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山”字起源,了解“山”字含义,笑看大好河“山”
一、“山”字的演变
二、“山”字的字源
三、“山”字的名人书法
四、“山”字的本义
五、“山”字的现代含义
【名词】(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同本义〖mountain〗山,土有石而高。——《说文》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太行、王屋二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形容词】大,巨大〖big〗。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粗俗〖hoarse〗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山野——谦称〖myrustic〗。如:山妻(隐士之妻)
六、含义“山”字的成语
水秀山明、万水千山、东山再起、山清水秀、青山绿水、漫山遍野、寿比南山、稳如泰山、三山五岳、崇山峻岭、翻山越岭、排山倒海、重于泰山、人山人海、执法如山、调虎离山、山肴野蔌、牛山濯濯、山重水复、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山不藏二虎、放虎归山、车到山前必有路、坐山观虎斗、放火烧山、蚂蚁搬泰山、恩重如山、深山老林、湖光山色、锦绣河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穷山僻壤、堆积如山、不识庐山真面目、有眼不识泰山、日落西山、开门见山、泰山压顶、山高皇帝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隔行如隔山、敲山震虎、军令如山、大好河山、山雨欲来风满楼、游山玩水、依山傍水、地动山摇、山穷水尽、刀山火海、千山万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山珍海味........
七、树东书法“大好河山”
树东原创于2021-05-21
对于成语“山止川行”释义的不同看法
今天看到一个班级同学的班服上印有“山止川行”的成语,这个成语以前没有见过,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它的释义是“坚不可摧,行不可阻。”是一个励志的成语。
出自:清 唐甄 《潜书·两权》:
"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对于这个释义单从字面上解释就觉得不是很合理,于是我就找到了《潜书·两权》的原文,仔细阅读。
我个人认为“山止川行”应该这样解释:用兵之计,一定要形成“山止川行”之势,退有靠山,即稳固的根本;进有川行,即要善于用兵,有攻守之计。这样内外兼顾,才能够战必胜,攻必取。
两权的大概内容:
兵有两权,内外是也。掌握,有两项重要的内容,一个是内,一个是外。缺一不可。
举个例子,一个勇士,能力举几百斤,如举瓶罐,在集市上没有人敢和他比试臂力,有一天他得了疾病不能自理,仅仅三天就没了力气,五天就不能行动,十天就不能起坐,一个柔弱的女子就可以将其杀死!不是他不勇敢,而是他体内空虚必自尽也。
还有一个善于养生的人,每天节食远色,导气服药,身无疾病,必能延年益寿。一日远行,不幸遇到夺财之盗,力量没有人家大,武器没有人家锋利,只能俛首而就死矣,这就是他只能保于内而不能强于外也。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想成大事,有必胜之兵,而不能先自固;有自固之计,而不能制胜,岂能幸存哉?最终归于灭亡。
还有两个灭亡的实例:
当年李自成率饥寒之民,越五州之地,横行万里,疾于飘风,破城屠邑,莫有能当之者。一二年之间,取天下之半,入潼关,称帝西安,但最后一朝奔溃,万劫不复,而破脑于田夫之耨(nòu古代锄草的农具)锄。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局呢?就是因为他只属于盗贼之行,不营家室,退无所据,虽有百胜之兵而不能支一日之溃也。
吴三桂拥有雄厚的实力,但不知用兵之策,最后落得尽亡境土,子孙诛绝,分裂身首,悬示天下。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有盗贼之智,没有远大的策略,不听下属的智谋,用兵不当,自以为有强大的实力,以至于加速其灭亡。李自成用兵,虽然有勇有谋,但无根本,所以灭亡;吴三桂用兵,虽然实力雄厚,但无用兵之计所以灭亡。
拥有百金的商人,必有居处,以安妻子、固管钥、结邻里,无盗窃之虞,乃可以转贩于四方。况拥有十万数十万之众的统治者,必有稳固之计才能安天下。
稳固之计有三:地、食、法是也。
地,因势之便而处,因民之宜而处,因粮之利而处,因敌之形而处,择其可而处之,则大功可就、大业可成。
食,乃军之所依赖,对于农民,田税尽量宽松一点,买进粮食要贵一点,保护农民的利益,严格控制粮食的出境。这样国家和百姓都富足,民心所向,虽转战千里,无有贰心。
法,国中无法,虽众不一,其主可虏;军中无法,虽勇不齐,其将可擒。不私于故,不偏于亲,尊卑有等,冠服有章,文武之官各尽其职,典兵者不侵民,牧民者不构兵,文武之课,一级不苟迁,一级不苟降,有罪必刑,战后必诛,虽亲昵不赦。有劳者必厚其赏,有功者必尊其爵,虽雠chóu疾不吝,如是则人心信服,不为苟免,不为幸望,不约而同,不戒而遵,此法之为固一矣。
诚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势也,以战必胜,以攻必取者也。
因此,要想江山稳固,一定要形成“山止川行”之势,退有靠山,即稳固的根本;进有川行,即要善于用兵,有攻守之计。这样才能够战必胜,攻必取。
很多带有“山”的成语中,这些山,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有很多成语中带有山字,它的涵义也不同,譬如山重水复,指的就是山峦重叠,并不是具体哪座山?但有的成语中,山具体是有所指的,譬如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这里的山,从典故中可以见到,指的就是太行山和王屋山。
具体所指关于山的成语,有很多:
马放南山,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成语典故说的是:周武王灭商之后,以礼,高枕无忧,把各种兵器收缴入库,在华山脚下放马晒太阳。这里南山指华山。
同样是南山,还有一个成语,寿比南山,这是祝人长寿时所用的成语,出自诗经,这里的南山是指陕西的终南山。
成语箕山之志,是指不恋功名、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箕山山脉属于秦岭东部山地系统中的一支。在箕山地区,有上古许由的传说,尧封许由为箕山公神。
成语东山再起,典故中是指东晋时期著名宰相谢安,再度复出,出任要职,这里的东山,是指谢安隐居的会稽东山,位于浙江。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就是谢安指挥的。当时,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谢安坐阵东山运筹帷幄,在他的统筹与指挥下,最终东晋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这个时期,谢安坐镇指挥的东山不是会稽的东山,而是指南京的东山。谢安离开浙江的东山,来到都城南京为官,因想家心切,便在南京的东山上建造房屋居住,南京的东山原来叫土山,正是因为谢安,后来才改名为东山。到了后代,大诗人李白、苏轼等都曾来到南京东山,登山赏月、并留诗纪念谢安。
成语三山五岳,这里的山就很多,成语的意思泛指华夏大地、绵延千里。首先说五岳,就是我国的五座名山: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
而三山是指哪里?有好几种说法,第一种是神话传说中的三条龙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第二种也是神话中传说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这样就给三山加上了神话的色彩。
现代人却认为,三山指的是我们经常旅游的三座名山: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和浙江的雁荡山。
关于山的成语,有实指有虚指,成语典故的学问真是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山字开头的成语—出字开头的成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