识丰富却从没上过战场,让这么个初哥统率数十万大军去对抗暴秦,未免也太冒险了!
蔺相如这番劝谏孝成王根本听不进去,结果正如蔺相如所担心的,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赵括赴任后马上改变了廉颇稳扎稳打的防守措施,而秦国方面主帅早已换成了白起,白起瞅准了赵括急于求战的心理主动示弱诱敌深入,等到赵括率军长驱直入时早已一头扎入了白起早已为他布置好的口袋阵,粮道后路都被截断的赵军陷入重围,赵括多次突围无果后战死,赵军士兵向秦国投降,白起竟将四十万赵军全部活埋!
经此一役赵国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国内更是家家出殡人人戴孝,而蔺相如得知这个消息后更是连气带病一命呜呼,想当年他为了保护和氏璧怒发冲冠,在渑池会上抗击强秦维护国君尊严时是何等的神采飞扬!没想到短短数年风云突变,赵国遭受到如此重创甚至有灭国之厄,带着对赵国前途的深深忧虑,蔺相如充满不舍的离开了人世,他是如此的热爱祖国,我相信他即使是死了也一定不瞑目吧!
虽然长平之战证明了廉颇稳扎稳打策略的正确性,但挚友离世,国家前途未卜,廉颇也高兴不到哪去,好在有信陵君率领魏国前来增援打退了秦国的进攻,赵国才免于灭国之灾,长平之战后孝成王意志消沉,青壮年损失殆尽的赵国也只能苟延残喘,再无当日开疆拓土的实力和气势。不过廉颇很快又迎来了属于他的舞台,长平之战让赵国元气大伤,再不复当年中原大国的风光,赵国的衰弱也引来了他人的觊觎,燕王就想浑水摸鱼捞点好处,于是他派出两路大军进攻赵国,这时候孝成王又想起了赋闲在家的廉颇,而廉颇这次终于不负赵王之托,率领大破燕军,还一路反推达到了燕国的国都!
本来想占点便宜,没想到老窝差点给端了!燕王后悔不迭,向赵国请求停战并割让五座城池,这一战不但挫败了燕王的企图还重振了赵国的声威,别以为我们赵国在长平之战输了就人见人欺,谁要是不怕死就来试试,燕国就是他的榜样!作为奖励,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并让他担任代理相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低谷后廉颇终于出将入相,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孝成王病逝,赵国的国君又换成了悼襄王,廉颇成了赵国三朝老臣。按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悼襄王非但没把廉颇当宝反而还百般提防。在上台不久后悼襄王便下令解除了廉颇的军权让乐乘继任。
廉颇是什么性格?姜桂之性老而弥坚,老子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你个小屁孩刚上台就想过河拆桥?感觉自己受到排挤的廉颇大怒,率军进攻乐乘,乐乘表示很无辜,这是国君的意思,和我没一点关系啊!可气红眼的廉颇早就失去了理智,于是乐乘也顾不得接收军权逃往别国,这么一闹廉颇也断了在赵国的未来,只能一把年纪逃往魏国。但关键问题是您同一年才刚刚带兵攻打人家,不到几个月的功夫又前来投奔要求效劳,这立场未免转变的也太快了吧?所以魏国接纳了廉颇却根本就不信任他,毕竟谁都知道廉颇几乎成了赵国的招牌,我们要是用了你,要是哪天赵王把你召唤回去,我们魏国的老底子不就全都泄露了!
魏国的担忧并无非没有道理,廉颇走后秦国猛攻赵国,悼襄王又想起廉颇的好来,但这老爷子年纪大了,还能不能上战场呢?于是赵王派使者前往魏国探访廉颇,顺带考察他的健康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并不想他再回来(这个郭开也是个谜,史书并未记载他因什么原因与廉颇结仇,此人后来又阴谋害死了李牧,可以说是专坑赵国的猪队友)所以贿赂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坏话,使者回来后刚开始倒还像模像样的赞赏了廉颇身体健壮,饭量惊人,不过话锋一转: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这老家伙肠胃已经不行了,和我坐了没多久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大失所望,认为廉颇已经不值得再用,于是便断了这个念头。
廉颇还眼巴巴的盼着赵王前来召唤呢,可左等右等却等来了楚国的使者,原来廉颇英名天下皆知,楚国得知他在魏国无所事事壮志难酬后便偷偷将他接来,给他兵权让他率领楚军抵御秦国,但廉颇却始终心系赵国,毕竟在那里有他曾经的挚友,赏识他的国君和辉煌的历史,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赵国,自己那魂牵梦绕的祖国,可惜再也回不去了啊!在晚年的凄凉和寂寞中,一代名将在寿春郁郁而终。—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廉颇和蔺相如,一个在国家存亡之际病重离世,至死都带着对祖国的担忧和牵挂,一个更是晚景凄凉,远离故土,客死异乡,和课本上温馨的将相和相比,这样的结局实在让我们嗟叹惋惜不已。
【将相和的故事—将相和的故事改编自司马迁的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