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必须掌握的四种数学规律的寻找方法,欠缺的赶紧帮孩子补上
数学的学习是建立规律在基础上的通过规律预测,才能得出不同的数学结论。对于幼儿来说,从出生后,就开始自发的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各种规律,没规律意识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不完整的、不连续的、没有关联性的。思维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唤醒孩子的智慧,本文分享的是在数萌教育的数学思维课上,老师怎么唤醒幼儿对思维模式的认知。
一、重复性单元
数学模式更多的是重复的序列或者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模式,比如人行道、电话铃声、音乐节奏等等,对于幼儿来说,这些都是他们自身经历过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唤醒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形成规律思维。建议大家要用孩子经历过的事情做为导入,以激发孩子积极探索的兴趣。比如在我们的数学思维课上,我们用音乐来激发孩子对规律的探索和思考,比如下图,老师会播放一段音乐视频。视频中,音乐有很强的节奏感,小动物们根据节奏去做动作,借此唤醒孩子脑海中的规律思维,比如下图。然后再设计出难度不同的游戏,帮助孩子在游戏中更进一步理解规律,提升思维。
重复性
二、递增模式
递增事实上也是一种规律,是不断递增或递减一个恒定的值,比如:1,2,3,4….,递增的规则是+1,在生活中,这也是很常见的,比如楼梯。在设计教育方案的时候,我们要先从单一维度的增增入手,类似数字;然后变成两种属性,类似 “红花、绿叶、红花、红花、绿叶、红花、红花、红花、绿叶…”,再变成三种属性(不建议更多属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以孩子思考为主,我们作用是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去思考,比如“有几种物品?xx物品的规律是什么?合起来是什么?”,孩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智慧。
三、对称规律
对称规律是很多家长容易忽视的一种规律模式,我们也可以据此进行预测,而幼儿在生活中,同样经常接触,比如蝴蝶的翅膀、地砖等,我们唤醒孩子的对称规律思维,也要从孩子的经历入手,如下图的小昆虫,都是孩子经常接触的,我们只需要稍加引导,就能唤醒孩子的对称思维。再设计更深层次的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脸谱涂画、剪纸等方式,既能锻炼对称思维,也能提高动手能力,提升手眼脑协调能力。
对称规律
四、同心规律
同心规律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认知,在幼儿经历中,包括石头扔进水里荡起的波纹、商城的转动门等,我们可以用类似的知识,来唤醒孩子的认知,比如设计一个青蛙站在一个圆上面,圆分成不同的份,青蛙按照规律跳动,让孩子预测青蛙的下一步位置。
怎么教幼儿加法计算?学会这四种类型的加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加法计算是幼儿数学启蒙的一个重要内容,绝大多数家长或老师,在教孩子加法的时候,一般是让孩子体验两个集合的合并,这只是加法的一种类型,正常来说加法有四种类型,有那四种呢?
加法的类型
一、合并
这是最常见的加法概念,比如小明有2辆车,小李又给了他3辆,小明一共有多少辆车?
这类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加法运算,比较难的是,孩子会加法计算,却不会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我们应该用积木等实物,向孩子演示这个过程,让孩子通过可视化的参考过程,理解加法的概念,等孩子熟练了以后,进而用图画的形式,演示这个过程,帮助孩子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分开
这种类型的加法,考验孩子的逆向思维,比如小明有一些苹果,给了妈妈2个,现在他手里还有5个,小明原来有几个苹果?
这类问题的难点是孩子不能逆向理解未知的起点,也很难把加法和问题联系起来,我们同样可以用积木演示这个过程,比如准备7个积木,不让孩子知道总共有几个,然后分成两堆,一堆2个,一堆5个,让孩子思考总共有几个,以此理解逆向思考的过程。熟练后,同样用图画的方式给孩子演示。
三、部分
这个类型的问题与合并类似,比如小明有2个正方形积木,3个三角形积木,他一共有几个积木?
这类加法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他们在做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属性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让孩子理解数量守恒的原则,也就是说,数量不受颜色、大小、布局等属性特征影响。
四、比较
这种类型的加法对于孩子来说,难度稍微有点大,需要孩子有更好的抽象思维,比如小明有2个草莓,小华比小明多2个草莓,小华总共有多少个草莓?他们总共有多少个草莓。
和其他类型的加法相比,这种类型的加法多了一个比较的步骤,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问题不大,但对于4-7岁的孩子来说,多了这一步,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所以我们依然需要先用积木等实物进行演示,让孩子体验这个过程,形成自己的抽象思维;然后用图画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这个过程,巩固思维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不要为孩子总结四类题型的解题模板,让孩子通过强行记忆公式去学习,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通过探索,理解问题的本质,最好是引导孩子自己汇编新的题目,进行解答。
【幼儿数学 幼儿数学启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