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的那些小人物:三个小故事 温暖一座城
浙江新闻客户端浦江报道组 洪建坚
霸王级寒潮即将过去,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寒风刺骨,还有那足以融化整个寒冬的温暖故事。
浦江这座有爱的小城,当然也不乏这样有温度的故事。
寒雪中戴着耀眼的扫雪老人感动无数人
1月22日,一个乡镇女干部步行两小时到花桥最僻远的大坞村,拍下了这张照片,令无数人动容。
零下10℃的极端低温天气下,一进村竟然就能发现这位老人在铲道路上厚厚的积雪,他扫出的路隐约可见,他胸前特别得耀眼。
跟老人聊了才知道,300多人的大坞村,目前留在村里的不足40人,党员16人。为了方便群众出行,村里的党员全都主动出来扫雪了,大家都带着,老人就是其中一个。
扫雪不忘戴上,多么小的一个举动,却是多么强的一种信仰,多么大的一股力量。
总是默默无闻,免不了被群众埋怨,偶尔还要被网络“黑一把”的基层党员干部,用一枚小小的红红的,诠释了什么是员的责任,什么是群众的依靠。
80后乡镇女干部抗冰雪日志看哭众网友
那一刻,好希望自己是男儿身,这样就不用特意为我担心了。
那一刻,好希望自己是男儿身,这样同事就不用因为不放心陪我走冤枉路了。
那一刻,好希望自己是男儿身,体格好,走得快,这样就能早些到村里了。
看着一张张满足的笑脸,听着一声声你们辛苦了,觉得一切都值得。
回乡途中,我想,再多的苦和累,只要咬牙坚持都会过去,而此刻,我可以恢复女儿身了。
……
这是1月22日,浦江县花桥乡80后乡镇女干部黄凰在抗寒中有感而发所写的日志“有那么一刻,好希望自己是男儿身”中的其中5句,这5句话足以让我们读懂这个基层女干部的柔弱但不软弱,认真而且率真,读懂浦江干部的战友情怀、百姓情怀,读懂为什么这篇抗寒日志可以爆红网络,看哭所有人。
-8℃山区 90后因一件外套成了“网红”
1月24日上午9点左右,23岁的浦江县局平湖派出所魏嘉明开车巡逻路过虞宅乡新光村附近,看到一位被运水果的小货车撞倒在地的老人已不能说话,脚还在抽搐。
管还是不管?魏嘉明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停车拨打了120、110电话,并守护在一旁。
早上山区气温低到-8℃,路边积雪未化,为了给老人取暖,魏嘉明脱下自己的外套,盖在了老人身上,只穿着单薄的线衫,在冷风中冻了十几分钟,直至救护车的到来。
在这怕善良会被辜负的时代,在这不敢搀扶跌倒老人的时代,就这么一个90后浦江,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这么一件寒雪中的外套,触动了无数人内心的柔软。
更多金华新闻,请进入浙江新闻金华频道
走进10 个小人物故事,你会遇见怎样的印尼?
她叫卢希达,是一位来自印尼的摄影师,她几乎每日都会出现在印尼日惹的婆罗浮屠,在那儿拍摄残缺的佛像。与其他摄影师不同的是,她早年失去了双臂,按动快门的是残缺的手肘。身体的残缺并没有阻止她对生活的热爱。她说,她能从拍摄佛像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信,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家庭生计也让她觉得充实。
《丹行线》纪录片主创人员等接受采访
2018年9月12日,卢希达与她19岁的儿子来到中国南宁,坐在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活动暨大型文化纪录片《丹行线》发布会活动的舞台上,与大家分享她的故事。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而这一切都可以从《丹行线》这部纪录片开始说起。
“一切为了美好”
“从中国人视角看世界,用国际化语言讲世界故事”“用旅行赞美生命”,在《丹行线》宣传册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两行字。
这部由新影纪录电影基金联合北京十一号文化传媒顾问、著名主持人朱丹等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聚焦东盟国家,在展示和传递自然风光之大美的同时,聚焦每个国家里平凡而卓越的“小人物”,讲述真实且富有情感共鸣的生命故事,传递东盟国家的之美、文化之美、价值观之美。
《丹行线》第一季将目的地选在了东盟最大的国家印尼,并通过讲述10位普通印尼人的故事,将印尼别样的魅力呈现给观众。这10位印尼人中有寺的换衣工,有硫黄工的女儿,有古典雷宫舞的传承人等等,而卢希达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其实是漫长的。虽然第一季10集最终剪辑出来是10个人物,但我们前期在国内做调研时,已经收集了100多位印尼人的资料,经过1个多月的分析后初定了30个人。之后又去印尼实地拜访了这30个人,才最终选定了这10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来进行拍摄。”
北京十一号文化传媒制片人苏铭介绍道:“我们做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就是‘一切为了美好’,发现美好、传递美好,不分地域与国界。”
据悉,该片将于2018年10月21日在西瓜视频首发,并同时在央视、卫视、主要新媒体的10 余个平台播出。“我们保守估计,这个节目在中国的播放量将超过10亿。这意味着至少有1亿以上的观众能够看到这个节目。”
苏铭说:“数以亿计的中国观众有望通过这个节目更加了解印尼,通过这种深入的了解,对印尼产生美好的印象与喜爱之情,因为这种喜爱产生更多美好的互动和交流,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切为了美好’,我们希望将这种美好延续,将东盟10个国家拍完。”
“文化”是个动词
在北京十一号文化传媒顾问武毅看来,“文化”是一个动词,以文化己、以己化人,你感动了我,我再去感动他人。在《丹行线》印尼篇的10位印尼人中,朱丹说古典雷宫舞传承人Raka Rasmi 的故事最令她感动。
“Raka Rasmi 已经足够年长,但她依旧记得她的初心,她记得小时候学习舞蹈的艰辛与严苛,她对待每一次表演都非常认真,当她在跳舞时,她仿佛还是当初那个习舞的少女。我们进行拍摄时,她其实旧疾非常严重,但在镜头面前她依然表现得非常完美,只有当拍摄停下,她才会倒下休息。这份对于职业的使命感让我很感动。”
朱丹说,在来南宁参加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前,她向Raka Rasmi 发出了邀请,得到的却是老人过世的消息,这让她更坚定了要用影像纪录下这些人物故事、民族文化并传递给大家的想法。
在拍摄的过程中,通过10位朋友,我认识了一个更包容、更多元的印尼。
作为片中主角,朱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最初选择印尼是因为这里是全球旅行者最喜爱的目的地之一,熟悉的亚洲文化也会让她更放松。
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走进印尼成为了他们走进东盟其他国家的良好契机。目前东盟其他9个国家都将纳入拍摄考虑的范畴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认为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民族气质,我好奇其他东盟国家的人,特别是女性,她们在面对相同的幸福和苦难时,她们会有怎样不同的处理和反应。”朱丹说,“我希望用我们的视角来看东盟,这样的作品或许也会吸引东盟国家的人来了解中国的故事,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民心相通的促进。”
朱丹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与东盟在历史上就有很多文化交流,可以说文化交流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今天,我们怎么去加强这种文化交流更应该成为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东盟在对话上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强文化的交流。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做的这些文化交流,我认为相当于是对未来文化交流的一种投资。”印尼常驻东盟代表萨沃诺对《丹行线》如此评价道。
打造人文交流“第三支柱”
作为聚焦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纪录片,《丹行线》可以说是一个多方助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良好典范。“相信广大观众能从一帧帧内容丰富、视角新颖的影像中,进一步加深对东盟文化、多元文化的理解,期待今后能看到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中国部长助理陈晓东这样说道。
2017年,中国在第20次中国—东盟会议上提出“3+X合作框架”,明确指出要打造人文交流第三支柱,夯实双方民意基础,得到东盟方的积极回应。
“当前,中国—东盟关系正迈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在中国—东盟关系的新时代,人文交流的作用更加突出。双方要不断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夯实第三支柱,推动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中国驻东盟大使黄溪连表示,未来,中国—东盟应该多措并举,加强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上的投入。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对接;落实好中国—东盟第三份行动计划及《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关于社会文化合作的内容,积极拓展合作新领域。
二是扩大合作平台。充分用好东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和中国—东盟中心等品牌、机制,让双方人文交流常态化、机制化、大众化。目前,中方和东盟方已经同意建立中国—东盟合作基金管理团队,旨在探索人文交流新平台,做深做实这一领域合作。
三是打造合作亮点,培育人文交流旗舰项目。以2019年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为契机,充分利用媒体优势,促进各领域的人文交流。
四是鼓励各界参与,特别是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使之成为人文交流的主力军。
“《丹行线》由中国民企和主持人联手倾力打造,充分展现了社会力量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丹行线》首站印尼,深入基层,为中国观众了解印尼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有利于双方心灵激荡、情感共鸣,为文化的交流互鉴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期待这个节目继续走入东盟其他9 国,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新时代中国—东盟友谊的传播者。”黄溪连大使这样说道。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文:黎敏
编辑:黄乙司
《我和我的祖国》:这7个小人物的故事,总有一个会让你泪流满面
本文为“平行娱乐-叶公子”原创
有没有一首歌能唤起你心中的爱国情怀?
有没有一部电影让你为祖国感到骄傲?
有没有一段故事让你热泪盈眶?
如果以前没有,那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
那一首歌是《我和我的祖国》。
那一部电影是《我和我的祖国》。
那一段故事是千千万万小人物为祖国做出的默默贡献。
每当提起爱国,提起新中国的故事,很多小孩子都觉得遥不可及。
建国70周年之际,一部点燃我们心中爱国情节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就要上映了,走进电影院,我们就可以亲身感受到那些热血澎湃。
屈原在《楚辞·国殇》中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爱国精神,就是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发生了很多历史性的,让人铭心刻苦的瞬间,而这些点点滴滴都与普通老百姓密不可分。
建国70周年之际,7位华人导演带领国内众多优秀演员,一起演绎了7件国家和普通人之间发生的小故事,为祖国献礼。
01责任
《前夜》:管虎导演,黄渤、欧豪等主演。
故事发生在1949年,工人林治远突然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制作一杆在开国大典上使用的电子旗杆。
现在看起来,这仅仅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当年,国内各种技术还非常不成熟,想要做一杆这样的旗杆并不容易。
光制作一杆22米高的旗杆就困难重重,没有工厂能够生产出这么长的旗杆,他们只好自己制作,一次次焊接,一次次试验才得到一根合适的旗杆。
旗杆做好了,另一个难题也需要面对:如何克服自动化的时间控制。
想要在国歌结束的一刹那恰好让国旗上升到最顶端,需要很严格的时间把控才可以。
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两件小事都不算难题,但是在那时候这些却困难到难以想象。
就在黄渤饰演的林治远和工友们克服种种困难,将国旗制作完成时,却又一次出现了意外。
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晚上,林治远和工友做最后的测试,谁知旗杆最顶端的阻断球竟然炸开了,红旗也被卷进了自动滑轮中,大家一下紧张起来。
一面国旗是祖国尊严的象征,是全国瞩目的焦点,在短短几个小时维修好旗杆,成为林治远和工友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林治远临危受命,在没有云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冒着摔死的危险爬上了22米高的旗杆顶端,维修阻断球。
那一天,他们身上肩负着责任,肩负着对祖国的使命,肩负着自己的信仰。
02相遇
《相遇》:导演张一白,主演张译、任素汐、张嘉译等等。
1959年,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原技术,为祖国的国防添砖加瓦。
就在大家努力为了这一壮举奋战的时刻,苏联突然将对我国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全部撤走了。
这一突发,让大家都很慌张,当时我国不但经济紧张,人才方面也非常缺乏。
即使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国家的顶端技术人员和国外的专家奔赴科研中心,在沙漠中,在荒无人烟的工作地奋战。
每个人都知道,一旦接受了这项任务,就预示着他们要抛弃现在的工作、家人和爱人,因为保密是这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要把在基地看到的一切,永远烂在肚里”。
张译饰演的高远和任素汐饰演的方敏,本是一对恋人,突然有一天,高远却“人间蒸发”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去做什么了,只有方敏始终等待着他。
他们放弃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放弃所有的个人爱好,隐瞒所有的亲朋好友,毅然选择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所有。
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中,他们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为祖国制作了最强大的武器,为祖国的国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刻,这一天,我国的第一颗原终于腾空而起。
他承载着全国的希望,改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大格局,创造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这次成功的壮举是数不清的科学家用自己的青春、友情、爱情、亲情换来的,每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都应该被称之为英雄!
03夺冠
《夺冠》:导演徐峥,主演吴京、马伊琍等。
1984年,没有经历过那场胜利的人,永远也无法感受到当时的热血澎湃。
80年代,家里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已经是很值得骄傲的事,一旦也有重大发生,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收看。
就在那一天,在上海的一个小弄堂里,一个小男孩和邻居一起见证了女排的重要时刻。
1984年的奥运会决赛中,郎平带领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以3:0了美国队,夺得了冠军。
在那个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的年代,还没有什么娱乐概念的年代,郎平和她的女排姑娘们成了全国心中的“大明星”和“大英雄”。
全国聚集在电视机前,为这次胜利发出欢呼,就像被压抑了千百年的奴隶,突然爆发出了不一样的能量,终于“夺得了胜利”!
如果说第一次夺冠是侥幸,那郎平带领的女排则用自己的五连冠告诉全世界什么是“女排精神”,什么是“不可战胜”。
在那一天,不知有多少人曾留下了喜悦的眼泪。
在那一天,不知也有多少人抬着骄傲的头颅行走在大街上。
在那一天,中国体育精神终于让全世界大吃了一惊!
04回归
《回归》:导演薛晓路,杜江、朱一龙、惠英红等主演。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要回归母亲的怀抱了,全国都在等待这一重要的时刻。
可就在6月30日的午夜,却发生了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
英国要求本国的国歌和国旗必须持续到6月30号的最后一秒才可以,并且无理的要求我国的国歌和升旗时间要推迟一秒。
面对这一刁难,我国坚决拒绝,并对负责升国旗和奏国歌的负责人下了死命令:国歌和国旗必须在7月1日的零分零秒准时进行,坚决不许多一秒,也不许少一秒!
杜江和朱一龙饰演的战士为了这重要的时刻表情凝重,缓缓等待着时间的流逝。
就在最重要的那一秒,两国的国歌重叠在一起,我国的国旗也缓缓升起,为香港打上了中国的标签。
“做了百年无根之人,如今我们终于有了真正的家乡!”
曾经有无数国内外人世担心香港回归后的前景,但事实证明,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更加强大了。
至今为止,香港的金融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全亚洲的标杆城市!
香港用这20多年来的发展,告诉世人:只有回到祖国的怀抱,才会更有底气!
05北京你好
《北京你好》:导演宁浩,葛优等主演。
在奥运会举行之前,我国面临了很多困难,雪灾、地震、非典,每一样都事关奥运是否能正常举行。
在所有的困难面前,我们向前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奥运会终于如期举行。
每一个北京人为此感到骄傲,每一个中国人为此感到自豪。
葛优饰演的是北京城内普普通通的一位出租车司机,他意外得到了一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从而发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您说我这奥运开幕式门票搁哪个合适呢?”
“要是能跟艺谋合个影就更完美了”
葛优在电影中的黄衬衫是很多人对北京城的印象,因为那一年,所有的的哥都穿着这件黄衬衫,等待着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
从某些意义上说,他们为我国的形象做了无名先锋军。
这些有烟火气息的小人物组成了偌大的北京城,代表了全国的形象,他们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了全世界人。
具体的故事,您自己走进影院去看吧,相信葛大爷不会让我们失望。
06护航
《护航》:导演文牧野,宋佳、佟丽娅、张子枫、雷佳音等主演。
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时刻,总有很多无名英雄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他们在无人的角落,独自承受孤独,独自奋战。
宋佳饰演的女飞行员就是其中一位,因为她是一位备飞人员。
为了在祖国70周年式上有好的表现,所有人都投入到积极的备战中去,只为了展现祖国的强大,只为了自己心中对国家的责任感。
一位备飞飞行员就如足球场上的替补一般,只有在主力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轮到她上场。
即使如此,她们的位置也很重要,因为要时刻准备着。
虽然是备飞,但是她在训练上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为了那0.1上场的几率,她也愿意付出所有。
男友对她不理解,讽刺挖苦她,最后和她提出分手,她依然不为所动。
她为什么愿意付出所有?
因为她们愿意为了祖国奉献自己所有的热血和青春,愿意为了祖国的强大,付出自己的所有。
没有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是祖国的一员!
07白昼流星
《白昼流星》:导演陈凯歌,刘昊然、陈飞宇、田壮壮等主演。
随着科技的发展,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在白天我们也可以看到流星了。
一位退休扶贫办的为了拯救两个流浪兄弟,决定带他们去看白日流星,以激起他们内心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期待。
2016年11月18日,内蒙古发生了一件大事:神舟十一号的飞船返回舱要在这里着陆了。
两兄弟亲眼见证了白日流星飞泄而下,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和以前战乱年代比起来,现在的我们已经很幸福了,还有什么理由荒废生命?
叶公子结语:
中国人是可以自己研发高科技产品的;
中国人是可以自己研发原的;
中国人是可以拿到很多世界冠军的;
中国的每一个小人物都是可以成为默默无闻的英雄的;
无数的中国小人物完成了无数的“梦想”,也让祖国越来越强大。
从祖国成立到原发射,从女排夺冠到战胜非典,从辽宁号到5G,每一次胜利都刷新了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每次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
中国为什么会越来越有地位?为什么越来越强大?
这和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密不可分,他们愿意付出青春、热血和所有,将祖国的强大和命运记在心中,并愿意为之付出所有。
无数个小人物的无私奉献和,才换来今时今日的“岁月静好”。
“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每当提起这句话,我的心中就升起无限的自豪。
请为我们的祖国默默付出、点赞呐喊、加油助威吧!
—END—
原创作者:叶公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人物的故事【历史中小人物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