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易错成语梳理——当之无愧、锋芒毕露、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
①张爱萍称邓稼先为“"两弹’元”,他是当之无愧的。 (正确)
②这是我熬夜做成的,拿它去换钱,我当之无愧。(错误)(对象误用)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易错警示】(易对象误用)锐气和才干完全显露,不能用来形容脾气
①在同学们眼中,王聪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
毕露。 (正确)
②经过多年在基层的磨炼,他一改往日的锋芒毕露,变得更加成熟干练。 (正确)
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①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正确)
②《孟姜女》是我国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故事之一,在民间几乎妇孺皆知。 (正确)
食存五观:佛门吃饭时要思考的五件事
《杂阿含经》中说:“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这就是佛陀说的十句法的第一句“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可见凡是有情众生,他的生存是以饮食为其根本保障的,尽管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的四种差别。
当然,本文并不是要向大家介绍吃什么,如何吃,而是重新解读一下,我们在吃饭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食存五观。
本篇文章原是妙一法师对学僧的谆谆诫导,但其字里行间的智慧与劝勉之语,对我们普通人也同样适用。
文/妙一法师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这是说,当我们看到手中的那一份食物时,应该思量它的来之不易,要经过诸如经过播种、施功、乃至善信的布施等等。
同样,当我们接受前辈法师、善知识给我们讲解佛法的时候,是否也曾思其来处呢?自佛陀勤苦难行、三祗始证,历代西去东来取经、译经、释经的祖师们,再到耳提面命的教授师讲给我们时,还有人是否曾因之生起稀有难遭之想呢?若是“受之不谨,行由何籍”?我们的禅堂、念佛堂,又还有多少人能安心地坐下去、念下去?这是对“法食”的冷漠!
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又怎样传承下去?太虚大师曾说:“佛教的特质在禅。”其意思是行禅,而非说禅。然而,现今国内常年坐香的道场也不过四五家,许多寺院都建有禅堂、念佛堂,绝大多数都是徒有施设,无人问津。
再者,多数学禅的人,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学术层面,不是将之作为解决烦恼,开发智慧的圣教门。这一份禅悦之食恐怕已不被更多人所念及它的殊胜作用与来历了。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在应供之时,应当思考忖度一下自己的道德行持,是否有所缺失。若是营三宝事,克己利人是为圆全,当受此食。
古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即是最好的例子。若是不念三宝、随心侵损,就是缺失、应愧受此食,说的就是“尸位素餐”之流,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请诸位想一想,寺院要修建、常住要维持、佛教事业要发展,是离不开教内外的支持和帮助的,这种支持和帮助完全来自我们自身经过努力得来的。
若是“不为三宝事,专搞沽名钓誉”,那么有什么资格接受别人的信任?当名不符实的真面目被别人识破后,佛教的尊严和神圣就会被玷污和亵渎,佛教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无法预计的阻碍。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在吃饭的时候,应该防止自己对食物生起三种过失。哪三种呢?即是对上味起贪,对中味起痴,对下味起嗔。
执着以贪为首,所以总标在前。众生对事物总是以情执贪着不舍,比如对金钱、名誉的追逐,僧人在这方面应该是看得淡、放得下的。
虽是这样说,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浪潮中,竟有人被“上味”所吸引不能自拔,且引生出种种“食病”。
若是一己之私欲不得所偿,就难保不会生起“嗔心”。那么如何避免这贪、嗔、痴的三味过失呢?就是明确自己的发心是为佛教、为众生,认清当前大势,即是如法“受食”的想法了。
正视良药,为疗形枯
比丘三名之中,“乞士”意谓:上乞如来法食以资法身,下乞众生之食以养色身。
要把食物当作一剂良药,来疗养色身,最终证得法身。这是强调食物只不过是起到药物的作用,不要执着、若是执着便是贪爱。吉藏大师常说:“破执不破法,病去药不留。”
佛法是疗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的良药,而僧人即是传持佛法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会给人开方抓药的医生,那么我们对“药理药性”了解吗?对于常见病有经验吗?是不是抓了一副救人的药,反而害了人呢?
《净名经·佛道品》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佛法运用方便是为了引导众生得到根本智,其旨趣在于出世。不是给众生一粒长生不死、满足诸欲的灵丹,而是教之以解决根本问题的出世法药。所以有法师郑重提出“方便不是随便,圆融不是圆滑”的根本原则。
正如《中观论疏》上说“般若将出毕竟空,严土化人;方便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虽然能令众生因方便得到利益,但还要令其“正直舍方便”。能否教之以佛法出世的根本精神,关键在于施与“法药”的“医生们”,能不能舍去自身对于“药”的执着。否则,“医生”本为救人,却与“病人”同悲。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思益经·菩萨正问品》云:“谁知报佛恩,不断佛种者。”我们每吃一餐饭,其目的都是为了成就无上佛道,不令佛种断绝,是为报佛深恩。
诸佛出世,其本怀也无非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最后一条一方面告诉我们尽管前四观不解,只要心存有佛道可求的概念,也可受食;另一方面是告诉我们受食不是为了裹腹充饥,而是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是为了众生而成就佛道。
自利利他,令人始种善根,于未来劫,终因此缘,获得出世。此处文义明了,兹不赘言。
总之, “五观若成金易化,三心未了信难消”。“五观若成”即是自利利他的佛法行。
上来“五观”重申,文义不周,愿不允者,权作空响;若肯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睹此文者,愿受食时,五观常成。食之以后,犹若维摩诘的香积饭,尽未来际,受用不尽,道化无穷。
图片来源丨十愿百科
摄影丨慧海、孟和德力根、重影
公务员备考干货快收好,讲练结合不能少!7组成语辨析你掌握了吗
华图在线备考干货又来啦~成语辨析7组,好好收藏背诵,学练合一!
288.实至名归 当之无愧
【词义】
实至名归: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辨析】
“实至名归”与“当之无愧”都有“有名声,有荣誉”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实至名归”偏重于“归”,即“到来”,侧重名声自然会到来,侧重有真正的学识或本领;而“当之无愧”偏重于“无愧”,侧重无需感到惭愧,完全担得起某种声誉。
【例句】
①王要电报看了,赞他实至名归。
②张爱萍称邓稼先为“ ‘两弹’元”,他是“当之无愧”的。
289.盛气凌人 目中无人
【词义】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目中无人:比喻自高自大,瞧不起他人。形容狂妄自大。
【辨析】
“盛气凌人”和“目中无人”都有“自大”的意思,均含贬义。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盛气凌人”侧重用气势去逼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目中无人”侧重瞧不起他人。
【例句】
①赵太后装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触龙入情入理的开导终于使赵太后同意齐国要求。
②秦钟不过是贾蓉的小舅子,又不是贾家的子孙,附学读书,也不过和我一样。因他仗着宝玉和他相好,就目中无人。
290.尸位素餐 饱食终日
【词义】
尸位素餐: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饱食终日:指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形容无所事事。
【辨析】
“尸位素餐”和“饱食终日”都有“不干事”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尸位素餐”侧重占着职位不干事。而“饱食终日”侧重无所事事,不干正经事。
【例句】
①诚然,尸位素餐所害不浅,群众需要的能干事、干实事的好干部,财政供养的也不能是闲人,若是真是抱住“铁饭碗”就顿顿“吃软饭”,干伍建设就要出乱子。
②世上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的人来真是强多了。
291.盛筵难再 盛筵必散
【词义】
盛筵难再:盛大的宴会难再遇到。指良机不易重逢。比喻美好的光景不可多得。
盛筵必散:比喻无论怎样美好的事物,终必消散。
【辨析】
“盛筵难再”和“凤毛麟角”两者都和“盛筵”相关,但是意思不同:“盛筵难再”侧重机会难得,不可多得;而“盛筵必散”侧重终将消散。
【例句】
①只是风流云散,故人多已成鬼,盛筵难再了。
②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盛筵必散”。
292.神态自若 泰然自若
【词义】
神态自若:神态:神情;自若:如常,像原来的样子;若:平常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镇静,不慌张。
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辨析】
“神态自若”和“泰然自若”都有“自若”,即“如常”,镇定,不慌张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神态自若”的使用范围更广;而“泰然自若”一定有“紧急情况下”这一条件。
【例句】
①马上要进行期末考试了,周围的同学都十分紧张,因为小明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复习准备,所以他在位置上神态自若地等待老师。
②金人颜盏门都性情忠厚,谨小慎微,他作战善于安置营垒,计划十分周密,遇事十分沉着,即使矢箭如雨,他仍泰然自若,一切按计划行事。
293.深恶痛绝 痛心疾首
【词义】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或形容悲痛,伤心到了极点。
【辨析】
“深恶痛绝”和“痛心疾首”语义都很重,均含有“痛恨到极点”之意。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深恶痛绝”只能指“对某事痛恨、厌恶”而“痛心疾首”还可以指悲伤到了极点。
【例句】
①所以儒家之反对道家,只是口头的,表面的,不像他对于墨家那样的真正的深恶痛绝。
②他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痛心疾首。
294.甚嚣尘上 家喻户晓
【词义】
甚嚣尘上:原意是形容军中忙于备战的状态。后比喻消息到处流传,议论纷纷。今多用来形容某种传闻或谬论十分嚣张
家喻户晓:意思是每家每户都知道;谓人人皆知。
【辨析】
“甚嚣尘上”和“家喻户晓”均含有“流传广泛”之意。但是二者区别在于:“甚嚣尘上”偏贬义,指传闻或者谬论的流传广泛。而“家喻户晓”偏积极。
【例句】
①许多网路传言常传得甚嚣尘上,但事后都证实只是谣言。
②刘备思贤若渴,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在我国可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佳话。
【例1】(2016河南)一提到“地沟油”,人们都________,往往第一反应是地沟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那么可不可以让地沟油________呢?如果放宽思路就会发现,地沟油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是:
A.咬牙切齿 物尽其用
B.痛心疾首 点铁成金
C.深恶痛绝 变废为宝
D.众口一词 脱胎换骨
【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第一反应是地沟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可知,人们对地沟油是不认可,痛恨反感的消极态度。A项“咬牙切齿”、B项“痛心疾首”、C项“深恶痛绝”三者皆可反映这种态度。D项“众口一词”指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只能反映大家看法一致,无法反映褒贬的态度,排除D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后文“地沟油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可知,该空应体现“质量差、不卫生的地沟油还是可以变成有用的东西”这一含义。A项“物尽其用”指各种事物都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浪费资源,没有“无用变有用”之意,排除A项。B项“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与文意不符,排除B项。C项“变废为宝”指把无用的变成有用的,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咬牙切齿: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悲痛到了极点。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脱胎换骨: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例2】(2013国考)在伦敦的日子里,我每天乘着红色的双层巴士在大街上________,每天都有新发现。一次,在皮卡迪利广场,我又看到读小说的乞丐。在慵懒的夕阳下,那乞丐穿戴齐整,________地坐在马路旁,面前放着一个供路人扔硬币的碗。他把书放在碗旁的地面上,低着头,用手指指着页面,一行一行地读着。他读得那样认真,身边的车水马龙,周遭的一切________,似乎都不复存在。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徘徊 旁若无人 喧哗
B.踯躅 置若罔闻 喧腾
C.穿行 泰然自若 喧闹
D.穿梭 神情自若 喧嚣
【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所填的词语应与“巴士”搭配。A项“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B项“踯躅”指要走不走的样子,心中犹豫。这两个词都表示“犹豫”的意思,不能形容双层巴士,且文中没有“犹豫”的含义,排除A项和B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所填的词语说明乞丐在慵懒的夕阳下读书的样子。C项“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文段没有“紧急”的含义,排除C项。D项“神情自若”指神情态度十分自然,可以形容乞丐读书的样子。答案锁定D选项。
第三步,验证第三空。D项“喧嚣”形容声音杂乱,不清静。用于此处说明城市的一切都不能打扰到乞丐读书,搭配合理。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往频繁,指穿过繁忙、拥挤的地方。穿行:通过,通行。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乱。喧腾:喧闹沸腾,形容声音杂乱。喧闹:①声音大而热闹;②喧哗吵闹。旁若无人: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多积累、多刷题、早上岸!
【当之无愧是什么意思—当之无愧 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