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更新:08-0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讹传!尚书中的真实含义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的人都理解为了读书不要死读书,要辩证分析,不可盲目全信书中的内容。实际上这是后人的以讹传讹,以及现代人对经典书籍的了解太少导致的。实际上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当中的《书》指的是五经当中的《尚书》,尚书又被叫做《书经》,是古代研究春秋以前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那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到底是何种意思呢?

其实孟子说的这句话是针对的尚书当中周武王伐纣王时的部分的史实的真实性的怀疑,当时周国在周文王时期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能服从殷商王朝,天下诸侯之心尽归周室。直到文王去世,武王姬发继位才开始征讨商纣王,武王快到朝歌的时候进行了一场大战牧野之战,据《书经》记载牧野之战十分惨烈,用了一个词形容就是“血流漂杵”。后来孟子实际上对这段记载不认可,认为是后人伪造的,因为孟子认为,周朝乃兴义兵,伐无道。而且天下之心尽归周朝,即使殷商自己的百姓也无不翘首以盼仁义之师的到来,所以认为根本不可能会有商朝如此大的抵抗!故而孟子就此而说出了这句千古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于《尚书》对中国后世的影响非常的大,中国后代王朝的许多制度,理念全部来源于尚书,比如说开辟了“贤君良相”的理念,姜子牙辅佐文王武王。

开辟了顾命大臣摄政的制度,周公辅佐周成王,开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百姓无亲,惟惠是怀的哲学!

开辟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开辟了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一种大胸怀的责任观念!

开辟了控制官员百姓饮酒的先例,防止酗酒导致混乱,因为商朝人喜欢酗酒,导致民风混乱,商朝灭亡!

开辟了最早的官员的从政法则,比如:恪尽职守。以及三公四辅的官员制度

而且还有最早的中国人具有的顾諟天之明命的天命观!

还有创造了最早的汤武的创举!

还有就是尧舜禹的禅让制的继承方式的伟大创举!

最后是古代时期选拔任用官员不分阶层不限条件,唯才是举,只要贤明立刻举用,甚至为了选贤任能,要假借鬼神占卜力排众议来实现提拔贤人的变通方法!

以上是我读《尚书》当中所总结理解的精华中的精华,还有部分不是很重要的便没再列举,总而言之。尚书无愧是五经之一,而且对中国后世王朝的从,文化等各个方面无不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先祖的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古圣先贤用历代以来的血泪的教训和深刻的智慧为我们子孙后代总结并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要以古为鉴,鉴往知来,吸取历史的教训与经验,学习并继承古圣先贤的智慧,为万世开太平!

鲁迅最清醒的9句话,治愈所有迷茫

前段时间,《觉醒年代》热播。

剧里,鲁迅每一次吐槽评论,都让屏幕前的观众深度共鸣,激动不已。

这位百年前影响深远的青年导师,他的金句放在现在仍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十点君整理了鲁迅最清醒的9句话,帮助大家清扫所有迷茫。

改变自己很难,因此总有一些人想要改变别人来适应自己。

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期望改变别人达到自己的要求,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

真正成熟的人,早已放弃改变别人的想法,他们知道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改变自己才最要紧。

改变自己虽不容易,但是一旦开始行动,开始一点点变好的就是自己。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面对自己的短板,有人选择逃避无视,也有人选择包容接纳。

实际上,你越是逃避,那些缺陷越是如影随形,当你直面缺陷,敢于改正,它们才有迎刃而解的可能。

有些缺点或许无法改变,但正是它们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是存活于世最大的勇敢。

尽信书,不如无书。

很多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并不是道理不正确,而是结论永远是别人的总结,听的过程中并没有内化成自己的思考。

其次,听过一万句道理,如果不开始行动也是徒劳无益的。

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也要开始自己的实践。

从实践中得到的真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所谓人生,不过两条路:

想要安稳,多少要受管制;

想要自由,就要出去冒险;

二者不可兼得,必须要做出选择。

想要躺平舒服,就不要羡慕外面世界的精彩;

想要精彩夺目,就要经受难以想象的考验和打磨。

不贪心,不别扭,保持内心世界的自洽,才能守住内心世界的安宁。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才不至怎么选择都是后悔。

人的一生,只要抓住几个重要的时刻,就不算虚度此生。

做事也一样,要分清主次。

把要做的事情分个轻重缓急,把重要的事情分配更多的精力,不重要的事情即使完成不好也没关系。

什么都要的结果便是,什么都得不到。

鲁迅的原话是父亲,但我觉得无论父母都要如此。

只要懂得爱自己,不匮乏的大人,才能教出健康的孩子。

别再把原生家庭的缺陷,传给自己的下一代。

父母没能给你的,你要拼命给自己。

活一个饱满的人生,结自己健康的果实。

当你准备借钱给一个朋友时,就要做好收不回来的准备。

若是朋友主动还钱尚可,否则讨债便是一件难以开口的事情。

最后,即使朋友还了,也不会感念你借钱的人情,还会记恨你的斤斤计较。

借朋友钱是一件双输的事情,很可能不仅失去了钱,还会失去一个朋友。

别人给你再多建议,听听就好,凡事要自己做决定。

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思考,也给自己试错的机会。

只有自己亲身感受,闯出难关找到答案,才算活过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是用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越成长越发现,真诚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有人为了维持人设制造虚假的幻觉,有人内心卑怯而无法袒露真实。

所有隐瞒欺骗得来的东西都是暂时的,败露的那一刻就会立即烟消云散。

有一句话这样说:“通往别人内心的捷径,只有真诚二字。

无论哪一种感情,真诚都是交往的前提。

虚情假意,迟早分离;

互相坦诚,方得信任。

王蒙说:

“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

无论他锋利的文笔,深刻的思想,还是高贵的人格,都是后世文艺界取之不尽、源源不断的宝藏。

读鲁迅的作品,品其中的真理,过好自己的人生。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作者 | 白驹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立夫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由来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由来

周武王和商纣王在牧野会战,纣王的先头阵前倒戈,掉转武器,攻打后续的队伍,商军因此大败。战场上被杀死的士兵人血流成河,把长杆兵器都漂了起来。

这是《尚书》关于牧野之战的记载。孟子读到这里,不相信这是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篇,只看其中的几页就够了。仁者才能无敌于天下,最仁慈的周武王兴兵讨伐暴虐的商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中死人是无法避免的。牧野之战中流血漂杵,确实在《尚书》的《武成》篇有记载。孟子表示怀疑。为什么怀疑?因为他相信周武王的千古圣君,是最仁德的人,最仁德的人怎么会大肆杀戮呢?这就是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由来。

后人对孟子的这个怀疑也有同情的考证。当时是冬季,天降大雨,三日不休。商周双方的决战之前所列阵线,“其南段均以清水为其一翼之屏障”。两军交战后,产生了伤亡,暴雨不断冲刷着地面上的血迹,形成血水,并随着地势汇入河流,造成了地面、河面一片泛红的场景。所以,“血流漂杵”中的血不全是被杀死士兵的血液,而是人血与暴雨的混合。这是说得通的。

不过,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本意却过于幼稚。他之所以质疑牧野之战的流血漂杵,是因为他只相信“仁者无敌于天下”,最好是不废一兵一卒,仅凭仁德就能一统天下,百姓欢呼雀跃,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在《孟子·梁惠王下篇》可以想见: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在劝说齐宣王时说,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是一个仁君,那么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

孟子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司马迁《史记》中提到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可谓一针见血。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下一句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尼康中国-尼康中国官网首页 下一篇: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