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你可能不懂岳飞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24日电(记者 上官云)“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首气势磅礴的《满江红》,总能令人们想起南宋名将岳飞。
今年是岳飞诞辰919周年,有说法称,他的生日是3月24日。曾有人认为岳飞是“忠孝两全”的典范,岳飞精神的核心是“精忠报国”。也有人认为,岳飞“文武双全”,书法也不错。
真实的岳飞,是怎样的?
武艺高强 治军严明
岳飞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家,父母都为人和善。
资料图:岳飞像 钱晨菲 摄
少年时代的岳飞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很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读书之余,他拜师学习骑射等,论武艺“一县无敌”。
有说法称,从20岁起,他曾先后四次从军,参与指挥了很多次战斗。岳飞爱护士卒,治军严明,常常亲自监督士兵训练,遇事不徇私情。儿子岳云有过错,照样予以严惩。
每到一地,岳飞往往亲自率领十数骑巡逻,检查军纪执行情况。他体恤民众,如果出现践踏农田、妨碍农事等情况,都会按军法秉公处置。
在岳飞的统帅下,“岳家军”形成了极强的战斗力,“皆可以一当百”。他率领岳家军与金军浴血奋战,所向披靡。对此,金兵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据悉,岳家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岳飞在无数征战中总结而成。此前,湖北省黄梅县岳氏家族在修复祖墓时发掘了《岳家拳法》,后再编命名为《岳武穆王武艺要论》。
也有一种说法是,岳震、岳霆等人对父亲岳飞的遗稿进行了整理,这就是后人尊称的《武穆遗书》。
手不释卷 书法颇佳
勇冠三军之外,岳飞其实也是个“文化人”,经常手不释卷,十分好学。据记载,“其中心之所蕴,谋略之所施,往往见于表奏、题跋、吟咏之间。”
资料图:展出的《岳武穆王武艺要论》。钱晨菲 摄
比如,人们十分熟悉的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寥寥数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万丈豪情。
另外一首词作《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那么有名,却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岳飞彼时的心情,真挚动人。
此外,有的作品颇具文采。据说《题鄱阳龙居寺》也是岳飞所写,其中的诗句“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对仗工整,描写十分传神,后世评价颇高。
有说法称,他的书法师承苏体,水平很不错,旅途中还会自习小楷。
生活俭朴 淡泊名利
其实,岳飞平时生活俭朴、淡泊名利,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勉励儿子们要“自立劳”。他品格高尚,一直很受人们的尊重。
资料图:明人《岳飞像》轴。盛佳鹏 摄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岳母刺字”是其中之一,大意说的是,岳母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永远以报国为志。
但是据《宋史》记载,岳飞后背有“尽忠报国”四个字,深入肤理。有观点认为,这四个字是后来才慢慢演变为“精忠报国”。
岳飞也确实对母亲十分孝顺。据说,当母亲生病的时候,岳飞会亲尝汤药,然后送到母亲床前,走路时轻手轻脚,生怕打扰了母亲休息。
转眼之间,近千年时光已经过去,人们以不同形式纪念岳飞,怀念这位智勇双全的名将。(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毛题写挽联“尽忠报国”,南瓜店督战殉国时竟然身负八处战伤
南瓜店是在枣宜会战中,爱国将领张自忠壮烈的地方。
1940年5月1日,日军发动枣宜会战,兵分三路先后攻占桐柏、唐河、枣阳等地。国民第三十三集团军接到第五“派有力,迅速渡河,向敌后出击”的命令后,员张自忠即率74师的3个团和营,东渡襄河,与日军连续作战四五天,重创日军,取得极佳战绩,并截断了日军的后方补给线。
5月11日晚,张自忠又奉第五“渡河出击”之命,连夜奔赴枣阳附近的梅家高庙一带,对行进中的一股日军侧背实施突袭,经一天激战,日军七千多部被歼,少数溃退。
5月14日晨,张自忠率部3000余人抵达方家集,将在这里留守的日军全部歼灭。
方家集一战,让日军醒悟(又据说日军破译了张自忠部的电报密码),意识到战场危机后,随即调集兵力对张自忠部进行包围,意欲歼灭。
5月16日,张自忠率少数兵力在南瓜店一带被日军包围。下午4时许,张自忠拒绝向包围圈开口处转移的建议,坚定地说:“我奉命截击敌人,决不能叫敌人给打退了!”他抱定以身殉国的信念,强忍多处伤口的疼痛,端起向日军猛烈扫射。最后,终因寡不敌众,与高参、卫兵等人一起被日军击中倒地、壮烈殉国。
据建国后宜昌市档案馆发现的日军战地记录《231联队史》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是冲锋队伍中的一把,他端着向敌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第三中队长堂野军曹射击了一颗,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惊醒,……举起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象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231联队史》还记载,张自忠当时穿的是便服,荷包里装着国民颁发的伤残证。日军对张自忠的忠勇表示了崇敬,并将其遗骸庄重收殓入棺,拟用专机运送汉口。
国民为张自忠举行隆重国葬,遗体路过宜昌时,10万军民恭迎灵柩至江岸。5月28日,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蒋介石率军政要员臂戴黑纱迎灵,并扶灵穿越重庆全城。当日下午,国民为其举行了隆重盛大的祭奠仪式。
延安得到消息后,8月15日,党政军及社会各界代表1000余人齐聚大礼堂,为张自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朱德、周恩来分别为张自忠题送挽联:“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给予张自忠以崇高评价。
1982年,民政部追认其为中华。
1988年,在北京张自忠的故居设立了“张自忠纪念碑”,碑的一面刻有周恩来的悼词:“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之魂。”碑的另一面刻有冯玉祥的悼词:“以来以兵团长兼集团军总,亲率队伍,冲杀敌人,受伤不退,力战身殉者,此为第一人。”
张自忠永远活在中国心中!永远活在中国心中!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爱国将领。1982年被追认为中华“”
枣宜会战(1940、5—1940、6)战场态势示意图
1940年5月28日,蒋介石率国民要员出席张自忠祭奠仪式
【尽忠报国【尽忠报国的故事简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