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故事—名医张仲景的故事

更新:08-13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叨闲姜」医圣张仲景和南阳的故事

叨闲姜

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的杰出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上疗效显著,或以高尚医德为所称颂。其中就有一位举世闻名的医学伟人----东汉的张仲景。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医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仲景文化已成为南阳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张仲景品牌远播海内外。

10月23、24号《叨闲姜》节目中,郭大姐和小马妮儿、二妮儿就和大家一起拍一拍:医圣张仲景和南阳的故事。

请锁定FM93.6南阳城市广播

《叨闲姜》每天中午12:00——13:00

参与电话:0377---63113300 67083399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添加:“南阳城市广播 ”留言参与互动

新浪微博 @南阳城市广播

蜻蜓FM搜索:“悦动936南阳城市广播

蓝鲸FM搜索:“悦动936南阳城市广播”

南阳城市广播官方抖音号:FM93.6

下载“云上南阳”App,点击“视听”进行收听

编辑:九九

初审:郭晓、顾世创

终审:李珩

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像

张仲景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至今依然是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广泛重视。

而民间,津津乐道的则是张仲景的一些小故事。

故事一:奇怪的药方

在古代,无论是技术还是医业,都恪守一个祖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郎中们也不例外,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

当时南阳有个名医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眼看身体日衰,无人可继,只能整天发愁,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卧床不起。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望闻问切,都显示没有任何疾患,老先生却就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就这样谁也看不好,病情越发严重。

张仲景知道后,就直奔沈槐家来。

五谷杂粮

他察看了病情,大笔一挥开了一个药方: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剂,外涂朱砂,叫病人一顿服用。沈槐觉得十分好笑,这是什么药方?建安三神医就这水平吗?他命家人把那涂了朱砂的五谷杂粮面做成的挂在屋檐下,每天看着这些又好气又好笑,逢人就指着这把张仲景嘲笑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就是神医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五谷杂粮也能治病了,笑话!笑话啊。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神医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丸,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神医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的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张仲景再来拜访他时,沈槐才恍然大悟他的用心,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接着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治病救人,为老百姓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呢?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很感动,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故事之二:饺子的来历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五年之久。

长沙虽在长江之南,但其冬天多雨,雨雪交加,加上寒风吹拂,更是冰冷刺骨。贫苦的人们衣不蔽体,很多人耳朵和手脚都生了冻疮。

北方冬天虽然更寒冷,但北方人有喝热汤的习惯,再冷的天气,一碗热汤下肚,顿时耳热脸温,浑身生暖。

冻耳冻手脚的多是穷苦人家,张仲景就让手下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煮熟。因其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伤,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盛一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热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耳朵的冻伤也慢慢恢复了。因为制作简单,民间于冬寒之日自行效仿,煮娇耳食用,慢慢演化成了今天的饺子。

冬至吃饺子

故事之三:医圣祠的选址。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赋闲在南阳老家,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在其风烛残年,临近百年之际,长沙来看望他的人希望他安葬于长沙,南阳的人不同意,双方为此争吵不休。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吧。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寿终正寝之日正好是冬至那一天。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裂。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下葬,老百姓自发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

同仁堂药店

故事之四:中医堂的来历

东汉末年,瘟疫横行,达到每两年或一年一次的频度,而且瘟疫覆盖范围极广,老百姓苦不堪言。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于是他干脆在初一和十五两天,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起死回生”的扁鹊、制服瘟疫的张仲景 中医这些神人个个都是王炸

视频加载中...

起死回生,牛啊!

扁鹊:我哥更厉害!

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若谈及历史上的名医,大家首先会想到谁?

扁鹊大家都知道吧,说到这个名字大家估计会想起《扁鹊见蔡桓公》那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最著名的典故就是,虢太子死了几天了,扁鹊说他没死,只是尸厥症,然后用针灸术使他“起死回生”。

众人都觉得扁鹊很神,扁鹊却说,自家三兄弟都学医,自己最没用。只不过因为人们送到他那里的都是重症患者,他救活了,人们觉得他厉害。

但他二哥更厉害,当病人还在小病时就治好了,不会发展到大病。他大哥最厉害,患者还没发病时,观察肌肤纹理就能看出端倪,把病灶扼杀于摇篮。

扁鹊神奇的医术为人称道,但“查无可考”也让神医扁鹊的身份和事迹多了一份神秘和遗憾。

外科圣手

华佗的悲惨人生

这就要说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神医——华佗。华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和董奉、张仲景合称“建安三神医”。

这位替关羽“刮骨疗毒”的神医,曾一度成为古代名医中的代表人物。虽然小说之言不可信,但凭借与曹操的“交集”,华佗还是跻身于《三国志·方技传》当中。

华佗的医术非常高明,精通的也非常全面,最擅长的就是外科手术,另外,华佗在内科、妇科、儿科以及针灸科上都有很大的造诣。

“外科鼻祖”和“外科圣手”都是人们对华佗的赞誉。关于华佗的死因,历来有很多争议,其中有一个说法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让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来给他治疗多年的头疼病,华佗认为曹操的病情拖得太久,需要劈开头颅,加上麻沸散,之后再动大手术才能医治。

而曹操生性多疑,一生被人暗杀无数,他曾遭到过太医的黑手,所以他再次多疑,说是华佗要趁机自己,于是曹操便以刺杀的罪名将华佗关押打死了。

可惜的是,华佗医术大多失传,反倒是五禽戏“改头换面”传于后世。

与之相反的是,同时代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医家,虽未见《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记载,但凭借其流传后世的医学典籍,他也得以青史留名。 这位医道先贤,正是活跃在建安年间的张仲景,后世冠之以“医圣”之名。

张仲景

医圣的崛起之路

《医圣》电视剧片段

葛洪《神仙传》有云:“仲景穿胸纳赤饼。”此言虽然荒诞,但也恰恰说明:东晋时期的张仲景,已被世人“神化”了。此间中人,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超凡之功也。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对于张仲景来说,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的铸就和他惨痛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医圣》电视剧片段

这一切,都要从一场瘟疫说起。

东汉末年,频繁,瘟疫横行。公元170到185年前后,中原地区爆发了四、五次大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张仲景家族是个大家族,本来有200多口人,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在瘟疫中去世,现在只剩下不到70人。这也让张仲景痛下决心,决定研究瘟疫的诊治方法,制服这个瘟神。为此他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而且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方药。

《医圣》电视剧片段

公元205年,在收集了二十年的资料后,张仲景决定开始写自己的医书。古代医书中,《素问》对他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张仲景将自己的书命名为《伤寒杂病论》。

经过五年的认真写作,公元210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共分十六卷,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把中医的临床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后世的人们更加将其中的三百多个药方称为“经方”,这些“经方”也从此成为医家用药的标准。

中医经典

跨越时空的守护

时至今日,张仲景的医学精神仍然发挥着作用,救死扶伤跨越千年仍然在保护着世人的安危。

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根据近期中西医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情况,将《清肺排毒汤》推荐各地使用

而这个清肺排毒汤,正是源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国医学的贡献不止于此。屠呦呦受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

她感慨道:“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穿越千年,中医药经典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古老中医的智慧成果始终默默守护着民众的健康。感冒发烧,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小柴胡冲剂,其实就来自《伤寒论》。

超高国民度的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最早就源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补肾丸

而提到六味地黄丸,不得不提咱河南自己的企业仲景宛西制药,作为仲景品牌、仲景文化传承者,仲景宛西主力产品就是仲景牌六味地黄丸。

传承经典名方,“仲景牌六味地黄炮制技艺”,已成为医圣故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制造现代中药,从原药材到成品,企业建立全过程质量标准和数字化追溯体系,精制中药,使药物有效成分更稳定、更均一,提升药物疗效。

从一株株山间的草药到一粒粒,从东汉到今天,从张仲景到每一位医疗工作者。

崇尚医德的医护人员们,永远是每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人们!

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

由深圳大宅门影业公司、

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仲景宛西制药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独家冠名的

大型历史人物剧集《医圣》

于3月3日河南卫视晚间黄金时间

出彩剧场独家播出

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

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锁定《医圣》

不见不散

【张仲景的故事—名医张仲景的故事】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