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研究:何谓「好死」,研究者们总结了11 个重要指标
大多数人会花很多时间计划生日,婚礼和纪念日,但我们可曾想过要以何种方式死去?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好死”的关键指标。听起来可能不大吉利,但能无忌讳地谈论告别人世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研究者们认为这些讨论可能有益于让人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结局,尤其对病人而言。研究者称,对好死的定义会因群体不同而各异。病患会认为信仰和精神性是重要的,而家属则认为尊严和生命的完整性比好死更关键。
研究发现,人们对倾向的死亡过程,无痛苦状态和幸福的感觉是“好死”的最重要因素
加州圣地亚哥大学医学院的迪力普·杰斯迪(Dilip Jeste)博士说:“死亡一直是个具有争议的话题,人们避讳这个话题。公开透明地谈论我们每个人更倾向的离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他和他的团队分析32个同行定义“好死”的研究报告。他们采集患者的观点,在葬礼前和过程中其家属以及医疗方的观点。
他们界定了11个好死的核心要素,包括倾向的特定死亡过程、没有痛苦、人们希望的合适的宗教信仰仪式;还有其余的关键指标,比如是否带有幸福的感觉,尊严地死去,感到“完成”了人生任务。患者所接受的治疗,家人,生命质量,和医疗方的关系,还有其余选项都被列为关键指标。
好死的关键指标
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发布了好死的最重要指标,根据他们对患者本人,葬礼前和过程中对家属和医疗方所进行的得出结论。
关键指标是:
—— 倾向的特定死亡过程
—— 无痛苦的状态
—— 信仰/宗教
—— 幸福的感觉
—— 生命的完满终点
—— 治疗首选项
—— 尊严
—— 家人
—— 生命质量
—— 其余的
来源于: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医学院
其中针对所有人群都是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是:人们对特定死亡过程的偏好,无痛苦状态和幸福的感觉。人们强调其余指标水平各有不同。比如,对病患而言,信仰/宗教是重要的,而家庭成员认为尊严和生命的完满是好死的最关键因素。研究者们发现,医疗方倾向于在患者和他们家属的观点间持中立态度。
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报纸首席作者艾米莉·米勒(Emily Meier)博士说:“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患者,其家属和医疗方对生命尽头什么是最重要的价值观之间的分歧。基本上,患者们也需要存在感和其它的关注,这也提醒我们必须询问患者的意愿。”
杰斯迪博士说,研究的关键发现是应该询问患者他们对去世方式的意愿。他说:“最难的部分是’询问患者’,患者们通常知道他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谈论这些也可以让他们释怀,给他们一种可以掌控的感觉。我希望基于这些发现人们能在更大的层面上开展讨论。人们可以在死前谈论自己的离世方式,这样的话好死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些。”
他们界定了11个好死的核心要素,包括死亡特定过程的选择、没有痛苦、人们希望的合适的宗教信仰仪式(资料图)
这项研究结果出版在《美国老年人精神病学日志》上。在这之后,另一份惊人的报告披露数千名英国患者在他们最后弥留之际无不处于脱水和痛苦状态。
皇家内科医生学院(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核查发现患者拒绝接受滴液和药物治疗,有些病例中医生没有告诉患者家属他们的家人将不久于人世。
上周的一份报告呼吁医生让癌症患者在最后阶段回家,因为这样的做法可能让他们多活几天。
筑波大学的研究发现,被宣布只能活2到8周的人,在家能活36天,在医院只能再活29天。研究者们称,通常人们更喜欢自己最后的日子在家中度过但往往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因为医生们不批准他们出院。
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医学院首席研究者杰斯迪博士说:“事先谈论离世的方式容易达成好死这一目标”
数千人在Reddit上分享他们选择的死去方式。一位带癌生存者称,她愿意最后时刻接受致死剂量的,靠在伴侣的肩膀上离开尘世(资料图)
来自微信公众号煎蛋
生命弥留之际,任何哭喊、触碰、甚至摇晃,都在增加逝者的痛苦
当生命不能继续、无法挽留,即是处于弥留之际,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给予其最后的关怀。那就是感念他(她)与我们的陪伴,曾经共同分享的欢乐,以及彼此美好的期盼。
在我们的周围,但凡亲人逝去,亲属们哭喊一片,甚至拼命拉扯不舍。或者在医院里,面对无法挽留的生命,一再要求医生努力施救,甚至浑身插满各类管子。如此这般种种,我是反对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看似难分难舍的亲情、孝心,都在增加逝者的痛苦。
我们必须明白,生命的存在,是包括肉体与精神(灵魂)的,一个完整的生命,是肉体与精神(灵魂)的完美二合一。我们经常说:通俗的肉体千篇一律,高尚的灵魂万里挑一。灵魂的高尚与否,决定着一个人的高度和成就。生命的终结,在生理学的角度,先是以呼吸和心跳的结束为标准,到现在的脑死亡为标准,以及仍然存在着其它讨论的新的认知。肉体的消亡,并不代表精神(灵魂)的消亡。
生命的终结,就是肉体与精神(灵魂)的脱离。这个脱离的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原因在于,对死亡的抗拒与惧怕、对生的留恋与不舍,从而痛苦。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自知时日不多,便让女儿陪着洗了澡。躺下来后,说身上痛,让女儿给轻轻地捶捶背。虽然女儿的力度很轻柔,但是老太太却一再要求轻一点,捶得很痛。然后便逝去了。这种痛的感觉,就是生命逝去的痛,就是肉体与精神(灵魂)脱离的痛。
我们经常说“入土为安”。一个“安”字,就是指让逝者心安。入土之后,失去了在人世的依附,便再无眷恋,从而安心离去。
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工作餐会上,当话题涉及父母的时候,曾经听一位大姐说过她的故事。她在她父亲生命最后的那段时间,让医生在她父亲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虽然她的父亲一再要求不要治了、很不舒服,但是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坚定地认为这就是“孝”。这样折腾了一个月,她父亲还是走了。过后她反思自己,感觉自己做的不对。之所以这个故事我一直记着,是因为她红着眼圈说:“如果能重来,她会把父亲接回家,不再折腾。”当时我年轻,虽然不完全懂,但仍然震撼了我。
精神和意志是有力量的,因为精神和意志也是物质的,只是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它们。我们应该给予生命充分的尊重。这份尊重里,即包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逝者意愿的尊重。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哀悼。却发现庄子在唱歌。惠施不解并生气。庄子做了解释,大体意思是:自己的太太原本并不存在,后来乘天地气息而生,出现了人的生命。然后又凭借天地规律,回归到天地之中。她完成了她的使命,我有什么可以悲哀的呢?
我们或许达不到庄子的境界,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生命总会有一个终结。我们应该尊重这个自然的规律,让其安心离去。在生命弥留之际,我们任何不舍的哭喊、最后的触摸、甚至挽留的摇晃,都在增加逝者的痛苦,徒劳无功。
最好的关怀,就是让生命静享最后的时光。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古语有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看鲁迅遗言,确实是个“狠人”
古语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大自然中的鸟在濒临死亡之时,它的鸣叫声是痛苦且悲哀的;而一个人到了弥留之际,心中只存善念,说出来的话也是带有善意的肺腑之言。
历史上有众多经典遗言,例如,曾经无人能敌、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走投无路之时,绝望地写下一首绝命诗《垓下歌》,并留下临终遗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意思是:“上天都不容我了,即便我渡了乌江又有何用?”
尽管身边的死士誓死保护项羽,舍命为其断后,但在项羽看来,舍下江东所有父老兄弟以及让万千将士以命换命的事非大丈夫所为。即便江东父老不说什么,项羽心中仍然愧疚万分,况且临了了,他竟然连心爱的虞姬都无法保住,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极大的屈辱。
因此,项羽拔剑自刎于乌江边上,结束了可悲、壮烈的一生。再如,孙中山先生一生以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付出毕生精力与心血。当他亲眼目睹外国侵略者肆意地蹂躏与践踏中国的土地,当他发现广大劳动在贫困与死亡线上垂死挣扎时。
他愤然崛起,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维系,全身心地投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并时刻践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他曾留下临终遗言:“尚未成功,仍需努力”。
而孙中山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生前仍未看到成功,不过后来越来越多能人志士努力践行孙中山的遗言,终于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毕生心愿。众所周知,鲁迅是一个心直口快、言辞犀利、人格独立且天生拥有傲骨的文人,他留下的遗言格外与众不同。看看鲁迅的遗言,确实是个“狠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人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以笔为矛,以纸为盾,用文字战斗一生,他对社会底层的劳动抱有深切的同情,但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例如,在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中,鲁迅的少年玩伴闰土仅比鲁迅大三岁,却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文中通过描述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等事情刻画了一个聪明伶俐、天真可爱、机智勇敢的孩童形象。而幼时的鲁迅对闰土既喜爱又崇拜,十分喜欢倾听闰土讲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事。
然而,当鲁迅再次遇到中年闰土时,一切竟已物是人非。重逢的喜悦被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全部冲散,闰土的模样早已大变。他的脸由白皙变得灰黄,面庞上更是爬满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布满血丝,身上仅披着一件薄棉衣,戴着一顶破毡帽,俨然一幅一贫如洗、不修边幅的模样。
此外,闰土的身板也比小时候增加了好大一圈,忙碌劳作的手早已开裂,如同干枯的松树皮一般。容颜变老是不可避免的寻常之事,但闰土的性格与心境早已不复从前。一句“老爷”让闰土与鲁迅之间形成了一堵隐形的墙,而低声下气的态度更令鲁迅无所适从。
由此可见,闰土早已被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住,心中也已经形成鲜明的等级观念,这也是鲁迅最遗憾与心痛的地方。再如,《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刻画了一个被封建制度所荼毒,被地主阶级所吞噬的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清王朝末年,清廷腐败不堪,只有极少读书人能够通过寒窗苦读博取功名,大多数读书人名落孙山,只能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孔乙己便是其中一员。孔乙己虽然过着贫困酸苦的生活,但他总是保持清高的品质,甚至不愿意卖苦力来赚钱,最后只能让日子越过越苦。
而当孔乙己穷得只能偷书时,他却只能极力认为自己只是在窃书,而非偷书,可见孔乙己骨子里还是透露着读书人的愚昧与迂腐。综上,鲁迅的一生都在为国民着想,而他的思想太过超前,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而鲁迅心中最大的担忧不是不知如何改变民众悲惨的命运,而是天下根本没有意识到要改变悲惨境遇的根本原因。
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弥留之际,他留下七条遗言,希望家人能够按照遗言中的嘱咐行事,完成他的最后愿望。第一条遗言为:“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鲁迅这一生最讨厌的便是欠人情,尤其是欠钱。
利用丧事来收取慰问金本就令鲁迅心中不安,然而倘若不接受朋友的钱,便会被认为不近人情。因此,出于对友人的尊重,鲁迅又对第一条遗言进行补充。第二条遗言为:“赶快收殓,埋掉,拉倒。”由此可见鲁迅早已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
第三、四条遗言为:“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以及“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说明鲁迅希望家人能够凡事看开一些,不要成日守着一个死人过日子。第五条遗言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说明鲁迅对空头文学家与美术家深恶痛绝,同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也成为这样的人。鲁迅先生的最后两句遗言分别为“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以及“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这两点皆是对待外人的态度与做法。
鲁迅从来不认同欧洲人在临死之前乞求自己与他人宽恕与原谅的行为,反而认为此做法过于做作。很显然,鲁迅同样不认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说法,他也深知自己树敌众多,但他仍然保持特立独行的态度:“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这便是鲁迅,既不宽恕别人,也不优待自己。
【弥留之际的意思 弥留之际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