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三国③ 送命题?三国喝酒那些事儿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大三国志展”中,有一件从洛阳运来的白玉杯,杯身高11.5厘米,口径约5厘米,1956年出土于洛阳曹魏正始八年(247年)墓。这支白玉杯是和田玉琢成,温润细腻,质朴古拙,光素无纹,极为惹眼。一支酒杯,引起无限遐思,我们就来聊聊三国喝酒的那些事儿。
洛阳博物馆藏曹魏白玉杯
葡萄美酒白玉杯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时有葡萄酒吗?当然有。汉代时葡萄酒已经从西域流传到内地,《汉书·西域传》:“大宛国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葡萄酒在汉晋时期算奢侈珍品,蜀汉叛将孟达的父亲孟他用一斛葡萄酒行贿宦官张让,换来了凉州刺史一职。
好酒配好杯,曹魏墓中出土了白玉杯,它的墓主人作为魏国上层,可能曾用这支白玉杯喝过葡萄酒。
根据文献记载,曹魏钟会和荀勖都曾作《蒲萄赋》,赞美葡萄的美味“滋泽膏润,入口散流”。魏文帝曹丕吃过葡萄,也喝过葡萄酒,还留下了“凡尔赛文学”:“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蒲萄说。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䣺,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檗,善醉而易醒。”看他文采飞扬地吹捧了一长串,总之,葡萄好吃、葡萄酒好喝,“说起来口水都流了一地,何况我还亲自吃过、喝过,你们说还有如此美味的水果吗?”(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汉晋时期,饮酒之风盛行。文人雅集,少不了传杯接盏,诗酒唱和;将士出征,或凯旋论功,都要举办置酒大会。曹操曾借酒浇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丕在酒酣耳热之际,曾和奋威邓展比划剑术,和建安七子“仰而赋诗”。曹植任性而为,“饮酒不节”,关羽围攻曹仁时,曹操想命他带兵去救援,他却醉酒不能受命,不然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就能看到曹植大战关羽的戏份了。曹植失去储位,在封地监视居住期间“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何尝不是借酒消愁闹情绪。
曹操的侍卫典韦,长得五大三粗,“好酒食,饮啖兼人”,他一人的酒量和食量能抵上好几人。名将满宠“饮酒至一石不乱”。大学者邴原当初很能喝酒,为了不荒废学业戒酒苦学,等学有所成后,他又恢复了本性,和师生们畅饮时能“终日不醉”。曹魏四朝重臣蒋济“素嗜酒”,任扬州治中从事时,寿春县令时苗来拜访,不巧遇到蒋济喝醉了,时苗感觉受了侮辱,回去后刻了个木人,上面写着“酒徒蒋济”,放在墙角,每天用来射靶。
据曹丕《典论·酒诲》记载,荆州牧刘表喜欢喝酒,他做了三种规格的量杯,大号的叫“伯雅”,容量为7升酒;中号的叫“中雅”,容量为6升酒;小号的叫“季雅”,容量为5升酒。刘表还命人在棍棒前端安装一根大针,安排专人督促客人喝酒,如果有人喝醉了倒地睡觉,就用大针扎,检查是真醉还是假醉。
白玉杯
刘备、孙权也喜欢喝酒。刘备曾因为张裕在酒席上的一句玩笑话“潞涿君”(嘲讽刘备无胡须),对后者怀恨在心。刘备攻下涪城的庆功宴上,因为醉酒,与庞统发生了不愉快的摩擦,将其轰了出去,而后立马又后悔了。孙权在武昌时,一次在钓鱼台上饮酒大醉,和群臣玩起了泼水游戏,还放话不醉不归,除非掉下水里,酒不能停。
吴国大将潘璋嗜酒,发迹之前家中贫困,打酒的钱都没有,他四处赊账也要喝两口,债主们追讨上门,他则像老赖一样总是说“以后暴富了就还”。辞赋家胡综“性嗜酒”,属于酒后要发酒疯的那一类,喝醉了大呼小叫,对左右拳打脚踢,孙权因为爱才,并不介意。
竹林七贤中阮籍,在乱世中不求高官厚禄,只要有一份口粮就满足了。他听说步兵校尉一职空缺,而且军营中储存了很多美酒,营中将士又善于酿酒,于是就去求职,入职后就“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司马昭想和他结为亲家,他却大醉60天,不省人事,让提亲的人没有开口的机会。七贤中的另一位刘伶,作《酒德颂》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他常常带着一壶酒,赶着鹿车到处转悠,嘱咐仆人扛着铁锹,他若醉死便就地埋了。
吴国还有一个酒鬼郑泉,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愿得一艘载满五百斛美酒的船,船的两头摆满四季应时的下酒菜,他可以每天住在船上喝酒吃菜,而且酒永远不会减少,喝多少自动续多少,像是生活在快乐星球上一样。他临终时还交代酒友,一定要把他葬在制陶之家附近,等他化为泥土,说不定有幸被取用来制作酒壶,“实获我心矣”。
1951年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的陶耳杯,三国时喝酒的器皿称羽觞。
三国禁酒哪家强
三国时酒徒很多,还有过一段禁酒史。
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缺粮是常有的事,如果遇到天灾或者大军围城,粮食一颗一粒都弥足珍贵。那时的酒都是果酒或米酒,酿酒要消耗粮食,所以很多割据诸侯都施行过“禁酒令”。
吕布在下邳城被围时施行过“禁酒令”,当时部将侯成私自酿了五六斛酒,又猎杀十余头猪,他自己没吃而是先送了半头猪肉和五斗酒给吕布,表示敬意,没想到却触怒了吕布。吕布质问侯成,“我禁酒,你酿酒,你和众将领大吃大喝如兄弟一般,是要共我取而代之吗?”侯成吓坏了,找机会率众出城降了曹操。
五斗米教首领张鲁,在汉中时曾依月令禁杀、禁酒。蜀汉规定“天旱禁酒,酿者有刑”,有官吏在一户人家中搜出了酿酒器具,要将当事人按酿酒罪惩处。简雍陪同刘备出游,见路边有一男一女,就问刘备:“那二人要做之事,为什么不把他们绑起来?”刘备不解:“你怎么知道他们要做之事?”简雍答有所指道:“他们都有行淫的器具,和有酿酒器具的人一样。”刘备一听就明白了,之后改判了想酿酒的那家人无罪。
“对酒当歌”的曹操也施行过“禁酒令”。张璠《汉纪》记载,“太祖制酒禁,而融书啁之”,说是曹操制定了“禁酒令”,却引来了孔融的调侃。孔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尧帝不饮千锺酒,不能成为圣贤,桀纣因为女色亡国,你咋不禁止人们结婚呢?孔融喜欢喝酒,当年黄巾军攻来时,他喝了一大壶酒,跨马上陈就去御敌。孔融一直和曹操杠,这次挑战禁酒令,令曹操极为不爽,暗使御史大夫郗虑找了个理由将孔融免职。孔融失势后,爱才乐酒,宾客盈门,还自嘲道:“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曹操最终还是罗织罪名,拔掉了这根眼中钉。
《三国志·徐邈传》又记载,“魏国初建……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去询问政事,徐邈却说了一句“中圣人”(意思是喝清酒喝醉了)。曹操听说后就怒了,要将徐邈法办。鲜于辅劝解说,“那是‘醉客’的暗语,他们平常把清酒叫做‘圣人’,把浊酒叫做‘贤人’。徐邈这人一直挺靠谱的,这次只是偶尔醉酒胡言乱语。”徐邈因此逃过一劫。
镂空花边铜温酒炉(东汉)
喝酒是道送命题
都说喝酒容易误事,喝酒还会要命。有些人在禁酒令下侥幸活下来了,有些人却没那么幸运。
丁仪的父亲丁冲官至汉司隶校尉,喜欢和们饮酒,结果“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大相士管辂有一次在堂兄管孝国家见到两位客人,他预言这两人将一同死去,数十天后,这两人因为醉驾牛车,牛受到惊吓,带着车掉入漳河之中,两人一同被淹死了。
张飞在《三国演义》中是因为醉酒被部将,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蒋琬在广都任县长时,什么事都不做,经常喝酒,一次喝醉后刚好被刘备撞见,刘备大怒,要杀了蒋琬,好在有诸葛亮求情,才免了死罪,罢去官职。费祎就很不幸了,延熙十六年(253年)岁首大会,费祎欢饮沈醉,结果被魏国降将郭循手刃刺死。
三国史上还有众多以喝酒为名,设鸿门宴要人性命的案例。如蜀汉张嶷在诸葛亮北伐时,负责剿灭广汉、绵竹沿线钞盗军资的山贼张慕等,就是摆酒宴假意笼络,趁酒醉之时,斩杀五十多人,将山贼头目一网打尽。此外,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笮融杀广陵太守赵昱,刘晔杀郑宝,李通杀周置,吕虔杀炅母,等等,无不是大摆酒宴,趁酒酣时伏兵格杀。
周代把盛放酒具的案台取名为“禁”,以夏商嗜酒亡国为警示,颁布了中国第一道禁酒令《酒诰》。图为河南博物院藏的云纹铜禁
孙皓“好酒色”,喜好在醉酒之际,大戮臣僚。史载,孙皓每次宴会群臣,必令大醉,又安排黄门郎十人,称为“司过吏”,专门负责记录群臣醉酒后的表现。臣下稍有失言,甚或看孙皓的表情异样,大者加威刑,小者加罪。才任堪做宰辅的王蕃在宴会上醉倒在地,孙皓怀疑他对自己不敬,让人用车轝把王蕃抬了出去。过了一会儿,王蕃回来了,酒还没醒,但举止自若,孙皓更觉得之前他是在装醉,当即怒喝左右将王蕃拉出殿外斩杀。鸿胪葛奚,可能酒量不行,三杯下肚之后,昏醉状态下,偶尔说了一句逆耳的话,孙皓雷霆大发,认为葛奚轻慢自己,令人强灌醇酒,使葛奚酒精中毒而死。
同样面对这类喝酒的事,孙皓的爷爷吴大帝孙权的处理应对,更能彰显帝王胸怀。东吴有位个性类似孔融的名臣叫虞翻,孙权称吴王时,欢宴群臣,还亲自敬酒,行酒到虞翻时,虞翻装醉倒地不起,等孙权去敬下一位时,虞翻又没事一样坐回了自己位置。这不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吗?孙权暴走了,拿起手中的剑要当场击杀虞翻。大司农刘基看情况不妙,一把抱住了孙权,劝吴王不要学曹孟德杀孔文举。孙权平息情绪后,立下了一个规矩:“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不过,虞翻性情太耿直了,此后多次喝酒都管不住自己嘴,还在孙权与张昭讨论神仙话题时,指着张昭说,“你们都是死人了,还讨论神仙,这世上哪有什么神仙啊!”孙权对虞翻本来积怨已久,就趁机将他发配交州。
由此种种惨案,可见美酒虽好,切勿贪杯。嗜酒如管辂,在被诸葛原告诫喝酒要懂得节制后,领悟了杯中道理:“酒不可极,才不可尽”,我们如果能“持酒以礼,持才以愚”,何患之有?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男人有这“三敢”,就是对你没意思,别再自讨没趣
在感情上,男人一旦认真了,自然会稀罕女人,把女人视作宝贝,宠爱有加。
对于女人的事情,男人会忍不住操心,默默关注着女人的生活状况,给女人一些生活上的支持,在女人需要他帮助的时候,男人不会缺席。
男人越是觉得两个人的感情弥足珍贵,越会打心里稀罕这个女人,为了哄女人开心,照顾到女人的情绪,男人常会以女人为重,愿意在生活中迁就女人,这让女人觉得很暖心。
反之,一个男人若是经常怠慢女人,不把女人当回事,对女人的生活状况,他不再关心,对这段感情持无所谓态度,在这个时候,男人也就不会太重视女人,即便长时间见不到女人,男人也不会觉得失落。
在和女人交往过程中,男人对女人的事情漫不经心,经常怠慢女人,做出一些让女人感觉到失望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女人给过男人改过的机会,而男人却从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意识到了,压根就没有想过去改正。
女人最后所得到的也只是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失望,对此,女人难免会感觉到心寒。其实,男人有这“三敢”,就是对你没意思,别再自讨没趣。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对男人萌生了爱慕之意,想走进他的世界,融入他的生活,常对他说一些暖心的话,做一些事情哄他开心,希望能够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赢得对方的好感,对方明明知道你对他有意思,却总是不领情。
在你赠送他礼物的时候,他总是找理由拒收,在你想亲近他的时候,他总是有意回避你,或特意在你面前和别的异性走得很近,明显就是在拒绝你的示好。
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明白,男人敢婉言拒绝你,或直接回避你,说明他真的对你没有意思,这才不怕冷了你的心,这才不怕失去你。
一个男人在和你来往时,对你动了真情,有意和你来往,自然会为你的事情操心,不会和你见外,他对你的感情如清澈的河流,清澈透底,绵绵不断,很纯净,在长流。
在你生命中的紧要关头,在意你的男人,是不会缺席的,因为他还想得到你的欢心,不想让你失望。
然而,男人若是不在意你了,他的心里面没有你的位置,也就不会看好你,即便生命中没有你相伴,男人也会觉得无所谓。
在这个时候,男人可能会看不上你,可能会有意回避你,减少你们之间生活上的交集,在你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男人可能会无动于衷,不愿意来到你的身边,对你的态度很是冷淡。
在你主动和他联系,寻求他的关注,男人却不愿意为你的事情花心思,这让你觉得很失落,如坠云雾之中。
其实,男人敢在你生命中的一些关键节点缺席,明显就是对你无感,并不想和你有深入的来往。
一个男人若是对你有意思,想和你情投意合,永远相守在一起,鸾凤和鸣,白头相守,也就会在意自己给你的印象。
让你失望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他哄你开心还来不及,又怎么会让你难堪呢?
在日常生活中,他会经常对你献殷勤,用心践行答应你的事情。
这让你感觉到惊喜:原来他一直没有忘记答应你的事情。
反之,一个男人在和你来往时,敢让你一再失望,让你难堪,说出一些不动听的话,同时,他总是对你食言,答应你的事情,总是做不到。男人如此不注意在你跟前的形象,如此不在意你的感受,明显就是对你没有兴趣,并未将心思放在你身上。
不可不知的八大“暗语”
来源:搜狐网
每一个行业,都有约定俗成的暗语。机关暗语,是意图以及机关规矩、惯例、文化的曲象化表达。了解机关暗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依照意图抓好落实,有助于我们更快地融入职场团队大家庭。
01 开会时的“便装”
在机关,尤其是党政机关工作,一些比较正式的会议、活动场合,需要穿正装,有时则会专门要求着便装。
其实,机关里的正装,一般男士特指穿西装系领带,女士则为颜色和款式较为庄重的职业套装。
正式场合的便装,一般男士特指衬衣配夹克衫,女士则为颜色和款式可以略微活泼的职业套装。
一些正式场合,要求着便装,主要是为了适当缓解或稀释过于庄重严肃的气氛,暗示参会人要重视但不要过于拘谨。
但是,如果你穿着家居服、休闲服、冲锋衣、超短裙之类过于随便的服装去参会,那就超越了这种限度。
可能被会议主办方认定不够尊重,有故意炒作、拉低层次、破坏氛围、混淆格调的嫌疑。所以,很多高端社交场合,门口都会提醒一句:“衣衫不整者,禁止入内!”
02 批示里的“研酌”
机关里的一些文件,时常会批示有关部门“研酌”。研,即研究、研判;酌,即考虑、度量。
研酌,放到一块,从字面理解,不就是研究考虑一下吗,看起来似乎就是这么简单。其实,并不尽然。笔者认为,机关批示的“研酌”有其特定的含义,那就是必须对相关内容全面审慎研究后,提出意见答复。
笔者听某省一个机关处长讲,有一次,他们厅接到了省的一个批示件“请研酌”。他们认真讨论研究后,认为此事建议合理、方向正确,应该予以扶持。
就写了报告上报厅审签,结论是:综合研究认为,此事可行,应予以积极推进。
厅长看完后,把他叫过去批评说:“你这弄的是个啥玩意?!既然可行,就赶紧把措施、建议、方案提出来。不然,还让省帮我们去想如何抓落实吗?!”
看来,对于批示的“研酌”,光简单提出研究结论还不行,还必须针对具体事项,拿出实打实的建议。
对于暂时不可行的,要详细说明理由,指出具体障碍在哪里;对于确实可行的,要拿出抓落实的具体方案,供决策参考。
03 电话里的“放心”
对于交办的事项,我们要尽快抓落实,这是基本原则。
但总有一些事项,由于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并不能很快办结。对于这样的事,我们应该及时告知进度。
不然,主动找上门来问,实际就已经表示对你的办理进度不满了。
由此可见,电话里的“放心”,其实是“不放心”,甚至还暗含有督促批评的意思。
04 表扬后的“不足”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都不喜欢谈不足。
每次人事部门考察干部,在测评谈话时,惯例都会问这个干部“优点是什么?”“还存在哪些不足?”
我们往往能够说出一大堆优点,对不足则往往轻描淡写、一掠而过。有时,人事部门的,紧紧揪住不放,我们才会象征性地说上那么一句两句。
这一句两句不足,对人事部门而言,其实分量很重。
一位长期在国企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朋友告诉笔者,他们每次出去考察分公司经理,为了节省时间,总会说:“优点就不说了。把了解到的不足,告诉我就行!”
05 私下里的“训斥”
在机关工作,离近,一般要求都比较高。
包括办文办会办事的规范度、严谨度以及执行力度。因此,挨训是常有的事。
经受不住批评,不从批评里面醒悟,就很难真正成长。
一些,心理比较脆弱。面对批评,就像俄国作家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里所写的那样,惴惴不安、郁郁难抒,以至于成了心病。
其实,大可不必。虽然,我们都想被赞赏和表扬,但其实批评和训斥才应该是工作常态。
因为,你做得对,那是工作常态,不会一直表扬。你做得不对,才会出面批评,这是由本身的监督指导职责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一般而言,愿意私下批评甚至训斥你,一则是已经给你留了情面,二则最起码没有拿你当作很外气的人。其实,你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在眼里,你属于还有继续提升空间的那一类人。
06 没头脑的“赞扬”
对于我们在一项工作上的辛苦努力,有时会给予肯定或赞赏。这既是艺术,也是工作方法。
但还有一些情况下,突然没头脑的赞扬,会让我们感到困惑不解、诚惶诚恐,以至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笔者认为,对这类没头脑的赞扬,应区别对待。如果,你是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或刚刚被提拔的干部,大多情况下,赞扬只是一种期许,意思是好好干吧,路还长着呢?!
如果,你正在提拔晋升的节骨眼上,突然没头脑的赞扬,也许就比较意味深长。这句话,其用意也许主要在于鼓劲或暗示:好好干吧,我比较看好你,这次你比较有戏!
如果,你刚刚经历遭遇一次职务晋升或办事不利的挫折,心里正戚戚然。这时候,突然没头脑的赞扬,兴许意思在于安慰和提醒:好好干吧!以后还有机会。再这样沉沦下去,耽误了工作,可不太好,好自为之吧。
07 不经意的“提醒”
有时,会在一些看似非正式的场合或不经意的情况下,给我们一些善意的提醒。
甚至是泼个冷水、打个预防针,类似于扯扯袖子、咬咬耳朵。
这些提醒,要么是个人的生活细节,要么是工作的规则程序,要么是你听不到的不同声音。愿意给你提醒的,一般都是属于经验丰富、情商较高的。
这种提醒,体现的是高明艺术,释放出的是关心爱护下属的温情信号。因为,相对于出事之后的训斥、补救或处罚,这种属于预防性质的提醒无疑更弥足珍贵。
这种提醒,针对的一般都是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事,只是潜在隐患和威胁。这个时候,出面进行提醒,能够把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
也就最大程度顾及了我们的尊严面子,最大限度避免了事态恶化,也无疑会最大力度地保护下属。
心有灵犀者,应该立马心领神会,立行立改。但如果,你对的提醒,充耳不闻、满不在乎,或者故意抵赖、十分厌烦。那在眼里,你也就失去了挽救的意义。
一个人,如果对于别人的善意提醒或谏言,已经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敬畏之心,也就注定做不到行有所止。
08 作的“修改”
现在,机关都配有秘书班子,独自动笔的机会越来越少。
一般都是,提个思路,或者写个提纲,口授写作意图,由“材料长”带一众人马拿出初稿,交给审定。
一些重要文稿,中间过程会几经反复。在这个反复过程中,会对文章的框架、内容、标题或个别字句提出意见,有时还亲手进行修改。
有的非常谦虚客气。改完之后,还写上一句:“稍作修改,仅供参阅!”
对这些亲自作出的修改,脑子正常的人,都清楚这些才是的真实意图。
如果是原则性意见,就应该重新起草、补充或修订;对于个别字句上的修改,除了明显技术性错误,都必须不折不扣、完完整整被吸收到文稿之中。
有时候,加的这句话,或许逻辑不通,或许重复累赘,但都没有关系。重要的,这是的原意。一些存疑的地方,还要通过与综合材料部门进行沟通核实。
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凡亲自修改的地方,一定是认为意有不足、需要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地方。
事实上,捕捉到了意图,干工作就有了更加明确精准的方向,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最后明言。机关“暗语”,是带有暗示性的话语或举动。不是黑话,不要偏颇,不要歪曲,不要滥用。观者诸君,尤其是初入职场的新生力量,了解这些“暗语”以作参考可以,生搬硬套就大可不必。因为现实生活,远比这些前人总结出的经验,更加丰满、具象和多变。保持一颗初心,以不变应万变,才会走得更加从容和淡定。
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弥足珍贵的意思—弥足珍贵是什么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