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下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图文解读+测试
一、生字词
1.多音字
曲 qū 曲折 qǔ 乐曲
转 zhuàn 转圈 zhuǎn转弯
2.近义词
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明艳——明丽
观赏一一欣赏 依据——根据
3.反义词
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
宽广——狭窄 昏暗——明亮
4.词语解释
盘曲:盘旋曲折。
明艳:明亮鲜艳。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有时候。
突兀:(山)高高耸立。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弯弯曲曲。
名目: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观看欣赏。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
二、句子理解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三、课文分析
1.本文作者叶圣陶。这是一篇游记。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游览路线是: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2.中心思想: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3.课文结构及段落大意:( 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浙江 罗列 杜鹃 郁闷 肩膀
移动 狭窄 竹笋 端正 源泉
二、比一比,再组词。
碗(洗碗)漆(漆黑)簇(一簇)移(移动)陆(陆地)
蜿(蜿蜒)膝(膝盖)族(民族)够(能够)击(击掌)
三、多音字组词。
diào高调 jì 系鞋带 zhuàn 转盘
tiáo xì 关系 zhuǎn 转身
四、近义词。
似乎—(仿佛)明艳—(鲜艳)时而—(有时)
变换—(更换)集中—(集聚)等候—(等待)
五、反义词。
明艳—(黯淡)集聚—(分散)蜿蜒—(笔直)
拥挤—(松散)昏暗—(明亮)变化多端—(一成不变)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突兀森郁)的山 (各色)的映山红 (或浓或淡)的绿
(高高)的山顶 (好奇)的心情 (缓缓)地流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突兀 突出
1.她的一双手很大,骨节(突出),颜色发灰,手掌全是茧子,看上去像满是锈斑的铁耙。
2.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漆黑 乌黑
3.她的头发(乌黑)油亮,好像黑色的瀑布一样泻下来。
4.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都看不见。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曲折环绕地向上走。(盘曲而上)
2.鲜明艳丽。(明艳)
3.(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气势)
4.形容光线非常暗。(一团漆黑)
5.形容变化极多。(变化多端)
6.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蜿蜒)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叶圣陶。
2.试着给上文分段,并简述段意。
第一部分(①):开门见山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②~③):写途中的见闻。
第三部分(④):介绍外洞的具体情景。
第四部分(⑤):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与情形。
第五部分(⑥~⑦):介绍内洞的具体情景。
第六部分(⑧):写游览完毕后,“我”乘船出了双龙洞。
3.在第⑥段中,主要描写了内洞之中的黄龙、青龙、石钟乳、石笋,突出了内洞昏暗的特点。
4.文中画线的部分让我们体会出:石钟乳和石笋很值得观赏,不需要比做什么,也很好看。
5.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和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越强。
六年级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预习笔记
一、词语解释
1、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2、牛马:比喻为生活所迫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文中指全心全意为服务的人。
3、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4、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5、尸首:人的尸体。
二、近义词汇总
情愿—甘愿 永远—永世 伟大—崇高
记住—铭记 到处—处处 抬举—抬爱
三、反义词汇总
伟大—渺小 永远—暂时 抬举—贬低 情愿—被迫
四、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他的代表作有《难民》《老马》《烙印》等。1949年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们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和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五、课文内容导读
(一)第一部分“生死观”(第1 小节):作者开门见山地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了评价。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提出不同的人,其生与死的价值和意义迥异的观点,总领全诗。
1、第一个“有的人”指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第二个“有的人”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作牛马的人。
2、第一个“活”指躯壳活着,这些人虽生犹死,他们的生命毫无价值,作者对这些人充满鄙夷和不屑。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
(二)第二部分“两种人”(第2—4小节):写两种人对待的不同态度。
1、第2小节,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行为。“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统治者欺压,作威作福的行为。
“‘啊,我多伟大!’”【语言描写】写出了反动统治者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
“俯下身子给当牛马。”【动作描写】化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歌颂了鲁迅全心全意为服务的精神。
2、第3小节,写了两种人的不同追求。①“把名字可入石头”写反动派为自己树碑立传。②“不朽”加双引号起到了强烈的讽刺作用。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这句诗是说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事业。作者把鲁迅先生比作野草,既写出了鲁迅的人生追求,也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佩。“情愿”表明鲁迅先生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事业。
3、第4小节,写两种人不同的人生目的和境界。①“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指反动统治者。②“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指像鲁迅一样为服务的人。
(三)第三部分“的态度”(第5—7小节):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对待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1、第5小节,写面对两种人时的不同做法。①“摔垮”反映了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仇恨,也说明反动派必将灭亡。②“永远”反映了对为服务的人的无比爱戴。
2、第6小节,写对反动派的痛恨、对者的歌颂。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如野草般充满生机,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①“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的恶贯满盈,也显示了的心愿和力量。②“春风”“青青”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奋斗一生的战士的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情歌颂。
3、第7小节,写两种人的不同结果。“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前后照应、反复】照应第4小节,写出人生目的不同的两种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表达了广大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无比爱戴之情。“很高,很高”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者的崇高地位,也表现了广大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与爱戴之情。
六、主题思想:这首诗在怀念鲁迅先生的同时,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每天一个成语故事 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指抛出砖头,引回白玉。具体旨在描述一种自谦的行为,即个人通过提出初步的、可能不成熟的见解或作品来激发他人提出更加深刻、成熟的观点或作品。“抛”意为投掷, “砖”代表普通的物体, “引”意为吸引,而“玉”则是贵重的宝物,代表珍贵之物。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谦被视为美德,而抛砖引玉正是这一美德的体现。它鼓励人们在表达己见时保持谦虚,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发挥的空间。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禅师用“抛出砖头”来比喻自己的言语或行动虽不完美,但能激发出他人更好的意见或行动。
从稔禅师对他的僧徒参禅要求极为严格,要求他们敛心,集中专注,不理会外界的任何事物,以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一天,众僧晚参时,从稔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这时,众徒都按照要求盘腿正坐,闭目敛心,不动不摇。然而,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悟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小僧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这句话寓意着从稔禅师用不成熟的见解或行为(如故意提出的问题)来引出别人更高的见解或行为,但结果并不如意。
在后世的流传中,这个成语还与唐代诗人常建和赵嘏的故事相联系。尽管这两位诗人并非同时代,但人们常常用他们的故事来形象地解释“抛砖引玉”的含义。在这个版本中,常建故意在灵岩寺墙上题诗两句,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佳句,结果如愿以偿。这个故事也强调了“抛砖引玉”作为一种文学或艺术手法,即通过不完美的作品或观点来激发他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或提出更高的观点。
他的这篇文章本意在于抛砖引玉,没想到却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成为了爆款文章。
近义词:
一得之见: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通常用于自谦,表示这只是自己的一点浅见。
举一反三:这个成语意味着从一件事情可以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强调通过一件事情来领悟或推导出更多的道理或知识。
反义词:
开门见山:这个成语表示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一开始就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
直言不讳:这个成语表示说话坦率,毫无顾忌,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开门见山的近义词-开门见山近义词是什么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