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文轻武是什么意思,弄文轻武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更新:08-12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宋朝和明朝重文轻武:为何前者的禁军能打而后者的禁军形同虚设?

看宋朝和明朝的军事历史时,很容易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重文轻武的两个朝代,作为皇帝直属的禁军差距巨大?在史书中,常常能看到禁军们四处奔走,迎战各种对手。而在明朝的战事中,禁军经常自动隐身,大部分都只是各军镇自己在行动。

这种差异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宋朝的禁军建设会比明朝好那么多呢?

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有很多明朝时没有的职能

虽然宋朝和明朝的皇帝直属都叫做禁军,但实际上两者在实际安排中有巨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宋朝和明朝的禁军,只是顶着类似名字的两个不同概念。

宋朝禁军的起源,可以从唐朝中后期算起。当时的皇帝们为防止安史之乱的悲剧重演,开始扩编原本规模不大的禁军,以便需要时可以对抗地方藩镇。赫赫有名的神策军,就是这样一支禁卫军。他们直接由财政供养,接受代表太监的,对抗外族和暴民的同时,也同样威慑着地方上的强藩。

禁军扩大化的传统从唐朝后期开始

这种模式随着唐朝覆灭,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在五代,这个武夫当国的特殊时期,皇帝们个个都是会打仗的马背天子。禁军以往由太监统领的传统,在这个阶段被彻底打破。禁军要么由皇帝的心腹统领,要么就是皇帝亲自掌管。五代各国的统治范围往往不大,所以和地方的差距不会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五代的禁军经常出没在最前线,战斗力也是非常强大的。越是晚期的五代皇帝,就越喜欢将地方的优秀兵源并入禁军,最终形成了宋朝的禁军班底。

宋朝继续了晚唐和五代的扩编禁军策略

宋朝建立后,继续加强和扩编皇帝的禁军。但自从宋太宗在高粱河战役中被契丹人开发了菊花,皇帝就很少有机会再亲上战场。五代留下的皇帝亲临一线指挥传统,就此断绝。但伴随疆域的扩大,不断扩编出来的禁军也日益壮大。这就让宋朝的禁军在实际上,扮演着野战机动的使命。

为了管理的各地禁军的,赵家人想出了著名的“更戍法”。所有的禁军要按时轮换驻地,期限是1-3年。这样既保证所有的禁军都在前线待过,或至少能进行一些野战拉练,又防止地方武将像唐朝的太监那样把禁军私有化。所以,一直到王安石改革之前,宋代禁军还能够和敌人在战场上对垒。

王安石变法前 大部分宋朝禁军还有一定战斗力

当然,王安石变法后,“更戍法”制度也就被破坏掉了。禁军开始从野战军,转变为驻扎在各地的军。那些驻防首都汴梁的幸运儿,再也不用饱尝定期换防之苦。代价则是战斗力一落千丈。而即便是黄河以北防御辽国的禁军,也因为长期无战事而消极怠工。只有西北边区的那些禁军,因为需要定期和西夏人作战,保持了原有的水准。

这些开始分化发展的禁军,在后来的靖康之变中都接收了巨大考验。最厉害的西北禁军,一度与金军和前辽国汉军们打成对峙状态。黄河以北的禁军就只能望风披靡,不少人甚至主动投靠女真人,带着后者南下。至于首都汴梁的那些废物,就只能以城墙作为自己的唯一掩护,等待各地勤王军来救自己了。当开封外城被金兵攻破,他们也不是逃到内城继续抵抗,索性在混乱中开始放火。

开封禁军的战斗力在靖康之变中暴露无遗

最后说下明朝的禁军,他们在规模上就同宋朝的禁军不在一个层面。结果,明朝人自己都太好意思直接用禁军来称呼皇帝的直属,转而称之为京营。他们在不同时代,都会得到皇帝的特别照顾,进行加强整编。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只存在于花名册中,并被歌功颂德的史官捕捉到一些衣着光鲜亮丽的瞬间。

明朝的禁军尽管衣着光鲜亮丽 其实却没有多少实际战斗力

由于他们的供养和训练方式,非常类似王安石变法之后留在汴梁的宋朝禁军,战斗力自然是好看不到哪里去。加上明朝在对待士兵的态度上,比之前的宋朝更为恶劣。迫使很多禁军成员也成了逃兵或兼职。后来,明朝皇帝索性跳开他们,准备花钱组建新的国家雇佣军。结果,还是迅速成为了第二种明朝禁军。而老的禁军虽然费钱,却反而显得更为持久可靠了。

从土木堡后开始 明朝皇帝和官员就总是徒劳的建立新禁军

以上这些因素,就是宋朝和明朝禁军差距的原因。虽然同样重文轻武,但宋朝的禁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多职能,自然也就具备更强一些的能力。而明朝禁军,则只能是皇城脚下的一块脓疮了。(完)

古代惩治女性的4种侮辱刑:不流血不脱衣,但受刑者却常羞愧自尽

五刑以隋朝为界限,隋朝以前主要是墨、劓、剕、宫、大辟,其中前四种属于肉刑,而大辟则属于生命刑(死刑);而在隋朝之后,五刑改为了笞、杖、徒、流、死,在生命刑和肉刑之外增加了徒刑。

不过,五刑主要是针对男性的,并不适用于女性。这是因为受封建道德的影响,历朝历代对女性犯罪都采取最大限度的保护。比如明朝就规定:“凡妇人犯罪,除犯奸及死罪收禁外,其余杂犯责付本夫收管。如无夫者责付有服亲属、邻里保管,随衙听候,不许一概监禁”。

即便是那些犯了重罪必须处死的女囚,也规定了“若妇人犯非斩者,皆绞于隐处”,可谓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隐私。而那些被判处徒刑和流刑的女性,其实并不会真正执行。以唐朝为例,对处以徒刑的女性,或者送入少府监从事缝作,或者在仓库及公廨当杂役。而流刑者,则也会以轻体力劳动代替。

但是由此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对女性犯罪处置太轻,无异于纵容了女子犯罪。比如宋朝就出现了大量“牙婆”之类的职业女罪犯。

所以,在不违背封建礼教的情况下,宋朝在唐朝法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女性的4种侮辱刑。这4种刑罚既不涉及脱衣侮辱,更不会流血疼痛,但却依然让女囚们十分忌惮,甚至常常出现受刑后自尽的情况。

1、令众

令众又叫“枷号示众”,即将女囚戴上枷锁,押送至公开场合,以供众人观览。令众是4大侮辱刑中最轻的一种,但在公开场合让众人围观,对于女囚的心理震慑作用依然是十分明显的。

2、责令出家

在唐朝,皇帝驾崩后对无子的妃嫔的处理,往往是送入佛寺出家,这原本是一种处置宫妃的柔性方式,但后来却发展成为对女性的侮辱刑罚。

这是因为唐朝以后,儒家文化认为出家人不尽孝、不拜父母与孝道和礼教相违背,所以,出家人被归入了贱籍。责令犯罪的女性出家,其实就是降低其身份的一种处罚。在名分和生命更重要的古代观念中,责令出家显然要比示众还要严重。

3、射充军妻

“射充军妻”的意思是把女子强行嫁给士卒,在现代看来做一名军嫂无疑是十分光荣的,为什么在古代会被当做侮辱刑呢?这是因为隋唐以后重文轻武,士兵地位十分低下,而且士兵来源本身就有一部分是犯了罪的男囚,把犯罪女囚当做商品配给行军打仗的大头兵,既剥夺了父母的婚姻主导权,同时也让女性丧失了身份和尊严。

4、没为官妓

官妓又叫营妓,也属于贱籍。但是别想歪,这个跟“娼”是有本质区别的,她们的主要任务是公开场合的公务接待,正所谓“卖艺不卖身”,但这种刑罚综合了示众的难堪、射充军妻的低贱,加上官妓穿着衣服的颜色和打扮都跟普通女子不同,所以侮辱的性质非常明显。

在讲究礼教的封建社会,抛头露面的“侍官”是为人所不齿的。这4种侮辱刑虽然不痛不流血,更没有脱衣受刑这种公开羞耻,但对于女囚来说,心理的震慑和家人的抬不起头,依然比失去生命更让人畏惧。所以,古代女子受过侮辱刑之后常常没脸见人而羞愧自尽。

宋代的“重文轻武”有多厉害?文官以立武功为耻

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最令知识分子怀念的朝代: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温和的,还有文人地位的空前尊崇。连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也不禁感叹:如果有可能,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然而,这种令人神往的局面,却是以“文”和“武”的严重失衡为代价的。宋太祖以武将身份,通过“黄袍加身”得了天下,自然要对武将严加防范。怎么防呢?杯酒释兵权虽然高明,但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办法是树立一种“重文轻武”的价值观,让更多的人自觉放下刀把子,握起笔杆子。

宋太祖

虽说科举制自隋朝就已诞生,但达到第一个高峰却是在宋朝(第二个是明清)。即便是唐代,通过科举而做到高官的人依然寥寥无几,更多的还是靠门第和军功。而到了宋代,科举却成了人们入仕的唯一“正途”。宋朝皇帝不断扩大科举的录取名额,还亲自写诗“引诱”人们读书求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宋代的读书人,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不再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也不再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在他们眼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心只向往通过读书和科举改变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代科场图

这种重文轻武的价值观反映到制度上,就是文官地位的空前尊崇和武将地位的急剧下降。宋朝各个部门一把手几乎是清一色的文官,武将被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朝廷大事,武将没什么发言权。在宋代官僚体系中,文官升迁很容易,武官升迁却非常缓慢,要比文官多出五六个台阶。武将见了文官,总感觉低人一等,甚至连曹彬这样的名将,每次在路上迎面碰见文官的车马,都会“引车避之”,主动躲进路边的小巷。

宋代文官(剧照)

于是,在宋朝,武将们不管立了多大武功,也难有文臣那样的光彩。正如时人所言,即便是率军收复幽云十六州,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的荣耀。(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宋朝的民间也流行着这样的俗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即便是科场失意,也很少有人弃文从武,而宁愿把时光花费在写诗填词上,把自己的“文章”视为最大的骄傲。

这种畸形的价值观,一直贯穿两宋始终,即便是面临亡国威胁时也未能彻底转变。

南宋初年,有位状元出身的官员叫王佐,在湖南做知府时平定了当地一次规模很大的叛乱,受到朝廷嘉奖。他的好友辛弃疾专门写了一首《满江红》向他祝贺: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鼪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

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待刻公、业到云霄、浯溪石。

这首词把王佐比作平定孟获叛乱的诸葛亮,称赞王佐功劳卓著,必定因此青云直上,留名千古。

辛弃疾

这里要说明一下,此时的辛弃疾虽然在南宋做官,但他自幼生活在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后来才领着军投奔南宋。所以他身上保留着浓厚的尚武精神,一心渴望收复中原,立功疆场。王佐的军功,在他看来自然是值得狠狠夸赞一番的。

然而王佐却不这么看。他把这首词读了几遍,竟越读越生气:辛弃疾你什么意思啊?

“三万卷,龙头客”,说王佐饱读诗书,中了状元,做了“龙头客”,这当然没问题。可接着笔锋一转:“浑未得,文章力。”说王佐此次受到朝廷嘉奖,高升在即,却不是因为“文章”多好,而是出于平叛的军功。这就让王佐有些不爽了:身为状元,最看重的当然是“文章”,一次临危受命的“武功”又算什么呢?

而接下来的两句更是气人:“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貂蝉是高级文官的头饰,兜鍪是武将的头盔,这是说以后自己加官进爵,佩上“斗大”的金印,都是因为这次立的武功喽? 还什么“浑未得,文章力”,这不是把自己和那些不懂“文章”的武夫相提并论了吗?

不过生气归生气,王佐最后还是原谅了辛弃疾。毕竟他知道辛弃疾不是有意“嘲讽”他,只是出于价值观的不同罢了。后来王佐果然平步青云,一路做到户部尚书的高位。至于他心中作何感想,那就不得而知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宋人的重文轻武有多严重。而两宋的灭亡,与重文轻武所导致的战斗力低下有着直接的关系。即便经济再繁荣、文治再兴盛,没有强大的武力,也挽救不了亡国的命运。

这样的历史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资料:《宋史》《稼轩长短句》《燕翼诒谋录》《儒林公议》

【弄文轻武是什么意思,弄文轻武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弄假成真、弄虚作假 下一篇:弄璋之喜,弄璋之喜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