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100个成语,就读懂了《论语》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竟有100个之多!
1
哀而不伤
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同“拱”。)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
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
博施济众
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7
博文约礼
解释: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
不耻下问
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
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
不舍昼夜
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不亦乐乎
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
留意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志士仁人
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全,帮助人使他成功。
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
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
等有了好价钱才卖。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
出处:《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
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指六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的反抗、。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处:《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
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3
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
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
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
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
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不念旧恶
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43
见义勇为
解释:义:应该。
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
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
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
侃侃訚訚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
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
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5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
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62
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
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
以文会友
解释: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65
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
披发左衽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8
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形容责任重大。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9
非礼勿视
解释:不合乎礼的事不看。
出处:《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0
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1
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很长时间感受不到肉味的鲜美。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2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3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4
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5
生荣死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6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处:《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77
升堂入室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8
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9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
原意是这样的事儿他都忍心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儿干不出来呢。现指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0
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1
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2
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
死而后已
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4
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5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6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实用的生活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7
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88
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的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9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有文采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0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91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处:《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2
血气方刚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3
学而优则仕
解释:优:有余力。
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4
朽木不可雕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局势败坏无法逆转。
出处:《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95
循循善诱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96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97
言必有中
解释: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8
言不及义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99
言而有信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0
一言以蔽之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享读”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00个形容风景优美的成语,让我们的心情一起美起来!
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我们时常需要对优美的景色进行描绘,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些形容景色优美的成语
100个形容风景优美的成语,让我们的心情一起美起来!
1、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2、水光山色:泛指山水景色。
3、水软山温:形容景色幽雅。
4、春意阑珊:春意,春天的气象;阑珊,将尽、将衰。形容春天就要过去了。出处: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5、冰消雪融:像冰一样消融,像雪一样熔化。比喻事物彻底崩溃消失。也用来描写初春的景色。
6、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胜。
7、柳烟花雾: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
8、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着名河山。
9、桃李争辉: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用以形容春色美丽。出处:元·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花也,则为你不与那繁花争媚,花也,则为你不同他桃李争辉。”
10、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11、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12、浮岚暖翠:浮岚:飘浮在山林间的雾气;暖翠:青翠的山色。形容山林美好的景色。
13、琪花玉树:古人指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出处:元·杨维桢《梦游沧海歌》:“风光长如二三月,琪花玉树不识人间秋。”
14、鸟语花香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出自】宋·吕本中《紫薇·庵居》:“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
15、仙山琼阁: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16、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出自】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18、山光水色: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出处: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19、红妆素裹:红妆:妇女的红色装饰;素裹:淡雅装束。指妇女艳丽和淡雅装束。用以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
20、别有天地: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21、五彩缤纷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出自】:峻青《地下水晶宫》:“墙壁上有着许多霜花似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满墙都放射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就好象是彩虹织成似的。”
22、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23、百花齐放 :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24、良宵美景:美好的夜晚和景色。亦作“良宵好景”。
25、水石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同“水木清华”。
26、水天一色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8、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29、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30、秋风习习:意思是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的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31、绿肥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瘦:花渐凋谢。形容暮春时节花稀而叶盛的景象。
32、旖旎风光:旖旎:柔和美丽。柔和而美丽的韵致风采或自然风景。
33、秋意深浓:乡下的惬意,莫过于在秋意深浓时斜坐于山坡,看层林尽染,赏丰收美。
34、临风对月:面对清风明月。形容所处的景色非常容易引发人的思绪。
35、水碧山青: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36、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37、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38、如诗如画:好像诗和画一样美丽,形容风景美丽,生活丰富。
39、引人入胜: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40、千岩竞秀:岩:山崖;竞:竞赛。重山叠岭的风景好象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丽。
41、梧桐叶落: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42、别有天地: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43、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44、如花似锦: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
45、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46、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出处:宋·文同《约春》诗:“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
47、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出处: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48、桂子飘香: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49、白草黄云: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出处: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50、蔚为大观: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51、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52、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53、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出处: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54、柳暗花遮:形容深夜花柳形影朦胧的景色。出处:元·吴昌龄《端正好·美妓》套曲:“漏永更长烛影香,柳暗花遮曙色分。”
55、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56、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出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57、分外妖娆: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出处:毛《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58、春暖花香: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59、琪花玉树:古人指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出处:元·杨维桢《梦游沧海歌》:“风光长如二三月,琪花玉树不识人间秋。”
60、水流花谢:谢:脱落。指河水流逝,花儿也凋谢了。形容景色凋零残败,用来比喻局面残破,好景已不存在,无法挽回。亦作“花谢水流”。
61、寻幽探胜: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62、: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出处: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3、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在意。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64、山上,应接不暇:山: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65、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出处:鲁迅《述香港恭祝圣诞》:“金风送爽,凉露惊秋。”
66、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67、歌莺舞燕: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68、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69、山光水色: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出处: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70、水色山光: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出处: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71、草木萧疏:萧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形容深秋景象。出处:《晋祠》:“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72、春色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出处: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73、良宵好景:美好的夜晚和景色。同“良宵美景”。出处:明·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我与你捧瑶殇酒满倾,今日个堪赏玩在公厅,休辜负良宵好景。”
74、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出处: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75、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76、移步换形:移动脚步,情景也随之变换。形容景色变化多端。亦比喻逐步起着变化。出处:清·戴名世《雁荡记》:“大抵雁荡诸峰,巧通造化,移步换形。”
77、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秀,锺为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寇。”
78、落叶知秋: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79、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80、听风听水: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出处:相传龟兹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和水声,感兴而制乐。唐·王建《霓裳辞》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81、寻花问柳: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出处: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垧,问柳寻花到野处。”
82、林寒洞肃: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出处: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83、大块文章:大块:大地。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84、无边风月:无边:无限;风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出处:宋·朱熹《六先生画像赞·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85、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
86、吟风弄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出处:唐·范传正《李翰林白墓志铭》:“吟咏风月,席天幕地,但贵其适所以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87、吟风咏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出处:唐·范传正《李翰林白墓志铭》:“吟咏风月,席天幕地,但贵其适所以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88、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出处: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89、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出处:唐·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90、秋风扫落叶: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出处:《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91、天末凉风: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92、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这屋里那块四乐堂的匾,可算挂定了!不然,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难免欲深似海。”
93、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94、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出处:唐·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五代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95、一叶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同“一叶知秋”。出处: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96、繁花似锦: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象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出处: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中饭后,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听她谈起沙村公社来。”
97、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出处:唐·吕从庆《丰溪存稿·小园》:“小园春色丽,花发两三株。”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8、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99、雨条: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缠绵。出处: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系人情。”宋·晏几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恨,红泪离筵。”
100、楚囚相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后用以形容人们遭遇国难或其它变故。
注: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学生成语词典大全 1-6年级小学生适读 ¥28 购买【形容山的成语【形容山的成语四字成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