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明英宗复辟成功自己会死,于谦为什么宁愿引颈就戮也不反抗?
说起明英宗复辟,就得说说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统共就只有两个中原正统王朝皇帝被异族俘虏的记录。
第一次发生在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成功攻克北宋京都,俘虏徽钦二帝。第二次则是发生在明朝,即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瓦剌活捉。不同于徽钦二帝被金人囚禁至死,明英宗运气不错,最后被瓦剌送还了大明,不仅如此,在回到大明的八年后竟然还神奇的再次登上了皇位,堪称传奇。
公元1449年,瓦剌犯边,一直幻想着想像祖先朱元璋和朱棣一样带兵出征建功立业的明英宗朱祁镇终于找到了御驾亲征的借口。于是他和太监王振统兵五十万,浩浩荡荡的向土木堡进军。原本,他所带领的这五十万人都是朱元璋朱棣时期遗留下来的明军精锐,历经各种,对付瓦剌轻而易举。然而,当精兵强将遇到了不可理喻的“猪皇帝”时也只能徒呼奈何。
五十万明军在朱祁镇和王振的胡乱指挥下被十来万瓦剌打得大败,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这一战大明二十万精锐死伤殆尽,明朝军事实力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时间明朝内部能够作战的数量不过数十万老弱病残。瓦剌首领也看到了大明当下的处境,因此他提出要派大军亲自护送明英宗朱祁镇回京,明显人都知道,也先这哪里是要送明英宗朱祁镇回国啊,他是想顺道去北平去当皇帝啊。
在大明满朝文武都惊慌失措的时候,于谦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决定拥立邺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下令各省迅速整备,以防瓦剌入侵。新皇既立,大明一切军政又迅速稳定下来,瓦剌看到此时入侵无利可图,便决定跟明军讲和,并打算将再无用处的明英宗朱祁镇送还大明。(宋朝之所以徽钦二帝被囚禁至死,主要还是南宋军事实力弱,大明虽然土木堡失利,但综合国力比瓦剌强大很多,所以瓦剌眼看占不到便宜就只能就坡下驴,以送还明英宗朱祁镇来讨好大明,当然他们还有另一重目的,就是希望看到大明皇帝朱祁镇和朱祁钰两虎之争,以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可以说,是于谦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江山,大家不妨想想明末崇祯皇帝,如果有像于谦这样的一个有才之士来主持大局,大明何至于亡国。由于有拥立之功,再加上确实才能出众,于谦成了朱祁钰手下最得力的干将。
公元1457年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史称夺门之变。要说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他最想杀的人呢,那毫无疑问肯定是于谦。
因为正是于谦将朱祁钰推上了帝位,使得朱祁镇在瓦剌变成了无用之人,待遇也随之降低;也正是因为于谦将朱祁钰推上了皇位,才使得朱祁镇回国后即被囚禁在南宫近八年;当然,也正是因为于谦将朱祁钰推上皇位,才使得朱祁镇的儿子的太子之位被废。虽然,对于朱明王朝来说,于谦有再造之恩,但从朱祁镇私人角度而言,于谦不喾是自己一生最刻骨铭心的仇敌。
对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后自己的命运如何,作为一个达人,估计于谦内心必定明了。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正好大权在握,也有人早早报告了自己,那为什么于谦却选择按兵不动,引颈就戮呢?理由恐怕有以下几个。
朱祁钰当上皇帝后,上较为清明,重用贤臣,大明逐渐恢复了元气。但是,随着帝位的巩固,朱祁钰的内心也逐渐开始膨胀,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废除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合法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哪里会想到,才改立第二年独子朱见济就夭折了。这件事情对朱祁钰打击很大,此后朱祁钰一直再无子嗣,直至夺门之变发生。此情此景之下,于谦就算能够阻止“夺门之变”实在毫无意义。
于谦是书生,书生讲究仁义廉耻,明英宗朱祁镇是于谦的第一任老板,对于谦有知遇之恩。“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事急从权,危急之下于谦拥立了朱祁钰为皇帝,稳定了大局,但是后来朱祁镇南归,按说朱祁钰就应该还政于朱祁镇,然而朱祁钰不仅没有还政于朱祁镇,反而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除了,试问此时,于谦内心作何感想?他必定是一方面对朱祁钰的做法不满,一方面对朱祁镇内心充满了愧疚。
这个时候,即使大权在握,他又怎么会去阻止“夺门之变”的发生。
前文讲过“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钰病重,时日无多,而他又膝下无子嗣,此时于谦若阻止“夺门之变”,无非又要从大明诸王中再立新君,很明显,这种做法风险太大,因为新皇帝帝品质和业务能力如何,都是不可预知的。
但若“夺门之变”成功,无非是朱祁镇重新回来主持大局。朱祁镇在被俘前,还算是一个比较合格的皇帝的,因自己一时冲动丢了皇位后,又历经各种挫折,现在恐怕心智早已成熟,完全能够独自承担大明江山了。和立一个不知斤两新皇帝相比,朱祁镇当皇帝才做符合当下大明的根本利益。
于是,尽管于谦知道,朱祁镇复辟成功恐怕第一个要清算的就是自己,但是为了大明的未来,他早已将个人生死放在了一边。不得不说,于谦确实是一个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的人,他的一生,都是对这句话的践行。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代最刚烈女娃,7岁全家被曹操诛杀,留一历史典故引颈就戮
曹操因少府孔融(“建安七子”,孔子第十九世孙,典故“孔融让梨”,官至侍中)屡次触犯自己的权威,颇为不满,加上御史大夫郗虑(大儒郑玄的学生)的诬陷。
于是,曹操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
208年(建安十三年)9月26日,56岁的孔融被处死,并株连全家。
孔融剧照
当时,孔融有一个七岁的女儿孔氏和一个九岁的儿子(名字不详),因年幼寄养在一个亲戚家中,并且正在下棋。
很快,孔融全家被诛的消息就传到了这一双儿女的耳中,但二人却无动于衷,依旧安坐下棋。
家中的亲戚甚是不解,急忙催促二人:“你们的父亲都被杀了,你们怎么还能安心坐在这里下棋呢,为什么不赶快逃命去呢?”
孔氏依旧一边下棋一边淡然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桩历史典故,已成为时下一些特殊人群的口头禅。
曹操剧照
过了一会儿,亲戚给二人送来肉汤,九岁的儿子因口渴,端起来就喝。但是,七岁的妹妹孔氏却对着哥哥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
哥哥听后,深感惭愧,撂下汤碗,放声大哭,不再喝汤。
与此同时,兄妹二人的表现也被人报告给了曹操,于是曹操决定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随后,曹操所派的军卒便冲进了寄养兄弟的亲戚家中。当妹妹看到哥哥很是惧怕时,便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于是,哥哥不再害怕,兄妹二人引颈就戮,神色从容,围观者无不为之悲伤落泪,甚至连捉拿二人的军官也为其刚烈的言行所感动,并报告给了曹操。
结果,向来心狠心辣的曹操,居然赦免了二人的罪过。
古代仕女对弈图
后来,哥哥隐姓埋名,不知所踪,而妹妹孔氏却嫁给了羊衜。对于羊衜,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他却有一双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儿女,一个是女儿羊徽瑜,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继妻,史称景献皇后;另一个是儿子羊祜,西晋名将,爵封南城侯,官至征南大,追赠太傅。
只不过,这二人并非孔氏所生,而是羊衜继妻蔡氏所生。但是,孔氏也生有一子,名为羊发,官至都督淮北护军。同时,羊发又有四子,即:高阳相羊伦、阳平太守羊暨、镇南羊伊、散骑常侍羊篇。
想想时下,七岁的孩子都在做什么,再再看看七岁的孔氏,那么小的年岁,咋就能说出那么有见底的话呢,心理素质咋就那么好呢,而且又能做出那么刚烈的事情来呢?
图片来源网络
【引颈就戮,引颈就戮是褒义词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