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幼儿园托班什么样?有“托”更有“育”,老师更需耐心
早上7点50分左右,一群2岁多的小宝宝晃晃悠悠地走进幼儿园,他们有的斜挎着小书包,有的抱着玩偶,还有的拎着一小袋尿不湿。幼儿园门口,老师们打着招呼迎上去,牵起宝宝们的小手,开始幼儿园一天的生活。
以前,3岁是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最低年龄“门槛”,目前,北京市正在进行幼儿园托班试点,并将于明年扩大试点规模,越来越多3岁以下的孩子可以走进幼儿园。
托班与幼儿园其他班级有何不同?孩子们一天里都干什么?记者探访发现,托班的老师会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语言、认知、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活动,除此之外,这些老师也更像幼儿园的“妈妈”,陪伴、照顾着这些孩子。
托班老师更需耐心和细致
清晨的西绦胡同很忙碌,上学的、上班的,胡同里的车铃声此起彼伏,从胡同口一路前行,不一会儿便可看到一扇朱漆大门,这里是金融街惠泽幼儿园(鼓楼园)。2020年,该园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成为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首批试点园所之一。
不到孩子进园的时候,老师们便早已站在门口迎接孩子的到来。幼儿园园长王伟颖告诉记者,托班的孩子有的家距离幼儿园很近,就在西绦胡同,有的比较远,最远的在北四环附近。
早上7点50分左右,幼儿园校车稳稳地停在门口,车上下来不少小朋友,有的孩子对幼儿园已经十分熟悉,蹦蹦跳跳地跑向老师,有的孩子则略显羞涩,在老师的热情招呼和陪伴下走进幼儿园。刚满2岁的豆豆(化名)在一群孩子里显得格外小,他是托班的小朋友。他背着小书包,看上去还有些忐忑。
托班老师张兴华一眼就看到了豆豆,连忙走到校车旁牵起豆豆的手。张兴华说,豆豆刚进幼儿园没几天,对幼儿园的生活还不太适应,所以入园时会有些小情绪。话没说完,豆豆的小脾气就上来了,张兴华见状连忙将豆豆抱起,轻声安抚他。
从幼儿园门口到教室,张兴华一直抱着或贴身陪伴着豆豆,两人一起看活动室墙上豆豆可爱的大头照,一起去盥洗室洗手、擦手。有了老师的安抚和陪伴,豆豆逐渐平静下来,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早餐。
张兴华大学学习的是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已经工作了5年,她觉得托班的老师对孩子们生活上的照顾更多一些,“托班的孩子还不到3岁,如何帮助孩子们度过分离焦虑、建立生活习惯等,对老师来说都是挑战。”在她看来,要赢得孩子信任,“真心换真心”十分重要,“虽然托班的孩子年纪更小,但是他们同样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所以老师们需要更耐心、更细致。”
帮忙换尿不湿、穿脱外套,熟记孩子生活习惯
茜茜(化名)和路路(化名)是豆豆在托班的“同学”,一起吃早餐是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后最先进行的“集体活动”。茜茜和路路也是2岁多,不过他们早已熟悉了幼儿园。老师们把餐盘放在桌上,两个孩子便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当天的早餐是面条、蔬菜和小花卷,由于是给托班的孩子准备的早餐,所以厨师把面条煮得很烂,老师把面条盛好后,还要用勺把面条在碗里“切”得再短一些,方便孩子咀嚼。
10月9日,金融街惠泽幼儿园(鼓楼园),老师给孩子盛好面条后,还要用勺把面条在碗里“切”得再短一些,以方便小孩子们咀嚼。记者 李木易 摄
托班的盥洗室里,毛巾架和水杯架上贴着孩子们的一寸照,这些都是老师为了方便孩子准确找到自己的毛巾、水杯准备的。“2岁的孩子可能还不太认识自己的名字,贴上照片就好找多了,这也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张兴华说。
在托班,还有部分孩子穿着尿不湿或拉拉裤,家长常常给孩子们带着备用品。记者在采访时,就看到两个小朋友将各自的尿不湿交给老师。为孩子穿脱尿不湿,是托班与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孩子最大的不同。
对于托班的老师来说,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最忙的时候。金融街惠泽学前教育总部副李思齐说:“户外活动之前,老师要给穿尿不湿的孩子换新的尿不湿,尤其是在冬天,如果在户外还穿着湿的尿不湿,孩子会感觉非常不舒服。”
换好尿不湿,老师还得帮孩子把外套一件件穿好。“一个孩子不觉得,如果是十多个孩子一起开展户外活动,单这穿脱外套,就是一项‘大工程’。”李思齐说。
在托班,老师要关注的远不止于此。孩子各自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配方奶粉,甚至舍不得放下的安抚玩具,每一项都要熟记于心。而对托班的孩子来说,老师就是幼儿园的“妈妈”。“托班的孩子特别可爱,他们对于‘妈妈’的概念非常强烈,所以会根据老师衣服的颜色加以区分,穿粉衣服的老师叫‘粉妈妈’,穿蓝色衣服的老师叫‘蓝妈妈’。”张兴华说。
10月9日,金融街惠泽幼儿园(鼓楼园),老师带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记者 李木易 摄
有“托”更有“育”,孩子认知发展等好于预期
秋日午后,阳光明媚时,首钢幼儿保教中心金苹果幼儿园托班的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到西院的小操场上参加室外活动。西院小操场是专门为托班孩子打造的,操场上铺着厚实的绿色草坪地毯,靠边位置的摇摆车、小滑梯等设施都是“小一号”,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玩得不亦乐乎。在另一个托班教室内,几名老师带着小朋友搭积木、做手工。
作为北京市托班试点园之一,2020年,首钢幼教金苹果幼儿园在北京市教委备案审批通过,可以在小班的基础上向下延伸一个年龄段,为2-3岁婴幼儿提供全天候托育服务。该园打造了5个托班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班级卫生间设施进行改造,安装了婴儿坐便器等设施;对教室墙面进行软包,配备了适宜2-3岁幼儿使用的室内外教具、图书,户外器械也能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求。
“托班为2-3岁的孩子提供全天的看护及保育服务。我们一个班有3名专业教师,照护宝宝们的一日生活。”金苹果幼儿园园长丁洁介绍,托班并不是只有看护,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饮食、睡眠、运动、游戏等各项活动,同时加强孩子的生活护理,帮助和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专业照护,促进孩子智能、情商和体能的综合发展,实现不仅有“托”更有“育”。
10月9日,首钢幼儿保教中心金苹果幼儿园,老师在陪小朋友们读故事书。记者 王贵彬 摄
进入托班的孩子,一天都会做什么事情?“老师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制定了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保证孩子在托班内生活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并根据个别需求灵活调整作息安排。在室外,有早操、集体游戏、分散游戏、小动物模仿操等活动,室内有娃娃家、美工区、益智区、建筑区、图书区等区域,孩子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丁洁说。
同时,老师还会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语言、认知、动作、感知觉、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多与同伴交往,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交往技能。”丁洁说,托班刚开设时,一些家长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的,后来发现,孩子在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好于预期,托班也渐渐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记者 吴婷婷 陈琳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
乳儿班、托小班如何让家长放心?
北京多渠道破解托育难题之低龄照护
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小月龄幼儿的照护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小小孩”如何养得好又养得起,一直是幼儿托育服务关注的重点。
今年,0-3岁孩子的托育服务纳入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本市托育服务机构已达千余家。在本市的托育服务机构中,不少设有托育价格较低的普惠“乳儿班”“托小班”,服务6个月至2岁前的“小小孩”。
然而在实际中,“乳儿班”普遍存在招不满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幼儿在园的安全照护,以及教师责任心等方面的担忧。
那么,由6个月、1岁和1岁半的小宝宝组成的“乳儿班”“托小班”,能从多大程度上缓解育儿压力?如何做到让家长“放心”,守住托育服务安全底线?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普惠托育机构中的“乳儿班”,实地了解这些“小小孩”的一日生活现状。
现场探访
硬件配置
母婴室设婴儿床 所有墙面软包装
“宝贝,咱们一起来打开游戏桌上的机关吧……”日前,普惠托育机构、通州区瑞童儿童成长中心一层的活动区里,6名可爱的小宝宝在老师们的陪伴下开心地玩耍。刚刚1岁4个月的“妹妹”在老师怀里摆弄着益智游戏桌上的“机关”,不时跟老师撒娇,还抓着老师的手让老师帮助她按动开关。而她旁边1岁半的小付予则跑着要去玩淘气堡中的滑梯,负责照顾付予的老师则抢先坐在滑梯下,等待他从滑梯滑下。
“孩子们正在进行午饭后的体能活动。”该中心园长冯敏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天中午12时30分至13时,是幼儿们的体能活动时间,如果天气好,幼儿们还会到户外活动。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6名幼儿中,有3名幼儿是从7个月就来到该中心接受托育服务的。冯敏介绍,今年3月份中心开设了“乳儿班”,“当时,第一批‘乳儿班’的幼儿仅有两名,均刚满7个月,是一对龙凤胎。中心在照护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如今,这对龙凤胎已经是1岁4个月的宝宝了。”冯敏坦言,“乳儿班”幼儿的成长变化非常迅速,需按月龄养育,为了符合“乳儿班”幼儿的成长规律和保证幼儿的安全,该中心对不同阶段的“小小孩”养育都有“专属定制”。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专属定制”在该中心的幼儿养护中随处可见。硬件方面,托育中心的“母婴室”里,专门添置了两张设有高围栏的婴儿床,是六七个月小宝宝的“专属定制”。大教室中,40平方米左右的软垫专供孩子们爬坐行走,促进大运动发展。教室周围均包上了90厘米高的软包。除了教室的软包,整个中心的墙面也都包上了软包,所有的尖角位置包成了圆角。桌子、椅子、午休床等比普通幼儿园的要低一些。
饮食生活
一周菜谱不重样 作息时间按需排
饮食上,“乳儿班”的同一份食谱也会被做成多种“版本”。红薯小米粥、芹菜香干、银耳莲子水、西红柿挂面汤、咖喱牛肉……“乳儿班”的教室墙上贴着“一周食谱”,从食谱看,每天“三餐两点”的餐食几乎不重样。“表面上看幼儿的食谱与成人的无明显差别,但在制作上却有‘玄机’。即使同一道菜,‘乳儿班’不同年龄的幼儿,所食用的熟烂程度也都不一样。”冯敏介绍,1岁到1岁半孩子的饮食,制作时会比2岁以上托班孩子的饮食更加软烂,同一道菜会更加少盐少糖。同时,饭菜的制作也会根据每名幼儿的出牙情况、吞咽咀嚼能力差别,进行饭菜制作上的调整。“以前刚接收7个月幼儿时,在辅食制作上,我们会给他们专门用辅食机制作软烂的泥状食物,比如水果泥、蔬菜泥等。”
活动安排上,虽说“乳儿班”的幼儿仅有1岁左右,但该中心也为幼儿们设置了一日在园安排。8时50分至9时20分进行户外活动、12时30分至13时进行体能活动、13时至13时30分开始加餐……北青报记者看到,食谱旁边还张贴着“一日作息时间表”。“孩子们来到这里,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安排,在规律的作息安排下,孩子们也都养成了规律的生活作息。”冯敏表示,这份作息表是根据目前在园1岁至1岁半幼儿制定的,“对于1岁之前的幼儿,还需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个人定制。”
这份作息时间表中也有一些“根据实际情况”的安排,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喝奶时间、喝水时间、换纸尿裤时间都是根据每名幼儿的实际情况操作的。“这些都是根据幼儿年龄小的特点而定,需要老师们随时观察幼儿是否渴了,时不时要摸一摸幼儿的纸尿裤是否该换了。”冯敏介绍。
师资收费
师生比接近1比1 每月收费1900元
在师资配置上,冯敏介绍,“乳儿班”中目前有7名幼儿,年龄在1岁到1岁半之间,共有6位老师专职负责。“这些幼儿中有的从7个月就送来了,中心基本上对1岁半之前的孩子采取‘一对一’照护,甚至对于更小的幼儿采取‘二对一’的方式,一名幼儿由两位老师照顾。到了幼儿1岁半左右,就可以一位老师照顾两个孩子。”
对于教师的资质,冯敏表示,该中心的所有教师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以及保育师证书等,“我们一般会优先请年龄稍长、有耐心且有带娃经验的老师承担‘乳儿班’幼儿的照护。”
“我们家有一对双胞胎,老人带不过来,请保姆费用比较贵,我们是双职工,日常兼顾孩子照料难度很大。”从7个月就将“龙凤胎”送来托育机构的王先生直言,起初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到托育机构也不放心,孩子们的奶奶在机构陪了一个月,感受到这里的老师照顾很周到,才让两个孩子长托,“机构每天也会给家长拍一些孩子一日在园的视频和图片,我们看了也比较放心。”说起孩子的变化,王先生表示,目前1岁4个月的双胞胎在“乳儿班”经过培养,情绪和身体认知发育都比较好,两个孩子情绪都比较稳定,能够与大人很好地交流。
“我们家老人身体不好,帮我们带宝宝到1岁4个月已经是极限了。”付予的妈妈王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孩子是在1岁4个月时送到“乳儿班”的,目前已经上了两个多月了。孩子来了之后适应了两周,目前已从原来的不愿意入托到现在的放学不愿意走。
她坦言,自己在怀孕时就开始关注托班情况,当听到家周边有了普惠托育机构时非常高兴。体验之后,更是感到“帮大忙了”。
收费同样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对于普惠托育机构的收费,全市有明确标准。该机构的收费执行通州区普惠托育机构的统一定价标准,每生每月1900元。餐食费另付,每生每日30元。
现状
“乳儿班”多数招不满家长顾虑照料不及时
虽然一些已送托的家长对“乳儿班”的反馈大多正向,但冯敏直言,目前“乳儿班”的招生存在咨询多、实际送托量少、机构招不满的情况。“送托量不及咨询量的十分之一。”她透露,该中心接收的乳儿数量是通州区普惠托育机构“乳儿班”幼儿数量最多的,一些正规的普惠托育机构中的“乳儿班”可能仅有一两名幼儿。冯敏还透露,家长对于“乳儿班”的需求比较迫切,经常会有家长前来咨询。但也有的家长前一天已经“决定”送托,第二天就反悔。
“乳儿班”虽在解决年轻家庭育儿难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放心”是阻碍家长送托的主要原因。冯敏分析,家长的“不放心”主要体现在幼儿在园的安全照护、教师责任心以及观念认同等三个方面。冯敏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该机构每天都会高频次为家长发送幼儿一日在园的饮食、活动以及睡眠情况。同时还会邀请家长定时来园体验孩子们的一日在园生活。
北青报记者随机采访了5位2岁以下幼儿的家长,其中4位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再难也不会在2岁前将孩子送托。“‘乳儿班’孩子太小了,不会表达。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不能得到及时的照料,在集体环境中也容易生病。”今年孩子刚2岁的孙女士,特意从内蒙古老家将孩子的外公外婆接到北京照顾孩子。
老人无法照顾孩子,连续找育儿嫂2年的李女士也坦言,找育儿嫂每月需要支付费用近万元,虽然普惠托育收费便宜,但自己还是觉得孩子太小了,在托育机构中老师照顾不过来,孩子容易被忽略。“我宁愿高价请育儿嫂,也不放心将孩子送进‘乳儿班’。”1岁9个月的笑笑妈妈郑女士也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安全最关注,她曾看到托育机构对孩子不好的视频,便产生了对托育机构的不信任,“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孩子很委屈。我们宁愿吃苦,也不想让孩子受苦。再说,孩子过早送托也会没有安全感。”
专家建议
四方面考察托育质量
针对家长所担心的,比如把孩子早早送入托育机构会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差,以及亲子关系冷漠等问题,有着近30年学前教育经验的原北京市委员、二十一世纪幼儿园总园长朱敏表示,“乳儿班”在我国和国外很早就存在。认为早送托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认识其实是认知误区。
“像‘乳儿班’这样的托班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幼儿通过与育婴师和其他小伙伴的交流,可以帮助其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同时,托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帮助婴幼儿发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能力。婴幼儿也可以在托班中与其他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朱敏表示,有显示,上过托班的孩子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会普遍优于没有上过托班的孩子。就孩子本身成长而言,家长只要找到合适的托育机构,可以完全打消顾虑。
“家长对‘乳儿班’不放心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朱敏称,“乳儿班”的孩子年龄太小,无法自我表达、生活也不能自理,比较脆弱。家长对孩子有保护心理很正常,应该被理解。当双职工家庭处在育儿压力大与送托“不放心”的矛盾中时,掌握科学且全方位考察托班的方法,对家长非常有帮助。家长可从园所的硬软件、教师情况、保教活动设置以及管理评价体系等四方面着手。
首先,正规托育机构均经过严格审核。硬件上,家长需要观察园所内的环境、家具是否进行了软包,整个园所的大部分场所不能出现尖角,这样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家长还要观察,园所、机构中托儿使用的桌椅、板凳、玩具柜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玩具配备是否适合孩子的生长特点等。比如,“乳儿班”的玩具设置多注重幼儿大运动、精细运动的发展。
同时,家长还需对托育机构的教师专业背景、专业能力、专业素养有所了解。目前教育部门和卫健部门针对正规机构的托育在岗人员都有系统的培训。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市卫健委针对相关托育机构的人员开展过多轮次的培训。其中,针对托育机构负责人,设计了60个学时的学习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托育机构运营管理必备知识、与家长沟通技巧等。针对托育机构内在岗的带班老师,即育婴师、保育员,有120个学时的课程,主要开展实操技能培训。
其次,家长在考察托育机构时,还可请园长、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师资质。根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件、育婴师证等。家长还可在与机构园长、老师交流时观察他们的语言表达、待人接物的态度,从细节中了解机构老师是否有爱心、耐心。
再次,评估托育机构质量是否优质,还体现在保教活动设置上是否成体系、有特色。“小班”“托班”和“乳儿班”的教育环境及游戏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就需要家长到园所机构进行充分了解。比如,托班的孩子以“养育”为主,在保教活动中可以开设食育课程。从幼儿熟悉的领域着手设计活动能够更容易令孩子产生兴趣。在2至3岁的托班,可以使用软陶泥来捏出不同的食物形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乳儿班”孩子的活动中,则可以使用五颜六色的面团让孩子揉捏,发展孩子大小肌肉的运动能力。
最后,幼儿园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家长要了解托育机构是否有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机构要通过制度去管理老师,同时机构也要定期评估托儿的发展水平。“孩子的成长非常迅速,越小的孩子变化越大,对孩子生长进行定期评估非常有必要,这也要成为家长评价机构的一个指标。”朱敏说。
来源:北京青年报广州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乳儿班 托小班如何让家长放心?
送托量不及咨询量十分之一 家长对安全照护、教师责任等存疑
乳儿班 托小班如何让家长放心?
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小月龄幼儿的照护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小小孩”如何养得好又养得起,一直是幼儿托育服务关注的重点。
今年,0-3岁孩子的托育服务纳入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本市托育服务机构已达千余家。在本市的托育服务机构中,不少设有托育价格较低的普惠“乳儿班”“托小班”,服务6个月至2岁前的“小小孩”。
然而在实际中,“乳儿班”普遍存在招不满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幼儿在园的安全照护,以及教师责任心等方面的担忧。
那么,由6个月、1岁和1岁半的小宝宝组成的“乳儿班”“托小班”,能从多大程度上缓解育儿压力?如何做到让家长“放心”,守住托育服务安全底线?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普惠托育机构中的“乳儿班”,实地了解这些“小小孩”的一日生活现状。
现场探访
硬件配置
母婴室设婴儿床 所有墙面软包装
“宝贝,咱们一起来打开游戏桌上的机关吧……”日前,普惠托育机构、通州区瑞童儿童成长中心一层的活动区里,6名可爱的小宝宝在老师们的陪伴下开心地玩耍。刚刚1岁4个月的“妹妹”在老师怀里摆弄着益智游戏桌上的“机关”,不时跟老师撒娇,还抓着老师的手让老师帮助她按动开关。而她旁边1岁半的小付予则跑着要去玩淘气堡中的滑梯,负责照顾付予的老师则抢先坐在滑梯下,等待他从滑梯滑下。
“孩子们正在进行午饭后的体能活动。”该中心园长冯敏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天中午12时30分至13时,是幼儿们的体能活动时间,如果天气好,幼儿们还会到户外活动。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6名幼儿中,有3名幼儿是从7个月就来到该中心接受托育服务的。冯敏介绍,今年3月份中心开设了“乳儿班”,“当时,第一批‘乳儿班’的幼儿仅有两名,均刚满7个月,是一对龙凤胎。中心在照护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如今,这对龙凤胎已经是1岁4个月的宝宝了。”冯敏坦言,“乳儿班”幼儿的成长变化非常迅速,需按月龄养育,为了符合“乳儿班”幼儿的成长规律和保证幼儿的安全,该中心对不同阶段的“小小孩”养育都有“专属定制”。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专属定制”在该中心的幼儿养护中随处可见。硬件方面,托育中心的“母婴室”里,专门添置了两张设有高围栏的婴儿床,是六七个月小宝宝的“专属定制”。大教室中,40平方米左右的软垫专供孩子们爬坐行走,促进大运动发展。教室周围均包上了90厘米高的软包。除了教室的软包,整个中心的墙面也都包上了软包,所有的尖角位置包成了圆角。桌子、椅子、午休床等比普通幼儿园的要低一些。
饮食生活
一周菜谱不重样 作息时间按需排
饮食上,“乳儿班”的同一份食谱也会被做成多种“版本”。红薯小米粥、芹菜香干、银耳莲子水、西红柿挂面汤、咖喱牛肉……“乳儿班”的教室墙上贴着“一周食谱”,从食谱看,每天“三餐两点”的餐食几乎不重样。“表面上看幼儿的食谱与成人的无明显差别,但在制作上却有‘玄机’。即使同一道菜,‘乳儿班’不同年龄的幼儿,所食用的熟烂程度也都不一样。”冯敏介绍,1岁到1岁半孩子的饮食,制作时会比2岁以上托班孩子的饮食更加软烂,同一道菜会更加少盐少糖。同时,饭菜的制作也会根据每名幼儿的出牙情况、吞咽咀嚼能力差别,进行饭菜制作上的调整。“以前刚接收7个月幼儿时,在辅食制作上,我们会给他们专门用辅食机制作软烂的泥状食物,比如水果泥、蔬菜泥等。”
活动安排上,虽说“乳儿班”的幼儿仅有1岁左右,但该中心也为幼儿们设置了一日在园安排。8时50分至9时20分进行户外活动、12时30分至13时进行体能活动、13时至13时30分开始加餐……北青报记者看到,食谱旁边还张贴着“一日作息时间表”。“孩子们来到这里,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安排,在规律的作息安排下,孩子们也都养成了规律的生活作息。”冯敏表示,这份作息表是根据目前在园1岁至1岁半幼儿制定的,“对于1岁之前的幼儿,还需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个人定制。”
这份作息时间表中也有一些“根据实际情况”的安排,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喝奶时间、喝水时间、换纸尿裤时间都是根据每名幼儿的实际情况操作的。“这些都是根据幼儿年龄小的特点而定,需要老师们随时观察幼儿是否渴了,时不时要摸一摸幼儿的纸尿裤是否该换了。”冯敏介绍。
师资收费
师生比接近1比1 每月收费1900元
在师资配置上,冯敏介绍,“乳儿班”中目前有7名幼儿,年龄在1岁到1岁半之间,共有6位老师专职负责。“这些幼儿中有的从7个月就送来了,中心基本上对1岁半之前的孩子采取‘一对一’照护,甚至对于更小的幼儿采取‘二对一’的方式,一名幼儿由两位老师照顾。到了幼儿1岁半左右,就可以一位老师照顾两个孩子。”
对于教师的资质,冯敏表示,该中心的所有教师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以及保育师证书等,“我们一般会优先请年龄稍长、有耐心且有带娃经验的老师承担‘乳儿班’幼儿的照护。”
“我们家有一对双胞胎,老人带不过来,请保姆费用比较贵,我们是双职工,日常兼顾孩子照料难度很大。”从7个月就将“龙凤胎”送来托育机构的王先生直言,起初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到托育机构也不放心,孩子们的奶奶在机构陪了一个月,感受到这里的老师照顾很周到,才让两个孩子长托,“机构每天也会给家长拍一些孩子一日在园的视频和图片,我们看了也比较放心。”说起孩子的变化,王先生表示,目前1岁4个月的双胞胎在“乳儿班”经过培养,情绪和身体认知发育都比较好,两个孩子情绪都比较稳定,能够与大人很好地交流。
“我们家老人身体不好,帮我们带宝宝到1岁4个月已经是极限了。”付予的妈妈王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孩子是在1岁4个月时送到“乳儿班”的,目前已经上了两个多月了。孩子来了之后适应了两周,目前已从原来的不愿意入托到现在的放学不愿意走。
她坦言,自己在怀孕时就开始关注托班情况,当听到家周边有了普惠托育机构时非常高兴。体验之后,更是感到“帮大忙了”。
收费同样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对于普惠托育机构的收费,全市有明确标准。该机构的收费执行通州区普惠托育机构的统一定价标准,每生每月1900元。餐食费另付,每生每日30元。
现状
“乳儿班”多数招不满 家长顾虑照料不及时
虽然一些已送托的家长对“乳儿班”的反馈大多正向,但冯敏直言,目前“乳儿班”的招生存在咨询多、实际送托量少、机构招不满的情况。“送托量不及咨询量的十分之一。”她透露,该中心接收的乳儿数量是通州区普惠托育机构“乳儿班”幼儿数量最多的,一些正规的普惠托育机构中的“乳儿班”可能仅有一两名幼儿。冯敏还透露,家长对于“乳儿班”的需求比较迫切,经常会有家长前来咨询。但也有的家长前一天已经“决定”送托,第二天就反悔。
“乳儿班”虽在解决年轻家庭育儿难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放心”是阻碍家长送托的主要原因。冯敏分析,家长的“不放心”主要体现在幼儿在园的安全照护、教师责任心以及观念认同等三个方面。冯敏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该机构每天都会高频次为家长发送幼儿一日在园的饮食、活动以及睡眠情况。同时还会邀请家长定时来园体验孩子们的一日在园生活。
北青报记者随机采访了5位2岁以下幼儿的家长,其中4位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再难也不会在2岁前将孩子送托。“‘乳儿班’孩子太小了,不会表达。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不能得到及时的照料,在集体环境中也容易生病。”今年孩子刚2岁的孙女士,特意从内蒙古老家将孩子的外公外婆接到北京照顾孩子。
老人无法照顾孩子,连续找育儿嫂2年的李女士也坦言,找育儿嫂每月需要支付费用近万元,虽然普惠托育收费便宜,但自己还是觉得孩子太小了,在托育机构中老师照顾不过来,孩子容易被忽略。“我宁愿高价请育儿嫂,也不放心将孩子送进‘乳儿班’。”1岁9个月的笑笑妈妈郑女士也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安全最关注,她曾看到托育机构对孩子不好的视频,便产生了对托育机构的不信任,“一想到这些,就觉得孩子很委屈。我们宁愿吃苦,也不想让孩子受苦。再说,孩子过早送托也会没有安全感。”
专家建议
四方面考察托育质量
针对家长所担心的,比如把孩子早早送入托育机构会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差,以及亲子关系冷漠等问题,有着近30年学前教育经验的原北京市委员、二十一世纪幼儿园总园长朱敏表示,“乳儿班”在我国和国外很早就存在。认为早送托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认识其实是认知误区。
“像‘乳儿班’这样的托班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幼儿通过与育婴师和其他小伙伴的交流,可以帮助其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同时,托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帮助婴幼儿发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能力。婴幼儿也可以在托班中与其他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朱敏表示,有显示,上过托班的孩子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会普遍优于没有上过托班的孩子。就孩子本身成长而言,家长只要找到合适的托育机构,可以完全打消顾虑。
“家长对‘乳儿班’不放心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朱敏称,“乳儿班”的孩子年龄太小,无法自我表达、生活也不能自理,比较脆弱。家长对孩子有保护心理很正常,应该被理解。当双职工家庭处在育儿压力大与送托“不放心”的矛盾中时,掌握科学且全方位考察托班的方法,对家长非常有帮助。家长可从园所的硬软件、教师情况、保教活动设置以及管理评价体系等四方面着手。
首先,正规托育机构均经过严格审核。硬件上,家长需要观察园所内的环境、家具是否进行了软包,整个园所的大部分场所不能出现尖角,这样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家长还要观察,园所、机构中托儿使用的桌椅、板凳、玩具柜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玩具配备是否适合孩子的生长特点等。比如,“乳儿班”的玩具设置多注重幼儿大运动、精细运动的发展。
同时,家长还需对托育机构的教师专业背景、专业能力、专业素养有所了解。目前教育部门和卫健部门针对正规机构的托育在岗人员都有系统的培训。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市卫健委针对相关托育机构的人员开展过多轮次的培训。其中,针对托育机构负责人,设计了60个学时的学习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托育机构运营管理必备知识、与家长沟通技巧等。针对托育机构内在岗的带班老师,即育婴师、保育员,有120个学时的课程,主要开展实操技能培训。
其次,家长在考察托育机构时,还可请园长、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师资质。根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件、育婴师证等。家长还可在与机构园长、老师交流时观察他们的语言表达、待人接物的态度,从细节中了解机构老师是否有爱心、耐心。
再次,评估托育机构质量是否优质,还体现在保教活动设置上是否成体系、有特色。“小班”“托班”和“乳儿班”的教育环境及游戏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就需要家长到园所机构进行充分了解。比如,托班的孩子以“养育”为主,在保教活动中可以开设食育课程。从幼儿熟悉的领域着手设计活动能够更容易令孩子产生兴趣。在2至3岁的托班,可以使用软陶泥来捏出不同的食物形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乳儿班”孩子的活动中,则可以使用五颜六色的面团让孩子揉捏,发展孩子大小肌肉的运动能力。
最后,幼儿园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家长要了解托育机构是否有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机构要通过制度去管理老师,同时机构也要定期评估托儿的发展水平。“孩子的成长非常迅速,越小的孩子变化越大,对孩子生长进行定期评估非常有必要,这也要成为家长评价机构的一个指标。”朱敏说。(记者 武文娟)
来源:北京青年报
【幼托班(幼托班有必要去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