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是啥

更新:08-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本篇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且重点论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在上文品读了“”,文中先是提到孔子评价史鱼的做事风格。

史鱼是卫国的大夫,孔子说他是特别刚直的人。

因为史鱼做事太过直率,无论国家是有道有秩序,还是国家混乱,君王昏乱,他都照样像箭一样直射过去处理事情。

这是孔子对史鱼的这种做法相当反对。

相反,孔子对蘧伯玉的作风就比较赞赏。

因为如果国家有道,就出来当官,为国家做事;而国家一旦混乱,就卷而怀之,回家归隐去。

这种作法是孔子认为的弹性能力,要成大事前,先要懂得保护自己,而不胡乱出来添麻烦,最后帮不上忙的话,可能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后文提到孔子谈论沟通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话;适当的人面前说适当的话。

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判断,不胡乱说话,该说时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这样既能不给自己带来麻烦,也可以给他人带来好处。

继续下章: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文解析: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有感解读:

本章孔子再次提到“仁”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生命。

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高贵的东西吗?我相信一定是有的。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实际上,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

无论是“杀身成仁”,还是“舍生取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道德和正义的胜利。

这点上,在苏格拉底身上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用生命来换取人们的觉悟,在苏格拉底看来,既然他整个人生的目标是希望教育更多的人,或许死亡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一种“杀身以成仁”的精神。

在今天这个“莺歌燕舞庆升平”的和平年代,我们不用再为求自由和解放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但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把做人的原则和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放在首位。

继续下章: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原文解析: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

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有感解读:

本章谈到子贡来问如何实施仁德。

这章与之前“颜渊问仁”,“子张问仁”有所不同。

“子贡问为仁”,“为仁”的意思是如何培养仁徳。子贡问的重点不是仁的含义,而是达到仁的方法。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了,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

孔子先告诉子贡,若想将一件事情做好,首先得把做成这件事情的工具准备好。

而这个“工具”指的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结交的朋友。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说得就是你住的这个国家里,就要懂得跟随这个国家里的贤人志士,学着他们做事。

所谓“良禽择佳木而栖”,就是要去找那些好的人,为他们工作。

同时呢,又要选择跟那些比自己更好的人交往,当你有了贤者和仁者的帮助,你才能够将仁发扬光大。

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平时交友时,是否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呢?

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个大染缸,它直接对我们的气质谈吐甚至人生轨迹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在平时给自己多一些磨砺,为自己的成功增加一些砝码,“机遇总是偏向有所准备的人”;其次就是要多接近贤能的人,远离小人,受到好的熏陶和影响。

《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准备让人生快速起飞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就仁德,孔子说,意思是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工具打磨锋利,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孔子的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这是一句话富有哲理的话,它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事先的准备,就不会取得成功,起码不能顺利地取得成功。

事前的准备工作是多方面的。

首先个人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成就事业必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品德,德是立身之本;一是才能,才是做事的本领,二者缺一不可。

有德之人把才干用到正经的事上,能处处行善,赢得人们的支持,事业就长久发展;一个人的如果没有品德,凭借才干作恶,无恶不作,这样的人本事越大,危害性就越大。作恶多端,必然遭到人们的反对,他可能会有一时的强势,但不可能长久。

德行如果与自己的位置不匹配,必定会遭到灾祸。德行不好而位置尊贵,能力小而谋略大,力量弱小而负担很重,都是不行的。

商朝末代君主帝辛也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荒淫无道,重用奸臣,残害忠良,实施暴政,不得人心,众叛亲离,被周部乘机打败,送了个“纣”王的谥号。

所以,在孔子的眼里,德是第一位的。他告诉子贡,要培养好的德行,就要向有德的人学习,要结交那些贤能的大夫,与仁德的人交朋友,互相切磋,来提高自己的德行。

在这里,孔子只是强调的德的重要性,没有说才的必要性。孔子并不否定人的才能,他说,不要担心得不到职位,而应该担心的是自己凭什么得到这个职位,有了这个职位,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职位,能不能把工作做好。

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基础打好了,事情才能得到顺利解决。

清代名臣曾曾国藩做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有扎实的死功夫,把工作做在平时,日积月累,便没有人能超越他。

曾国藩自小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一篇文章连续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但他读书用笨功夫,不读懂上句绝不会读下一句,直到弄通弄懂为止。

曾国藩认为,做事要脚踏实地,纵是跌倒了,也不会摔得太重。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投机取巧,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天天不断的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把太平军层层围困起来,弄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然后再慢慢攻城,最终用4场胜战彻底打败了太平天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的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有做好谋划。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做准备工作,首先就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对事情进行周密计划,从长远着眼,谋虑深远,就会办事周详,及时预防流弊,否则,眼前就会发生困难。

做准备工作还要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运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任务就像过河,如果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过不了河。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就没有办法完成。

做准备工作就是一个制定计划,想出办法的过程,而做事就是采用措施把计划落实的过程,事情做得有没有成效,要看计划是否周密,措施是否得力,还要看办事的能力是否强,组织者是否有号召力。而这一切是准备工作所必须的。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剧演员的精彩表演靠的是长期的练功,为上台作准备。做事也是如此,要想成功,就要打好基础,把功夫做在平时,把基本功练扎实,这样才能顺利起飞,快速达到目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卫灵公篇》: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成就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工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是啥】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工力悉敌(工力悉敌指什么生肖) 下一篇:工艺品作文—工艺品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