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张说《幽州新岁作》
幽州新岁作
【唐】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译文
去年在荆南时,梅花盛开如雪一样;今年到了蓟北,漫天的雪花如盛开的梅花一般。昨南今北,令人叹息人事的变化无定;让人感到高兴的只有时光去了又再来,不失常度。守卫边镇士兵的歌声连夜不息,京城的烛火彻夜大放光明。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注释
幽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蓟县(位于北京市西南)。荆南:唐代方镇名,治所在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蓟:即指幽州。边镇:指幽州。戍歌:守卫战士唱的歌。连夜:一作“连日”。京城:即长安。燎火: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彻明:入夜到天明。开:开放。此引申为大放光明。日:喻指皇帝。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正月。前一年春由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受命为右羽林、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在任数月,“禁暴丰财,安人戢兵”,政绩颇可观。遇此新岁,心情喜悦,这诗是作者迁为幽州都督时因岁序之改有感而作。
诗的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任荆州大都督长史时,见到荆南的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诗人从南方来到了北方,幽州的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这句诗用了互喻的手法。所谓互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 即先用喻体比本体, 再用本体比喻体。这种比喻使两种物象缠绕勾连, 曲折有趣,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读来有循环反复之妙趣 , 增强了韵文的韵味与节奏, 强化了艺术感染力。互喻的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比如,南梁范云的《别诗》中有句曰:“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宋人吕本中《踏莎行》词中有句曰:“雪似梅花, 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张说的灵感当来源于范云,而吕本中的句子则很可能从此联而来。此联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体现诗人时此时彼的仕途遭遇,其中饱含着对人生无常,仕途坎坷的感慨。然而,字句十分秀雅,未露丝毫伤感痕迹,表达十分蕴藉高妙。
颔联讲的是,诗人南北流离,转徙如蓬,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然而,旧岁去了新年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却也使诗人感到欢欣。这是紧承上联发的感慨。出句抒发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对句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骨子里却潜藏着一种时光蹉跎的复杂心理。句中“去复来”三字,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诗人在新年对生命复苏的预期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人的语言极其委婉,将怅惘而又急切的心情藏在轻松的笔墨之下,使得诗歌的韵味更加悠远绵长。清代学者谭宗在《近体秋阳》中评价这首诗说:“常调尔,顾但见其老,而不嫌其俗,以其气清语真也。”“气清语真”确实是本诗语言的最大特色。
后二联中,诗人满怀深情地说,他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值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至此,诗人企望重新来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心情才明白地表露了出来。总的来看,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年”发感慨,表心愿,娓娓道来,意脉相联,轻松自如。将对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情,仕途坎坷的忧虑之情,新年仕途进步的愿望之情,对京都的思念之情,对皇帝的颂扬之情,都表达地含蓄蕴藉,自然妥帖,开启了盛唐诗歌的新气象。当然,像尾联这样的文字多少有媚上之嫌,然而,诚如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中所说:“上寿近俗,但君王不得不尔。”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在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人们都是使用日历记时间,将厚厚的日历薄做成台历、挂历,日复一日,随手翻转。
正如唐代太上隐者所言: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山居书事》
又到年末岁尾时,翻动着剩下的薄薄几页日子,不由感慨时光飞逝,岁月如梭。那么古人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做些什么呢?
前几年,每逢新年即将来临,我们常常寄赠精美的贺年卡,向亲友表达亲切的问候、真诚的祝福。
岂不知古人很早就会制作“拜年帖”“贺年卡”,这种形式肇始于先秦、发轫于汉代,自宋代以来一直沿用。古人用竹木削成条刺,或用纸张制作卡片,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身份,用于拜会他人时互通名姓,再写上“接福”“登府拜年恭贺新禧”等字样,名曰“刺”“谒”“帖”或“投刺”“飞帖”。
其中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贺正旦》帖,是现存最古老的名人“拜年帖”。秦观的这份拜帖,上款为“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下款是“高邮秦观手状”。敬贺正旦,即今日“恭贺新年”的意思。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征明《拜年》诗曰: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便是这一风俗的写照。
古人辞旧迎新繁文缛节多,除了宫廷、官府里的朝拜、官拜,平常世家也要相互敬拜回拜,表达新年的祝福。不过,这种迎来送往很是累人,常常是搞得身心疲惫。有感于此,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元日对酒》一诗中云:
庆吊经过懒,逢迎拜跪迟。
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
他感慨如果不是因为拜年,都不知道自己身体日渐羸弱。
旧年将去,新岁又添。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古人往往心生感伤,暗叹流年似水、鬓发染白。仕途起起伏伏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岁夜咏怀》诗中说: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其失意仿徨之状直透纸背。南宋的姜夔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新年里他自有许多感慨:
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
孤灯清影里满是漂泊的寂苦,好在还有邻家小儿欢喜喜张贴门神的场面,不由带来一丝丝亮色。
远在异域的诗人们,遥望家乡的山和水,新年里更觉孤苦伶仃。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岁除夜有怀》表达了这样的感怀: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寒意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
孟浩然还有一首诗写于岁尽之时,他在漫游越地时遇见故人,有所感念,诗曰: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
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
平生复能几,一别十馀春。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诗人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他乡遇故知,自然欣喜不已,但还是脱不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悲伤之调。
在新旧交接、万家欢聚的时刻,怀乡思乡的诗人还有很多。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代刘随州刘长卿的《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还有白居易的《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这些怀乡诗表现了诗人们共同的情绪:远在异乡、孤身只影、寒灯相伴、衰老愁苦、悲往忧新......诗人总是敏感的、脆弱的、孤独的,在辞旧迎新之时实属常态。
南宋诗人陆游倒是坦然面对,其雅情逸致不减。他在《除夜雪》中咏赞道: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旧年将除,大雪纷飞,瑞雪兆丰年啊!诗人在屠苏酒氤氲的香气中,挑灯草书红彤彤的迎新桃符呢。他在《立春日》更是兴趣盎然,满满的皆是正能量:
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
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
牛趋死地身无罪,梅发京华信不通。
数片飞飞犹腊雪,村邻相唤贺年丰。
迎新诗里正能量的还有很多,洋溢着欢乐祥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充满了对新年新生活的殷殷期待和无限向往。如初唐诗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唐朝开元名相张说的《幽州新岁作》: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即使行将垂垂老去,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新的曙光、新的希望总在前头。中唐诗人顾况在《岁日作》中说: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守岁》里有句: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两诗均提到了“少年”,少年是未来、是希望,面对时序的四季更迭、新旧交替,生命的代序流转、生生不息,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欣然接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王安石《元日》
时光的华车总要飞速向前,我们自然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无论你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年富力强的中年人,还是鹤发童颜的老者,都应有“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豪迈气势,去迎接新的征程,争取新的胜利!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幽州新岁作 幽州新岁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