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什么叠什么成语,层什么叠什么成语拼音

更新:08-0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古建筑中的成语

我国文字古语博大精深,成语是我们语言中的一大特色,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所以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人的生活中,甚至很多来源于古建筑中,如今有些已经不是原本指古建筑本身的意思,但引申出来的意思又和古建筑原义颇有渊源,有些如今依旧是建筑的形容词或者指代建筑的词,本文就整理了一些如今的成语中和古建筑有关的词,看看原本说的是哪些古建筑相关的知识。

雕梁画栋

指在栋梁等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后来也指房屋华丽的彩绘装饰。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成栊,郁巍巍画梁雕栋。“彩绘就是俗称的丹青,而古建彩绘就是古代劳动在古建筑物上绘制装饰画,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分为三类: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和苏式彩画。

故宫上的彩画

画栋飞甍

是指有彩绘装饰的屋梁,高耸的屋脊。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汪大尹看这子孙堂,也是三间大殿,雕梁绣柱,画栋飞甍,金碧耀目。”

碧瓦朱甍

青绿色的瓦,红色的屋脊,甍是指屋脊的意思。·杜甫《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形容建筑物的华丽美观。

雕栏玉砌

雕,雕绘;栏:栏杆;砌:台阶,用彩画装饰成的栏杆,用玉石砌成的台阶。指富丽堂皇的建筑。多指宫殿。南唐·李煜《虞美人》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太和殿(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钩心斗角

勾心原指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工致,而非如今的多比喻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原来是指建筑飞檐,相互交错,一个角对着另外一个建筑的两层的中心。然后其他角又与其他建筑相互交叉。如今著名的孔府中可见建筑之间的“钩心斗角”,一些仿古建筑上也按照古代的“钩心斗角”安排构造。

建筑间的“钩心斗角”

拐弯抹角

都知道其中意思绕弯不直接。但在建筑中,是指古代江南的建筑物密集,为了方便和安全,墙角都不是直的,而是被抹掉。

拐弯抹角

琼楼玉宇

月中宫殿,仙界楼台。宇原本是指木架构最下面檩,屋檐边缘位置,后泛指房屋。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晋·王嘉《拾遗记》:“翟乾祜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琼楼玉宇烂然。”

亭台楼阁

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算不得大园庭,但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亭,亭子,一种有顶无墙一般只有一间的建筑物;台,为生土构筑物,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盛行的建筑形式,当时的诸侯国为了显示其势力,纷纷建造高大的土台,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登高睛望,具有军事作用,以后则演变为奢侈华贵的象征。楼,《说文》中有:“楼,重屋也,重屋,即重檐。证明井干与重檐,是当时的主要结构形制。古代与殿结合,产生平面矩形的建筑形制,如楼阁式建筑。

楼阁台榭

楼:高楼;阁:架空的楼;台:土筑的高坛;榭:台上的房屋。泛指高大华丽的建筑群。晋·葛洪《西京杂志》第四卷:“楼阁台榭,转相连注,山池玩好,穷尽雕丽。” “台榭”是古代高台建筑的总称。台是谢的基础部分,先是累十为台,之后架木为台。“楼阁”建筑与台榭的区别,是“楼阁”建筑直接从地面建起,台榭是在高大的台子上建楼。

园林中的观赏建筑

鸿图华构

指宏大华美的建筑景观。明·张居正《宫殿纪》:“高皇帝定鼎金陵,文皇帝建都燕蓟,我皇上龙飞襄郢,三大都在寰宇间,皆据百二之雄胜,萃岳渎之灵秀。鸿图华构,鼎峙于南北。”通过古文可知,当时是指宏大的都城宫殿建筑。

丹楹刻桷

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形容建筑精巧华丽。《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故宫里的建筑构造

飞阁流丹

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形容建筑物的精巧美丽。唐·王勃《滕王阁序》中写道:“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滕王阁(图源滕王阁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重楼飞阁

意思是楼台高阁很多,飞阁:架空建造的阁道。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城内瑶光寺》:“在城内作光极殿,因名金墉城门为光极门,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楼在东汉时称重楼,阁的形式在此时已经使用,因此,习惯上将楼与阁合称为“楼阁”,但楼与阁也有区别,在当时,楼不设平座,而阁必有平座,以后平席成为共有的部分。

雕梁绣户

意思是雕花、彩绘的门户、栋梁。

层楼叠榭

层:重复,接连不断;榭:建在台上的房屋。形容建筑物错落有致,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原来并不是个集镇,只有几家人家,住在这山坡之上。因山有高下,故看去如层楼叠榭一般。”

从这些成语中,不难发现,古代形容建筑,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彩绘,门窗上的精美装饰,在建筑中也很重要。而钩心斗角和拐弯抹角,虽然脱离了原本意思,但在古建筑上原义也凸显了古建筑精巧之美。

来源 | 天东南古建、古建筑学

“只要祖国需要,我愿当一辈子天涯哨兵”

v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西沙,西沙,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海天茫茫,阳光灿灿,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随着海风从小岛上飘来。

近了,近了,经过多番周折和颠簸,我们终于踏上这座由珊瑚和贝壳风化而成的小沙岛——中建岛。

这里驻扎着一支英雄的守备队。40多年前的一天,海军一艘炮艇载着7人小分队登岛,拉开了海军驻防中建岛的历史。这支守备队曾被授予“爱国爱岛天涯哨兵”称号,是海军历史上第一个被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基层单位。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守岛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在祖国西南海疆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在强军思想指引下,如今的中建岛守备营全面建设取得了新成就。

中建岛位于西沙群岛最南端,离三沙市永兴岛178公里,是中国领海基点。小岛面积不足1.2平方公里,岛上曾寸草不生,被称为“荒岛”“风岛”“南海戈壁”。而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五彩的世界:它白得那样纯粹,红得分外耀眼,绿得生机盎然,黑得俊朗坚毅,蓝得深远辽阔。

白: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

上岛真难。

5月的南海,算是一年中海况最好的季节。即使这样,5000多吨的舰船依然像一片树叶。我们从三沙市永兴岛驶出,在漆黑的海面上飘摇了一夜,终于迎来海上日出。走上甲板,兴奋地发现,中建岛隐隐约约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由于码头航道浅、暗礁多,只能靠小船接驳。我们登上一艘小船,又是一个多小时的飘摇。正头晕目眩时,海军某基地副政委陈江舫朗声说,“我们到了!”

踏上沙滩,仿佛置身一片白色沙漠。听战士们说,这里有“四高两缺一多”,高温、高湿、高日照、高盐分,缺水、缺土,多台风。台风过境时,营区常被海水浸泡。一旦遭遇强台风,整座岛屿便没入海中。每年下半年寒潮期间,风大浪急,连渔船都很难靠岸,岛上有时三四个月无法补给。

在营区门口,两行大字赫然在目,“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三级军士长郭丹阳已在这里驻守了16年,他刚来时,被这里的“白”惊到了:到处是白沙,营房也是“一穷二白”,官兵的食物、淡水、生活用品都要靠船来补给。

2016年10月,“莎莉嘉”“海马”双台风接踵而至,中建岛“被吹变了形”。官兵在缺水断电的情况下坚守25天,成功处置了油库顶部裂缝、营区海水倒灌等重大险情,为挽回100万余元经济损失。

有一次受寒潮影响,通信中断几个月,等到寒潮过去,原守备队队长刘杰奇同时收到家中发来的三份电报:一份是“父病重”,一份是“父病危”,还有一份是“父病故”。

休假归来的战士带着一群小鸭子上岛。在三亚等交通艇等了几周,在永兴岛等交通艇又等了几周,到中建岛的时候,鸭子已经长大了……

红:丹心永向党,扎根在天涯

朝阳初升,霞光万道。铺在沙滩上的巨幅和国旗,红得醒目热烈,巡逻战士列队而过。

我们跟随巡逻战士,走在风吹浪卷的海边。守备营某连指导员陈子民讲起“种旗”的经历。曾经,守岛战士们搜集全岛红珊瑚碎片,一点一点拼成“祖国万岁”四个大字。一场台风狂飙而至,削走了半尺多厚的珊瑚沙,拼砌好的图案也被吹得无影无踪。后来官兵们发现:岛上有一种叫海马草的多肉植物,在阳光照射下,叶茎都会变得红彤彤,既耐高温又抗盐碱。“咱们可以把‘祖国万岁’种出来!”说干就干,官兵开始挖草栽种。担心日照强伤及小苗,他们搭起简易帐篷;担心小苗缺水,他们省下珍贵的淡水来浇灌。一个月后,50多米长、红彤彤的“祖国万岁”字型奇迹般地呈现在白色沙滩!2012年庆祝大和守备队被授予荣誉称号30周年,官兵们又“种”出巨幅国旗。

今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建岛官兵又“种”下了巨幅和“党辉永耀”四个大字。如今,岛上2900多平方米的,2900多平方米的国旗,是全体守岛官兵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坐标,每次巡逻经过,官兵们都会庄严敬礼。

海马草茎叶鲜红,那是中建人忠诚的热血;海马草深扎根系,那是中建人坚定的信念。

主权碑上的“中国”二字,也红得格外耀眼。四级军士长王少辉,每月的第一天,都会用红漆把“中国”二字仔细地描一遍,一描就是13年,“来到中建岛,使我真正感受到‘中国’二字的分量。只要祖国需要,我愿守一辈子中建岛、当一辈子‘天涯哨兵’!”

绿:战天斗地,誓把荒岛变花园

登上中建岛的制高点信号塔,俯瞰全岛,片片绿色尽收眼底:马尾松高耸苍劲,羊角树开枝散叶,抗风桐坚韧不拔,爬藤植物贴地而生……那层叠着、伸展着的绿,彰显着守岛官兵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意志。

“岛上种活一棵树,可比养个孩子难呢!”教导员刘长文笑着说。种树,成了每一代驻岛官兵的使命。为了种树,他们从上背土。为了改善土壤环境,他们甚至把鸡粪带上岛礁。邱华回忆,一名老班长在岛上服役8年,共背上来48包土,像呵护婴儿一样精心照料树苗。可即使这样,最初种的890棵树只成活了1棵。

“中建第一树”是银毛树,是第一批栽种的890棵、15类植物中唯一存活下来的。这棵树见证了中建岛守备队官兵艰苦奋斗的历程。

“种下的不仅仅是树,更是一种精神,是一颗颗爱国爱岛的种子,展现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百折不挠的锐气和一往无前的豪气。”营长范期宏告诉我们。

40多年后的今天,岛上已成活了489棵椰树、1423棵抗风桐、5336棵马尾松,以及2万多平方米的爬藤、海马草等植被。每到春季,就会有数万只大凤头燕鸥飞到岛上栖息,成为西沙群岛中海鸟最多的一个岛。

每名守岛官兵都有自己的扎根树。培土、扶苗,再浇上满满一桶“定根水”。幸运的是,在岛上的几天里,恰逢战士们新种一批椰子树,我们每人也种下了一棵见证“天涯哨兵”守岛卫国的椰苗。

用爱与坚守,官兵们在这片寸草不生的沙滩上,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海上绿洲、构建起一道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

黑:西沙黑,守岛战士独特的美

在中建岛的几天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守岛官兵的纯朴与可爱,那黝黑的皮肤、英俊的面孔、坚毅的神情,构成了中建岛上独特的风景。

“我是大黑,他是二黑,这是小黑!我们被誉为‘中建三黑’。”战士周校田指着一条唤作“小黑”的爱犬向我们介绍时,憨厚地笑了。

周校田和他说的“二黑”洪咏春,上岛不到半年,成为岛上最黑的兵。黑皮肤是守岛官兵的“标配”。谁黑,意味着谁的训练刻苦,战士们说,“西沙黑,西沙黑,守岛战士独特的美。谁不黑谁惭愧!”

岛上除了两只,还有八九只普通犬。它们跟着战士一起巡逻,一起赶海捕鱼,成为战士们的亲密伙伴。

海岛上,烈日似火、海风如刀,空气一捏一把水、捏干一把盐。战高温、斗风浪、抓训练,官兵脸庞黝黑发亮,皮肤被晒脱了皮;迷彩服湿了干、干了湿,渗出厚厚的盐渍。这种艰苦,外人是难以体会的。我们上岛不一会儿,皮肤已晒得生疼,衣服里外全湿透。

“营长,入营仪式集合完毕,请指示!”这是2019年第一批中建新兵入营仪式。这场特殊的仪式,是守备营被授予荣誉称号以来,中建岛一直坚持的传统。

“每一名来到中建岛的战士,都有属于自己的‘天涯哨兵’编号,下面我将你们的编号告知你们。邓哲!”

“到!”

“你是中建岛守备营20190015号天涯哨兵!”

……

宣布完毕,中建岛“新兵”、从其他岛屿调整过来任职副营长的邓哲,带领六名新兵庄严宣誓:“珍惜中建荣誉,投身中建建设,刻苦训练、常备不懈,尊干爱兵、团结,争做让党和永远放心的天涯哨兵,为把中建建设成为一流前哨阵地而努力奋斗。”

蓝:向海图强,砥砺武功争先锋

又一个风吹浪卷的日子,岛上例行实练。白沙滩地表温度接近50摄氏度,战士们一个个飞身扑下,烫人的沙子溅得满脸都是,汗水冲出道道沙痕。一个目光坚定的小伙子练得虎虎生风,动作迅疾凌厉。他是中建岛守备队的军医蔡关泉。

“连军医都是战斗员?”面对我们的提问,范期宏回答得斩钉截铁:“中建岛远离,单独设防,海空情复杂,必须全员过硬。”

“武艺练不精,不配中建兵”“上岛就是上前线,守岛就是守阵地”,中建岛守备队实施全员额换岗轮训,培养“本专业精通、跨专业适用”的多能型人才。目前,上岛一年以上的官兵,无论是勤务员还是炊事员,人人都能熟练使用岛上装备的所有轻重武器。

改革强军,中建岛官兵严格进行实战化训练,推动由“守备营”向“特战队”转型,加大沙滩武装越野的强度,把射击靶场设置在海上,昼夜进行漂浮靶射击……官兵们始终瞪大警惕的眼睛,海空情目标发现率和上报率均达到100%。

战士们说,在这里,眼睛望不到祖国,他们日夜守护的只有脚下这片土地。岛即是国,国即是家,哪怕付出再多,也一定要守好她。

“中建岛的兵是从大海的波涛中闯荡出来的,是在炎热的沙滩中煎熬出来的,是在严格的训练场上摔打出来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前来视察的一位曾这样评价。

“千里长沙的明珠,万里海疆的门户。立志家国梦,甘尝白沙苦,初心不曾改,国旗心中树……”这首《中建岛之歌》,守岛官兵人人会唱,因为这是他们用忠诚和奉献谱写出来的。歌声飞扬,不绝如缕,历经几代中建人的接续传唱,歌声愈加高亢辽远。

(来源:)

【层什么叠什么成语,层什么叠什么成语拼音】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局促不安的意思【局促不安的意思解释】 下一篇:层出不穷;如今,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科普方式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