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基础概念:得意忘言、大衍义、反本
得意忘言 三国魏王弼用语。亦为魏晋玄学家关于“言意之辩”的一个重要论点。指一旦获得事物之理,即可抛却语言文字。嵇康认为:“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言。”(《声无哀乐论》)“言不尽意”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弼认为,卦象是反映事物所包含之意义的;语言(指卦辞)是说明卦象含义的。因此,“可寻言以观象”,“可寻象以观意”(《周易略例》)。“存言”,是因为“未得象”;“存象”,是因为“未得意”。一旦“得象”,即可弃言;一旦“得意”,即可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同上)。语言只是得意的一种工具,旨在得意。意既得,也就毋须乎工具。此说旨在论证“言不尽意”说。对“意”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后来“意象”论的诞生。
大衍义 三国魏王弼用语。对《易·系辞上》中“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语的解释和发挥。原意指演卦的方法。王弼则释为:“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韩康伯《易·系辞》注引)用“一”象征世界本体“无”,用“四十有九”象征天地万物,以此发挥“以无为体,以无为用”的思想。
反本 复归于本源或根本。语出《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指人的本性。三国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把本释为“无”,认为“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注·复卦》)
怎么理解王弼的“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怎么理解王弼的“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人生就像《易经》做人做事就是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为什么这么讲,就像《易经》我们卦,也知道爻词和注释,但是就是不会用。
比如乾卦、坤卦、蒙卦、屯卦,事物有利有弊,能量守恒,当你觉得是男人就得自强不息,女人得厚德载物,光记住这些不够用,你得把这种精神,贯穿在自己灵魂深处,雌雄同体,并不是只有男人自强不息,女人也可以,厚德载物道理也是一样。
太执着具体是什么,那么就容易局限,道得美丽,不仅因为具体,而是因为不具体,情感、命运、造化、爱情都不具体,因为不具体,所以才神奇,才好奇,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经历。去寻找,去守护,去供养。
人就是这样,见识到一点就沾沾自喜,就炫耀,利用虚荣和优越感满足自己,知识也好,文化也好,都是没有尽头的。
很多人想熊掌和鱼兼得,意、象、形,一个混沌体系的形成,二维的看不到三维,三维的看不到3.1维。所以,更高维度的智慧一定不是逻辑和理性,科学和知识认知的,而是,升华之后的感觉,一种不可描述的神奇体验,顿悟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忘记意、象、形,你才能感受到真谛,就像《射雕英雄传》,张三丰给张无忌教学太极八卦掌,以及太极剑,让张无忌学习。
演习了三次问记住了多少,张无忌说7成5成和3成,事实上,张三丰的意思,忘记才是学到的关键,无招胜有招,无形才是有形,水、气、能量都一样,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有作用,太极剑意也好,八卦掌法也对,道韵在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之内循环,才能生生不息。
假如,大家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有人知道如何打人不犯法,不仅不犯法还合理,不仅合理还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不是我们不知道道理、套路、话术和商业模型,是因为我们落不到实处,我们不会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实事求是,顺势而为,真能做到人不多,事事能做到,一如既往,和往常一样更是不容易。
假如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可以连锁,别人也只是知道,自己也不会去做,就像很多人知乎里面咨询,或者百度检索,大概率是看一看,看完就完了,真正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能把美食做起来,吃到肚子里,毕竟是少数。
昨天一个羊伯伯,说自己奶羊,每天产六斤奶,一斤奶7元,一只奶羊贡献40元利润,一只奶羊挤奶能挤压30-40天,这只奶羊的资本贡献1200-1600元,如果有人专门去做,每个小区一只羊,销售5-6斤,电动车上门现挤,一定科学合理,健康美味。
而为一奶难求,只供应孩子,不供应老人,这样的项目也是可以做的。(但是,即便知道这样赚钱,大部分人也不会去做,嫌脏嫌累,嫌这嫌那)。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
学习就是,不是你记着什么,而是忘记,你记住的是数据,想起来是记忆,只有本能做出的才是智慧。你越执着于说,就说明你不懂,你执着于具体是什么,也是一种执念,一种相。
很多人就是这样浮于表面,看事情看到的是表现形式,但是给别人阐述,也是,拿着道理讲道理,拿着书讲道理,用文字和语言,逻辑和科学,试图证明这一切,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得意忘言(得意忘言名词解释文学批评史)】相关文章: