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唐突;事,不可过度
你有没有遇到过为难的时候呢?
你因擅长某事,别人动不动就找你帮忙,反正于你而言,不过举手之劳。
远房亲戚来了,你想帮他们订个酒店,结果人家直接睡在了你家。
你和另一半开车,一位异性朋友,不由分说坐到了副驾驶,你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这些事不大,但说起来,总归是让人心里不快。
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贸然打扰和唐突他人世界。
-01-
多少关系,毁于强人所难
定居荷兰的作者魏蔻蔻讲过一件事。
有个不熟的朋友要回国了,跟她借5000欧元,说得给自己和家人买点东西。
当时是年底,她的年终奖还没拿到,且这个人跟她不过是“点头之交”。
经过考虑,她拒绝了。
这个朋友不干了,直接找了个说客上门。
说客开门见山:不过就是5000欧元而已,人家尽孝心无价,你就帮一下吧。
魏蔻蔻耐心跟说客解释,一是5000欧元不算小钱,二是自己跟他不熟,甚至连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要是回国了,找谁还钱呢?
说客不急不缓:他不还,你就当用5000欧元看清一个人,不管怎么说,理在你这边啊。
魏蔻蔻摆明自己的立场:我不借这5000欧元,只是损失个不太熟的朋友,可以不损失钱,我干吗多事呢?
说客上升到了道德层面:你这样在中国人圈子传开了多不好,让人说你见死不救,弄得人家母离妻散的。
这不就是“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吗?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举手之劳,却很有可能令别人左右为难。
之前热门的微博话题#你因为什么选择离婚#时,一位网友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嫁给老公后,和婆婆住在一起。生活习惯上有很多分歧,但让她最难以忍受的是婆婆总强迫她做出改变。
她吃豆芽过敏,但婆婆却说多吃点就好了。
于是,婆婆包饺子时,偷偷把豆芽剁碎放在里面。
结果她因为过敏住了一个星期医院。
谁料,婆婆却说:真是矫情,还以为自己是千金小姐呢!吃点豆芽就进医院,又不是要死了!
那一刻她明白,自己的感受甚至生命安全在对方的眼里都不重要。于是她果断选择离婚。
多少关系,毁于强人所难。
不懂得尊重别人,不知分寸,凡事以“自以为”作为标准是最可怕的事。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自然会闹得不欢而散,人际关系毁于一旦。
-02-
感情越好,越需要有边界感
我有个同学,朋友圈偶尔点赞的那种。
有一天,她突然问我:“中秋节你们回老家吗?”
知道我要回老家之后,她马上说:“那太好了,我妈妈刚出院,我不放心她自己坐大客车,我又在外地,你帮我把她带回老家吧。”
当时我家的车,因为还有其他亲戚已经满座了。我不好推辞,只好安排老公去坐客车。
到了老家,同学又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我妈妈还缺一种药,老家没得卖,你带她去县城的药店看看......”
那天是端午,车上的亲戚,还等着我一个一个送回家。
于是我拒绝说:“我把阿姨送回家,要不让叔叔陪阿姨去县城?”
同学声音一下子就提高了:“我要不是在外地回不来,我也不会找你帮这个忙了!你要我爸爸去,我爸爸哪有车!”
我惊呆了,同时心里也很不舒服:她凭什么可以这样理直气壮麻烦我?
《自我边界》里说: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评判边界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你做的这个事有没有让对方为难。
前段时间,董明珠在一次节目中讲了她和哥哥的事,一时间引发不少热议。
20多年前,董明珠成为了格力的经营部长。
有经销商找到她的哥哥,让哥哥帮他拿100万的货,他给哥哥高回扣。
她哥哥觉得不就是给妹妹打一电话的事嘛。
结果,董明珠一听,直接挂了电话,紧接着还断了那位经销商的货。
没多久,她就收到一封哥哥写的绝交信。
此后的20多年里,兄妹俩人一直没有来往。
人们常说:熟不逾矩。
再好的感情,也有一条分明的界限,不是任何事情,你都必须接住。
不管多亲密的关系,一旦突破了界限,没有顾忌,最终只会让关系破裂。
亨利·克劳德所说:越界者永远不会觉得自己越界,因为刺痛的都是别人。
任何好的关系里,都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只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03-
最顶级的修养,是不让人为难
作家李筱懿写过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她有两位女性朋友,其中有一位是做金融投资的。
因为金融朋友很专业,很会投资,另一位朋友就总是找她帮忙推荐基金,分析股票。
这位朋友觉得,既然我们是朋友,当然不需要顾虑太多,反正你本来就懂,只是帮个忙的事而已。
她从不考虑金融朋友的感受,更不管对方有没有时间,只要自己有需要,就随时把问题丢过去,催着回复。
次数多了,金融朋友很不开心,于是,俩人的关系慢慢疏远了。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而李筱懿偶尔也会请金融朋友帮忙。
她坚定认为:这不是帮忙的问题,而是体现对方能力的问题,所以,要充分肯定她的价值。
她按照收益比例,真诚地提出要付薪酬。
金融朋友连连拒绝。于是李筱懿每次在朋友帮完忙后,就会想办法送对方礼物、请对方吃饭,以表达心中的谢意。
久而久之,她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就是将心比心。
避免对方为难,肯定对方的价值,才能收获真诚的关系,携手共赢,走得长远。
几米说:我们都要尽量靠近光亮,让心情温暖。而不让他人为难,这样就可以让彼此双方的心情都温暖。
最顶级的修养,是人和人之间相互的成全。
-04-
人一生最顶级的修养,就是懂得换位思考。
不强人所难,衡量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气度。
不为难别人,是处世的智慧,不被人为难,则是出世的本事。
人生如棋,不要侵犯别人的边界,否则总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轻易让别人打破,成就自我的底线。
听过一句话说: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余生很贵,我们都要做个聪明人,既不强人所难,也不勉强自己,与人为善,天地皆宽。
作者简介:平平,平日记人生,愿尘世温润。
通过语法解成语(12)·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这是一个常用常错的成语,不信?你先读一下给自己听,"强"你读的是几声?二声?不好意思,你读错了!二声,所有的词义都不符合语境啊!
三声?恭喜你,读对了!但你知道为什么要读三声吗?不知道了吧?读三声,"强"就是形容词,强迫 的意思。
我就不怀疑你会把"难"也读错了!这里要读二声!
那"强人所难"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勉强人家做不愿意或不能做的事情。
这个成语出自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成语为动宾结构的短语,"强"是谓语,"所难"是宾语,"人"是宾语的定语。
我们看,"强"是形容词,按语法规则,它能作谓语,但不可以带宾语,可它带宾语了,那只能活用,活用作动词后,它也不及物啊,那只好再活用,根据语境,可能处理为使动,即"使⋯⋯勉强",就是"使所难勉强"。
再看"所难",这是一个"所字结构","所"要求与之结合的词是动词。整体体现为"的字短语",也就是名词性短语。如所愿,所想,所作所为等。"所想"就是想的事情。
如果"所"后的词不是动词,那就要活用作动词,在这儿,"难"是形容词,词义为困难,所以它不符合所字结构的标准,我们还要把"难"活用作为动词,那就可以理解为感到困难。最后这个"所"加了动词,再把这个所字结构名词化,它才变成名词性短语了,处理完了之后,"所难"就是感到困难的事情。
这回再加上"人"这个定语,就是人家感到困难的事情,"强人所难"合起来说就是,使别人感到困难的事情勉强,也就是勉强别人做不愿意或很难做到的事情,这样,词语义和语法义就合二为一了,怎么样我有没有说明白?
知识点:一,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之使动用法。二,所字结构中的词类活用之所加任何词等于所加动词,等于的字结构,等于名词性短语。
快评 | 塑料污染治理就要“强人所难”
12月7日,《广州市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在广州市发改委官网发布。其中提到,2020年底,广州将禁限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吸管等8个品类。明年起,中心六区酒店、宾馆不再摆放“六小件”一次性用品。
塑料污染治理难,就难在“强人所难”——你要农贸市场卖鱼的摊主不提供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买菜的大爷大妈能同意吗?你要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餐具,外卖怎么送?你要限制快递企业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快件用什么包装?你要酒店、宾馆不再摆放“六小件”一次性用品,酒店、宾馆和住客能否严格遵守?你要禁止企业生产部分塑料制品,相关企业会不会阳奉阴违?鉴于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应用之广、用量之大,塑料污染治理无疑是“强人所难”。
可是,塑料污染治理就要“强人所难”,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就拿酒店、宾馆免费提供的“六小件”来说,如果不强制执行“封杀令”,酒店、宾馆就不太可能主动取消,哪怕此举对酒店降成本有帮助。因为,总会有住客需要,酒店、宾馆又不敢得罪他们,怎么办?又因为在塑料制品使用上,酒店、宾馆与住客站在同一个战壕里,所以也别指望住客举报这种行为。此情此景毫不意外也会在其他应用场景中出现,如餐饮业、快递业等。靠一纸文件,或几声倡议,恐难撼“泰山”。
“强人所难”,势在必行。第一要狠抓重点领域,力图“打蛇七寸”,实现以点带面。重点领域在哪?使用环节,集中在商品零售场所、集贸市场、餐饮堂食、外卖服务、农业生产等领域,任何一个领域被管住了,都将对塑料污染治理有极大贡献;生产环节,集中在生产禁限塑料制品企业,企业“拉闸”了,源头“断水”了,事情就好办多了。第二要狠抓监督执法,实行全流程覆盖,不留监督死角、执法盲区。抓得不紧等于没抓,“限塑令”为何出台多年几乎寸功未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期的监督执法“掉链子”。后来者应该吸取教训,在这个环节上多给一些力。三要狠抓宣传引导,求得民心的最大公约数。经过多年舆论及实践铺垫,公众对塑料污染已有一定认知,但仍嫌不足,有待进正面引导持续发力、舆论监督不断“敲打”,积聚塑料污染治理的社会共识。
唯其艰难,知其勇毅。想在塑料污染治理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走在全国前列,就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善解难题的智慧、愈战愈勇的毅力。
广州评论员:练洪洋联系我们:lilunbu@gzdaily.com
【强人所难、强人所难生姜太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