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成语:片言九鼎
【成语名字】片言九鼎
【成语拼音】piàn yán jiǔ dǐng
【成语释义】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或指人说话十分守信。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重信用
【成语造句】
片言九鼎威信源于清正,一公百服声望始自廉明;
立公心甘做公仆德乃大,去私念不谋私利品自高。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平原君携门客毛遂出使楚国。
在楚国朝堂上,毛遂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国出兵救赵国,楚王派兵救赵。
事后平原君赞扬毛遂三寸舌胜百万兵,一番话使赵国重于九鼎。
根据下列图片提供的信息,分别猜成语。
快来挑战吧!
一、
二、
三、
四、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答案:1、归心似箭 2、风吹草动 3、同病相怜 4、锦衣玉食
「新春走基层」春运回家路,每一步都是幸福
距离春节只剩最后几天了,“年”正以倒计时的步伐走来。又到一年团圆时,此刻,无论你身在何方,回家都是一种信仰。世界再大,也要回家!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每年的这个时间,重庆北火车站都是人潮涌动,这里容纳着形形等待归家的旅客,身处天南海北的人们,在这里踏上回家的旅途。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他们早早来到火车站,肩上扛着大包小包,手里拎着各色行李,等待着开始这既辛苦又温馨的行程。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仪式感!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不管在外打拼有多辛苦,不管千里万里,不管是否有了自己的小家,春节到了,带着孩子回家过年。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哪怕路再远、队再长、包再沉,哪怕要借着拐杖前行,都不能阻挡回家的脚步。一念既定,万山无阻,只因归途尽处是故乡。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对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来说,回家是最好的慰藉,团圆是最大的快乐。他们奔走的脚步,便是对归心似箭的最好注解。春运回家路,每一步都是幸福。路上的每一张面孔,都有自己的故事。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候车室内,一位工人,靠着行李小憩。这些年,为了让远在家乡的父母亲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异乡人漂泊在外,丝毫不敢懈怠。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舍得停下来休息。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列车上,一名乘客正望着窗外。于她而言,纵然外面街灯已璀璨,却抵不过家中灯一盏。的南腔北调,也抵不过一句带着乡音的问候。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春运路上,不只有归家人,还有他们用坚守换来的团圆。在重庆北火车站,列车刚刚抵达,一名环卫工人正快步行走,他要在发车前将这节车厢打扫干净,让乘客有更好的体验。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火车站外,一名外卖小哥正在为候车的乘客送餐。因为有他们,等车的时候可以不只有香肠和泡面。正是这些小改变,让回家团圆的异乡人更温暖。正是这些默默坚守的身影,构成了这节日里最美的风景。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陈雨 文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需要识记、过关的内容都在这里
【人文主题】
家国情怀。本单元共编排四篇课文,包括《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
【语文要素】
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本单元学习的文章: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习作要求】他_________了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围绕题目组织材料。重点是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清楚以及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他(她)的内心。
从军行
知诗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江宁(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边塞诗人。其诗含蓄、深婉、深厚、明快,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看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明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悟诗情:
《从军行》诗人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守卫边疆将士的歌颂与赞美之情。本诗通过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知诗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先存诗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抱负,反映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看注释:
①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②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③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④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⑤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
明诗意: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悟诗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悲愤与感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诗人: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看注释:
①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②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叛军盘踞的地方。
③却看:回头看
④妻子:妻子和孩子。
⑤青春:指春天
明诗意: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再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我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课后习题】
一、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诗人通过写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表达了对将士们誓死卫国、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的豪情壮志的赞美之情。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意思是:遗民在金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希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诗人通过写遗民盼望王师北伐,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与埋怨之情。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意思是:即刻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转过襄阳回到洛阳。诗人通过想象自己顺流而下直达故乡的情景,表现了自己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爱国诗句拓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百药《元景安传》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重点生字】
1.字音。
踌躇(chóu chú) 参谋(móu)
锻炼(duàn liàn) 眷(juàn)恋
2.多音字。
埋(mái)伏 埋(mán)怨
参(cān)加 参( cēn)差不齐 人(shēn)参
情不自禁(jīn) 禁(jìn)止
【重点词语】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情不自禁:指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慰问:用话和物品安慰问候(辛苦的人或困苦的人)。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踌躇:犹豫。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了毛岸英在中光荣后,毛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是否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的艰难抉择过程,表现了毛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语言特点】
语言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语气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任务的性格。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立体,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文通过对毛做出抉择时的一段语言描写,展现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怀。
【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写了毛惊悉长子毛岸英在前线后极度悲痛的心情。第二部分写了毛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动作描写:“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支地吸着烟。”从毛一支接着一支吸烟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失去爱子后内心的悲痛。
语言描写:“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安葬在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的儿子,就尊重的意愿吧。”
毛由自己的儿子想到更多在战场上的烈土,虽然自己内心痛苦万分,但仍然从大局出发,做出尊重意愿的艰难决定。
神态描写:“他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个神态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此时内心的复杂,他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3.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这句话出自清代龚自珍的组诗《己亥杂诗)》。“忠骨”在本文中指的是毛岸英的遗骨;“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毛借用古人的名句,表明了自已的心志,意思是说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骨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这既是对毛岸上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他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家的博大胸襟。
【重点生字】
字音
年龄(líng) 绷(bēng)带
吭(kēng)声 由衷(zhōng)
堪(kān)称 土匪(fěi)
多音字
头晕(yūn) 晕(yùn)车(晕船、红晕)
血(xiě )淋淋 血(xuè)汗
【重点词语】
诊所:规模比医院小的医疗机构。
土匪:地方上的武装匪徒。
绷带:包扎伤口或患处用的纱布带
惊疑:惊讶疑惑。
审视:仔细看。
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从容镇定:表示面对任何事情能够做到淡定自若,比较冷静。
汗如雨下:汗珠像下雨似的往下掉。形容出汗很多。
由衷:出于本心。
肃然起敬: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荣幸:光荣而幸运。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勉力:努力;尽力。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用麻药,笑谈数刀,被为他做手术的沃克医生堪称军神,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
【语言特点】
神态描写就是对人物神情姿态的描写而人的神态主要通过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表现出来,是人物内心的反映。好的神态描写能够准确表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本课中,多处描写了沃克医生的神态,“愣住”“惊疑”“柔和”“慈祥”等,这些神态变化都表现了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说明他被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折服。
【课后习题】
1.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沃克医生从刘伯承的伤势及他的从容镇定中看出他绝对不是一位邮局职员,一是因为只有,才能承受这么重的伤势。二是这么重的伤势,刘伯承仍然镇定自若,拒绝使用剂时态度坚决。三是手术中忍着剧烈的疼痛,却数出了医生的刀数。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即使是,也未必都具备,所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2.从下面的句子中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
⊙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我就是吧。”
从“微微一笑”和刘伯承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他内心的淡定。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常青筋基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参考答案:刘伯承虽然在忍受着剧痛,但此时却在想:“这点疼痛算什么,中国的、人是没有什么疼痛能打倒的!”
3.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动作描写:“头也不抬”“双手却有些颤抖”“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等。
神态描写:“冷冷地”“愣住了”“惊疑”“目光柔和下来”“生气”“惊呆了”“慈祥”等。
语言描写:“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等。
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由最初的冷漠,到看到伤情后的惊疑,听说病人拒绝使用剂后很生气,手术中看到病人强忍疼痛时的关心、钦佩,到最后知道是刘伯承后的肃然起敬。
【阅读链接】
《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的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篇文章与《军神》一样都赞扬了老一辈家的崇高品质,都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主要人物。《军神》通过对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丰碑》通过对军长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衬托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重点生字】
字音:筹(chóu)集 矜(jīn)持 金镯(zhuó)
俘(fú)虏 汗裤褂(guà) 山坞(wù)
多音字:威吓(hè) 惊吓(xià)
【重点词语】
朴素:(生活)节约,不奢侈。
奢侈: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
筹集:筹措聚集。
矜持:庄重;严肃。
抛掷:扔。
威吓:用威势来吓唬。
企望:希望。
舍己为公:为了公共的利益而个人。
【主要内容】
本文是无产阶级家方志敏于1935年在狱中写下的。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人坚定的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的情操。
【交流平台】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克地吸着烟。
此时毛心里非常悲痛,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谣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此时黄继光内心对敌人充满了仇恨,并决心摧毁敌人的火力点。
⊙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此时心潮澎湃,面对战士们的关心,他怎么舍得独自吃下这来之不易的青菜,此情此景,这哪里是自己的战士,这是自己的孩子。
焦急地等人 期待落空 久别重逢
例句:
①烈日当头,太阳退去一丝慵懒,炙热地灼烧着大地。她的儿子正在考场。6月的气温犹如烤火,母亲在焦急地等待,那目光紧紧锁定于那宽敞的大门,仿佛下一秒就能看到他——心中盼望的那个熟悉的身影。她的心太迫切,只恨时间不能快进,钟楼上的表针机械地走着,滴答,滴答……
②“那本畅销书卖完了!”听到妈妈说完这句话,他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脸上顿时显出失望的神情:“啊?怎么会这样?我已经期待很久了。”
③看到丽丽从汽车上走下来,莎莎的眼睛马上亮了,立刻扑上去,一把抱住了她:“你终于来啦,我快想死你了!”两人紧紧地拥抱了很久,才挽着手离开。
2.下面的句子写出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一说。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参考答案:以沃克医生前后不同的表现,侧面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参考答案:这个句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对于“我”的打击很大,难以承受。
⊙仿写例句
过去,对于同学们的误解,她总是微笑着心平气和地解释,今天这件事情让她一改往日的做法,怒目圆睁,暴跳如雷,旁边的人看了,个个心里捏着一把汗。
【书写提示】
1. 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标题要居中,题目与作者各占一行。
2. 段落要分明。每个自然段前空两格,书写时,上下两行字要尽量对齐。
3. 标点符号不能顶格写。
4. 字和标点都要写在两条线之间,不要过高、过低或者压线。
5. 字体大小要一致,字间距要保持均匀。
【日积月累】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知作者,解诗题
王之涣(688-742)字季波,唐代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送别》。
凉州词:一名《凉州歌》。乐府《近代曲》车。原是凉州(今甘)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边地的塞上风光和情景。
通古诗,析诗意。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来理怨春光迟退不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吟诗文,悟诗情。
这是一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描绘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先写听到的声音,有人正用羌笛吹奏着《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全诗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悲凉但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的诗人宽广豁达的胸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知作者,解诗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等。
通古诗,析诗意。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孤帆船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吟诗文,悟诗情。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开头两句交代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目的地,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阳光明媚的三月去扬州。后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场景,孤船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只看见长江向遥远的天边滚滚奔流。全诗无一字抒情,感情都藏在所写景物之中,更加使人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恋恋不舍之情。
【归心似箭造句-归心似箭造句六年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