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雅致的素髹漆器
作者:聂 菲
核心阅读
素髹漆器,又称“无文漆器”,强调漆美,无纹饰之缀,是漆器中最为简约、承袭时间最久的类别
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品类丰富,出土数量大盛于前,在历代素髹漆器中堪为典范
以现代人眼光看,宋朝的美学类似于“极简风”,这一风格很好地体现于宋代素髹漆器中。近日,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展览上,一套素雅清髹的漆食器引人注目,让人们品味到宋朝人追求清新高雅的文化意趣。
戗金莲瓣形朱漆奁“仕女消夏图”盖面
南宋素髹黑漆食器(1972年上海宝山月浦南塘宋代谭思通夫人邹氏墓出土)
南宋戗金莲瓣形朱漆奁(1978年江苏武进5号宋墓出土)
南宋莲瓣形漆托盏(1991年江苏江阴宋墓出土)
一席馔器,一色素髹
这套漆食器1972年出土于上海宝山月浦的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在谭思通夫人邹氏墓室中,考古人员发现随葬各种金银器、漆器70余件,其中素髹漆器10件:酒盏、圆盘各2件,漆钵1件,用于盛放酒、菜;同类小碟4件。造型简洁,胎体轻薄,素髹黑漆,漆质醇厚,器面锃亮,虽无纹饰,但细节考究。盏体圆润,圈足饼状,腹呈弧形,有一种韵律感。圆盘敞口,弧腹,圈足,虽无纹饰却有雅韵。小碟盘口微敞,内略呈弧形,平底,简约中透着精致。此外,还有1件点心圆盒,外表质朴,内蕴巧思,盒内有S形隔断将器内格局一分为二,一格髹黑漆,一格髹褐红漆,为盛放各类酒食点心的器具,兼具实用性和美感。
据墓志记载,宋承务郎谭思通为宋文官七品阶,属于殷实之家。所出土的整套漆食器,胎质轻薄,清雅素髹,造型简洁,漆色光亮,是反映这个时期一色素髹漆器水平的标准器。
重漆美,无纹饰之缀
在江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中,宋代漆食器十分丰富。此次展出的漆器最大特点为朴质无华的素髹漆器。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髹饰录》称“质色”“单素”。这种漆器又称“无文漆器”,强调漆美,无纹饰之缀。素髹漆器是漆器中最为简约、承袭时间最久的类别。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距今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朱漆碗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一色素髹漆器。以后各个朝代均有素髹漆器出现。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品类有碗、钵、盘、碟、盒、奁等生活日用品,也有雅致风物古琴等,出土数量大盛于前,在历代素髹漆器中堪为典范。
素髹有一色、异分。宋代一色素髹漆器有黑、朱、紫、绿和金漆等色。异色素髹,有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圈足异分,还有漆层异色。
朱、黑二色沿用时间最长,二色可单独使用,也可同髹于一器。朱髹漆器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渲染出喜庆气氛,广受欢迎。宋代漆器尚朱,红色漆器品格甚高。宋代禁朱漆法令不断,朱漆受到严格限制,所以,目前出土异色素髹漆器中,几乎无通体朱髹漆器。
宋代素髹漆器还有一个特点,喜在器外壁或器底以朱漆写铭文,说明漆器制作地点。此次还展出了江苏常州丽华新村出土花瓣式漆食盘,敞口,盘壁为二瓣花形,平底,寓实用性与欣赏性于一体。内髹黑漆,外髹朱色漆,漆层较厚,光润匀和。盘内底朱书“湖州西王上三”六字。湖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南宋时期湖州是都城临安辅京,因临近都城,大批官宦、巨商、富户前来定居。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官营和民营漆器作坊并存,民用漆器手工业普及,涌现了不少漆器制造行,从事漆器买卖交易。据《东京梦华录》载,宋开封有漆行和漆店,《梦粱录》也记述当时临安漆铺林立,城内大街及诸坊巷“连门俱是”,“湖州西王上三”铭文漆器的出土就是一个例证。
宋代制胎工艺进步,圈叠法大盛,素髹漆器几乎都为圈叠胎制作而成,由此引发了漆器艺术的变革。所谓“圈叠法”,是将“木片裁成条,水浴加温,弯曲成圈,烘干定形后,一圈圈累叠,胶粘成型,经打磨后,再上灰髹漆”,经多次刮灰和髹涂底漆打磨后,即制成一件薄、轻的漆器胎型。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将各圈接口错开,从而分散木材的张力,器物则不易变形。最早发现“圈叠胎工艺”与南宋谭思通夫妇合葬墓这批素髹漆器有关联,其出土时有残损。当年,文物修复工作者吴福宝带领上海博物馆修复团队因为修理这批实物,发现了漆器制作中的“圈叠胎工艺”,复原了工艺流程,对文物界影响很大。
慢工出细活,古淡有真味
“器以载道”是中国古代制作器物所遵循的造物思想。“格物致知”的理念渐渐渗入宋代美学思想中,在工艺上表现为托物言志、移情于物。
纵观宋代手工艺品,无论冰肌玉骨的单色瓷、淡雅质朴的纺织品、朴实无华的素髹漆器,还是简洁隽永的家具,往往造型简朴、不修繁饰,却有较高的工艺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宋代也是审美转型时代,即由唐代相对奔放热情、色调热烈的审美转向相对静心平淡、色彩典雅。素髹漆器是这时期艺术风格典型代表。
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不仅代表着素雅与简单,也代表着“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相得益彰。以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整套漆食器为例,其不施任何繁饰,不求过分华丽,这是一种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契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
宋代素髹漆器在造型上进入一个“求变”新阶段。“变”不只体现在器形种类的多样,更体现在器物造型曲线的丰富。宋代以前历代漆器未出土过起棱分瓣器物。起棱分瓣器物的兴起一方面取决于易于表现多曲造型的“圈叠胎工艺”成熟,另一方面社会审美取向不可忽视。宋朝以降,文人画中花卉题材明显增多,对“花中四君子”的描绘与赞美成为造型趋同的间接原因,金银器、陶瓷器的花口、花足、花身造型相伴而来,不胜枚举。而金银器锤揲技法的产生又为其他器物多曲造型起到示范作用,其他材质器物争先仿效贵金属成为造型趋同的直接原因。如江苏常州出土圈叠胎花瓣式漆食盘,盘壁为二瓣花形,器身随花口分瓣起伏,花瓣曲度优美流畅,堪称上品。对花瓣形态的钟爱不光体现在素髹漆器上,在宋代雕漆和戗金漆器中也有体现,从中可见宋人“求变”创新、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
宋代制漆工艺精细,对生漆质量要求严格。据南宋诗人赵蕃《验漆》一诗记载,当时检验生漆方法繁复:“好漆清如镜,悬丝似钓钩。”用灰工艺上,宋代多数漆器有较厚漆地仗,灰底含漆量很高,非常坚固。乐器制作中宋人已能用透明漆调制出纯度、硬度都适中的纯朱色漆。素髹漆器看似简单,实则制造复杂,耗时很长,可谓慢工出细活。
所谓“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思想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独具时代气息的特征。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息息相关,造型简洁雅致。总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慢生活的态度。
(作者为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制图:蔡华伟
来源:
山海经:丹朱并非帝尧之子,实乃颛顼之后,不然怎么会有帝之台?
根据传统史书描述:丹朱是为帝尧之长子,因被尧视为”不肖乃翁”,所以在“公天下”的考虑之下之下,帝尧便将帝位传于舜。这自然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但是,丹朱果真如此吗?
《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但是从《山海经》一书来看,其中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并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被称作帝丹朱(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而且众帝之台也有其一席之地,这就很好玩了,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山海经》中的特殊人物!
实际上,在《海经》中不止一处称“丹朱”为“帝丹朱”,比如在《海内南经》中记载了关于帝丹朱的埋葬之处: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另外,《海内北经》中则提到“众帝之台”,亦有“帝丹朱”的陵墓: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虽然在《海经》中屡屡将“丹朱”称为“帝丹朱”,但奇怪之处则在于《海经》中却没有关于丹朱世系的记载!亦或者,丹朱在《山海经》中另有别名,只是我们未曾留意而已?
尧帝造棋 教子丹朱
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去看,会发现问题果然迎刃而解,在《山海经》中经常有提到这个与“丹朱”发音极为接近的“欢朱”、“驩头”或者“驩兜”,而且注家也都将其与历史上的“丹朱”联系起来:
“欢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欢朱国”——《海外南经》
郭璞注云:“驩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校注》云:“据近人研究,“驩头”、“驩兜”以及”欢朱“,皆丹朱一名之异称。郭璞所谓”驩兜尧臣“者,实丹朱,尧之子也”。
如果这种说法确凿无疑,那么就可以从《山海经》中清晰地看到”丹朱“的世系流传,但是却有两种不同说法,但形象却大致无二:
驩头国
第一个版本:丹朱为颛顼之子,为黄帝五世孙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百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大荒北经》
“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由此可知丹朱为颛顼之子,苗民,丹朱因此从继承其父颛顼之帝位为帝,而丹朱本身是属于“黄帝-昌意-韩流-帝颛顼-驩头(丹朱)这一世系的。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
第二个版本:丹朱为炎融之子,鲧之孙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大荒南经》
这个说法就显得有点神异了,因为不论是鲧还是炎融,都从无称帝之说,那么驩头也即是丹朱,其帝位是从何而来?
因此综合来看,阳Sir以为第一条似乎更为可信一些,而第二条中所记载“人面,鸟喙,有翼,捕鱼”等基本特征,则让更多人觉得这不正是”企鹅“的外形特征吗?难道丹朱是企鹅的祖先?
企鹅
实际上,这段记载以阳Sir理解或许正说明了驩头族部落的生计方式,正是以采集渔猎为主。所谓“仗翼而行”可能正是一种用树皮制作的简易单人船,在陆上则背负于肩,好似一对翅膀,在水中则可放下舟船,于其上捕鱼;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中的“芑苣”,则正是黑黍,也就是说驩头族还以采集黑黍而食。
(三)丹朱族好赤
最后,讨论一下丹朱为什么叫做丹朱?丹、朱都是指红义,那么丹朱之名与颜色有关吗?
当然有关!在《山海经》中有一座山,名为“石脆之山”:
"丹水出焉,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郭璞注:赭,赤土。“
实际上,丹水、赤水之名,本身就与这种“流赭”有关,而此地也正是“驩兜”族的起源之地,他们尚赤,所以起名“欢朱(丹朱)国”,而朱红的来源正是就地取材,用赭土涂牛亦涂人,则是一种巫术方式,用以辟邪;此外,他们也会在墓葬中,于死者尸体周边洒下朱砂,不仅有防虫防腐的功效,更有灵魂升天之意。
朱砂葬
这种说法也逐渐在考古中被证实:“山西陶寺墓地中,大中型墓葬中使用朱砂和葬具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没有性别之分,而且这一现象贯穿了陶寺文化的整个存续时间”。一般而言,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具有一定规格的墓葬棺底铺设朱砂,第二种则是骨骼涂朱砂者,而后来发现,这种骨骼涂朱砂者另有隐情,实际上是因为当撒上朱砂织物包裹尸体腐朽之后,朱砂便会侵染于尸骨之上,不然便很难解释古人如何直接涂朱于骨骼上。
考古山海经
我是阳Sir,一个拥有六块腹肌的迷途小书童,考古学之眼,看山海经世界,欢迎关注!
中国传统色彩------朱红
朱红色是中国传统色彩名称,介乎于橙色和红间。由一种不透明的朱砂制成。也称铅朱,朱色,丹色。是中国传统的红色颜料。中国印章使用的印泥基本上朱红色朱砂糊,朱砂颜料也使用中国红色亮漆中。道教文化中,把朱红色视为生活和永恒的颜色。
中国书画裱画案台的颜色传统以朱红色、朱砂色、紫红色、大红色、以红色为基调。
中国建筑上常常用朱红色为代表色。
朱漆也是中国色的代表。这些都可以使用朱砂辅以其他染色材料制作。
但在纺织品上,朱砂不是一个好的材料,原因是朱砂属于矿物质,与纺织品的结合不是很理想,牢度极差。所以朱红色在纤维染色上主要是使用的植物染料,如红花、苏方、茜草等加以植物类的黄色染料配伍。当然,也可以用朱砂作为颜色的辅助材料。
在文献记载上,屡有记录,如一下资料记载:
《红楼梦》-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红楼梦》- 第八十一回:这里的人就把他拿住。身边一搜,搜出一个匣子,里面有象牙刻的一男一女,不穿衣裳,光着身子的两个魔王,还有七根朱红绣花针。立时送到锦衣府去,问出许多官员家大户太太姑娘们的隐情事来,所以知会了营里,把他家中一抄。
《东京梦华录》- 卷一: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
《东京梦华录》- 卷四:前后用红罗销金掌扇遮簇,乘金铜檐子,覆以剪棕,朱红梁脊,上列渗金铜铸云凤花朵檐子,约高五尺许,深八尺,阔四尺许,内容六人,四维垂绣额珠党,白藤间花。
《明太祖宝训》- 卷三:洪武九年五月丙寅,命中书省臣:“作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馀居室止饰丹碧。
《文献通考》- 卷七十一·郊社考四:时轼为卤簿使导驾,内中朱红车子十馀辆,有张红盖者,争道乱行於乾明寺前,轼於车中草此奏。
《文献通考》- 卷七十一·郊社考七:礼部言:“准诏参酌皇?诏书,合地於明堂,奉太祖、太宗以配。合用神位四位,元系御笔明金青字,出雕木缕金五采装莲花戏龙座,黄纱明金罩子,黄罗夹软罩子,黄罗衬褥,朱红漆腰扌舁套匣,黄罗夹帕,全昨缘扬州渡江失去,乞下所属制造。”从之。
《文献通考》- 卷七十一·郊社考八:太史局言:“将来明堂大礼,合地,并侑祖宗,从祀百神,并依南郊礼例。今照得明堂两朵殿上铺设神位版共二十五位,其上十位(五方帝、昊天上帝、皇地?、神州地?、夜明、大明共十位)并金面青字大版,内一十五位(五行、五官、五渎)皆朱红漆面金字小版,将来铺设大小不等。乞下所属创造朱红漆面金字大版神位一十五位。”从之。
《万历野获编》- 卷三十:北虏之赏,莫盛于正统时,其四年及十四年者,弇州《异典》,己尽记之矣。惟六年之赏更异,今录之:赐可汗五色彩段,并纟宁丝蟒龙直领褡衤蒦曳撒比甲贴里一套,红粉皮圈金云肩膝礻阑通衲衣一,皂麂皮蓝条钢线靴一双,朱红兽面五山屏风坐床一,锦褥九,各样花枕九,夷字《孝经》一本,锁金凉伞一,绢雨伞一,箜篌、火拨思、三弦各一幅,并赐其妃胭脂绒绵丝线等物。
《翠微北征录》- 卷七:裹弓之法:或用黄桦,或用桃皮,或用朱红,皆不若黑生漆,免被水透。
《七修类稿》- 卷四十七事物类: 杭天竺观音像,。。。。。。。其广大灵感之号,皆宋世所知,因其灵异,累朝所赐,士民乐施龙章、凤辇、珠贝、金玉,设朱红一小殿厨以贮。
《夜航船》- 卷十九 物理部:商嵌铜器以肥皂涂之,烧赤后,入梅锅烁之,则黑白分明。 黑漆器上有朱红字,以盐擦则作红水流下。 油笼漆笼漏者,以马屁塞之,即止。 肥皂围塞之,亦妙。 柘木以酒醋调矿灰涂之,一宿则作间道乌木。 漆器不可置莼菜,虽坚漆亦坏。 热碗足烫漆桌成迹者,以锡注盛沸汤冲之,其迹自去。
《画继》- 卷十 杂说:西天度那兰陀寺僧,多画佛及菩萨、罗汉像,以西天布为之。其佛相好与中国人异,眼目稍大,口耳俱怪,以带挂右肩,裸袒坐立而已。先施五藏于画背,乃涂五彩于画面,以金或朱红作地,谓牛皮胶为触,故用桃胶,合柳枝水,甚坚渍,中国不得其诀也。邵太史知黎州,尝有僧自西天来,就公廨令画释迦,今茶马司有十六罗汉。
《扬州画舫录》- 卷十七:油漆匠三麻二布七灰糙油垫光油朱红饰做法:计十五道,盖捉灰、捉麻、通灰、通麻、苎布、通灰、通麻、苎布、通灰、中灰、细灰、拔浆灰、糙油、垫光油、遍光油十五道也。用料为桐油、线麻、苎布、红土、南片红土、银朱、香油,见方折料。次之二麻一布七灰糙油垫光朱红油饰,又次之二麻五灰、一麻四灰、三道灰、二道灰诸做法。其他各色油饰做法,如朱红、紫朱广花诸砖色;定粉、广花、烟子、大碌、瓜皮碌、银朱、黄丹、红土烟子、定粉、土粉、靛球、定粉砖色、柿黄、三碌、鹅黄、松花绿、金黄、米色、杏黄、香色、月白诸色。
《金瓶梅》- 第七回:薛嫂推开朱红[木鬲]扇,三间倒坐客位,上下椅桌光鲜,帘栊潇洒。薛嫂请西门庆坐了,一面走入里边。
《金瓶梅》- 第回:坐北朝南三间敞厅,绿油栏杆,朱红牌额,石青镇地,金字大书天子御笔钦赐“学士琴堂”四字。
《金瓶梅》- 第三十九回:西门庆由正门而入,见头一座流星门上,七尺高朱红牌架,列着两行门对,大书:黄道天开,祥启九天之阊阖,迓金舆翠盖以延恩;玄坛日丽,光临万圣之幡幢,诵宝笈瑶章而阐化。
《金瓶梅》- 第四十五回:你看这两座架子,做的这工夫,朱红彩漆,都照依官司里的样范,少说也有四十斤响铜,该值多少银子?
《太平广记》- 卷第五十七:安期先生果然到来,乘着骏驎,穿着朱红衣服,戴着远游冠,腰挂玉佩以及虎头般革囊,看他的年龄大约二十多岁,洁白严整,大约有六七个仙人随着他,都拿着符节奉卫着。
《太平广记》- 卷第七十三: 大约走了五十多里,刚好遇到一位穿朱红衣服的男子,仗剑怒目从空中来到。
《明史》- 卷六十五:年诏定:“庶民袭衣一称,用深衣一、大带一、履一双,裙袴衫袜随所用。饭用粱,含钱三。铭旌用红绢五尺。敛随所有,衣衾及亲戚禭仪随所用。棺用坚木,油杉为上 鞍辔之制:洪武六年,令庶民不得描金,惟铜铁装饰。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二品用银,铁,〈革占〉用描银。三品至五品,用银,铁,〈革占〉用油画。六品至九品,用摆锡,铁,〈革占〉用油画。三十五年,《明史》- 卷六十五:官民人等马颔下缨并鞦辔俱用黑色,不许红缨及描金、嵌金、天青、朱红装饰。军民用铁,黑绿油〈革占〉。,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红。
《明史》- 卷六:惟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其他居室止饰丹碧。
《清史稿》- 卷四百九十九:旁列锦绮缯币五色,具生存所用器物奁具,皆贮以朱红木笥。左傍石床一,床上氍毹衾枕。
朱红色作为中国传统色彩,流传一直未断。至今仍然是主要色彩之一。
作者简介:黄荣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传承人,北京服装学院色彩中心客座教授,国染馆馆长微信:hrh562003 公共号:guoranguan
【异粉调朱【异粉调朱是什么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