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成语:入吾彀中
【成语名字】:入吾彀中
【成语拼音】:rù wú gòu zhōng
【成语释义】:彀:张满弓。彀中:指箭的射程范围。进入我的射程范围。比喻进入所设的圈套或在我掌握之中兹乃投其所好,荣以正位,亦安有不入吾彀中哉!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成语用法】:作谓语;比喻就范。
【近义词】:尽入彀中
【反义词】:无
【成语造句】:
1.但只要一等埋伏两翼的骑兵出动,该死的楼烦杂碎们必将入吾彀中。
2.你们圣太宗不也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3.愿天下美女尽入吾彀中矣,说不定你这个经理位子还是我的呢!
【成语故事】: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例如一个捉麻雀的人,用稻彀放在罗网下来引诱麻雀,当麻雀飞下来正在啄食稻彀,那人把罗套网一抽,将麻雀网住,便说:这麻雀“入吾彀中”了。又如一个人想笼络某甲。用种种手段令某甲对他好感、颂伤他,直至某甲死心塌地约为他利用时,他便可说:某甲已“入吾彀中”矣!
这句成语原出于五代时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书,其中记述之详,一般史志所不及。据书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 ,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 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元,文才武略,都很出众,到他自己接帝位后,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一次大统一,他的声威。远及域外,他不但雄才大略,而在为人方面,也很善运用权谋,不然,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了。
这句成语运用时,一般都是将它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面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入他彀中”或“入其彀中”。
【成语接龙】:
入吾彀中→ 中风狂走→ 走骨行尸→ 尸利素餐→ 餐霞饮景→ 景星庆云→ 云散风流→ 流星掣电→ 电照风行→ 行险徼幸→ 幸灾乐祸→ 祸不单行→ 行思坐想→ 想入非非→ 非意相干→ 干戈载戢→ 戢鳞委翼→ 翼翼小心→ 心如金石→ 石沉大海→ 海楛石烂→ 烂若披锦→ 锦绣河山 →山寒水冷→ 冷嘲热骂→ 骂不绝口→ 口诵心惟→ 惟利是逐→ 逐影吠声→ 声销迹灭→ 灭绝人性→ 性命关天→ 天高听下→ 下情上达→ 达士通人→ 人欢马叫→ 叫苦连天→ 天不假年→ 年登花甲→ 甲冠天下→ 下笔有神→ 神不守舍→ 舍己救人→ 人浮于事→ 事与愿违→ 违世绝俗→ 俗下文字→ 字斟句酌→ 酌古准今→ 今是昨非→ 非同寻常 →常年累月→ 月朗风清→ 清直→ 直眉怒目→ 目瞪舌强→ 强凫变鹤→ 鹤唳猿声→ 声入心通→ 通儒达士→ 士农工商
【“西凤酒”寻周记 探源礼乐文明】岐山县京当镇西戢村:显武于乱世 藏武于和平
来源:【宝鸡融媒】
一个强大的帝国,除了有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更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征战四方。当采访团踏入岐山县京当镇西戢村时,仿若走进了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历史之地,这里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关于“武”的故事。
西戢村由自然村戢武村和西庄村合并而成。刚进原戢武村口,一座观楼便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古朴而庄重的建筑,雨雾交织中散发出一股肃杀之风,宛如从古老的战场上吹来,带着金戈铁马的气息,让每一个踏入此地的人一扫赶路的疲惫,瞬间被一种凝重的气氛所笼罩。观楼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村子不平凡的过往。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村文化广场,这里如一座西周历史的露天博物馆,姜子牙雕像庄严肃穆地矗立在广场,他那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姜子牙雕像后方,西周兵器雕塑形态各异,它们是尚武时代的有力见证。西周战车彩绘栩栩如生,仿佛只要一声令下,它们就会再次驰骋战场。广场石壁上,雕刻着此地的不凡之处——“戢武”之地实为先周王室武装冷兵器大库之所在,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周王朝曾经的辉煌。
为何会在此地呢?相关专家介绍,戢武距离西周中心京当的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满足突发时快速集结的要求,是西周军事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周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勇士们班师回朝,解甲归田,他们将刀枪弓箭存放于此。那一刻,的硝烟渐渐散去,和平的曙光洒向这片土地。人们告别了战乱之苦,迎来了较为长久的和平时期,开始过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是《诗经·周颂·时迈》里的一句诗,大意是我们将收起干戈、封存弓箭,从此再不使用。戢武这个地名所表达的意思与这句诗颇为吻合,它传达的是一种尚和息战的美好愿望。但这里的“戢武”并非禁武,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藏武。
藏武是将武力作为一种保障和平的力量隐藏起来,尽管宝剑入鞘但锋芒仍在,在和平时期保持克制,不主动挑起战事,然而一旦和平受到威胁,便有能力捍卫。周人在经历了灭商的残酷后,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周武王也深知武力只是手段,和平才是最终的追求。
戢武村,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周人结束、爱好和平的伟大理念,这里的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守护着这份和平的信念。它也提醒着人们,和平来之不易,需要用心去守护。笔者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村落的变迁,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承。
宝鸡融媒 康健
声音
西戢村监委会曹佰兴:
村史不能忘 故事永流传
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先人对岐山这片热土的慷慨馈赠,如何利用好这笔遗产,让周礼文明之光穿越三千年照亮当代?这是每个生在这片热土上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西戢村村史馆,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西戢村村史馆内,墙上有周文王提倡的“敬老、慈少、笃仁”仁国理念,各种与周礼文化相关的图片、史料琳琅满目,生动展现着周礼文明风貌。从衣食住行到礼仪祭祀,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周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们能够亲身体验到周礼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西戢村监委会曹佰兴说:“戢武村与西庄村合并后成为现在的西戢村,而村史馆依然沿用戢武村的风格,这是我们传承周礼文化的重要举措。希望每一个走进村史馆的人,能够感受到绵延至今的周礼文明,从而在现代生活中延续这种美德。我们希望通过村史馆,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让子孙后代铭记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
宝鸡融媒 康健
记者手记
“诗与远方”的开始
李依涵
走进原戢武村的文化广场,一块石碑映入眼帘,上面刻着:“周三王崇德尚和的理念锻造了周人反战求安又永不畏战的性格。”
这句话,仿佛是对周人精神的最好诠释。
拨开历史的云烟,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曾经的这里:战场上西周战车如狂风般掠过,战马的蹄声踏碎寂静,沙尘在兵器碰撞的火花中飞扬,校场里士兵的操练声沉闷而有力,回荡在这片土地之上。而当周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周勇士们班师回朝,大家终于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解甲归田。
在那一刻,戢武,便成为周人心中一个特殊的栖息地,成为他们心中的“诗与远方”。历经颠沛流离的周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开始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历史与传奇。
本文来自【宝鸡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干戈载戢—干戈载戢的拼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