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口中的“祖宗”到底?是“祖”亲,还是“宗”近?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大家好,我是聊城王岗。 今天跟大家伙一块搞清楚两个字“祖宗”。“ 祖”和“宗”是一个意思吗?可能有80%的人不知道到底汉字中“祖”和“宗”什么意思?
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璀璨的人类历史发展文明中,中国人的传承一直都在。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那么“炎黄”是什么意思?讲具体一点,就说我们中国人的祖先-炎帝和皇帝。“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和黄帝。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据说炎黄二帝原本来自同一个部落,最后分为2个阵营。炎黄二帝分别是两个阵营的首领。由于两个阵营的长期分割最后展开了阪泉之战,黄帝战胜了炎帝。时间一长两个部落逐渐融合成一个部落,叫华夏族。
中华始祖-炎帝和皇帝
所以,从国人的文化传承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当然了,我们大家口中经常说的“祖宗”二字,指的是和我们自身与血缘关系的先辈。“祖宗”也是我们对自己祖先的尊称。
“祖宗”二字是对先辈的尊称。
咱们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相对应的字源,所谓字源就是指字的来源。咱们把“祖”这个字拆开看。祖=示+且,“示”表示祭祀,“且”在甲骨文字形为祖庙的模样,由“土”形转化而来,象征着祖先崇拜。
“祖”字的甲骨文很形象。
咱说说“宗”这个字。“宗”的古字形像是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这个字上半部分是宝字盖:视为庙宇;下部是“示”,像祭台,表示祖先的牌位。古人一般在室内祭祀祖先,所以总是放置祖先神主的房屋。
“宗”从外形看,像一个庙宇
象征含义不同。“祖”即血统直系先辈之人也,“宗”即家族的分支。所以,“祖宗”虽然同是我们的祖先,但从血缘关系上来讲“祖”更近。说的更直白一点祖,祖就是直系前辈,比如父亲、祖父、曾祖父。
“宗”,就是旁系前辈,比如叔叔伯伯、大爷二爷……等,都属于一个血统。 说更直白一点:“祖”是本家,“宗”是本族。 所以,“祖宗”即是同一血统的家族的前辈们。
“祖”是本家,“宗”是本族。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皇帝称号,可以更加认识这两个字。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当皇帝的一般都有个特殊的称号。咱们上学时经常提到什么汉高祖呀、唐高宗呀,一听这名字,就显得很霸气。那么为什么皇帝中怎么会有“祖和宗”这两个字呢?
汉高祖-刘邦
这就说到重点了,就像姓氏的“姓”与“氏”不同一样,“祖”和“宗”是有区别的。通常情况下,一个家族里开基立业的第一位祖先,被称为祖,紧接着第二位祖先就是宗。咱举几个例子:
-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 宋太祖赵匡胤,宋高宗赵构
- 元太祖铁木真,元太宗窝阔台
-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后被改为明成祖)
-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通常,凡是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被后世称为“祖”,第二位皇帝就是宗。当然了,众多皇帝中也有特殊的。清代则有三位“祖”,努尔哈尔太祖,顺治世祖,康熙(圣祖)。
皇帝的称号也十分讲究。
我们所指的祖宗,通常指的是和你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而我们常说的“祖先”,意义就比较广泛了,所指的人也不一定和你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像文章开头提及的“炎黄二帝”就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祖先。
“夸父”?神话传说“夸父逐日”背后又有怎样的真实故事?
“夸父”这个称呼可以分为两部分:“夸”和“父”。
“父”在古代经常作为男性称呼的一个后缀,作为后缀也有几种不同的意思:第一,表示对老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说“父老”。第二,是对贵族男子的美称,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为“仲尼父”。第三种,是对开基立业的英雄人物一种相当尊重的尊称。比如先周时期率领周族人迁移到周原定居的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族人在周原建都定居,从此以后周族强大起来,灭商立周,这都是以“古公亶父”率族迁徙开始的。所以,尊称他为“父”。
“夸父”这个称呼里的“父”就是表示:很有可能“夸父”也像“古公亶父”一样是上古时期一位非常有功绩的部落首领,而且是对一个部落做出重大贡献的首领,因此被尊称为“父”。
重要是“夸”字。“夸”字的甲骨文上“大”下“于”,“大”像是一个很强健高壮的“人”表示很有力,“于”则像云气舒展。一个孔武有力的强大的人,跨越在云气之上,似乎是被神化了的天神。
“夸”和“父”这两个字连起来看,“夸父”应该是一位被部落奉为天神的上古时期杰出部落首领。关于“夸父”的记载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山海经》,一个是《列子》。《山海经》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辑的一部奇书,其中所收集的内容很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写作、甚至不是出自于同一本书。那么就很有可能是来源于传说故事。《列子》是战国时期列御寇的著作,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夸父”的传说故事。
用“父”字作为尊称和美称的习惯在西周、春秋最盛行。《诗经》里就有关于“古公亶父”的记载。所以从用“父”字作为尊称来看,关于夸父的传说故事应该在西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那么为什么关于“夸父”的故事除了在《山海经》里出现,此外就只有《列子》有记载呢?
先来看看列子是哪儿的人。列子是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人,相当于现在的郑州。《山海经》的“中山经”说有一座“夸父之山”。与《五藏山经传》对比来看,这座“夸父之山”在现在的河南灵宝县东南,这座山也叫“秦山”。这座山叫“夸父之山”应该是和“夸父”有关系。灵宝在战国时也属于郑国范围,所以郑国人列御寇熟知夸父的故事传说,因此记录下来。
《列子*汤问》里讲了一个故事:夸父自不量力追赶日影,一直追到传说里太阳快要坠落的“隅谷”,也就是说快追上了。但是因为快追上了,距离很近,所以受到太阳威力而又热又渴,所以夸父非常想喝水。他去黄河和渭河喝水,还不过瘾,于是又想到北方去大泽饮水,结果还没到就渴死了。他的手杖化为“邓林”。
“邓林”就是“桃林”。晋代郭璞说这片“桃林”在“弘农湖县”,这个地方就在灵宝的西北。当时夸父所在的位置向北是黄河,向西是渭河,夸父先向北再向西,然后又向北,最后死在灵宝西北。
夸父是一辈子住在灵宝吗?应该不是,只是夸父之山北边的桃林只是夸父生命最后终结的地方。夸父的出生地应该在“成都载天”山,这座山据《山海经》记载在“大荒之中”。“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晋南河东汾阴有后土祠供奉后土。后土又?后土是社神,《左传》里讲过共工氏的儿子句龙就是“后土”。讲到了这件事?是晋国的太史叫蔡墨。为什么讲到这件事?因为说到了晋国的国都新田出现了龙。新田在今天晋南的侯马。综上所述,后土生活的成都天载山,以及信和夸父的出生地应该就在晋南河东。
夸父最著名的事迹就是追日,因为焦渴难耐死。古人认为太阳是大火球,日就是火,可以理解为火神祝融。同样是《左传》里说,祝融是颛顼之子。夸父是信的儿子、后土的孙子,如果后土是共工氏的儿子句龙,那么作为共工氏,夸父为什么要与祝融有纠葛?因为《列子》里说,少昊死后共工曾经与颛顼争夺帝位,因为争位失败而怒触不周山。导致的后果就是洪水泛滥。后续就是大禹治水。
在《山海经》里夸父死了两次。一次是追日焦渴而死,一次是被应龙所杀。第一次死的“夸父”是真的夸父。夸父追日是说夸父作为共工氏的一位部落首领带领部落攻打祝融氏的部落。追日到隅谷是说,夸父几乎就要把祝融氏给灭了。但是最后还是没能成功。于是夸父到黄河、渭河又想北奔大泽,“河”与“泽”都是水,都象征着共工氏的部众,夸父是想联络部众。但最后还是被祝融部落所杀。
第二次出现的“夸父”不是那个被追尊为“夸父”让祝融部杀死的人。应该是夸父死后,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夸父”成为部落首领的称呼。后来大禹治水时期共工氏又有一位成为首领的“夸父”。大禹治水时应龙是他重要的帮手。大禹正是颛顼的后裔,大禹治水实际是祝融部和共氏部的又一次争夺之战。这一次大禹命应龙杀了共工氏的首领夸父,还有东夷首领蚩尤。显然东夷蚩尤和夸父的共工氏是联手的。盐池说是“蚩尤血”,应该就是当时蚩尤被杀的地方。
主要作品:《龙凤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等。
【开基立业的意思—开基立业的意思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